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练习题及答案
卢浮宫智力测试题答题(3篇)

第1篇一、引言卢浮宫,这座位于法国巴黎的世界著名艺术宝库,不仅以其丰富的艺术藏品闻名于世,更因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谜题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以下是一组卢浮宫内的智力测试题,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来一场思维的盛宴。
二、题目及解答1. 达芬奇之谜题目: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如此神秘?解答: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透视法,使得她的笑容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表情,给人以错觉。
此外,她的微笑还与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相关,增加了画作的深度和神秘感。
2. 断臂维纳斯之谜题目:《断臂维纳斯》为何被称为“断臂”?解答:《断臂维纳斯》之所以被称为“断臂”,是因为在古代,这件雕塑的左臂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断裂,至今未能找回。
尽管如此,这件雕塑依然以其优美的姿态和流畅的线条,成为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
3. 拿破仑的宝藏题目:拿破仑在逃离法国时,据说将大量宝藏藏于卢浮宫,真的存在这样的宝藏吗?解答:关于拿破仑的宝藏,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其存在。
虽然有许多关于宝藏的传说,但大多数都属于虚构。
卢浮宫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其藏品均为真实艺术品,并无拿破仑宝藏。
4. 《自由引导人民》的象征意义题目:《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作表达了怎样的象征意义?解答:《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作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
画面中,一位女性手持三色旗,引领着人民群众奋勇前进,展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英勇精神。
5. 《蒙娜丽莎》的背景之谜题目:《蒙娜丽莎》的背景为何模糊不清?解答:《蒙娜丽莎》的背景模糊不清,是为了突出画中人物的表情和气质。
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增强了画作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6. 《维纳斯的诞生》的构图技巧题目:《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作采用了哪些构图技巧?解答:《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作采用了黄金分割法、透视法等构图技巧。
画面中,维纳斯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整个画面呈现出和谐、优美的视觉效果。
语文:第18课《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鄂教版七年级上)

第18课《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倩影()联翩()闪烁()旷世()魅力()亵渎()2、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扑朔迷离: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叹为观止:⑶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焚琴煮鹤: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现藏于巴黎罗浮宫。
B、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时隐时现。
C、人眼的视网膜中心的小凹区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D、人眼的视网膜环绕小凹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很敏感。
4、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何神秘之处?5、列文斯通博士对蒙娜丽莎的管风琴给了一种怎样的解释?6、对文章末尾的两种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二、同步解读列文斯通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因而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
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
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
由于视网膜的中心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其论断,列文斯通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
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
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
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列文斯通如是说。
7、人眼的视网膜的两个不同区域是、。
8、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的是,善于分辨运动和阴影的是。
9、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10、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时隐时现?11、请你写出达·芬奇的一些其他名作。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阅读答案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7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
他们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
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择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想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事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
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
这时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信息。
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度和色彩)和视干细胞(感受弱度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在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官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干细胞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表情。
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品目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像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结论。
【七年级语文】《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1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1 《蒙娜丽莎微笑揭》同步练习 1 《蒙娜丽莎微笑揭》同步练习1别的画家为什么没有模仿达·芬奇呢_______列斯通说_______要做到这一点_______就必须在画嘴时不看嘴_______达·芬奇是怎样做到的_______仍然是个谜_______4 为什么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的微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末尾的两种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最近事态有出乎意料的发展……仍然是个谜”。
完成6—8题。
6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列斯通以科学观点对蒙娜丽莎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句中的“可能”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列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是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段,完成9—12题。
科学家去年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正变得越越绿。
美国《科学》周刊5月31日一期报道说,研究人员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由大规模火爆发而进入大气的污染微粒数量惊人,它们减慢了植物的生长,却提高了土壤汇集碳的能力。
研究人员在去年9月利用卫星数据证实,自1981年以,北纬40度以上的植物生长得更加茂盛。
北纬40度是从纽约、马德里延伸至北京的一条线。
他们还确定,生长季节延长了几天,尤其是在欧亚大。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家庭作业题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家庭作业题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练习七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家庭作业题。
1、人眼的视网膜的两个不同区域是___ 、_____ 。
2、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的是____ ,善于分辨运动和阴影的是_____。
3、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
4、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时隐时现?
5、请你写出达·芬奇的一些其他名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家庭作业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家庭作业题】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1 页共1 页。
蒙娜丽莎的微笑阅读答案

