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昧旦晨兴教研集团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班级第一课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1.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或:湄公河平原具备水稻生产的优越条件)(1)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水文:水网密布。

(4)地形、土壤:有许多由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

3.稻作文化的印记(1)水稻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①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②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③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

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2)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①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②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②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

(4)水稻生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①这里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A.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

B.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巩固和农民起义1、中央集权制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秦始皇还统一了字(把小纂作为全国规范字),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开灵渠.3、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2摧毁了许多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化;3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化,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4、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①北伐匈奴(蒙恬)②移民戍边③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6、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7、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巩固和农民起义中央集权制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北修长城,南开灵渠.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文化,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①北伐匈奴②移民戍边③修筑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巩固和农民起义、中央集权制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把小纂作为全国规范文字),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开灵渠.3、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3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文化,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4、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

①北伐匈奴(蒙恬)②移民戍边③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6、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7、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石器时代的发展1.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活动-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约在200万年前。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人类制造和使用早期石器工具。

2.石器时代的划分-旧石器时代:约从早期人类出现到约 1.5万年前,使用旧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约从1.5万年前到大约5000年前,使用新石器工具。

3.中国早期人类的文化-大约在约300万年前,中国早期人类出现。

-中国早期人类的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和渔猎。

-中国早期人类使用石器工具。

二、兴起的黄河文明1.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地势高,河水急,容易引发洪水和水患。

2.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培植水稻和养殖牲畜的先民。

-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附近的土台和山洞中。

-先民使用精美的陶器和玉器,发展了先民的农业和手工业。

3.兴起的黄河文明-公元前,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

-兴起的黄河文明以农业和农民为基础,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兴起的黄河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汉字的出现和使用。

三、神话与祭祀1.神话的形成-神话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是原始信仰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神话通过口头传承和文学创作来流传和传播。

2.祭祀的意义-祭祀是古代人民对神灵的敬意和供养。

-古代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古代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四、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的兴起和黄河文明密切相关。

-商朝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陶器和青铜器制作业。

2.商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室为核心,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的社会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父系氏族为主要单位。

3.商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商朝发展了文字和书写,出现了甲骨文。

-商朝出现了青铜器,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 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社区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和比较密切的往来。

2、地图的语言包括、、。

3、地图的方向的表示方法有、、。

其中最准确的是、最常用的是。

4、比例尺= ÷。

5、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主要有、、。

6、图幅时,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容较;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容较。

7、图例包括和,注记指。

8、社区功能有、、和。

9、社区类型有、和。

10、行政社区是以来确定的区域,功能社区是围绕形成的区域。

11、社区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不同类型的社区往往是相互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

12、不同区域之间为什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等高线的地方,表示地势。

14、不同地图表现的主题不同,地图分为、、、、和等。

应根据选择不同主题的地图。

15、比例尺的大小不同,表示的不同,应根据选择不同大小比例尺的地图。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在地球表面,陆地占了%,海洋占了%。

2、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3、世界四大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4、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5、海峡是指连接两片的狭窄水道。

海峡往往是海上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6、位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和的天然水道,位于欧洲和非洲的直布罗陀海峡,把与连接起来。

7、地形的基本类型有。

8、反映气候主要有和两个因素。

9、和对当地气候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0、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

11、根据的差异来划分世界三大人种。

12、三大人种各有什么特征?13、世界人种分布的特点:既有,又有。

14、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情况(分布在哪些洲)?15、、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16、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线范围内的、、和。

17、不同的国家根据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8、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的国家。

19、认识经纬线、区分经纬度表格一:认识经纬度表格二:区分经纬度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几乎与整个的面积相等,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核心思想: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1.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东南亚、中南半岛上;2)地形:湄公河平原(冲击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4)河流:水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2、生产特点:种植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以精耕细作的人力劳动为主,团结协作(人口稠密)。

3、生活特点:人们主要吃米饭等、住高脚屋、水上交通便利、有传统的御耕节、水上木偶戏等1.2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美国中部、中纬度、北温带;2)地形: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适宜;2、生产特点: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商品率高(商品性农业)3、生活方式:住别墅,开汽车,吃汉堡等快餐等。

