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合集下载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31142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31142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证照管理制度1、证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文件(复印件)等2、单位负责人领取证照,把已领取的证照由单位编号并复印后存档,以备核查。

3、领取的证、照要妥善保管,规范使用,不准涂改。

不准转借不相关的人、单位使用,不准利用证照从事违法活动。

若有用证、照从事违规、违法活动者将给予当事人以经济处罚,并收缴全部非法所得。

造成严重后果者,按照有关程序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各种证、照丢失后要及时登报声明作废,一切费用由当事人负责。

5、对单位的各种证、照复印件也要加强管理。

有关人员需带证、照复印件时,必须加盖红色印章并签上持件人姓名,加盖“再复印无效”方印字样。

否则均视为无效证件。

6、发现伪造单位证、照应及时举报给当地主管部门,由单位配合有关部门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7、本制度即日起执行。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及个人卫生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制度1、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体检单位进行体检和相关卫生知识培训,获得有效的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发现五病患者及时调离本岗位。

3、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合格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4、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有效期一年。

6、此证不得转借、涂改。

个人卫生制度1、每年一次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工作前必须更衣、洗手、消毒。

3、工作时不留长指甲、不戴手表饰物等,头发不外露。

4、不在工作时吸烟,不随地吐痰。

5、入厕不穿工作服,入厕后需重新洗手、消毒。

6、讲究个人卫生,客服不良卫生习惯,杜绝操作时擤鼻涕、挖耳朵等现象。

7、定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并参加考核。

公共用品用具购买、验收、储存及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公共用品用具购买制度1、采购的物品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要求.2、采购物品应做好记录,便于溯源.3、采购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品,等物品中文标识应规范,并附有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发票,等证明文件.4、采购的物品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登记公共用品用具采购制度1、严格把好验收关,不收“三无”产品,对质量不好、质次价高的公共用品、用具应拒绝验收。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及职责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及职责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及职责
为加强本单位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本单位的卫生水平,保护广大公众身体健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单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长:为本单位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面卫生工作。

包括制定管理计划、标准;组织自身卫生检查;对违规情况组织整改、对违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等。

卫生管理员:组织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建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对违规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建议提交组长,执行处理决定等。

组员:本部门卫生责任人、落实本部门卫生责任制。

参加自身卫生和检查;落实本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范本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餐厅、学校、医院、车站等。

第三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根据本制度规定,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公共场所内的卫生安全。

第二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第四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主体,负责卫生检查、卫生培训、卫生督导等工作。

第五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并及时修订;(二)组织对公共场所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开展卫生培训,提升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卫生管理能力;(四)督促公共场所经营者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第三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要求第六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具备相应的卫生管理知识,确保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七条公共场所应当保持清洁、整洁。

定期进行卫生消毒,特别是公共厕所、交通工具、餐厅等场所应当加强消毒工作。

第八条公共场所应当配备足够的卫生设施,并定期维护、保养。

如卫生间、洗手间等设施应当保持正常运行。

第九条公共场所应当配备专职卫生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卫生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理卫生问题。

第四章卫生培训和宣传第十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定期组织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管理能力。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制定并执行宣传计划,通过媒体、公告栏等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增强公众对卫生的意识。

第五章监管与处罚第十二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有权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检查,并依法进行监管。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要求整改卫生问题,如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四条对于卫生管理不合格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有权责令停业整顿,并可以进行罚款或吊销经营许可证等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五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史上最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史上最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史上最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是指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下面是一份史上最全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供参考:一、卫生责任与管理机构1.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明确卫生责任,确保场所内部的卫生状况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卫生管理机构应明确其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力,并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卫生设施与设备1.公共场所应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卫生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洗手间、洗手池、洗手液、纸巾等。

2.卫生设施和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公共场所应配备消毒设备和物品,以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卫生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应有明确的规定和标识,以便公众正确使用。

三、卫生措施与管理1.公共场所应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发现的问题。

2.公共场所应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清洁工具和清洁用品,确保卫生管理的顺利进行。