蒙娜丽莎的微笑阅读答案导语: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以下为大家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3分)蒙娜丽莎微笑揭秘○1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3分)蒙娜丽莎微笑揭秘○1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2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3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
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了!○4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
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
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最新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练习题及答案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倩()影拊()掌xi()渎模()仿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
扑朔迷离: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叹为观止:⑶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焚琴煮鹤:⑷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
拊掌:3、《蒙娜丽莎》是国艺术大师的名画。
4、按原文填空。
⑴正是这种()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浑然忘我。
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矣。
5、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什么?6、列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是如何解释的?第二部分:(一)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朦胧美和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解密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
就算你解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之杰作,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另一些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
他特别是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
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一班后生在揣摩。
7、文段有哪两种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8、文段使用了一些文言句子,试举一例。
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9、“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一班后生在揣摩”一句中引号作用为,单引号里的内容出自朝诗人崔颢的。
10、“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之杰作,岂不大煞风景了?”这句的修辞为,把它改为陈述句为。
这样改好吗,为什么?(二)军衣纽扣失踪之谜1867年冬,俄国彼得堡军需部开仓库发放冬装。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阅读附答案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7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
他们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
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择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
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想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事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
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
这时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信息。
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度和色彩)和视干细胞(感受弱度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在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官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干细胞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练习
题及答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倩.()影拊.()掌xi()渎模.()仿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
扑朔迷离:
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叹为观止:
⑶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焚琴煮鹤:
⑷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
拊掌:
3、《蒙娜丽莎》是国艺术大师的名画。
4、按原文填空。
⑴正是这种()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
(),浑然忘我。
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矣。
5、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什么?
6、列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是如何解释的?
第二部分:
(一)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朦胧美和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解密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
就算你解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之杰作,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另一些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
他特别是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
献。
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一班后生在揣摩。
7、文段有哪两种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8、文段使用了一些文言句子,试举一例。
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9、“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一班后生在揣摩”一句中引号作用为,单引号里的内容出自朝诗人崔颢的。
10、“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之杰作,岂不大煞风景了?”这句的修辞为,把它改为陈述句为。
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二)
军衣纽扣失踪之谜
1867年冬,俄国彼得堡军需部开仓库发放冬装。
奇怪的是,这次发放的军大衣全都没有扣子,官兵们对此十分不满,此事一直闹到沙皇那里。
沙皇听了大臣的报告,大发雷霆,要严厉处罚负责监制军装的官吏。
军需大臣恳求宽限几天,以便对此事进行调查。
这位大臣到军装仓库查看,他翻遍了整个仓库,竟没有一件大衣上有扣子。
负责仓库保管的军官和士兵们都说,这些军装入库时,都钉有扣子,扣子是不可能丢的。
那么,这数以万计的扣子究竟哪里去了呢?
军需大臣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破这个案。
当科学家得知这些军装上的扣子全是用金属锡制造的时候,他沉思一会说:“扣子失踪的原因,。
”但在现场的所有军官都不相信科学家的这个解释。
于是,科学家拿了一把锡壶放到花园的一个石凳子上。
几天以后,科学家请大臣等一起到花园去看,“锡壶”仍放在原处,看上去和原来没有什么两样,当他们上前用手指一碰时,奇迹发生了,锡壶变成了粉末。
他们看得目瞪口呆,忙问科学家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锡具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性质。
当环境温度在-13.2℃以下时,其结构改变,体积增加20%左右,锡就变成了一种灰色粉末;到了-33℃时,这种变化
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那年冬天,俄国彼得堡地区的气温下降到-33℃以下,所以银光闪闪的锡扣不见了,只有在钉纽扣的地方留下一小撮灰色的粉末。
无独有偶。
一些多次去南极探险的科学家们曾找到了一些若干年前在南极牺牲的探险家们的尸体。
他们是被暴风雪困在帐篷里冻饿交加而死的,奇怪的是帐篷里有充足的食物,只是装燃料的油桶是空的。
科学家们经过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些油桶是用锡焊接的,在低温下,锡变成了粉末,使燃油全部漏光。
当疲惫不堪的探险队员回到基地帐篷中时,因为没有燃料取暖,而食物又冻得像岩石般坚硬,在这种情况下,探险家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坐在那里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了。
11.根据后文内容,在第三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12.用简洁语言概括“若干年前”“探险家们”“在南极牺牲”的原因。
13.说明文中的记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它一般采用概述的方式,而本文中的故事却叙述得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14.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由于条件、环境的变化,也会经常发生一些诸如“军衣钮扣失踪”之类(或类似、近似)的事件,你能举出一两例吗?
1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文中集中介绍科学道理的段落是第四段,它通过介绍锡的不同的物理性质,具体阐释了军衣纽扣失踪之谜。
B、文中第五段再举探险家们在南极牺牲的事例,使所介绍的科学道理更明确、更具体,也更能吸引读者进行阅读。
C.科学家帮助军需大臣破了纽扣失踪之案,免去了监制军装的官吏的“罪行”,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的威力和重要。
D.本文写作目的是解说锡在低温下变成灰色粉末的科学道理,而行文却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且标题定作“军衣钮扣失踪之谜”,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漏洞较多,应作大修改。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答案
1、略
2、略
3、法、达芬奇
4、扑朔迷离、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5、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
再次神秘地隐去……6、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7、略8、使文章生动有趣,充满文学性。
9、引用、唐、《黄鹤楼》10、反问;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读艺术师之杰作,实为大煞风景。
不好,因为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
11.示例:是由于天气奇冷,锡扣子变成粉末脱掉了。
(扣住“天气奇冷”、“锡扣子变成粉末”作答即可) 12.由于装燃料的油桶用锡焊接,在南极低温下,锡变成粉末,燃料全部漏光,食物无法解冻,探险家们终被饿死。
13.本文将科学道理的阐释寓于具体的故事叙述中,既让说明有了依托,更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味。
14.示例:①一些家庭的木门在冬、夏两季不容易闩上(热胀冷缩);②冬天自来水管易破裂(水结成冰,体积增大)。
15.D(提示:这是本文写作的特色,将说明寓于具体、完整的叙述之中,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变得有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