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和辞》、《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之比较

《大汉和辞》、《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之比较
《大汉和辞》、《中文大辞典》、《汉语大词典》之比较

《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之比較
經學所碩一 李維恩 69817004
壹、前言
字書是工具書中重要的一種,為閱讀時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本文主要介紹當今重要的
三部字書:《大漢和辭典》(日本)、《中文大辭典》(台灣)、《漢語大詞典》(中國)。
「字書」本指解說文字形、音、義的著作,即後來所說的「字典」。這一名稱早已有之。 《魏書?江式傳》說江式撰集字書,號曰《古今文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也談 及字書:「西晉以往字書,何可全非,但令體例成就,不為專輒耳。」可見「字書」作為解釋 文字的著作的泛稱,在南北朝時已經通用。《隋書?經籍志》已著錄有佚名的《字書》3 卷、
10 卷兩種(今俱失傳),這又是以「字書」為書名的專稱的。
歷代史志於有關文字音韻訓詁之書,統歸「小學類」,不立「字書」名目。直至清代的《四 庫書目》,始於小學類中分訓詁、字書、韻書三種。以「字典」為書名的,《康熙字典》是第 一個1 。清人所說「字典」就專指這一部書。但中國古代講文字訓詁的著作很多,大都既解 單字,亦釋複詞。因此,從前大家把它們一律稱為「字書」,並不分辨什麼較「字典」、何者 為「詞典」。
自從近代產生了「詞典」(或「辭典」)這個名稱,「字典」和「辭典」才相對地有了界線,
字書、字典也不再作為某一部書的專稱來用。而一般群眾所說的字典,卻往往包括詞典;因 為現在的字典大多兼收語詞,詞典亦皆以單字為詞頭;二者之間始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不 過解字釋詞,重點各異而已。
至於近來以「辭書」一詞來代替「字書」,我認為也很好。言之成文為辭。較「字」,「詞」
的含義豐富得多,不僅可以包括講字詞語句的「字典」、「詞典」,連其他各種類型的詞典(如
人名辭典、地名辭典等)以及一般的百科全書,皆能兼收並蓄,範圍更廣。
辭書的功用在於輔助知識。《辭源.說略》:「凡一名詞為知識所應有,文字所能達者,皆 辭書所當載也。舉其出處,釋其意義,辨其異同,訂其訛謬,凡為檢查者所欲知,皆辭書所 當詳。」2 即明言此意。目前解釋文辭意義的工具書,大約可分為普通辭典和專門辭典二種。
1 《康熙字典》命名之由。《說文》:「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爾雅?釋詁》:「典,常也。」 〈釋言〉:「典,經也。」《廣韻》:「主也,常也,法也,經也。」故知「典」由本義「帝王之書」,引申而有 「法式」、「楷模」、「典範」、「表率」之義。康熙皇帝既有感歷來字書,無一可奉為典常而不易者,乃命儒臣 旁羅博證,輯卷成帙,歷五年而成,自然是希望此書能達「善兼美具」,為「承學稽古者」及「官府吏民」在 使用字書時「奉為典常而不易」之唯一範本,故命曰《字典》。(見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文 津出版社,2006。頁 22。)
2 《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一)普通辭典 收集的範圍較廣,且較為普遍。例如舊籍中常見的辭類,歷史上重要的名物制度、常用
成語、習見術語、著名古今人名、地名,都是普通辭典搜集的對象,如《辭源》、《辭海》、《國 語日報辭典》等。本文要探討的《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即屬於此類。 (二)專門辭典
則只收集某一科的各種名詞加以注釋,較普通辭典更為深入而專門地對其面向解釋、搜 羅。故常牽涉其專業術語,可能不適用於一般日常生活,如《教育大辭典》、《自然科學辭典》、 《周易辭典》等。
在 2008 年韓國的《漢韓大辭典》4 未全面完成前,世界三大漢語辭典分別是日本諸橋 轍次的《大漢和辭典》、臺灣《中文大辭典》和中國大陸的《漢語大詞典》。如今,世界最大 的漢語辭典雖被《漢韓大辭典》取代,但另三部仍然為日、臺、中目前最重要的漢語辭典代 表。以下分別簡介此三部辭書。
貳、《大漢和辭典》之介紹
一、編輯要旨
從〈序〉得知,諸橋先生編撰本辭書之目的在於要保存及發揚東洋文化。是故對漢字、
漢語必須做一番整理的工夫。諸橋先生於昭和 18 年(1943)發行第 1 卷,之後陸續發行第 2
卷、第 3 卷。無奈發行所在昭和 20 年(1945)2 月 25 日慘遭祝融,一切資料均被燒毀,半
生志業一夕間化為烏有。且當時適逢「國難」(——指第 2 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心靈上
大受打擊。而不幸中的大幸,全卷 15000 頁的校正殘本在靜嘉堂文庫、甲州山奧(——皆藏
書所)被保存下來。同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舉國哀悼。諸橋先生在心灰意冷之餘興起一
股民族的責任感,於是購得殘本,繼續撰寫。他又得到川又武、渡邊實一、真下保爾、佐佐 木新二郎四位友人的幫忙,撰寫工作得以繼續。只是好景不常,這四位友人於戰爭結束後隔 年相繼過世。諸橋先生哀痛欲絕,但為了完成與朋友共同的夢想,他收拾悲傷繼續撰寫。
之後,諸橋先生又遇到近藤正治、小林信明、渡邊末吾、鎌田正、米山寅太郎等人的幫 助,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撰寫。當時他就讀於大學的長男和就讀於仙台二高的次男都修學 和他一起撰寫,三男則預定在大學畢業後一同投入此工作。
3 陳正治,《怎樣應用中文工具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頁 21。 4 據「朝鮮日報」表示:在鄰邦臺灣和日本編撰辭典的刺激之下,檀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所長李熙升博士,從 1978 年以來
開始傾力編撰「漢韓大辭典」的工作。補充了韓國式漢字等共一萬多新造字。投入預算超過 200 億韓元(約 270 萬美元)。 直到 1999 年才出版了第一冊,工作進展頗為緩慢。同時,因財政負擔,辭典編撰工作一度面臨停止的危機,直到 2005 年成立了「漢韓大辭典特別對策委員會」,2007 年同時出版了第 10 至第 12 冊,共有 600 多名專門人力參與編撰工作。2008 年 11 月第一版印刷了 16 卷共 2000 套,售價約合人民幣 7750 元﹙以 4.5 倍幣值換算臺幣,為 NT$34875 元﹚。

在撰寫本辭書的十年中,諸橋先生又罹患白內障,幾乎失明。當撰寫工作愈往前推進時, 在整理原稿以外的新問題又一件件的來臨。例如:過去的印刷採活字木板印刷,木板在先前 火災中已亡失;現今又找不到製作木板活字印刷者。所幸,諸橋先生又得到「寫真植字的發 明家」石井茂吉的協助,讓本辭書得以順利出版。
二、編纂修者:日本?諸橋轍次 編著。
三、出版與冊數
(一)出版日期:
本書自 1927 年開始工作,至 1943 年始告完成,1955 年(昭和 30 年)正式印行,
1960 年(昭和 35 年)全部出齊,1974 年(昭和 49 年)修訂。 (二)出版單位:
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印行。臺灣先後有文星出版社、中華文物出版社、新文豐出版 社影印,在臺灣發行。 (三)發行冊數: 共 13 冊。第 1 冊至 12 冊為正文。第 13 冊是索引部,有「總劃索引」、「字音索引」、 「字訓索引」、「四角號碼索引」等 4 種。並附錄:補遺、當用漢字表、中國簡化文字 表。
四、內容與凡例
(一)使用語言:收錄中國單字語彙,而以日文釋義。 (二)資料來源:以《康熙字典》為基礎,另外旁參《說文解字》、《玉篇》、《廣韻》、
《集韻》、《正字通》、《中華大字典》及其他字典。 (三)錄字彙量:收錄中國單字 49964 字,複詞 526500 條,插圖 2800 幅,總字數約
四千三百萬字。 (四)檢索方法:索引本中有總劃索引、字音(〈五十音〉)索引、字訓索引、四角號碼
索引 4 種方法。每冊首頁均附部首及筆劃檢字表。 (五)排列順序:部首法。所找各字依《康熙字典》部首次序;部首內再依筆劃排序;
最後,一字中各詞則按五十音訓排列。 (六)字辭標號:將每字均予編號,所屬辭彙也依序編號,並以當頁字詞編號起訖載於
眉端。全書每冊首頁均附部首及筆劃檢字表。 (七)收錄字體:除「正字」外,並包括「略字」、「俗字」及「日式漢字」。
(八)單字釋法(依辭典編排順序排列): 1.標字:首先以《康熙字典》為依據,示以正確字形。