3.卫生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并按要求执行。

4.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进行监督,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公众反映的问题。

四、食品卫生管理1.经营食品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2.食品经营者应取得相关许可证,并按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检查。

3.食品应采购安全、健康的食材,并保持食品的新鲜和卫生。

4.公共场所应为食品加工和存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通风等。

五、废物处理与环境清洁1.公共场所应建立完善的废物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安全、环保处理。

2.废物箱应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定期清理和更换。

3.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包括但不限于地面、墙面、窗户等的清洁。

六、健康宣传与教育1.公共场所应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进行健康宣传与教育,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意识。

2.公众应当按要求参加公共场所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卫生常识和健康保健知识。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是必要的措施。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详细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方案,为相关单位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科学、高效、协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实现以下目标:•制定和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完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公共场所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时处理公共场所卫生问题,减少和防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组织机构设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应当根据要求设立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专业技术机构和支撑机构。

具体的组织机构设置如下:管理领导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管理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完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方案、机制和监管制度;•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服务中心,为公共场所提供卫生管理的服务和支持。

工作机构•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机构,负责检查和监督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设立公共场所卫生事件处理机构,负责及时处理公共场所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设立公共场所卫生宣传教育机构,负责宣传和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技能和管理标准。

专业技术机构•设立公共场所环境和卫生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公共场所环境和卫生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设立公共场所卫生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与检查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支撑机构•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负责收集、管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设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基础设施机构,负责公共场所卫生设施、设备和器具的维护和保养。

工作职责各机构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管理领导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完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方案,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协调相关单位开展卫生管理工作。

公共场所单位卫生管理档案

公共场所单位卫生管理档案

泰兴市公共场所单位卫生管理档案(年度)单位名称:泰兴市顶尖发艺中心泰兴市卫生监督所编制填写说明1、本档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所有从事公共场所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

2、公共场所包括:(一)宾馆、饭馆(营业面积在100m2以上且安装有空调设施的就餐场所)、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二)公共浴室(含足浴)、理发店、美容店;(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六)商场(店)、书店【营业面积在300m2以上的各类百货大楼、超市、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场(商店)、书城、书吧、书店等】;(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3、本档案主要用于记载公共场所单位(个人)的基本情况、组织网络、管理制度、工作计划、总结和开展各项卫生工作及活动的基本情况,原始资料应另行规范整理。

4、、填写台帐时应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字迹工整、清楚。

5、本档案一年一本,由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负责填写并妥善保管,以备检查、总结。

档案保存期限至少两年。

目录1、基本情况··12、公共场所经营者承诺书··()3、卫生许可证复印件··()4、管理组织··()(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网络图··()(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机构··()(3)卫生包干区及责任部门(人)·()5、管理制度··()(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3)公共场所用品用具卫生管理制度··()(4)公共场所消毒指南··()(5)公共场所杯具清洗消毒卫生操作规程··()(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管理制度··()(7)旅店业卫生管理制度··()(8)公共浴室卫生管理制度··()(9)文化娱乐场所卫生管理制度··()(10)游泳场所卫生管理制度··()(1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12)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管理制度··()(一三)卫生检查制度··()(14)奖惩制度··()6、岗位责任制··()(1)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岗位卫生职责··()(2)分管负责人岗位卫生职责··()(3)卫生管理员岗位卫生职责··()(4)部厅负责人(班组长)岗位卫生职责··()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8、经营场所布局示意图··()9、卫生设施一览表··()10、从业人员培训和体检登记表··()11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必答题·()12、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报告··()一三、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情况··()14、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登记··()一五、公共场所清洗消毒记录登记表··()16、公共用品用具消毒记录登记表··()17、床上用品更换记录··()一八、公共场所卫生设施检查、维护、保养情况··()19、卫生工作会议(培训)记录··()20、卫生检查活动记录··()21、奖惩记录··()22、投诉处理记录··()23、卫生监督部门检查记录··()23、年度卫生管理工作计划··()24、年度卫生管理工作总结··()基本情况单位名称:泰兴市顶尖发艺中心地址:泰兴国庆东路34-6 经济类型:个体开业时间:2009 年4 月一五日单位x0523-8761一八08 邮编:225400传真:0523-8761一八08 电子x14109344xqqx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钱进身份证号:分管负责人:吕思远x:一八605235565卫生管理员:吕思远x:一八605235565经营总面积:98 m2其中:营业场所:80 m2辅助用房:一八m2职工总数:7 人从业人员数: 6 人持健康培训证明数:6 人经营公共场所项目:理发卫生许可证号:2009321283-004079许可日期:2009 年4 月一五日许可证复核日期:2011年本年度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等级评定级别:C级卫生许可证在经营场所公示位置:吧台后卫生检测结果在经营场所公示位置:卫生信誉度等级在经营场所公示位置: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卫生管理员参加卫生知识培训情况:公共场所经营者承诺书本单位(单位或业主名称)泰兴市顶尖发艺中心是公共场所经营者。

