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1《苏州园林》教学反思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
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任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意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
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
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__的说明顺序。
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__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
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2《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
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学:因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
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
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
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
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几个特点:一、改变了以往对课文的设计,抓住“标本”整理__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抓住“鉴赏”这个词语,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学生能力有了拓展。
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安排四次阅读活动。
“初读课文”,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初读__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谈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的回答大都围绕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沉”入文本了。
然后,教师作为“一起初读课文”的一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用课文语言来解说园林图片,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次则是“精读课文”,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某一个语段进行自我鉴赏,充分品味__的语言特色。
第四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本学期,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我被备课组老师推举为献课教师。
自从接受了这一任务,我深感惶恐,深恐自己学是有限,辜负了全组的希望。
因此,从教学篇目的选定,到教学内容的设计,再到课件素材的搜集以及制作,我都下了很大功夫,经常工作到深夜,并且虚心地向其他同行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优秀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优秀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优秀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优秀1一直羡慕语文老师们那隽秀的字体,横溢的文采,在语文教研博客群里的温馨互动……不成想一不留神,自己也加入到队伍中来了。
虽然在一中时,有过n多次语文单科闯入级部前40名的喜悦,高考模拟时有过单科全市排名第三的荣耀,但毕竟大学所学不是中文专业,工作以来也从未接触过语文教学。
对这突来的挑战总觉战战兢兢。
教了近一周的语文课了,随便记点感受吧:1、学生的摸读能力亟待提高班里赵春燕、庞伟浩看汉文书,相对来说还好些;可乔石、朱苇存的摸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乔石读句子就没有一句读不破的,字的读音也读的乱七八糟,如此这般怎么可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呢,就更甭提欣赏了。
朱苇存,视力越来越差,已经不能再看汉文课本了,她从前没怎么练过摸读,晨读时,大家一篇文章都快读完了,她的第一自然段还未接近尾声呢……2、特殊学生到底特殊在何处吴燕,过去跟着三年级上语文,这学期却一直留在本班上语文,她没有课本,我也不知她有怎样的基础。
她是上四年级的语文还是上初二的语文?在初二她能跟的上吗?董云栋,不会摸书,也没有书。
大家都说他智力有问题,不必苛求。
可我分明记得他英语课上那出众的听力与鹦鹉学舌的语言模仿能力。
每当老师给予哪怕一点点的关注他也能兴奋上一节课,从他那喜悦的神情中我能体会到他那种能力被承认的成就感及由此生发出来的自信心……学生特殊,到底特殊在什么地方?3、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极差经常,不,应该说从来就没认真的完成过。
要求大家课后读课文,可真正读了的,全班最多是赵春燕一人。
马太效应在此时是那样的大显灵光: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我思考着学生们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与对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科目已学习完毕,反思如下:
一、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而受时代的影响,我们对战争的了解很少,这对我的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老师学生应该共同收集一些关于战争的内容,把同学们带入到战争的岁月,让同学们体会到战争给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达到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目的。
三、对于本单元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方面有所欠缺,没有达到让他们在朗读中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doc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牛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 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过程与方法1. 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2. 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2.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重点: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分门别类制作成册。
2. 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准备:1. 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比如: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汇总祭理资料。
2. 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3. 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4. 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教学过程:一、素材导入商鞅立木商鞅变法的条令己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
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
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环节用的好。
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
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
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
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
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达到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分明一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
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走上辩论台”。
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1.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通用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通用6篇)》,快快拿去用吧!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1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学期就要告一段落了,回想这一学期的30篇课文我觉得还是在讲授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给自己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首先,这5篇文章是以战争为主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对战争的了解太少。
因此,在教授这一单元无疑是一个挑战。
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一些以情感为主的篇目时,以我自己的文学素养将学生带入情景。
其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问题上看都属于记叙文。
因此,掌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刻画就显得极为重要。
但在教授这几篇文章并没有很好的将人物刻画这一教学人物落实好,没有将复杂的人物刻画简单化。
再次,还必须强调的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我还应该多多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其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这样在教授本单元的文章时学生都能很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从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伟大。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因此,我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在教授文章时我会通过所学的文章要学生概括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从而使学生明白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语言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
与学生一起总结出,语言特点就是作者文化品味、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作品的题材、描写对象决定的。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些什么人、什么事。
在教完五篇文章时,概括出五篇文章的共同语言特点,使学生真正掌握叙事性写人的文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写,代表了一•个时刻的特征,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业I时只是分子的个人价值与情感归宿,在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教学。
现现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感受: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
又选有杜甫诗三首。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文章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了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一个高度。
再次,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时代性。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一、单元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
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封回信。
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认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
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
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
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诗作。
诗歌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的盛情之意,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心得: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
” 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
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兀立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I I 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
基于/生「I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H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卜1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IH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