2.記音:再以片假名記載其字音,並附反切(以《集韻》、《廣韻》為主,並參酌其他
韻書、字書)。用例較多的字,則標示注音。
3.字形:視情況放入甲骨文、金文、篆文、草書、隸書、楷書等。5 4.釋義:最後述其字義及詞義,以日文解說。 5.引例:釋義時舉漢的原典例句,有的附圖表6 。詳載出處,除書名外,詳記篇名、項
目、題名、卷數。原典的引用順序以字書、經書為先,其他文獻資料則以作者 的時代順序排序。 (九)收錄辭彙:以普通成語、故事熟語、格言俚語、詩句、官職名7、人名8、地名9、
書名10 等為主。採集、選擇的資料則以經史子集為主,另參照《古今 圖書集成》、《淵鑑類函》、《佩文韻府》、《駢字類編》,以及《辭源》、《續 辭源》、《辭通》、《辭海》、《國語辭典》等各著名辭書,亦斟酌參考公 文書、研究書、新聞、雜誌等。
五、《大漢和辭典》之優缺點11
(一)優點 1.除了解釋漢語辭彙、引用漢籍以外,還會引入日本與漢學相關的著作或人名。 2.其中標音方式主要以供日本人閱讀,而有片假名的注音,亦標示偉特氏羅馬字。 3.基本採用古典文獻外,還旁採新聞、公文書、報紙、雜誌之類的資料,範圍甚廣。 4.編號仔細,查閱檢索方便且快速。 5.在義項中,首要之義訓用黑體字簡單說明,再用明體字詳細解說。 如:「今,①いま,《說文》今,是時也。」
(二)缺點: 1.檢閱不便: 此書主要對象是供日本人參考,雖所解釋大多為漢語辭彙,但其中的解釋參雜日文, 若對日文無基礎認識,檢閱恐有不便。 2.解說偶誤: 由於它採錄範圍廣,雖收詞稍濫,亦有不合乎中文文法之詞,造成解說偶誤。 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大漢和辭典》的優劣可說是一體兩面的。
*附【書評】
5 主要參考:《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說文通訓定聲》、《六書分類》、《六書正譌》等。 6 全書插畫 2800 幅,有《三禮圖》、《禮記圖》、《名物圖》、《金石索》、《西清古鑑正續》、《三古圖》、《古今圖書集成收錄圖》、
《大清會典圖》、《協紀辨方書》、《漢晉印章圖譜》、《三才圖會》、《和漢三才圖會》等。﹙其中大部分為明代王圻的《三才 圖會》。﹚ 7 採錄中國歷代官職名的主要者外,並說明其職掌、沿革等。 8 以其本名為原則,其字、號、諡號等則作為別項列入,日本人名主要以其與漢學有關者為限,列其別號。 9 以中國古蹟、名勝,及其他對文化與生活有影響者為主,外國的主要地名漢譯也收錄若干。 10 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載者為當然輯錄對象,近代作家之代表性作品,亦予以收錄。日本書名則以用漢文著作者為 限。並收錄著名的詩文、樂府、戲曲等題名。 11 鄭恆雄,《中文參考資料》,臺北:學生書局,1982 年,頁 128。

(一)梁容若,〈評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書和人》,臺北文星書店,1964, 頁 47~57。
(二)田宗堯,〈《大漢和辭典》摘誤〉,《思與言》第 3 卷第 6 期,1966,頁 47~48。
六、影響《中文大辭典》
《中文大辭典》主要資料都根據此書。所不同者,本辭書各詞按五十音訓排,《中文大辭 典》按筆劃排。另外,本辭書增收日氏漢字,辭彙增收日本人與漢學有關者;每一單字先述 字音,次及字形,《中文大辭典》反是。
參、《中文大辭典》之介紹
一、編輯要旨
本書為中華民國百科全書之基礎工具與起點。百科全書第一期之編纂,除本書外,尚有 《方言大辭典》、《國語大辭典》、《人名大辭典》、《地名大辭典》等 36 種,各書互相補充,避 免重複12。注重中國文字的源流,對於字形、音,依時代之先後為次;義依「本義」、「引申 義」、「假借義」而排列之。本書本於左圖右史之旨,凡有圖可稽者悉附之,至注解則力求精 確扼要,務以實用為貴。字辭出處及例句,均註明來源,經常引用書目,並用簡稱,以省篇 幅。
二、編纂修者: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文化研究所與國防研究院合作)編。
主纂者:高明、林尹。監修者:張其昀。
三、出版與冊數
(一)出版日期: 首冊初版於 1962 年 11 月,1968 年 8 月出齊。1973 年加以修訂,改正部份錯誤,成 為普及本。
(二)出版單位: 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
(三)發行冊數: 共 40 冊。正文為前 38 冊,後 2 冊為索引。在部分改正原書錯誤後,推出普及本, 共 10 冊。
12 張其昀監修,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3 年,頁 6。

四、內容與凡例
(一)使用語言:收錄中國單字語彙,亦以中文釋義。
(二)資料來源:依《大漢和辭典》改編、充實、修訂而成(亦以《康熙字典》為基礎,
另外旁參其他字書、韻書編纂)。
(三)錄字彙量:收錄中國單字 49880 字,複詞 371231 條,總字數約八千萬言。 (四)檢索方法:索引本有部首索引和筆劃索引二種。而每冊的冊首均附有部首檢字表。 (五)排列順序:首先,所找各字依《康熙字典》部首次序;部首內再依筆劃少多;再
按字形起筆之點、橫、直(永字筆劃)為序。
(六)字辭標號:將每字均予編號,所屬辭彙也依序編號,並以當頁字詞編號起訖載於 眉端。全書每冊首頁均附部首及筆劃檢字表。普及版每冊之書脊更標示 部首,以方便檢閱。
(七)收錄字體:除正字外,並包括或體、古字、略字、俗字、後起字,來源以《康熙 字典》為主。並參考《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說文解字》、 《玉篇》、《廣韻》、《集韻》等書,並標明其來源。
(八)單字釋法(依辭典編排順序排列):
1.標字:首先以《康熙字典》為依據,示以正確字形。 2.字形:各字以通用正體為準,作該字統一說明,其或體、古字、俗字、略字、後起
字等,僅於其下說明該字與正字之關係。上溯甲骨文,以及篆、隸、楷、草諸 體之變化,依其時代先後為次,以見文字構造之本源,而明字形之史的演變。 3.記音:併列古今音讀,每一單字先注其本義的反切,以該字所見最早的韻書為主, 其餘韻書所載,依時代先後列於其下。次列該字平水韻之韻目。最後現代讀 音則用國語與羅馬注音。若一字有數音者,除本義音外,其音依引申義、假 借音為次,分條以甲乙丙等符號標明。 4.釋義:字義解釋採自《爾雅》、《說文解字》、《方言》、《釋名》等字書,及兩漢以來 諸傳注。每一單字首列本義,次列引申義及假借義,分列於各讀音之下。引 申義及假借義,又以名詞、動詞、形容詞、助詞為序。 5.引例:以經史子集各種文獻為資料,各附例句,用以證義訓用法。必要時附以圖表 13,出典、引例均標明書名、篇名、項目、題目或卷數等。其順序以字書、 經書為先,於按書籍或作者時代,來定其先後。 (九)收錄辭彙:主要採錄普通成語、術語、格言、疊字、詩詞曲語、人名、地名、職
官名、年號、書名、動植物名、名物制度等。來源於經史子集等歷代
13 有文物、史蹟、輿圖、動植物等圖表,以三禮圖、禮記圖、名物圖、金石索、西清古鑑正續、三古圖、古今 圖書集成收錄圖、大清會典圖、協紀辨方書、漢晉印章圖譜、三才圖會、故官銅器圖錄、貞松堂吉金圖、武 英殿彝器圖錄、古明器圖錄、善齋吉金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樂書軌範、文史圖書會等為主。並參考採 用其他有關各圖書之圖表及寶物照片。

