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合集下载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题型1:等差数列解题方法:首先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差,然后使用递推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得所求的项或者公式中的未知数。

题型2:等比数列解题方法:首先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比,然后使用递推公式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得所求的项或者公式中的未知数。

题型3:斐波那契数列解题方法:斐波那契数列是指后一项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即an = an-1 + an-2。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使用递归或循环的方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题型4:数列求和解题方法: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使用求和公式直接计算数列的和。

等差数列的和用Sn = (n/2)(a1 + an)表示,等比数列的和用Sn = a1(1 - r^n)/(1 - r)表示。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到所求的和。

题型5:数列拓展解题方法:有时候题目需要在基本的数列模型上进行拓展,可以根据数列的特点和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可以使用递推公式或者递推关系式进行推导,并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计算所求的项或和。

题型6:递推关系式解题方法:有时候数列无法使用基本的递推公式进行求解,需要根据数列的特点建立递推关系式。

递推关系式是指数列的每一项与前面的若干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递推求解数列的项或和。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递推关系式,并根据初始条件求解所求的项或和。

数学数列题型归纳解题方法

数学数列题型归纳解题方法

数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1.根本量的思想:常设首项、〔公差〕比为根本量,借助于消元思想与解方程组思想等。

转化为“根本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1〕假设数列{}na是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 a 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 a,其中a是常数,d是{}na的公差。

〔a>0且a≠1〕;2〕假设数列{}na是等比数列,且na>,那么数列{}loga na是等差数列,公差为loga q,其中a是常数且0,1a a>≠,q是{}n a的公比。

3〕假设{}na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那么{}na是非零常数数列。

3.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比拟【题型1】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例1 〔2010文16〕{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1=1,且a1,a3,a9成等比数列.〔Ⅰ〕求数列{an}的通项;〔Ⅱ〕求数列{2an}的前n项和Sn.解:〔Ⅰ〕由题设知公差d≠0,由a1=1,a1,a3,a9成等比数列得121d+=1812dd++,解得d=1,d=0〔舍去〕,故{an}的通项an=1+〔n-1〕×1=n. (Ⅱ)由〔Ⅰ〕知2m a=2n,由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Sm=2+22+23+…+2n=2(12)12n--=2n+1-2.小结与拓展:数列{}na是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 a 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 a,其中a是常数,d是{}na的公差。

〔a>0且a≠1〕.【题型2】与“前n项和Sn与通项an〞、常用求通项公式的结合例2数列{an}的前三项与数列{bn}的前三项对应一样,且a1+2a2+22a3+…+2n-1an=8n对任意的n∈N*都成立,数列{bn+1-b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解:a1+2a2+22a3+…+2n-1an=8n(n∈N*)①当n≥2时,a1+2a2+22a3+…+2n-2an-1=8(n-1)(n∈N*)②①-②得2n-1an=8,求得an=24-n,在①中令n=1,可得a1=8=24-1,∴an=24-n(n∈N*).由题意知b1=8,b2=4,b3=2,∴b2-b1=-4,b3-b2=-2,∴数列{bn+1-bn}的公差为-2-(-4)=2,∴bn+1-bn=-4+(n-1)×2=2n-6,法一〔迭代法〕bn=b1+(b2-b1)+(b3-b2)+…+(bn-bn-1)=8+(-4)+(-2)+…+(2n-8) =n2-7n+14(n∈N*).法二〔累加法〕即bn -bn -1=2n -8, bn -1-bn -2=2n -10, …b3-b2=-2, b2-b1=-4, b1=8,相加得bn =8+(-4)+(-2)+…+(2n -8) =8+(n -1)(-4+2n -8)2=n2-7n +14(n ∈N*).小结与拓展:1〕在数列{an}中,前n 项和Sn 与通项an 的关系为:⎩⎨⎧∈≥-===-)N n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是重要考点;2〕韦达定理应引起重视;3〕迭代法、累加法与累乘法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数列常见题型总结经典

数列常见题型总结经典

高中数学《数列》常见、常考题型总结题型一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1.前n 项和法(知n S 求n a )⎩⎨⎧-=-11n n n S S S a )2()1(≥=n n 例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2n n S n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 变式: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S n 12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 练习:1234.n S 52.(1(2例1.例2.例3.3.(11-n q .(2例1、在数列}{n a 中111,1-+==n n a n n a a )2(≥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案:12+=n a n 练习:1、在数列}{n a 中1111,1-+-==n n a n n a a )2(≥n ,求n n S a 与。