各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6篇)

各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6篇)

各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制度(本制度仅作为参考条款,各经营场所要根据本单位情况具体另行制定)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经营场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更好地履行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一、建立本经营场所传染病防治组织机构(具体名单、联系电话及分工)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安全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卫生的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三、按要求设置公共场所卫生设施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四、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定期清洗消毒,公共用品用具按要求更换、清洗、消毒,定期进行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五、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督促患有有碍公共场所卫生疾病的人员调离相关岗位;六、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并做好疫情报告登记。

疫情报告顺序为:顾客或从业人员—部门负责人—卫生管理机构(卫生管理人员)—企业第一责任人(法人或负责人)—卫生行政部门。

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七、对发生疫情的场所应做到及时消毒,其他场所隔周用有效消毒药剂进行消毒。

八、发现顾客患有传染病,立即进行隔离,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妥善处理。

各种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2)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卫生管理:公共场所需要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设备等的清理和消毒,以保持卫生环境。

清洁工作应使用专用的清洁剂和设备,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清洁效果。

2. 垃圾处理管理:公共场所需要设置垃圾桶和垃圾袋,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

垃圾桶应定期清理和更换垃圾袋,避免垃圾溢出或产生异味。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二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各部、委、局卫生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卫生防疫机构的领导,健全机构,充实公共场所卫生技术装备和人员。

第三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督。

国境口岸及入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机场、车站、码头等候室等公共场所和国内民航客机、铁路客车、客轮以及主要为本系统职工服务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督,并接受所在地地、市以上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其主要对本系统外营业的公共场所以及尚无卫生防疫机构进行监督的单位由地方卫生防疫机构实施卫生监督。

部队、学校以及其他系统所属的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由所在地卫生防疫机构实施卫生监督。

第二章卫生管理第四条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其中个体经营者的培训考核工作由所在地区卫生防疫机构负责。

培训的具体要求:(一)卫生防疫机构按全国"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二)公共场所卫生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培训学时,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卫生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三)卫生防疫机构对受训人员的培训进行监督审核,对合格者在"健康合格证"上加盖考核合格章。

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取得卫生知识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四)从业人员每两年复训1次。

第五条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规定:(一)旅店业、咖啡馆、酒吧、茶座、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下同)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其它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取。

q健康合格证"后方可继续上岗工作。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上岗前须取得"健康合格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组长(总经理、负责人):卫生管理员:组员:机构人员职责:组长: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面卫生工作。

包括制定管理计划、标准;组织自身卫生检查;对违规情况组织整改、对违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等。

卫生管理员(专或兼职):主持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建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对违规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建议提交组长,执行处理决定等。