文獻,並參考著名類書、字書,如《初學記》、《太平御覽》、《古今圖 書集成》、《淵鑑類函》、《佩文韻府》、《駢字類編》、《永樂大典》、《大 漢和辭典》、《辭源》、《辭海》、《辭通》、《國語辭典》、《聯緜字典》、《詩 詞曲語辭典》等為補充。
五、《中文大辭典》之優缺點 14
(一)優點 1.詳列文字之流變:每一單字,都列有各種字形,如甲骨文、今文、籀文、篆文、 漢碑、漢晉竹簡及各代書法名家的字體等,可供檢閱者明白文字之流變。 2. 詳列古今之音變:每一單字,併列古代音讀與現代音讀,古代音讀如《廣韻》、 《集韻》、《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音》等韻書之反切,都予以收列,如:「亭,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現代音讀則並用注音符號與 國語羅馬拼音,如:「亭,音廷,平聲,ㄊㄧㄥˊ,tyng」,使檢閱者明白古今之音 變情形。 3.注明出處:本書收錄辭彙之多,為目前各書之冠,而釋義大多注明出處,引書則標 明篇名,以便檢閱者覆檢原書。
(二)缺點 1.訛誤不少:此書主要來源是《大漢和辭典》,缺點錯誤不少,參考使用時需要注意覆 核,由於本書篇幅大,編者眾多,訛誤難免,又改訂耗時,所以出版至今,始終未 曾再請專家修訂,因此缺點錯誤不少,參考使用時,需要注意覆核,這是本書美中 不足之處。 2.不注直音:字音雖有各種韻書之反切及國語注音,但不注直音,對不識注音的讀者 恐感不便。 3.讀者不慣:由於辭彙以第二字的筆劃排列,與坊間各種辭典不同,也頗使一般讀者
不慣,所以讀者初次檢閱本書,必須詳讀卷首(第 1 冊)。
肆、《漢語大詞典》之介紹
一、編輯要旨
本書〈前言〉提及該書之編纂是為了要促進漢語研究之發展,是故特別重視漢語的歷史 演變過程,並加以全面性的闡述。所收條目力求義項完備、識義確切、層次清楚、文字簡鍊, 以符合辭書科學性、知識性、穩定性之要求。單字則以有文獻例證者為限,沒有例證的僻字、 死字一般不收列。專科詞只收已進入一般詞語範圍內的,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
本辭書之編纂,促進了漢語研究的進展,培養出一批編纂漢語辭書的專門人才,積累了 大量資料,為編纂各種類型的漢語辭書工作開闢了道路,基本上做到了出書、出人、出經驗。
14 應裕康、謝雲飛:《中文工具書指引》,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1975 年,頁 30~31。

從這一個角度衡量,其重大意義當不限於這部大詞典本身。
二、編纂修者:主編者: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含上海市、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
浙江省、福建省等有關單位)秉持著「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為方針編纂。
三、出版與冊數
(一)出版日期:1975 年廣州召開全國辭書規則會議到 1986 年第 1 卷出版。 (二)出版單位: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發行大陸簡體字版。
臺灣東華書局則將其翻為繁體字,於 1997 年 9 月在臺初版。 (三)發行冊數:共 13 冊。正文為前 12 冊,最後一冊為附錄 15 和索引。
四、內容與凡例
(一)使用語言:收錄中文單字語彙,亦以中文釋義。為顧其歷史性質,簡體字、繁體 字兩版,皆採用繁體字立目。
(二)資料來源:以有原典文獻例證者為限,沒有例証者一般不收列。 (三)錄字彙量:收錄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餘萬字。 (四)檢索方法:索引本包括單字筆劃索引、單字注音字母索引兩種方法。每冊的冊首
均附有部首檢字表及難檢字表。 (五)排列順序:按 200 部首 16 歸部,部首相同的按畫數順序排列,畫數相同者按起筆
筆形一丨丿、乙的順序排列。 (六)字辭標號:在單字和多字條目左上角,用數字標注畫數序號。一單字有兩個以上
字頭的,在字頭右上角分別以阿拉伯數字標注序號。同一單字下的多 字條目,凡第一字讀音不同者,在右下角以阿拉伯數字標注相應單字 字頭序號。隸屬第一字的字頭者不標。 (七)收錄字體:除個別字外,均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64 年聯合發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的新字形。正體字與異體 17 並用。
(八)單字釋法(依辭典編排順序排列):
1.標字:先示以正字(以繁體字表示)。 2.字形:不另附其他字形。唯大陸版後附簡體字,臺灣版則無。
15 附錄包含:中國歷代度、量、衡制演變測算簡表三種、公制計量單位進位和換算表。 16 以《康熙字典》214 部首為基礎,酌情刪併。刪去亅、二、爻、玄、用、禸、舛、鬯 8 部,將匚、人、土、
夊、曰、行 6 部份併入匚、人、土、夊、日、ㄔ部,共立 200 部。 17 古代例證中的異體字,除訂正錯訛外,悉依原書版本,一律不改為正體字;韻書反切、韻部、聲類都保留原
書的字體。

3.記音:字頭下依次標注現代音與古音。現代音用漢語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標注。 古音包括中古音與近古音,以中古音為主,以反切標注。
4.釋義:每一單字述其字義,若字頭不同及分別立之。字皆解釋完後才一併解釋各詞 義。
5.引例:著重第一手資料,所引例證皆從古今著作原書摘錄,一般均標明時代、作者、 篇名或卷次章節,並依時代順序排列。少量以現代通行語作例證的,只出例句本身。
(九)收錄辭彙:專科詞只收已進入一般語詞範圍內的,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 《漢語大辭典》是有選擇性的,收詞方面堅持「歷史原則」和「科學原則」 相結合的標準,符合下列三個條件:通行範圍廣、出現頻率高、理解難 度大。具有明確而嚴格的收詞原則。對方言詞和專科詞語採取「古寬今 嚴」的方針,對借詞和譯詞則遵循「從寬收列」的原則,收字雖多卻多 而不濫,如《中文大辭典》「市」字條所收「市上、市中、市遠、市米」 等自由詞組,均在大辭典擯義之列。
五、《漢語大辭典》之優缺點 18
(一)優點 1.義項齊備:凡是古今著作中有用例、能概括確立的義項,都盡量加以收列。並且能 探求辭的本義,溯名語源,充實釋文內容。 2.糾正錯誤:十分注意糾正以往辭書或注疏中的謬誤,盡力提高釋義的準確度,保證 了辭典釋義的總體質量。 3.源流分明:義項排列條理清楚,通過對已掌握的語言資料的分析研究,盡可能地釐 清本義和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之間的關係,在義項排列上努力體現「古今兼收、 源流並重」的編纂思想。 4.資料豐富:大型語文辭書在收詞、釋義等方面要真正提高質量,就必須廣泛積累古 今各種語言資料,尤其是第一手的語言資料。被譽為「古往今來,和與詞彙的檔案庫。
(二)缺點: 1.查字不便:部首編排與一般字典不同,容易造成檢閱者查字不便。由於只收一般性 詞語,不收人名、地名,但別名、並名會收入,如「程子」、「李杜」、「劉白」等。 有別於一般綜合性辭典的兼容並蓄、無所不包之特點,有些詞語會查詢不到。 2.辭彙無編號:每個字以及字頭之下的辭彙均無編號,檢閱較為不便,欲統計同類詞 組也比較麻煩。容易混淆字義,因為繁、簡體字互用,又要參看〈繁簡體字對照表〉、 〈新舊字形對照舉例〉,使查閱者混淆字義並且查閱較為麻煩。 3.字詞缺漏:單字只有文獻例證為限,對於沒有例證的僻字、死字一般不收列,在孤 證不立意的原則下,難免會造成字詞缺漏的情形發生。
*附:《漢語大詞典》繁簡版釋詞比較——以「愛」字為例。
18 王秋桂、王國良,《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 年,頁 387~398。

