骨伤科骨折概论

合集下载

骨科骨折概论课件

骨科骨折概论课件

避免高风险活动
注意运动安全
在进行体育活动或运动时,注意 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具、选 择合适的运动场地等,以降低意
外骨折的风险。
避免高风险行为
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的活动或工作 ,如极限运动、高空作业等,以减 少骨折的发生。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骨折预 防的认识和意识,从源头上减少骨 折的发生。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 联系,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骨科骨折概论课件
目 录
• 骨科骨折概述 • 骨折治疗 • 骨折预防 • 骨折并发症 • 骨折患者护理与康复
01
骨科骨折概述
骨折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骨折定义与分类详解
详细描述
骨折是指骨骼完整性的丧失,通常由暴力或长期压力引起。根据骨折部位和程 度,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以及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1 2 3
骨密度检测的意义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早发现骨量减少或骨 质疏松等问题,为预防和治疗骨折提供依据。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骨密度检测方法,如双 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QCT)等。
遵循医生建议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 果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维护骨骼健康 。
骨不连原因
骨不连的原因可能包括骨 折端血液供应不足、骨折 端分离、感染或营养不良 等。
骨不连治疗
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包括手 术清除坏死骨、植骨和内 固定,以及使用促进骨骼 生长的药物。
05
骨折患者护理与康复
术后护理

骨科——骨折概论

骨科——骨折概论

• 急诊室
• • • • ①重新评估生命特征,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 ②对所有器官进行系统检查。 ③拆除夹板和敷料以便检查软组织损伤情况和神经肌肉功能。 ④对引起皮肤张力过高的骨块或脱位要大体复位、夹板固定,保持正常力 线 • ⑤完善化验检查,肌注破伤风抗毒素,静脉应用抗生素。 • ⑥急诊手术。
伤口污染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 • 局部无异常活动 • 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
• 上肢平丼一公斤重物超过一分钟;下肢可步行超过
三分钟且丌少于三十步
•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丌变形
第五节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 2. 1.
病人的年龄 健康状况的影响 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骨折部的血液供应 软组织损伤的程度 软组织嵌入 感染

第九节 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 开放性关节损伤分度: 第一度:锐性外力直接穿破皮肤不关节囊。 第二度:钝性暴力伤,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关节 软骨及骨骼有中度损伤。 第三度:软组织毁损,韧带断裂,关节软
骨及骨骼损伤严重,关节功能较难恢复。
第十节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 骨折延迟愈合
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 男性,47岁 • 不慎摔伤致左小腿远
端疼痛,肿胀,活动
受限3天入院
• X线:左胫骨远端骨

经内踝皮下隧道插入接骨板
撬拨牵引复位后,使用普通 钉临时固定,使接骨板贴附
近远端借助导向器拧入锁定钉
术后
术后4月
骨折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
,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 位对线完全良好。
• 8-10%的死亡率。
抗生素应用

(医学课件)骨科-骨折概论ppt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骨科-骨折概论ppt演示课件

.
30
一。清创 1.清理 2.切除创口边缘 3.清创创腔 4.皮下组织及脂肪的处理 5.筋膜、肌、肌腱、血管、神经的处理 6、骨折端的处理
.
31
二、修复 1.开放性骨折的固定 2.血管、神经、肌腱的修复 3.
创口引流 4. 创口内放臵抗生素缓释剂 5.创口闭合(1)直接缝合(2)减张缝合或植 皮(3)延迟闭合
.
23
1.一般处理 2.创口包扎 3.妥善固定 4.迅速运输
.
24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
25
1.解剖复位 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 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 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 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 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 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 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可自行矫正。
.
13
.
14
休克 脂肪栓塞综合征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
15
坠积性肺炎 褥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
损伤性骨化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 缺血性骨坏死 缺血性肌挛缩
.
16
.
17
.
18
骨折致髓腔、骨膜下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 折部位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血循环中断,逐渐发生
.
19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在其相邻处互相 交叉,但前者远比后者为快,故应防止在骨折处形成较大的血 肿,以减少软骨内化骨的范围,加速骨折愈合。而且骨性骨痂 主要是经膜内化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因此,骨外膜在骨 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 不利。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 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 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 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图61-19(1)〕。骨折断端间及 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 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 和髓腔内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 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和旋转力时, 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 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概论(全套180页PPT课件)

