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练试题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三第七次(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七次(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说明:本套试题共页,分Ⅰ卷和Ⅱ卷两部分。

本试题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题,若答题超出规定范围者,视为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2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的。

这说明古代中国人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2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朱熹注为:“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材料表明孔子A.最早提出“无为而治’’思想 B.希望统治阶级以德治民C.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以法治国 D.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26.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这段话揭示了中国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28.“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周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命题:陈文革审卷:郭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2.“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

……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李贽 B.黄宗羲 C.康有为 D.陈独秀3.罗荣渠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太深厚,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保守的应变性改革,包括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变革,只能在传统的框架中进行。

下列主张不.符合此观点的是:A.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B.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C.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而君臣父子夫妇之纲,荡然尽矣D.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皆与吾经义相合4.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5.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

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这一论述主要是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抨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指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6.“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郑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doc

郑州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doc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D.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2.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3.梁武帝时期建立国学五馆,国学馆学生通过“明经”考试择优入仕。

不久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确立的“举明经”逐渐取代了“举孝廉”。

材料表明该时期( )A.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新方式B.士族特权受到一定限制C.儒家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D.汉代的察举制得以恢复4.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这反映了“封建”( ) A.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C.成为明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D.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5.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6.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7.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24.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中,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这一认识体现了其()A.对雅典民主政治持肯定态度 B.对抽签选举持反对态度C.主张按照人的出身来确定社会分工D.主张民众的直接民主2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

”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26.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这段话属于弗格森对()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B.1776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C. 1787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27.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28.“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A.阶级斗争理论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C.资本全球扩张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29.《俄国史文献》载: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签订的协定。

……政府要尽快召开立宪会议,会议要在普遍、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为保卫祖国而血溅战场的勇士参加选举。

最新 江苏省黄桥中学分校高三历史双周练试卷 精品

最新 江苏省黄桥中学分校高三历史双周练试卷 精品

江苏省黄桥中学分校高三历史双周练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大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工更为臣也/对这段话的正确认识是①反映了奴隶主的立场②揭示了君臣矛盾③实质上是反对社会变革④强调以法治国的重要性A. ①③ B. ②④C. ①④ D. ③④2.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 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3.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

奠定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A.夏、商、周三代奴隶制文明 B.春秋战国的文化发展C.秦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唐宋时人民创造出高度繁荣文化4.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5.从唐朝租庸调制到北宋募役法实现了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6.唐朝政府将北魏租调制改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A.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C.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7.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

”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①疆域辽阔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③各民族交往密切④新的民族出现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下列历代政治制度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④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9.“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

高三历史7周周练试卷

高三历史7周周练试卷

2018年秋期高2016级历史周练(第7周)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其中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试题后的表格内,非选择题的答案直接写在试题的下面。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24.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

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A.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贵族政治渐趋瓦解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5.西晋文人傅威曾经如此评价某项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真。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己新。

”该发明A. 对军事和经济,特别是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B. 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C. 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D. 15世纪经由波斯传到西方,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26.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27.《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2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说明A. 文字狱造成文艺界百花凋零B. 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 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 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味较低29.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法律应该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陕西省西安长安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长安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5.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
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
【解析】
“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而不包括陆九渊心学,因此朱熹等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入《儒林传》;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极大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因此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明代理学的发展,A正确,C错误;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所以材料所述变化与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无关,排除B;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D。
6.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生活资料全赖市场
A.人民的苦难实际上是加深了
B.专制制度与等级制度的腐朽
C.人民逐渐认识到苦难的缘由
D.路易十四时期属于开明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已经大大好过它前面的那个”可以推知,人们的实际苦难并非加深了,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制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让人无法忍受”可以推知此时的专制减轻而非腐朽,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刻也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说明改革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推动了革命的到来,为此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推知路易十四时代是君主专制强化而非开明君主制,故D选项错误。

河南省郑州市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C.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D.稳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2.东汉末曹操屡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屡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 )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3.梁武帝时期建立国学五馆,国学馆学生通过“明经〞考试择优入仕。

不久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确立的“举明经〞逐渐取代了“举孝廉〞。

材料说明该时期( )A.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新方式B.士族特权受到一定限制C.儒家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D.汉代的察举制得以恢复4.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这反映了“封建〞( ) A.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C.成为明朝经济开展的必然选择D.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5.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置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表达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拟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6.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7.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练试题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 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 D.天人感应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

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

”该思想属于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3、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

这说明他倡导A.发明本心 B.知行合一 C.礼法并施 D.重义轻利4、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主要说明当时思想界A. 以道家为官方哲学B.儒士治学不切实际C. 荀子思想色彩浓厚D.内儒外法得到强化5、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6、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7、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这一观点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C.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8、中国人的宗教观念相当淡薄,而民间信仰非常强烈。

如刘猛将军是驱蝗英雄,所以在北方蝗灾区最受重视;二郎神是李冰化身,善治水,得到四川人供奉;江南司桑发达,有蚕神庙,崇拜蚕华娘娘;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

这反映了A.民间信仰与农耕文明休戚相关B.北方地区的经济出现急剧衰退C.民间信仰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D.儒学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有限9、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防范丞相擅政 B.稳定统治秩序 C.重建儒家信仰 D.抑制军功新贵10、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

这些做法A.强化了思想专制B.完善了监察体系C.打击了豪强势力D.遏制了宗教势力11、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

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

这种现象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C.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 D.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12、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

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

据此推断,当时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释交融不断增强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13、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14、《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B.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C.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D.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15、黄宗羲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16、晚唐诗人罗隐在《谒文宣庙》诗中写到:“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野狐。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B.儒学失去社会统治地位C.理学逐渐取代了传统儒学 D.孔子的圣人地位被取代17、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18、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

据此可知,宋诗A.体现出宋政治上的专制统治 B.突出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文人阶层的精神需求19、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20、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2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明末清初22、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3、王国维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下列对“国初之学大”的理解准确的是A.明季遗儒,惩明儒之空疏无用,其读书以大义为先,惟求经世,实学以兴B.雍乾之世,网罗日密,文字之狱屡起……学者怀抱才慧,遁于声音训诂以自隐C.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说,尤与变法相吻合,故外托今文以自尊24、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

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A.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C.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

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1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1分)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

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

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

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

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一武帝日:“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日:“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

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