《漢語大詞典》(簡體) 《漢語大詞典》(繁體)
說明

愛 [爱]

大陸版在正體字後以 [ ] 標示簡體字。

aiˋ
ㄞˋ aiˋ
臺灣版於漢語拼音前另
字 《广韵》烏代切,去代,影。 《廣韻》烏代切,去代,影。 標「注音符號」。

【愛惡】(—wuˋ)
【愛惡】(—ㄨˋ wuˋ)愛 1.兩版【 】中複詞皆為
爱好与厌恶。《易?繫辞下》: 好與厭惡。《易?繫辭下》:“是 正體中文。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晉 2.遇有疑問字音,皆於詞
晋 葛洪《抱朴子?至理》:“清 葛洪《抱朴子?至理》:“清 後()內標漢語拼音。
商流徵亂其耳,愛惡利害攪其 商流徵亂其耳,愛惡利害攪其 臺灣版又標注音符號。 複 神。”唐 白居易《白牡丹》 神。”唐 白居易《白牡丹》 3.解釋文中,大陸版並非
诗:“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 詩:“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 全以簡體中文說明。
詞 情。”
情。”


伍、《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3 辭書之比較
前文所敘述之凡例,須透過實例方得見 3 辭書之關聯性,與差異性。以下即以「愛」字 為例,對比 3 辭書所釋,及其選錄之複詞。
《大漢和辭典》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詞典》

【愛】10947
【愛】11225
愛 [爱]

字 形

アイ [集韻]於代切 字 ㄞˋ ai 4 □隊
[廣韻]烏代切 [集韻][韻會]於代切 [正韻]於蓋切 隊去聲
ㄞˋ ay
aiˋ 《广韵》烏代切,去代,影。

1. いつくしむ。もと炁 1. 惠也。本作炁。。[正字 1.待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
(4—10374)に作る。[ 通]愛本作炁。[說文] 情。《莊子?山木》:“[孔子]
正字通]愛、本作炁。[ 炁、惠也、从心旡聲。[ 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 字
說文]炁、惠也。从心 正韻]愛、惠也。[詩、 子无挹於前,其愛益加進。”
旡聲。[正韻]愛、惠也。 小雅、隰桑]心乎愛矣。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 義
[詩、小雅、隰桑]心 [呂氏春秋、節喪]慈 喜、怒、哀、懼、愛、惡、欲。”
乎愛矣。[呂覽、節喪] 親之愛其子也。[注] 唐 韓愈《原道》:“博愛之謂
慈親之愛其子也。[注] 愛、心不能忘也。
仁。”明 文徵明《祭施行人
愛、心不能忘也。
2. 憐也。[字彙]愛、憐也。 母文》:“豈曰能相,亦教弗
2. あはれむ。[字彙]愛、 3. 親也。[正韻]愛、親也。 弛;愛不揜嚴,是成令子。”
憐也。
[禮、曲禮上]賢者狎 又如:世上决沒有無緣無故的
3. したしむ。[正韻]愛、 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亦
親也。[禮、曲禮上]賢 4. 寵也。[字彙]愛、寵也。 指具有深厚真摯的感情。《左
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史記、屈原賈生傳] 傳?昭公二十年》:“兄愛而
4. きにいる。ひいきにす 召置門下幸愛。
友,弟敬而順。”《後漢書?
る。[字彙]愛、寵也。 5. 慕也。[論語、憲問]愛 陳敬王羨傳》:“肅宗性篤
[史記、屈原賈生傳] 之能勿勞乎。[皇疏] 愛,不忍與諸王乖離,遂皆留
召置門下幸愛。
愛、慕也。[孝經、天子 京師。”
5. したふ。[論語、憲問] 章]愛親者、不敢惡於 2.仁惠。《左傳?昭公二十
愛之能勿勞乎。[皇疏] 人。[疏]親至結心為 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
愛、慕也。[孝經、天子 愛。[說苑、修文]積思 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章]愛親者、不敢惡於 為愛。
按《史記?鄭世家》引此語,
人。[疏]親至結心為 6. 男女情好也。[戰國、齊 裴駰集解引賈逵曰:“愛,惠
愛。[說苑、修文]積思 策]有與君之夫人相愛 也。”宋 張孝祥《水調歌頭?
為愛。
者。[注]愛、猶通也。 送劉公父趨朝》詞:“回首楚
6. こひする。男女が情を 7. 好樂也。[字彙]愛、好 樓千里,遺愛滿瀟湘。”
通ずる。[戰國、齊策] 樂也。[南史、顏延之傳] 3.喜歡,愛好。《論語?顏淵》:
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 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
注]愛、猶通也。
8. 仁也。隱也。恩也。[ 死。”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
7. めでる。このむ。[字彙] 廣雅、釋詁四]愛、仁 之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
愛、好樂也。[南史、顏 也。[韻會少補]愛、隱 詞麗句必為鄰。”元 耶律楚
延之傳]如初發芙蓉、 也。[字彙]愛、恩也。 材《過金山和人韻》之三:“我
自然可愛。
9. 仁惠之人也。[左氏、 愛長天漢家月,照人依舊一輪
8. なさけをかける。[廣
昭、二十]子產卒、仲 明。”明 李贄《覆士龍悲二

雅、釋詁四]愛、仁也。 尼聞之、出涕曰、古之 母吟》:“近聞此孫不愛讀
[韻會小補]愛、隱也。 遺愛也。[注]愛、惠也。 書,稍失色養于二大母。”魯
[字彙]愛、恩也。 10. 惜也。嗇也。[禮、表記] 迅《准風月談?夜頌》:“愛
9. いつくしみ。なさけ。 愛莫助之。[注]愛、猶 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
仁愛の情。[孝經、聖治 惜也。[孟子、梁惠王上] 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
章]因親以教愛。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暗。”亦指所喜愛的人。《韓
10. 仁惠の人。[左氏、昭、 注]愛、嗇也。[國語、 非子?主道》:“是故誠有功
二十]子產卒、仲尼聞 魯語上]人其以子為 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
之、出涕曰、古之遺愛 愛。[注]愛、吝也。[ 愛必誅。”唐 韋應物《送元
也。[注]愛、惠也。
宋史、岳飛傳]文臣不 錫楊凌》詩:“端居意自違,
11. をしむ。[禮、表記]愛 愛錢、武臣不愛死。 況別親與愛。”
莫助之。[注]愛、猶惜 11. 佛家語。貪物之意。為 4.仰慕。《鶡冠子?能大》:“一
也。[孟子、梁惠王上] 十二因緣之一。[俱舍 者,德之賢也;聖者,賢之愛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論、九]貪資具婬愛。[ 也。”陸佃解:“愛,猶慕
注]愛、嗇也。[國語、 大乘義章、五]貪染名 也。”唐 韓愈《與鄂州柳中
魯語上]人其以子為
愛。[大藏法數]從十四 丞書》之二:“其所以服人
愛。[注]愛、吝也。[ 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 心,在行事適機宜,而風采可
宋史、岳飛傳]文臣不 於種種勝妙之具及婬欲 畏愛故也。”
愛錢、武臣不愛死。
等境、然猶未能廣遍追 5.愛護,關心。《荀子?王制》:
12. おぼろ。僾(1—1170) 求、是名為愛。
“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
に通ず。[廣雅、釋言] 12. 與僾通。[廣雅、釋言] 愛民矣。”北齊 顏之推《顏
愛、僾也。[詩、邶風、 愛、僾也。[詩、邶風、 氏家訓?慕賢》:“張延雋之
靜女]愛而不見。[說文] 靜女]愛而不見。[說文] 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
僾、仿佛也、詩曰、僾 僾、仿佛也、詩曰、僾 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
而不見。
而不見。
民,隱若敵國矣。”清 羅澤
13. 古は□(7—19697)?□ 13. 古作□、□、□、通作 南《又答高旭堂書》:“前辱
(4—11121)?□(4—
□。[字補編]□、古文 手書,具悉愛我厚意。”
10107)に作り、通じて 愛字。[集韻]炁、或作 6.憐惜;愛惜。《左傳?僖公
□(4—10636)に作る。 愛、古作□、□、通作 二十二年》:“愛其二毛,則
[字補編]□、古文愛 □。
如服焉。”《晏子春秋?諫上
字。[集韻]炁、或作愛、 14. 諡也。[逸周書、諡法解] 四》:“公曰:章諫吾曰:‘願
古作□、□、通作□。 嗇於賜與曰愛。
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
14. 諡。[逸周書、諡法解] 15. 姓也。[萬姓統譜]愛、 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
嗇於賜與曰愛。
見姓苑。
也;不聽,又愛其死也。”《淮
15. 姓。[萬姓統譜]愛、見
南子?脩務訓》:“夫鴈順風
姓苑。
以愛氣力。”
16. □佛 物を貪る意。染着す
7.捨不得;吝惜。《論語?八
る意。十二因緣の一
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
つ。[俱舍論、九]貪資
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
具婬愛。[大乘義章、五]
我愛其禮。’”《孟子?梁惠