中医骨伤科学-骨折概论(全套180页PPT课件)
骨性癒合標準
1 具備臨床癒合標準 2 x線顯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
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年齡、健康狀況、疾病狀態
局部因素 斷面的接觸、斷端的血供 損傷的程度、感染的影響
固定和運動
治療
動靜結合 筋骨並重 內外兼治 醫患合作
“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
藥物治療
見三期治療 兒童癒合迅速後期不必用藥
練功
重點是肩外展和旋轉
注意觀察上肢神經或血管受壓症狀 及固定物鬆動
肱骨外科頸骨折
fracture of surgical neck of humerus
解剖 特點
解剖頸下2-3cm,大、小結節下緣與肱 骨幹交界處。松質骨與皮質骨交界處,易 發生骨折。
骨折段移位的原因
1. 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性質。 2. 肢體遠側段的重量。 3. 肌肉牽拉力。 4. 搬運及治療不當。
骨折段移位類型
1. 側方移位 2. 成角移位 3. 旋轉移位 4. 分離移位 5. 縮短移位
骨折的分類
分類的目的: 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 和性質,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
及時 穩妥 準確 輕巧而不增加損傷 力爭一次手法整複成功
複位標準
解剖複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糾正,恢復了骨 的正常解剖關係,對位和對線完全良好。
功能複位 骨折複位雖盡了最大努力,某種移位仍 未能完全糾正,但骨折在此位置癒合後, 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妨礙者。
對位:骨折端的接觸面 對線:骨折端在縱軸上的關係
外固定
石膏 持續牽引
螺釘 鋼絲 哈氏棒
夾板 外固定架
藥物治療
“跌打損傷,皆瘀血在內而不散也,血不 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

医学课件-骨折概论

医学课件-骨折概论
由于胎儿时期发育异常导致肢体结构异常,在出生后易发生骨折 。
03
骨折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疼痛
骨折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移动 受伤部位时。
肿胀
骨折会导致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损伤 ,进而引起肿胀。
发热
骨折后,由于组织损伤和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 轻度发热。
局部症状
畸形
骨折后,受伤部位可能会出现 畸形或变形。
医学课件-骨折概论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骨折的概述 • 骨折的病因 • 骨折的临床表现 • 骨折的诊断 • 骨折的治疗 • 骨折的康复与预防
01
骨折的概述
骨折的定义
医学定义
骨折是指骨头在受到外力冲击或压力时,发生断裂或碎裂的现象。
常见原因
骨折通常由意外事故、跌倒、暴力或运动伤害等导致。
重要血管损伤
骨折可能损伤重要血管,导致大出 血和休克。
神经损伤
骨折可能损伤神经,导致感觉异常 、肌肉萎缩或麻痹等症状。
04
骨折的诊断
X线检查
X线平片
常规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大多数骨折,尤其是四肢骨折。
正侧位片
通过变换拍摄角度,可以显示骨折的横断面和长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CT检查
三维重建
通过计算机技术将X线平片进行重建,能够直观显示骨折的形态和移位程度。
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和部 位,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 炼计划,以提高特定部位 的功能。
循序渐进
功能锻炼要逐步增加强度 和难度,以避免过度劳累 和损伤。
康复护理
疼痛管理
有效地控制疼痛,以减轻患者 的痛苦和焦虑。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辅导,帮 助他们克服恐惧、抑郁等不良情 绪,增强康复信心。

