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1

合集下载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复习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复习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日与其徒上高山 • 名词作状语,每天 • 穷回溪 • 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卧而梦 名词作动词,做梦 始指异之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 • • • • • •
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副词,曾经 ②始指异之( 副词,才 ③游于是乎始 动词,开始
•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连词,表修饰 ②卧而梦 • 连词,表承接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却,连词,表转折 • ④穷山之高而止 • 才,连词,表条件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 《劝学》
輮( róu ) 舆( yú ) 槁暴( gǎo pù ) 砺( lì ) 参省( cān xǐng ) 须臾(yú ) 跂( qǐ) 楫( jÍ ) 蛟( jiāo ) 跬( kuǐ ) 骐骥( qí jì ) 驽( nú ) 锲( qiè ) 镂( lòu ) 跪( guì ) 鳝( shàn ) 螯( áo )
一、通假字
• 二、古今异义
• • •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小学而大遗: •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 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 育的学校。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古今异义
• 爪牙之利 • 古: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 今: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 帮凶。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ē通“缺”5、微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要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语法要点归纳

20.所以谴关守将者„„ 21.而听细说
(古)谗言 (今)详细说来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男女婚事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 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动
词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1、意动用法,以„为鄙;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2、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④越国以鄙远 名词活用作状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 1、方位名词作状语;2、意动用法, 其西封。 把郑当作疆界。
用重金收买(悬赏捕捉) 处境困难。 宽容。 袒露一只臂膀 不回头 宫廷的侍卫 眼泪 礼品 以铜为金 身边的人(亲信)
16.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1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9.沛公„„约为婚姻
不同寻常, 1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古)黄河以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南省 (今)河北省
10.日以尽矣
“以”通“已”
1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1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13.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奉”通“捧”
1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内”通“纳”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1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与„相比,哪一个„ •孰与君少长? •军中无以为乐 没有用来„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表反问:为什么„的呢? •为之奈何? 怎么办呢?
鸿门宴词类活用归类
(一)名词作状语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 吾得兄事之 • 头发上指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道芷阳间行 • 间至军中

人教版高中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1)

人教版高中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1)
通:“彩” , 彩色 通:“拒” ,把守 通:“纳” , 接纳
(12)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邀请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 违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早早地
(15)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嫌怨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通:“座”, 座位
《荆轲刺秦王》
(8)樊於期乃前. 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9)使使以闻. 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 衣. 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1)乃朝. 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函. 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太子迟. 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14)群臣怪. 之: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5)则秦未可亲.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2)而
①今急而. 求子: 表承接 ②夜缒而. 出: 表修饰 ③朝济而. 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 ④黑质而. 白章: 表并列 ⑤拔剑撞而. 破之: 表顺接 ⑥吾恂恂而. 起: 表修饰,译为“地”
7.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客何为. 者:动词,做、干 (2)窃为. 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3)我为. 鱼肉:动词,是 (4)为. 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5)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6)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 (7)吾属今为. 之虏矣:介词,被 (8)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9)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介词,因为
《荆轲刺秦王》
(3)见 (4)顾
见. 陵之耻:被 图穷而匕首见. : 通“现”,显露 秦王必喜而善见. 臣:接见 顾. 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顾. 笑武阳:回头看 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高中语文高考总复习之文言文课本复习必修一课件

高中语文高考总复习之文言文课本复习必修一课件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 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50余万字。分本纪(帝王传记)、世家 (记诸侯本系)、列传(序列人臣事迹)、书 (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 表等五种体裁。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分别记人,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 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史记》的记事 比较严谨真实,史料比较可靠,善于记事写人, 被后世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鲁迅曾赞誉《史记》 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意动用法 • 1.太子迟之 • 2.群臣怪之
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省略句 •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2.欲与 ( 之 ) 俱 •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 词类活用
•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 ②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