貪染名愛。[大藏法數]
王上》:“百姓皆以王為愛
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趙
時、貪於種種勝妙之具
岐注:“愛,嗇也。”金 王
及婬欲等境、然猶未能
若虛《焚驢志》:“殺我而有
廣遍追求、是名為愛。
利于人,吾何愛一死。”清 顧
17. □現 ○イ したがふ。○ロ 恐れ
炎武《讀〈隋書〉》:“史稱帝
る。○ハ よくできる。
於賞賜有功,並無所愛。”
名乘 チカ。 ヨシ。 ヤス。
8.指男女間之愛戀。《戰國
ナル。ツネ。
策?齊策三》:“孟嘗君舍人
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高誘
注:“愛,猶通也。”漢 蘇
武《詩》之三:“結髮為夫妻,
恩愛兩不疑。”
9.容易發生某種變化;常常發
生某種行為。秦兆陽《姚良
成》:“咋不是!那壞蛋們儘
壓低價錢,不賣,果子擱着愛
壞;賣,不合算。”又如:這
孩子愛哭。
10.對別人的女兒的尊稱。唐
裴同亮《唐故清河郡夫人張氏
墓誌銘》:“夫人張氏,府君
賈秀曾孫,游擊利休之愛。”
又如:令愛。
11.通“薆”、“薆”。隱蔽;
障蔽。漢 揚雄《法言?吾子》:
“劍可以愛身。”汪榮寶義
疏:“愛讀為薆。”《後漢書?
張衡傳》:“通人闇於好惡
兮,豈愛惑之能剖。”王念孫
《讀書雜志餘篇?後漢書》:
“愛者,蔽也。《說文》:‘薆,
蔽不見也。’《爾雅》:‘薆,
隱也。’……薆、薆、愛古字
通,皆謂障蔽也。”
12.通“曖”。參見“愛景”。
【愛恚】【愛異】【愛意】 【愛丁堡】【愛力】【愛人】 【愛人】【愛人以德】 複
【愛友】【愛育】【愛一】 【愛己】【愛士】【愛子】 【愛巴哥兒】【愛力】
【愛惜】【愛羽】【愛雨】 【愛才】【愛口】【愛山】 【愛才如命】【愛才若渴】 詞
【愛詠】【愛榮】【愛嬰】 【愛凡和】【愛女】【愛文】 【愛小】【愛口】【愛子】

【愛悅】【愛說】【愛緣】 【愛心】【愛火】【愛友】 【愛女】【愛不忍釋】
【愛緣機緣】【愛燄】【愛媛】 【愛日】【愛水】【愛少】 【愛不釋手】【愛友】【愛日】
【愛圓】【愛惡】【愛恩】 【愛父】【愛月】【愛牛】 【愛水】【愛毛反裘】【愛火】
【愛河】【愛我】【愛鵝】 【愛及屋烏】【愛升】
【愛心】【愛老】【愛死】
【愛界】【愛海】【愛好】 【愛什拉庫】【愛爪】
【愛向】【愛色】【愛好】
【愛幸】【愛糠】【愛剛】 【愛主】【愛必達】【愛玉】 【愛利】【愛身】【愛吝】
【愛客】【愛鶴】【愛學】 【愛民】【愛功】【愛古】 【愛忍】【愛玩】【愛幸】
【愛渴】【愛甲】【愛狎】 【愛石】【愛母】【愛田】 【愛尚】【愛果】【愛物】
【愛看】【愛閑】【愛鴈】 【愛兄】【愛用】【愛生】 【愛物兒】【愛侶】【愛卹】
【愛奇】【愛姬】【愛氣】 【愛白】【愛他主義】
【愛服】【愛狹】【愛育】
【愛鬼】【愛妓】【愛義】 【愛奴】【愛守】【愛州】 【愛河】【愛面子】【愛省】
【愛儀】【愛韭】【愛舊】 【愛羊】【愛冰】【愛弛】 【愛重】【愛迹】【愛美】
【愛牛】【愛菊】【愛狂】 【愛西屋皮亞】【愛老】 【愛染】【愛恤】【愛恡】
【愛經】【愛鄉】【愛仰】 【愛臣】【愛至】【愛死】 【愛神】【愛屋及烏】
【愛行】【愛魚】【愛極】 【愛羽】【愛夸】【愛同】 【愛素好古】【愛莫能助】
【愛玉】【愛金】【愛琴】 【愛因斯坦】【愛多】
【愛根】【愛財如命】【愛恩】
【愛吟】【愛遇】【愛火】 【愛色】【愛竹】【愛仰】 【愛氣】【愛殺】【愛卿】
【愛果】【愛花】【愛畫】 【愛舟】【愛好】
【愛海】【愛流】【愛悅】
【愛活】【愛玩】【愛翫】 【愛沙尼亞】【愛弟】
【愛著】【愛眼】【愛異】
【愛君】【愛兄】【愛卿】 【愛君】【愛弄】【愛吾廬】 【愛國】【愛國布】【愛欲】
【愛惠】【愛敬】【愛繫】 【愛克】【愛否】
【愛情】【愛惜】【愛惜羽毛】
【愛繼】【愛藝】【愛嬌】 【愛別離苦】【愛利】
【愛習】【愛款】【愛惡】
【愛結】【愛月】【愛妍】 【愛私】【愛我】【愛佞】 【愛敬】【愛惠】【愛棠】
【愛見】【愛兼】【愛軒】 【愛狂】【愛妓】【愛河】 【愛遇】【愛景】【愛智】
【愛硯】【愛賢】【愛險】 【愛妾】【愛怜】【愛育】 【愛媚】【愛嗇】【愛嗜】
【愛羂】【愛繭】【愛言】 【愛玩】【愛幸】【愛刺】 【愛溺】【愛慕】【愛暱】
【愛眼】【愛己】【愛古】 【愛林】【愛孤】【愛直】 【愛稱】【愛養】【愛網】
【愛夸】【愛孤】【愛狐】 【愛尚】【愛果】【愛服】 【愛撫】【愛賞】【愛憐】
【愛顧】【愛語】【愛護】 【愛物】【愛卹】【愛狎】 【愛憎】【愛憫】【愛嬌】
【愛口】【愛功】【愛厚】 【愛念】【愛客】【愛染】 【愛翫】【愛樂】【愛緣】
【愛克】【愛國】【愛獄】 【愛活】【愛音搭穆】
【愛樹】【愛燄】【愛親】
【愛根】【愛琿】【愛才】 【愛恡】【愛恤】【愛施】 【愛親做親】【愛戴】【愛藉】
【愛妻】【愛財】【愛爪】 【愛春】【愛珍】
【愛禮存羊】【愛寳】【愛寵】
【愛想】【愛騷】【愛蠶】 【愛屋及烏】【愛厚】
【愛譽】【愛護】【愛寶】
【愛山】【愛讒】【愛士】 【愛韭】【愛星阿】
【愛顧】【愛戀】
【愛子】【愛弛】【愛死】 【愛迪生】【愛界】【愛省】
【愛至】【愛私】【愛刺】 【愛迭孫】【愛重】【愛信】
【愛思】【愛施】【愛視】 【愛姬】【愛怒】【愛妍】
【愛嗜】【愛兒】【愛州】 【愛待】【愛海】【愛神】
【愛舟】【愛洲】【愛秋】 【愛悅】【愛迹】【愛兼】