中医骨伤科骨折概论

中医骨伤科骨折概论

骨折的复位方法
闭合复位 • 手法复位 • 牵引复位 切开复位
骨折手法复位标准
•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 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 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很大努力,仍 未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在此位置下愈合, 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功能复位的标准
嵌插 impacted
骨骺分离 Epiphyseal separation
压缩 compression 凹陷depressed
(四)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
发生再移位
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
(五)根据骨折后 (六)根据骨折受 的就诊时间 伤前骨质是否正常 新鲜骨折: 伤后2-3周 外伤骨折 以内就诊者 陈旧骨折: 病理骨折 伤后2-3周 以后就诊者
诊断意义:指导治疗,客观法律依据
五 骨折的并发症
1 外伤性休克 2 感染:开放性骨折-化脓性,厌氧性 3 内脏损伤:肺损伤、气胸、血气胸、肝破裂、膀胱、 尿道、直肠损伤
4 重要血管损伤
5 缺血性肌挛缩:前臂-爪形手 6 脊髓损伤
7 周围神经损伤
8 脂肪栓塞 9 坠积性肺炎
10 褥疮 11 尿路感染和结石 12 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 13 创伤性关节炎 (traumatic arthritis) 14 关节僵硬(joint stiffness) 15 缺血性骨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股骨头、距骨、舟状骨) 16 迟发性畸形
3)活动功能障碍:骨折后骨支架断裂,疼痛
B 骨折特征
1 畸形(deformity) 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

骨折概论课件

骨折概论课件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 显示大多数骨折类型和移 位情况。
CT检查
对复杂骨折和细微骨折有 较高诊断价值,可提供三 维图像。
MRI检查
对软组织损伤和周围神经 损伤有较高诊断价值,可 显示骨髓水肿等。
特殊类型的骨折诊断
隐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X光检查不易发现的骨折,需要CT或 MRI确诊。
由于骨骼疾病如骨肿瘤引起的骨折, 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骨不连
骨折愈合延迟或无法愈合,可能导致骨不连,需要进一步 手术治疗。
要点二
畸形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错位或成角畸形,影响肢体功能和外 观。
后遗症
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活动范围 。
肌肉萎缩
骨折后长期卧床或缺乏锻炼,导致肌肉萎缩 ,影响肢体力量和稳定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因子如电刺激、超声波等,促 进骨折愈合和减轻疼痛。
VS
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功能锻炼,以恢复 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05
骨折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提高骨密度、加强锻炼等措施
01
总结词
预防骨折的关键在于提高骨密度和加强锻炼,以增加骨骼的韧性和强度。
康复后的生活指导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 够的钙质、蛋白质、维生素D 等营养素,以维护骨骼健康。
注意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 摔倒、碰撞等意外伤害,以免 造成再次骨折。
总结词
骨折康复后,患者需要遵循一 定的生活指导,以维护骨骼健 康和预防再次骨折。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增 强肌肉力量和骨骼韧性。