组员:本部门卫生责任人、落实本部门卫生责任制。

参加自身管理的检查;落实本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等。

住宿业卫生管理制度一览表1.宾馆、旅店业卫生管理制度2. 布草间卫生管理制度3. 公共场所卫生档案管理制度4.公共场所自主规范管理制度5.清洁用具消毒管理制度6. 洗消间卫生管理制度7. 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制度8.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与卫生培训制度9. 公用茶具消毒卫生管理制度10.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11.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12.化妆品采购与索证管理制度1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14.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制度15.拖鞋消毒方法及保洁存放1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管理制度宾馆、旅店业卫生制度为更好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本单位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本单位的卫生水平,保护广大公众身体健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培训合格证必须齐全有效,卫生许可证及公共场所卫生信誉等级牌要悬挂在醒目处。

二、要保持环境整洁、美观,地面无污垢和垃圾。

三、必须设有消毒间和消毒设施,所设容器要标记明显。

四、被套、枕套(巾)、床单等卧具要一客一换,常住客床上用品至少一周一换,用后必须清洗和消毒。

五、公用茶具应每日清洗消毒。

茶具表面必须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

客用口杯、茶杯消毒要按以下程序操作和备用:1、物理消毒红外线消毒:将洗涤好的餐具放入消毒柜;温度保持摄氏100度,消毒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

2、化学消毒对不宜蒸、煮的口杯、茶杯、酒杯可在洗净后用化学消毒(程序:除残渣→热碱水浸泡洗刷→化学消毒→清水冲)(1)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生产的产品。

(2)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必须严格按消毒液的使用说明进行。

3、口杯、茶杯的保洁经消毒的口杯、茶杯应有专门的保洁柜,存放整齐避免与其它杂物混放,防止重复污染,并对保洁柜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六、顾客用棉织品要在符合要求的消毒服务机构或自备洗涤消毒间内清洗消毒。

消毒后的产品要放在保洁柜内。

撤换下的顾客用棉织品要按规定的程序分类清理回收,且不能污染清洁物品。

七、客房内卫生间的洗漱池、浴盆应每日清洗消毒。

无卫生间的客房,每个床位应配备有不同标记的脸盆和脚盆各一个。

脸盆、脚盆和拖鞋要做到一客一换,用后必须清洗和消毒。

八、公共卫生间要做到每日清扫、消毒,并保持无积水,无蚊蝇,无异味,无水垢、污垢。

九、经营场所的公共卫生间要做到每日清扫、消毒、并保持无积水、无蚊蝇、无异味。

十、经营场所要有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并经常检查设施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十一、店内自备水源和二次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蓄水池要符合输水管材卫生要求,做到定期清洗消毒。

十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要达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

布草间卫生管理制度为加强本单位布草的管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必须设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用布草间,有清洁专用保洁设施,并且标志明显。

二、配备足够数量的被罩、床单、枕套、枕巾等物品,有利于正常周转使用和严格清洗消毒。

布草数量与床位数之比达到3:1。

三、客人使用被罩、床单、枕套、枕巾等物品后,必须严格清洗,采取热力消毒或其它方法进行严格消毒。

本店无清洗消毒条件的必须与有资质的洗涤公司签订洗涤协议,确保洗涤消毒效果。

四、经清洗消毒被罩、床单、枕套、枕巾等物品,进入布草间过程中包装严密,确保不被污染。

进入布草间后经检验合格放入清洁的保洁柜内进行保洁。

枕巾、面巾、浴巾、脚巾、床单、被套等在保洁橱内应分类存放,且有标记。

五、保洁时间较长的被罩、床单、枕套、枕巾等物品,必须再次进行清洗消毒后,方可供客人使用。

六、清洗消毒的被罩、床单、枕套、枕巾等物品,必须做好清洗消毒记录,保证一客一用一消毒。

七、布草间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出入登记制度,先进先出。

并做好布草间日常卫生保洁,不得存放其它物品或有杂物。

八、打扫房间时,干净布草存放在工作车的布草专柜内,布草专柜需有门密闭。

九、配备专用脏棉织品收集容器,收集容器应有明显标识,易于清洗。

收集容器应密闭加盖。

脏棉织品收集容器不得放在布草间内。

公共场所卫生档案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本单位卫生档案的管理,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特制定本制度一、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有专人(或兼职)负责,分类存放在资料盒(袋)内,随时备查。