【愛疾】【愛日】【愛執】 【愛習】【愛斜】【愛尚】 【愛將】【愛獎】【愛賞】 【愛情】【愛主】【愛守】 【愛酒】【愛種】【愛樹】 【愛從】【愛卹】【愛恤】 【愛春】【愛筍】【愛升】 【愛誦】【愛嗇】【愛心】 【愛臣】【愛信】【愛神】 【愛親】【愛人】【愛水】 【愛睡】【愛醉】【愛生】 【愛性】【愛省】【愛壻】 【愛晴】【愛靜】【愛少】 【愛照】【愛石】【愛迹】 【愛惜】【愛雪】【愛節】 【愛薛】【愛絕】【愛妾】 【愛泉】【愛僊】【愛染】 【愛涎】【愛狙】【愛甑】 【愛憎】【愛息】【愛卒】 【愛存】【愛多】【愛待】 【愛戴】【愛體】【愛宕】 【愛島】【愛桃】【愛道】 【愛獺】【愛歎】【愛智】 【愛雉】【愛竹】【愛聽】 【愛著】【愛注】【愛女】 【愛重】【愛徵】【愛寵】 【愛直】【愛珍】【愛弟】 【愛鼎】【愛溺】【愛姪】 【愛篆】【愛田】【愛奴】 【愛怒】【愛同】【愛桐】 【愛德】【愛犢】【愛讀】 【愛納】【愛潤】【愛佞】 【愛念】【愛馬】【愛梅】 【愛寶】【愛白】【愛博】 【愛縛】【愛發】【愛否】 【愛婢】【愛尾】【愛媚】 【愛病】【愛冰】【愛賓】 【愛憫】【愛父】【愛斧】 【愛附】【愛婦】【愛撫】 【愛服】【愛物】【愛文】
【愛索尼亞】【愛馬】 【愛恚】【愛根】【愛桐】 【愛格伯】【愛剛】【愛財】 【愛恩】【愛氣】【愛烏罕】 【愛倫坡】【愛倫凱】 【愛納】【愛情】【愛惜】 【愛梅軒】【愛習】【愛眼】 【愛國】【愛略脫】 【愛莫能助】【愛將】 【愛斜】【愛欲】【愛魚】 【愛從】【愛渴】【愛渝】 【愛愔】【愛視】【愛善】 【愛勞】【愛畫】 【愛琴文化】【愛琴海】 【愛惠】【愛惑】【愛壻】 【愛博】【愛惡】【愛隆阿】 【愛晴】【愛筍】【愛卿】 【愛結】【愛絕】【愛媚】 【愛新水】【愛新保】 【愛新泰】【愛新覺羅】 【愛祺堂】【愛義】 【愛猷識理達臘】【愛道】 【愛達和】【愛極】【愛嗇】 【愛鼎】【愛睡】【愛遇】 【愛嗜】【愛著】【愛敬】 【愛雉】【愛僊】 【愛奧尼亞】【愛經居】 【愛賓】【愛說】【愛語】 【愛榮】【愛爾巴尼亞】 【愛爾那尼】【愛爾蘭】 【愛獎】【愛熊】【愛種】 【愛獄】【愛網】【愛論】 【愛憐】【愛憎】【愛憫】 【愛養】【愛賢】【愛歎】 【愛撫】【愛翫】【愛鴈】 【愛賞】【愛慮】【愛蓮說】 【愛慕】【愛篆】【愛節】 【愛儀】【愛樂】【愛德】 【愛德華】【愛徵】【愛親】 【愛靜】【愛險】【愛樹】

【愛別】【愛母】【愛慕】 【愛默生】【愛學】【愛燄】
【愛法】【愛網】【愛末】 【愛彌爾】【愛嬰】【愛薛】
【愛民】【愛眠】【愛羊】 【愛禮】【愛戴】【愛舊】
【愛養】【愛渝】【愛熊】 【愛羂】【愛鵝】【愛鵝圖】
【愛用】【愛欲】【愛老】 【愛廬】【愛類】【愛繫】
【愛樂】【愛吏】【愛利】 【愛藝】【愛繭】【愛犢】
【愛留】【愛慮】【愛力】 【愛獺】【愛寶】【愛騷】
【愛林】【愛吝】【愛恡】 【愛繼】【愛護】【愛讒】
【愛輪】【愛類】【愛禮】 【愛顧】【愛鶴】【愛讀】
【愛憐】【愛蓮】【愛戀】 【愛戀】【愛體】【愛蠶】
【愛廬】【愛弄】【愛論】
【愛惑】【割愛】【愛經居】
【愛吾廬】【愛克威】
【愛爾蘭】【愛松古】
【愛新水】【愛新泰】
【愛新保】【愛星阿】
【愛擡槓】【愛達和】
【愛丁堡】【愛必達】
【愛墨蟲】【愛瑪克】
【愛鷹山】【愛隆阿】
【愛窩窩】【愛奧尼亞】
【愛音搭穆】【愛記仇兒】
【愛及屋烏】【愛沙尼亞】
【愛索尼亞】【愛什拉庫】
【愛新覺羅】【愛小便宜】
【愛塞克斯】【愛他主義】
【愛忘其醜】【愛莫能助】
【愛無惡言】【愛羅剎女】
【立愛惟親】【愛爾巴尼亞】
【愛猷識理達臘】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冊 第 4 卷,頁 1123~1131。 第 4 冊,頁 185~195。
第 7 卷(上),頁 631~637

從此表對比可知:《中文大辭典》之字義說明,幾乎都是從《大漢和辭典》翻譯過來。《中 文大辭典》所選用的典故、例句與《大漢和辭典》如出一轍。所以在「字義」的選擇上《漢 語大辭典》是比較優良的。
此外,《大漢和辭典》於「複詞」選取中的數量是最多的,但其中有些複詞,例如【愛羊】 兩者解為「愛惜其羊」。典故出處是在《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兩者只望文生義,卻未將「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即
「愛禮存羊」)此引申義解釋出來。(——《漢語大辭典》有之。)。何況「愛羊」也不是我 們生活中會單獨稱呼的語詞,這種解釋真的有些奇怪。
所以,3 辭書中應屬《漢語大詞典》在釋義領域中比較特出;但《漢語大詞典》又有意 竄改(編撰者稱「簡省整併」)古字,於傳統又有別。蓋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歷代字形之變化
有跡可循,各字所歸屬之部首,也是有意義(——承襲《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脈絡。) 並非為求「方便」,而可隨意改竄。
陸、結語
辭書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資產,利用辭書可以幫助查詢文字之行體結構、字音標註、 字義及其用法、辭藻、圖表等。我們常常使用辭書,解決語文上的問題。尤其是現今「中文 熱」的潮流下,具備一套辭書成為不可或缺之事。只是本文所介紹之三本辭書都無法臻於完 美,抑或是完美的辭書尚有待學者努力俢撰。
最後,附上 3 辭書重點比較表,以明其差異。
《大漢和辭典》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詞典》
出版年
西元 1955~1960
西元 1962~1968
西元 1986 年
出版地
日本?東京
臺灣?臺北
中國?上海
主編者
諸橋轍次
林尹、高明
羅竹風
出版社
大修館書店
共 13 冊,正文 12 冊, 卷次
末卷為總索引
部首
214 部
中國文化研究所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共 40 冊,正文 38 冊, 後 2 冊為索引, 後有出版縮影本 10 册。
全書正文 12 卷, 末卷為《附錄?索引》。
214 部
200 部
字數 詞目
約四千三百萬字
單字 49964 字, 辭彙 526000 條。
約八千餘萬字
單字 49880 字, 詞彙 371231 條。
約五千多萬字
單字 22000, 辭彙 375000 餘條