骨折概论课件

骨折概论课件

骨折概论
58
• 切开复位 – 手术指征 • 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肌肉、骨膜等)、 手法复位失败者 • 骨折线累及关节面 • 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者 • 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 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及治疗
骨折概论
59
– 切开复位优缺点 • 优点: – 复位效果好, – 固定可靠, – 早期活动 • 缺点: – 破坏血运, – 可能感染, –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困难或固 定不当, – 需要二次手术
➢5)嵌插骨折: 骨折片相互嵌插,多 见于干骺端骨折。即 坚质骨嵌插于松质骨 内。(见右图)
骨折概论
12
三、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
➢6)压缩性骨折: 骨质因压缩而变形。 多见于松质骨。如 脊椎骨,跟骨。 (见右图)
骨折概论
13
三、骨折类型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
➢7)凹陷性骨折: 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
肉附着处骨折(髌骨
在未直接着地发生的
骨折) 。
骨折概论
4
• 积累性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外力,应力积累发生骨折, 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及腓骨下1/3 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 以上三种骨折是健康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 的,称为外伤性骨折
• 病理性骨折:
骨骼疾病,轻微外力即可发生。(肿瘤、感染)
骨折概论
52
第七节 治疗骨折的原则
骨折概论
53
❖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
复位 固定 功能锻炼
骨折概论
54
一、复位
• 手法复位
– 基本准备 :局麻镇痛、松弛肢位、远端对近端
– 基本手法
• 拔伸牵引:贯穿于复位过程中的基本手法(缩短、成 角、旋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活动功能障碍:骨折后骨支架断裂,疼痛
B 骨折特征
1 畸形(deformity) 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
2 骨擦音 (crepitus)
骨折端互相磨擦听到的声音触到的感觉
3 反常活动(abnormal activity)
在肢体非关节部位有不正常的活动
(三) X线检查
• X线普通平片正侧位(至少包括邻近的1个 关节) • CT(脊柱骨折、关节内骨折)
骨折的复位方法
闭合复位 • 手法复位 • 牵引复位 切开复位
骨折手法复位标准
•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 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 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很大努力,仍 未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在此位置下愈合, 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功能复位的标准
• 旋转、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纠正 • 成角移位:对于下肢,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 可以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侧方 成角,必须完全矫正。对于上肢,肱骨干可稍有 畸形,前臂双骨折不能有成角畸形。 • 短缩移位: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 • 侧方移位(横形骨折):骨干部位对位达1/3,干 骺端对位达3/4。
(二)按骨折的损伤程度
• • • • 单纯骨折 复杂骨折 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三)按骨折线的形态
裂缝骨折 hair- line f.
青枝骨折 Greenstick f.
(三)按骨折线的形态
横断 transverse
粉碎 斜(oblique) multifragmentary 螺旋(spiral) or comminuted
Indirect Violence 暴力通过传导、 杠杆或旋转作用 使远处发生骨折
③筋肉牵拉(牵引暴力)
撕脱骨折
(Avulsion fracture)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
致肌肉附着处骨质 折断
④疲劳骨折(Fatigue fracture) 长期、反复、 轻微的直、间 接力集中作用 于某一点上发 生骨折 外伤性骨折 健康骨骼受各种不同暴力的作用而断裂
嵌插 impacted
骨骺分离 Epiphyseal separation
压缩 compression 凹陷depressed
(四)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
发生再移位
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
(五)根据骨折后 (六)根据骨折受 的就诊时间 伤前骨质是否正常 新鲜骨折: 伤后2-3周 外伤骨折 以内就诊者 陈旧骨折: 病理骨折 伤后2-3周 以后就诊者
六(三)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 全身因素 A 年龄:儿童>成人 B 健康情况: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延迟愈合多 2 局部因素 A 骨折部的血液供应(正比) B 断端间接触面积:有软组织嵌入者不愈合 C 损伤程度: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重者影响愈 合 D 感染 E 固定和运动
七 骨折的治疗
骨折治疗的原则
身体其他各部位关节均应功能锻炼以促 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消肿,防肌肉萎 缩,避免关节僵硬。 中期(2-6W) 逐步活动上下关节
后期(>6-8W) 患肢关节主动活动,增加活
动范围至正常
药 物
(1)初期治法
①攻下逐瘀法②行气消瘀法③清热凉血法④开窍 活血法 (2)中期治法: ①和营止痛法②接骨续筋法③舒筋活络法
四 诊察要点
(一)受伤史 时间、地点、部位、姿势、暴力性 质、方向、大小 伤员情况:疾病、疲劳、饱食、饥 渴、 伤口污染、自觉症状、 功能障碍和处理经 过等
(二)临床表现