疆界)
•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通: 见 , 出 通:“环”, 绕去
•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通: “猝,”
突然
古今异义
•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古义: 走投无路。 • 今义:贫穷。 •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 古义: 眼泪。 • 今义:鼻涕。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着之意 • 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 • 今义:年长之人

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内容整理

高考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内容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一、《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2.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3.图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4.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1)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3.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 )(2)既东封.郑(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1)若不阙.秦(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形容词作动词(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秦王必说.见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往而不反.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卒.起不意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秦王还.柱而走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10)皆为龙虎,成五采.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张良出,要.项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矣”句末语气词(2)“供”供给(3)“悦”高兴(4)“智”明智(5)“悦”高兴(6)“返”返回(7)“震”惧怕(8)“猝”突然(9)“环”环绕(10)“彩”彩色(11)“拒”把守“纳”接纳(12)“邀”邀请(13)“背”违背(14)“早”早早地(15)“隙”隔阂,嫌怨(16)“座”座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烛之武退秦师》(1)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唯君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唯.大王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卮酒安足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旦日飨.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鲰生说.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二心,从属二主(2)渡河(3)满足(4)仔细考虑(5)对待(6)赠送(7)并,列(8)希望(9)宽容、原谅(10)身子向上起(11)遭受(12)责备(13)推辞(14)估计、揣测(15)用酒肉招待宾客(16)劝说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烛之武退秦师》(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主人。

《荆轲刺秦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鼻涕。

(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货币。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

《鸿门宴》(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答案 (1)出使的人。

(2)那人,指秦穆公。

(3)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走投无路。

(5)眼泪。

(6)礼品。

(7)袒露一只臂膀。

(8)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

(9)意外的变故。

(10)现在别人(指沛公)。

4.解释下列多义词《烛之武退秦师》(1)鄙⎩⎪⎨⎪⎧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蜀之鄙.有二僧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2)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 摄敝.衣冠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荆轲刺秦王》(3)见⎩⎪⎨⎪⎧ 见.陵之耻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笑武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鸿门宴》(5)军⎩⎪⎨⎪⎧ 沛公军.霸上 为击破沛公军.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6)谢⎩⎪⎨⎪⎧ 乃令张良留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7)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答案 (1)把……当做边邑/目光短浅/边境/轻贱 (2)损害/破旧的/疲劳,困乏 (3)被/通“现”,显露/接见 (4)不过、只是/回头看/拜访 (5)驻扎,驻军/军队/军营 (6)辞别/请罪,道歉/感谢/告诉,问 (7)意图/料想/神情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烛之武退秦师》(1)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8)樊於期乃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乃朝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群臣怪.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则秦未可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16)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使动用法,使……灭亡(3)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7)名词作状语,向西(8)名词作动词,上前(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10)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11)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1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13)意动用法,以……为迟(14)意动用法,以……为奇怪(15)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16)形容词作动词,交好(17)名词作动词,登记(1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9)动词作名词,后继者(20)名词作状语,抄小路(21)名词作动词,取道(2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子犯请击之.⑤辍耕之.垄上 ⑥顷之.未发 ⑦夫晋,何厌之.有 (2)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黑质而.白章 ⑤拔剑撞而.破之 ⑥吾恂恂而.起 答案 (1)①助词,取独不译 ②助词,取独不译 ③助词,取独不译 ④代词,秦军 ⑤动词,到 ⑥词尾,不译 ⑦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①表承接 ②表承接 ③表转折,却 ④表并列 ⑤表顺接 ⑥表修饰,译为“地”7.重点虚词系列练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客何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为.大王不取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何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做、干 (2)动词,认为 (3)动词,是 (4)介词,替 (5)介词,替 (6)介词,替 (7)介词,被(8)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9)介词,因为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烛之武退秦师》(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4)常痛于骨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8)欲呼张良与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状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6)定语后置句(7)被动句(8)省略句,“与(之)俱去”(9)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10)宾语前置句,“在安”(11)被动句,“为”译为“被”四、重要语句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烛之武退秦师》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