插圖
2800 幅
不明
2253 幅
每卷均有標注所有檢索部 全書各册均附有所有部首
檢索 首。
及筆劃檢字表。
無標注部首檢索。
名乘、
各字之末皆有名乘、解 解字、 字、參考等。
末附解字一項。
無附名乘、解字、參考。
參考
字形 字義
甲骨文、金文、籀文、篆
大小篆、古文、籀文、或
並無羅列出各種字形,以
文、隸書、楷書、草書諸
體等。
說明文字流變。
體之變化,依時代為序。
首要之訓義用黑體字簡單 首列本義,次列引申義及 同一字的繁簡二體均予以
說明,再用明體解說。 假借義。
收錄,以繁體字立目。
語彙 之 排列
字數多寡排列,字數相同 者按五十音順序排列。
部首內之文字,按筆劃及 字形順序排列,筆劃相同 者,按字形起筆丶一丨丿 排列。
部首相同的按筆劃數排 列;劃數相同者按起筆之 筆形順序一丨丿丶乙排 列。
※參考書目
1. 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昭和 41 年 5 月 20 日,縮寫版第 1 刷。 2. 張其昀監修,林尹、高明:《中文大辭典》,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臺北:中國文化大
學出版部,1985。 3.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4. 李志鍾、汪引蘭:《中文參考用書指南》,臺北:正中書局,1975。 5. 應裕康、謝雲飛:《中文工具書指引》,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1975。 6. 鄭恆雄:《中文參考資料》,臺北:學生書局,1982。 7. 王秋桂、王國良:《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 8. 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9. 陳正治:《怎樣應用中文工具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 年。 10. 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增修版(1)古籍知識》主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 11.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12 卷式),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臺北:東華書局,1997。 12.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全 22 冊),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13.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04。 14.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98 學年度第 1 學期「經典研究方法」期末報告 指導教授:黃忠天先生
研究生:李維恩 學號:69817004
《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之比較
摘要

辭書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資產,利用辭書可以幫助查詢文字之行體結構、字音標註、 字義及其用法、辭藻、圖表等。我們常常使用辭書,解決語文上的問題。尤其是現今「中文 熱」的潮流下,具備一套辭書成為不可或缺之事。
本文依照成書順序介紹當今重要的三部字書:《大漢和辭典》(日本)、《中文大辭典》(台 灣)、《漢語大詞典》(中國)。對於三辭書的編輯要旨、編纂修者、出版冊數、內容凡例、優 點缺點,都有簡要的介紹。再透過對「愛」字說解的觀察,並輔以表格對照,說明三辭書的 差異、評論三辭書的優缺點。質言之,《中文大辭典》之字義說明,幾乎都是從《大漢和辭典》 翻譯過來。《中文大辭典》所選用的典故、例句與《大漢和辭典》如出一轍。所以在「字義」 的選擇上《漢語大辭典》是比較優良的。但《漢語大詞典》又有意竄改(編撰者稱「簡省整 併」)古字,於傳統又有別。蓋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歷代字形之變化有跡可循,各字所歸屬之 部首,也是有意義(——承襲《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脈絡。)並非為求「方便」,而可 隨意改竄。是故,三本辭書都無法臻於完美。完美的辭書尚有待學者努力俢撰。
關鍵詞: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字典、辭典、辭書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吴仲柱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 透析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文化赖以生长的载体是人类。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类型。人群的内在特质对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势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文化分析首先必须立足于诠释与之相应的人群内在特质。二、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文化直接导源于人类的行为。人类行为的方向及其变更都会对文化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外部导因的。故解析人群行为发生的外部导因,是揭示文化内在机理及生成发展趋向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文化本义及其涵概的相关阐释切入,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次生性边缘文化。这种混合多元文化随着九七回归,在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倾态势。 香港文化是专指港九地区被英国殖民后逐步形就的区域性次文化。该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港九居住民。 港九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行政原属广东新安(即今深圳市)。从该地区大量的文物遗址及考古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该地域的传承与影响。时至1842年夏秋香港开埠之际,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还牢牢地占据着当时港九居住民的观念中心,并指导着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他们对港英殖民当局所推崇的西式文明的内涵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把握,甚至出现排斥与拒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使刚刚被迫与母体文化断裂的香港文化的起步陷入了困惑和迷惘。文化的停滞和倒退是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深刻危机。直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才从根本上打破香港/文化沙漠0的困局,为香港文化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徘徊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 ) 1 )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翻译中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区别之处

翻译中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区别之处 泛瑞翻译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闻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息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朴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期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翻译公司汉语译文显著就是简朴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因为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泛起错误,很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因为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恰是因为这个原因,考研(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常常就成了很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练习;纪律,风纪,命令听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爱好,这与其说是由于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由于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润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爱好"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

香港与内地文化比较-语言,政治,娱乐

香港与内地文化的比较-----语言,政治与娱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制意识形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边陲地带,文化基础极为薄弱,与当时中国内地风起云涌,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形成很大反差。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的法律、统治模式及体制与内地更为不同。而文化在香港也成为了奢侈品,为此,香港一度被称作文化的沙漠。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崛起,随着内地文化的南下,香港文化终于引起了世人注意。 好景不长,1950年罗湖设立关卡,香港与大陆隔断,两地互不往来长达47年。这个时期,两地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此时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言论环境再次刺激了香港文化产业。 而此时的内地,内地正经历文化的闭塞,几乎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完全割裂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这里遇到了上锁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这扇尘封的大门才终于被打开,一切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被打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对撞与交锋。1997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人对香港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比较香港和内地文化的异同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里,笔者将主要从语言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化三个方面对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进行比较。 1语言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同时语言也可看作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一个社会的语言观察到该社会的文化特征。 香港通行多种语言。广东话是华南地区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语,香港有百分之九十七人口能听懂广东话。不少人也能听、讲英语,而本港的政府部门及法庭亦使用英语。本港有部分人能操普通话,而一般人能听懂普通语,但随着中国大陆日渐改革开放,多了国内商人及举家南移,所以普通话亦日益普及。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所有官方标志均以双语标识,大部分商店和餐馆的招牌都兼有英文显示。 相比之下,内地语言文化则更为复杂,官方语言为中文,正式的口语为普通话,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虽说中文同是香港和内地的官方语言,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内地所有正式的文件或法律条例都是用中文签署的,但在香港,政府使用的书面语言多为英语,法律条例也都是由英语签署。就我2010年寒假去香港旅游的经历来看,香港人现在大多能听懂普通话,但说的并不流利。由于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至今保留着英文交流的习惯,说起英文来通常比普通话流利的多。旅游期间有一次去茶餐厅吃早茶,和邻座的一位大概50岁左右的香港妇人聊天,刚开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障碍非常明显,她听不太懂我的普通话,我更听不懂她的普通话,后来改用英语聊天才顺利了多。可见普通话的普及在香港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之一,要让香港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就必须从语言抓起。有句话说:母语是最好的教育,的确,共同的语言可以激发出共同的民族感,可以促进民族的融合度。。如今,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也日益增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但语言和文字使用上的不统一,给交流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无论从自身的利益和是全中国的利益来看,香港都应加强母语教育,至少要把普通话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和英语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多的港人接受。

英美音发音差别讲解

英美音发音差别 (一)单词中字母“r ”发音――“卷舌”的标志 显而易“听”,卷舌音是美音区别于英音的一大特色。 请注意: A 美音中除了Mrs. 中的“r ”不卷舌之外,只要含有“r ”字母的单词均要卷舌。 美音英音 spare /5speEr/ /speE/ burglar /5bErglEr/ /5bE:glE/ purpose /5pErpEs/ /5pE:pEs/ 最典型实例 chairman, horse, dirty (二)在美音中/t/发音与/d/相近 注意:美音中/t/ 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且处于非重读位置的时候,发音近似/d/, 而不是完全等同。我们这里用/d/来表示这个近似音。 美音英音 city /5sidi/ /5siti/ better /5bedEr/ /5betE/ pretty /5pridi/ /5priti/

最典型实例 waiter, winter, actor, yesterday, chapter (三)听辨美音中的/A/ 字母a 的发音出现在-ss, -st, -th, -ff, -ef, -nce 等前面时,美音把a 读为/A/ 美音英音 can’t /kA nt/ /ka:nt/ last /5lAst/ /5la:st/ Mask /5mAsk/ /5ma:sk/ chance /5tFAns/ /5tFa:ns/ advantage /Ed5vAntidV/ /Ed5va:ntidV/ 最典型实例 answer, advance, after, ask, banana, branch, castle, commander, example, fast, France, glance, glass, half, last, etc. (四)由“hot dog” 看字母“o ”在美音中的发音 字母“o ” 在美音读为/a/而在英音中读为/R/ 美音英音 bottle /batl/ /bCtl/ popular /5papjulE/ /5pCpjulE/ knock /nak/ /nCk/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论英美发音的区别