1 全身情况:休克、体温升高 2 局部情况: A 一般情况 1)疼痛:叩击痛、纵向叩击痛、挤压痛、分离痛、 四肢骨折肢体环周压痛、局限性压痛点 2)肿胀:出血、血肿、组织渗出水肿,张力性水泡
• • • • 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相结合。 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 内外兼治:局部与全身兼治。 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相结合。
骨折的治疗
• 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到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 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 固定:采用某种方法用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 • 练功: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运动, 尽快恢复受伤肢体的功能,防止发生肌萎缩、骨质 疏松、关节强硬等并发症。 • 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治 疗方法。 • 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处理原则
手法复位前的准备
• • • • • • 解除疼痛 肌肉松弛位 拔伸牵引 远端对近端 及时、稳妥、准确、轻巧 尽量不在X线下进行
手法复位的基本手法
• • • • • • • • • 拔伸:矫正重叠移位,基本手法。 旋转:矫正旋转畸形。 折顶: 回旋 端提:矫正侧方移位。 奈正:矫正侧方移位。 分骨:尺、桡骨,掌骨、跖骨。 屈伸: 纵压:
六(一) 骨折愈合过程
一、血肿形成演进期——纤维愈合期 1.骨折后血肿形成 2.血肿渐机化: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临床愈合期 1.膜内化骨——内外骨痂 2.血肿,纤维化软骨内化骨——环状骨痂,腔内骨痂 3.若骨折断端紧密接触:骨哈系统直接成骨—骨折一期愈合 三、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性愈合期 1.应力轴线上骨痂:加强并改造 2.非应力轴线上骨痂:清除 3.骨髓腔再通
六(二) 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标准 骨性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及纵行叩击痛 2 局部无反常活动 3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 骨痂通过骨折线 4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 (1)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 (2)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 钟,并不少于30步 5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 发生变形或在骨折为原则。 1 具备临床愈合的 标准 2 X线片显示骨小 梁通过骨折线
诊断意义:指导治疗,客观法律依据
五 骨折的并发症
1 外伤性休克 2 感染:开放性骨折-化脓性,厌氧性 3 内脏损伤:肺损伤、气胸、血气胸、肝破裂、膀胱、 尿道、直肠损伤
4 重要血管损伤
5 缺血性肌挛缩:前臂-爪形手 6 脊髓损伤
7 周围神经损伤
8 脂肪栓塞 9 坠积性肺炎
10 褥疮 11 尿路感染和结石 12 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 13 创伤性关节炎 (traumatic arthritis) 14 关节僵硬(joint stiffness) 15 缺血性骨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股骨头、距骨、舟状骨) 16 迟发性畸形
谢谢!
(3)后期治法:
①补气养血法②补益肝肾法③补养脾胃法④舒筋 活络法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 愈合的处理原则
骨折延迟愈合:找出原因 针对治疗 骨折不愈合:植骨、内固定
骨折畸形愈合:重新复位、固定
愈合障碍
(1)骨折不愈合(non-union):骨折经治疗后,超过一般愈合 所需时间而仍未愈合,X线片显示两骨折端被浓密硬化的 骨质所封闭,骨折修复的自然过程已完全停止。 (2)骨折延迟愈合(delayed union):X线片显示骨痂出现较晚, 骨折的正常愈合进程受到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3)骨折畸形愈合(mal-union): 骨折愈合未达到功 能复位要求,有成 角、旋转或重叠畸 形。
方向确定——顶角方向 2 侧方移位:远侧骨折段向侧方。 方向——远段的移位方向 3 缩短移位(重叠移位) 4 分离移位: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 5 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
旋转移位
侧方、短缩移位
分离移位
成角移位
三 分 类
(一)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 外界相通
第六章 骨

第一节 骨折概论
回 顾
• 维持体形 • 支撑体重 • 运动系统
一 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A fracture is a break in
continuity of a bone
二 病因病机
(一)外因
①直接暴力(Direct violence)
骨折发生于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②间接暴力
(二)内因
①年龄和健康状况 ②股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 ③骨骼病变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 有病骨骼(骨髓炎、肿瘤),遭受轻微外力即断裂
(三)骨折移位
①相关因素
1.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性质
2.肢体远侧段的重量
3.肌肉的牵拉力 4.搬运与治疗不当
②移位种类
1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
切开复位
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端,在直 视下将骨折复位。
骨折的固定
• 外固定 • 内固定
外固定
• • • • • 小夹板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 持续牵引 骨外固定器 外展架
牵引架(布朗氏架)
床头牵引架
骨折的内固定
• 螺丝钉 • 接骨板 • 髓内钉
练 功
早期(1-2W) 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