4、美国中部大平原可以实现农业高度机械化生产的原因:1)地处平原,地势低平;2)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3)以旱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4)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5)科技水平先进。

第二课:与山为邻2.1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秘鲁);2)地形:山区,地势崎岖;3)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明显(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自然景观随之出现明显变化;2、生产特色:在海拔低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在海拔高处草原地带放牧羊驼(羊驼毛被誉为“纤维上帝”,是秘鲁外汇重要来源)和骆马(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3、生活特点:羊驼、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骆马是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4、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的生产与生活,其实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七年级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类似的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置: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2.湄公河平原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旱雨两季)纬度位置:低纬度;温度带:热带。

3.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自然条件)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稻耕作方式:人工劳作。

5.6.稻作文化的影响:(了解)随处可见的米市,各种米制食品(米粥、粽子、米酒等),传统节日“御耕节”等,水上木偶戏。

用机械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美国大平原的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地区;纬度带:中纬度;温度带:北温带;2.美国大平原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终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3.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

4.适宜耕种的原因:地广人稀、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

5.小麦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

6.发展商品性农业的条件:大面积种植,高度机械化,人口少,商品率高,发达的交通,仓储条件等。

7.美国农业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8.掌握美国的相对位置(周围的大洋、国家)、重要山脉(阿拉巴契亚山脉、落基山脉)、重要河流(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课本P61●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的秘鲁1.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有“南美洲脊梁”之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2.由于海拔高低(地势)的差别,导致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3.(了解)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

4.根据安第斯山脉环境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

(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形成干旱草原地带,放牧骆马和羊驼作为衣食来源。

(畜牧业)5.(了解)羊驼毛有“纤维上帝”的美誉。

山地之国——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1.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昧旦晨兴教研集团®七上历史与社会专研小组第三单元第一课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击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较小。

2、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主要作物是水稻。

√3、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大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北美洲美国中部主要河流湄公河密西西比河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人口密度稠密稀疏高度机械化生产特点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民居特色高脚屋平房或低矮的楼房邻里关系往来较多,亲密往来不多,疏远√4、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5、湄公河平原住的是高脚屋,又称干栏式式建筑,饮食以大米为主,这里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有关系,比如柬埔寨的御耕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长期的稻作文化的影响,这里形成了团结互助、关爱弱者的人际关系。

√6、美国的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__落基山脉和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

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比较适宜,该种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差大,而且土壤肥沃,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平原东部。

该地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7、美国平原上的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大,都配有许多大型农用机械和自动化装置。

√8、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高度机械化,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9、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他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

发展这种农业所需的条件是地广人稀,规模大,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10、农业是美国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三单元第二课√1、纵贯南美洲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走向南北,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海拔4000多米。

√3、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

√4、安第斯山区的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因此呈现出了垂直变化的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为热带雨林、灌木和林地、草原到积雪的景观。

√5、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6、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羊驼和骆马为生。

√7、骆马是安第斯山区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羊驼毛有“纤维上帝”之称,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8、秘鲁国徽左上角是羊驼的动物图案。

9、瑞士主要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瑞士人因此被人称为大山之子。

10、瑞士矿产资源奇缺,然而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

11、多瑙河、莱茵河和波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这些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12、瑞士的地形特点以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13、瑞士的旅游业业发达。

夏季可以去瑞士登山,冬季可以去滑雪、泡温泉,不仅旅游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设施齐备,服务细致。

14、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旅游设施:先进齐备,自然环境:夏季从山麓到山顶景色差异明显,冬季降雪较多,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的铁路和公路,有世界著名的铁路冰川快车。

√15、瑞士发展旅游业的启示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单元第三、四课1、日本位于_亚洲东部____,是一个__地域狭小_____、___人口众多______的岛国。

日本自北向南由__北海道______、____本州__、____四国___和___九州__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2、日本发达的渔业,得益于___独特的地理位置,饵料丰富,有优良港湾_______、___发达的造船业__、_发达的纺织业____和___先进的电子工业____等因素。