二、卫生部门的监督意见书、采样记录、检验报告、处罚文书及本单位建立的卫生管理制度、日常检查记录、奖惩意见等及时归档。

三、档案内容:(一)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二)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三)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四)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五)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六)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七)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八)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九)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记录的其他情况。

公共场所自主规范管理制度为更好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本单位的自身管理,不断提高本单位的卫生水平,保护广大公众身体健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负责任人(经理)是本单位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自主规范管理;二、要按照市卫生监督所印制的《经营单位岗位负责人自主规范管理每日(周)督查情况表》的自查项目(共有七项,分别是卫生许可证管理、卫生制度、从业人员卫生管理、清洗消毒管理、卫生设施设备管理、卫生用品采购管理、店容店貌)开展自查。

三、按照《经营单位岗位负责人自主规范管理每日(周)督查情况表》及本单位制定的卫生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卫生进行检查,分管理总经理每周督查一次,经理三天督查一次,卫生管理组长每天督查不少于一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好登记责令相关人员及时整改到位并做好验收工作。

四、不定期对卫生管理档案的检查,内容包括1、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2、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3、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4、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6、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7、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8、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五、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按要求限期整改的,将按照本单位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理。

清洁用具消毒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本经营单位清洁用具的消毒工作,更好地履行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障顾客的身体健康安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清洁用具在专用的洗消间(区)进行清洗消毒,并且有专用的清洗、消毒池(桶),分类清洗消毒。

2、要定期将清洁用具如抹布、拖把等用消毒剂消毒并置于太阳下曝晒。

3、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对清洁用具的定期消毒进行落实并进行登记。

4、消毒按顺序进行:消毒前洗净→消毒→冲洗→晾晒5、消毒后的清洁用具经晒晾晒干爽后,放于固定处。

洗消间卫生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范公共场所洗消间卫生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1、洗消间内布局必须严格遵守"一冲,二洗,三消毒,四保洁" 原则而设立,流程要合理,避免交叉污染.。

2、洗消间必须建在清洁,卫生,供水方便,远离厕所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源.防止有害昆虫的进入,洗消间面积应与洗消用品用具相适应。

3、洗消间必须独立专用,通风换气良好.并按流程设立前置工作台,洗涤池,过水池,药物消毒池(或消毒柜),后置工作台,保洁柜.各池应有明显标志.各池容积应与洗消量相适应.工作台面和各池应采用不锈钢或瓷砖,要便于清洗,不易积垢.前置工作台用于存放未清洁杯具,后置工作台用于存放清洁后待消毒杯具。

4、杯具保洁柜内壁必须采用瓷砖或易于清洗,不发霉的材料,保洁柜必须带门,柜内不准存放其他物品.容量应不小于日常用量的2倍。

5、装载脏杯与干净的容器必须分开使用,且标注清晰,不得混用, 并当天清洗消毒。

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范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1、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根据规定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进货索证、验收、登记台帐保管工作。

2、负责公共卫生用品索证和登记台帐人员,应该掌握公共场所卫生法规和公共卫生用品卫生基本知识及感官鉴别常识。

到证照齐全的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现场查验供货资质。

3、批量采购公共卫生用品时,应索取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合格报告单、卫生许可证、市场准入证件、营业证复印件。

零行购买公共卫生用品时,应索取购物凭证与健康证件复印件。

4、公共卫生用品在入库或使用前应有专人负责验收,查看产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限、供货商、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登记清楚台帐。

5、公共场所经营者,要妥善保存好索取的证件资料和台帐,不得涂改、伪造。

对违反本制度行为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予以处罚。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与卫生培训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范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与卫生培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第十条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试用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工作。

二、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卫生法规和基本卫生知识。

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取得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