论英美发音的区别 资料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文章编辑:Rocky(微信号:搜索1072768374) Rocky前言:关于美式音标和英美发音区别,网上说法纷繁,莫衷一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觉得这篇文章是讲得最全面、最透彻的。我在该文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资料,在此分享给大家。 首先列出国际音标和美式音标(根据百度百科) 国际英语音标表(20个元音+28个辅音) 单元音(12个) 短元音 [i] [?] [?] [u] [Λ] [?] [e] 长元音 [i:] [?:] [?:] [u:] [ɑ:] 双元音(8个) [ai] [ei] [?i] [au] [?u] [i?] [e?] [u?] 清浊成对的辅音(10对) 清辅音 [p] [t] [k] [f] [θ] [s] [tr] [ts] [∫] [t∫] 浊辅音 [b] [d] [g] [v] [e] [z][dr] [dz] [?] [d?] 其他辅音(8个) [h] [m ] [n] [?] [l] [r] [w] [j] 美式音标(也称K.K.音标) 元音 2、双元音(10个)

. 辅音 [一] 奇妙的[ r ]音: [ r ]音是最具区别性特征的美语音标之一。当[r]音在词首时基本没什么可说的,英美语没什么不同。 而当它出现在词中与其它单元音组合在一起时,美语中的[ r ]便成了个典型的卷舌音,如bird, teacher等。这个[r]音简单易学,如teacher一词,你先按国际音标的发法,发出[??]音,等[?]音马上结束时,只需将舌尖轻轻向后上方一挑就OK了。你若不卷舌呢,那你发的就是英音呗。 重要提示:只有单词中含有字母R时,才有可能出现这个卷舌的[r]音。如果没有R,即使美国人也是不加[r]的。比如下几个单词是不可以带[r]的: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中英翻译对比

中英翻译对比 1、I don’t know that you love me.我不知道你爱不爱我。 2、I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 her.我并不是因为爱她才和她结婚的。(老师这两个句式是一样的吗????) 分析:汉语句子的否定只针对一个陈述,而英语的否定可以包括整个句子外加其附属成分,附属成分才是句子翻译的关键。 3、What some people do know what not to do.一些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分析:将主语放在特殊疑问代词之后,其实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成分,管着整个句子。 4、Some of us know what we want to do from a young age.有些人从很小起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分析:疑问代词位于动词之后做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宾语从句的主语,from a young age是补充成分。 5、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study hard.对我们来说,努力学习是很重要的。 6、Not only did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each me the value of hard work,but it also gave me insights into another culture.学习另一门语言不仅教会我努力学习的价值观,而且让我开拓了眼界,了解了另一种文化。 分析:英语倒装句和古代汉语有些地方贯通,但现代汉语多数是主谓宾翻译。

7、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分析:英语的习惯用法,不能直译成汉语,意思完全不同。 8、If he is my friend,thing will be different.既然他是我的朋友,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分析:这是抽象的思维方式下翻译的句子,is和will be不是虚拟的时态,所以不是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这是英语语法的讲究。 9、The song sounds sweet.这歌很好听。 分析:sounds sweet的联合翻译。是适应中文的翻译。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英美英语读音的区别

英美英语读音的区别 [ 2007-11-20 11:42:00 | By: jinxia ] 英语和美语在读音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元音字母a, o 和辅音字母r 的不同读音上。 1.在ask, can't, dance, fast, half, path 这一类的单词中,英国人将字母a 读作[a:],而美国人则读作[?],所以这些词在美国人口中就成了[?sk][k?nt][d?ns][f?st][h?f]和[p??]。 2.在box, crop, hot, ironic, polish, spot这一类单词中,英国人将字母o读作[)],而美国人则将o读作近似[a:]音的[a]。所以这些词在美国人读起来就成了[baks][krap][hat][ai'ranik][paliJ] 和[sp at]。 3.辅音字母r在单词中是否读音是英语与美语的又一明显差异。在英语的r音节中不含卷舌音[r],而美语的r音节中含卷舌音[r],如下列词在英语和美语中读音是不同的: 英语读音美语读音 car [ka:] [kar] door [d):] [dor] river ['riv2] ['riv2r] party ['pa:ti] ['parti] board [b):d] [bord] dirty ['d2ti] ['d2rti] morning ['m):ni9] ['morni9] 英语中只有在far away, for ever, far and wide等连读情况下,字母r才明显的读作卷舌音[r]: [fa:r2'wei][f2'rev2][far2ndwaid]。 4.在以-ary或-ory结尾的多音节词中,英国人通常将a或o弱读,而美国人不仅不弱读,还要将a或o所在的音节加上次重音,所以这些词在英语和美语中不仅读音有差异,节奏也显然不同,例如: 英语读音美语读音 dictionary ['dikJ2n2ri] ['dikJ2nori] laboratory [le'b):r2tri] ['l?br2,tori] necessarily ['nesis2rili] [,nesi'serili] preparatory [pri'p?r2t2ri] [pri'p?r2,tori] secretary ['sekr2tri] ['sekr2,tori] 5.在以-ile结尾的另一类单词中,英国人将尾音节中的字母i读作长音[ai];而美国人则弱读作[2],例如: 英语读音美语读音 docile ['dousail] ['das2l] fertile ['f2tail] ['f2rtl] fragile ['fr?d3ail] ['fr?d32l]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2论简奥斯丁在《傲慢和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 3对林语堂的《吾国和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4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5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和情人》的女性主义 6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7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8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9《紫色》中“家”的解读 10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和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1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2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3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分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14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15中文古诗词叠词的研究和翻译 16文类、历史和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7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8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9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20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1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22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23浅论《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 24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5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26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和情感》中的体现 27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8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9中英文颜色词的非对应翻译 30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31《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32女性主义解读《傲慢和偏见》中的柯林斯 33《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4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35论翻译的艺术 36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 37《王尔德童话故事》的翻译美学探析 38《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时髦女郎的对比 39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40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4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从电影文化方面比较香港与内地文化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从电影文化方面谈起 电影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诞生于西方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项机械发明,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城市是电影生存的土壤,同时它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在一个多世纪中,彼此依靠,互为镜像。在光影流动之中,电影犹如镜子,映照出想像之城,讲述着城内的故事。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成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香港和内地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但由于同处于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背景下,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之处,文化上相互交织,难分彼此。但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又各具特色,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电影文化方面变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分别详谈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特色。 内地电影 内地早期的电影大都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代表影片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该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到了中国近代,内地电影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这时的内地电影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进入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代表影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 1949年后,内地电影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代表影片是《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 60年代初,内地电影开始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如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代表影片是《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地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地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

最全的英美词汇差异对比

最全的英美词汇差异对比 美国英语单词大全与英式英语单词对比词汇大全,美国英语单词和英国英语单词在拼写和发音方面有许多区别,下面的词汇列表,列举出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单词中的差别,具有差别的英语单词大全。 汉/英/美 飞机aeroplane/airplane 航空邮件air-post/air-mail 对……(人)生气angrywith/ angry at 垃圾箱ash-bin(dust-bin) /ashcan 秋autumn/fall 面包店bakery/bakehouse 纸币(bank-)note/ (bank-)bill 理发厅barber"s shop/ barber shop 浴盆bath/bathtub 浴室bathroom/bath 寝具bedclothes/covers 饼干biscuit/cracker 百叶窗blind/shade 公寓block offlats /apartment house 宿舍boardinghouse/ dormitory

预约booking/reservation 售票处booking-office/ ticket-office 长筒鞋boot/shoe 圆顶黑色高帽bowler/derby 裤子的吊带braces/suspenders 小憩时间break/recess 中途下车breakone"s journey /stop over 白洋布、印花布calico/ printed cloth 旅行队,篷车caravan/ trailer 客车carriage/coach 游览车charabanc/sightseeing bus 药局chemist"s shop /drugstore 支票cheque/check 衣柜chest-drawers/ bureau 教名Christianname/ first name 电影院cinema/picture house 寄物处,衣帽间cloakroom /checkroom 光头close crop/crew out 衣夹clothes-peg/ clothes-pin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