3、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__鱼文化___________”。

4、__第二次世界大战__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远洋捕捞迅速发展起来。

5、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__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捕鱼范围大大缩小;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水质明显恶化_______________。

6、日本采取的解决措施:_渔民改变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对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进行控制;水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水质逐渐恢复________。

7、意大利位于欧洲的__南部__________,坐落在___亚平宁_________半岛上。

8、威尼斯位于意大利的__东北部___,__地中海、亚得里亚海_的北岸。

气候类型__地中海气候_____。

9、因水而生:威尼斯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开始在这里建造家园。

因水而兴:威尼斯凭借_独特的地理位置___________优势,发展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还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__商业城市__________。

因水而美:威尼斯以__独特的水城风光__和__浪漫风情___,成为人们欣赏水城风貌的绝佳胜地。

因水而忧:_海水倒灌___________和___水位上涨___________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10、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是__水道__,主要的交通工具是___船__。

其中“公共汽车”是__交通船___,“小汽车”是___汽艇__,转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是_贡多拉___。

11、草原是发展__畜牧业____的主要地区。

12、非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__热带草原气候___,气候特点是_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___,主要位于__热带雨林气候___的南北两侧。

13、5-10月是北半球的_雨季____,南半球的__旱季____;11-次年4月是北半球的_旱季____,南半球的___雨季____。

14、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_马赛人___的家园,他们以_放牧__为生,_逐水草而居___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15、马赛的男人大多身着_红色披风__,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_牛___,他们的家居住所是__茅草房___,在马赛人的社会里,拥有____牛___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

16、世界上唯一占据整个大陆的国家是__澳大利亚__,位于_南__半球的__大洋洲____。

17、澳大利亚陆地面积居世界第__六__,_草原平坦辽阔__,适宜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18、澳大利亚地表水缺乏,_地下水__资源却十分丰富。

地下水含盐量高、温度高,不适宜发展__种植业___,却适于_养羊___。

19、澳大利亚的地形总体_平坦__,东部_大分水岭_,中部_平原_,西部__高原___。

降水量自__北_____、___东______、__南____向内陆向西减少,呈__半环状__________状分布。

20、澳大利亚北部气候主要是_热带草原气候__,东北部主要是_热带雨林气候_,中部和西部主要是_热带沙漠气候__,西南部主要是__地中海气候_,东南部主要是_温带海洋性气候_。

21、粗放牧羊带主要位于澳大利亚的_中、西___部,绵羊和小麦混合经营带主要位于澳大利亚的_西南、东南__部,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主要位于澳大利亚的_东南___部。

22、澳大利亚的牧羊带大致与_降水分布____一致。

23、澳大利亚的牧业集中分布在__中部___和__西南部__的草原上。

牧场_规模很大__,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24、澳大利亚被称为“_骑在羊背上的国家__”,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真实写照是“_羊比人多__”。

澳大利亚的绵羊约有3/4是_美利奴羊____。

25、澳大利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除了得益于__有利的自然条件___外,还离不开_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农业机械____。

26、澳大利亚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_机械化水平高__,原因_地广人稀,羊比人多,劳动力不足,牧场规模大,澳大利亚是个发达国家,拥有现代的工业_____。

27、澳大利亚与马赛牧民不同,他们___定居_________放牧。

判断题:1.日本国土东西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南北2.日本与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接壤。

()隔海相望3.日本著名的北海道渔场的形成得益于此地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鱼群集中。

(√)4.日本的“男孩节”,家家户户会摆上人偶来庆祝。

()鲤鱼旗5.日本渔民早期进行远洋捕捞。

()沿海6.地中海是连接亚、非、欧三洲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

(√)7.威尼斯现代主要发展商业和航海业。

()旅游业8.叹息桥是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

()圣马可教堂9.威尼斯的公共汽车是汽艇。

()交通船10.夏季一到,威尼斯就是洪泽一片。

()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11.7、8月多多马正处于雨季,而基塔莱正处于旱季。

()旱季雨季12.马赛人逐水草而居是为了捕杀野生动物。

()水草丰美13.澳大利亚气候较为湿润。

()干热14.澳大利亚的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部。

()中部和西南部15.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洲的国家。

()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