答案:)1(2+=n n a n2、求数列)2(1232,111≥+-==-n a n n a a n n 的通项公式。

4.形如sra pa a n n n +=--11型(取倒数法)例1.已知数列{}n a 中,21=a ,)2(1211≥+=--n a a a n n n ,求通项公式n a练习:1、若数列}{n a 中,11=a ,131+=+n n n a a a ,求通项公式n a .答案:231-=n a n2、若数列}{n a 中,11=a ,112--=-n n n n a a a a ,求通项公式n a .答案:121-=n a n5.形如0(,1≠+=+c d ca a n n ,其中a a =1)型(构造新的等比数列)(1)若c=1时,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2)若d=0时,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3)若01≠≠且d c 时,数列{n a }为线性递推数列,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辅助数列来求. 方法如下:设,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例126.(1)若例题.所以{=∴n b (2)若①若②若令n b 例1.在数列{}n a 中,521-=a ,且)(3211N n a a n n n ∈+-=--.求通项公式n a1、已知数列{}n a 中,211=a ,n n n a a 21(21+=-,求通项公式n a 。

数列的19种经典题型

数列的19种经典题型

数列的19种经典题型一、公差不等于零的等差数列1. 前n项和:求出前n项的和Sn=a1+a2+…+an,Sn=n/2*(a1+an);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出前n项的和Sn=a1+a2+…+an,若q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则Sn = a1(1-q^n)/(1-q);3. 概率的前n项和:求出前n项的和Sn=a1+a2+…+an,若q为概率的公比,则Sn = a1(1-q^n)/(1-q);4. 等差数列的前n项乘积:求出前n项的乘积Pn = a1*a2*…*an,若d为等差数列的公差,则Pn = (a1 + (n-1)*d) * (a1 + (n-2)*d) * … * a1;5. 等比数列的前n项乘积:求出前n项的乘积Pn = a1*a2*…*an,若q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则Pn = a1 *q^(n-1) * q^(n-2) * … * a1;6. 概率的前n项乘积:求出前n项的乘积Pn =a1*a2*…*an,若q为概率的公比,则Pn = a1 * q^(n-1) * q^(n-2) * … * a1;7.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a1,a2,…,an为等差数列,若d为该数列的公差,则an = a1+(n-1)*d;列,若q为该数列的公比,则an = a1*q^(n-1);9. 概率的通项公式:若a1,a2,…,an为概率的序列,若q为该数列的公比,则an = a1*q^(n-1);10. 等差数列中某项的值:若a1,a2,…,an为等差数列,若d为该数列的公差,若知a1的值,则求出an的值,只需要把an的表达式代入即可。

11. 等比数列中某项的值:若a1,a2,…,an为等比数列,若q为该数列的公比,若知a1的值,则求出an的值,只需要把an的表达式代入即可。

12. 概率的某项的值:若a1,a2,…,an为概率的序列,若q为该数列的公比,若知a1的值,则求出an的值,只需要把an的表达式代入即可。

竞赛中的数列问题

竞赛中的数列问题

竞赛中的数列问题摘要:一、数列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1.数列问题的起源与发展2.数列问题在竞赛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数列问题的基本类型1.等差数列2.等比数列3.斐波那契数列4.周期数列三、解决数列问题的方法与技巧1.基本公式与性质2.数列的求和与求积3.数列的性质与应用4.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四、数列问题的实际应用1.金融领域的数列问题2.生物领域的数列问题3.物理领域的数列问题五、总结与展望1.数列问题的挑战与机遇2.数列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数列问题是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来说,掌握数列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是提高竞赛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从数列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基本类型、解决方法与技巧、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数列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数列问题起源于古希腊数学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数列问题以其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内涵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数列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列问题的基本类型数列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和周期数列。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问题的基础,它们具有很多重要的性质和公式。

斐波那契数列和周期数列则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趣味性,它们在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

三、解决数列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解决数列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熟悉数列的基本公式和性质,这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基础。

其次,要学会运用数列的求和与求积方法,这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关键。

此外,还要了解数列的性质与应用,以及数列的递推关系式,这些方法和技巧将为解决数列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数列问题的实际应用数列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数列问题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股票价格和汇率等金融数据;在生物领域,数列问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在物理领域,数列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声波、电磁波等物理现象。

(完整版)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

(完整版)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

知识框架111111(2)(2)(1)(1)()22()n n n n n n m p q n n n n a q n a a a qa a d n a a n d n n n S a a na d a a a a m n p q --=≥=⎧⎪←⎨⎪⎩-=≥⎧⎪=+-⎪⎪-⎨=+=+⎪⎪+=++=+⎪⎩两个基等比数列的定义本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数列数列的分类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函数角度理解的概念数列的递推关系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1111(1)(1)11(1)()n n n n m p q a a q a q q q q S na q a a a a m n p q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法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求和数列裂项求和求和倒序相加求和累加累积归纳猜想证明分期付款数列的应用其他⎪⎪⎪⎪⎪⎪⎪⎪⎪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特别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性质,掌握了典型题型的解法和数学思想法的应用,就有可能在高考中顺利地解决数列问题。

一、典型题的技巧解法 1、求通项公式 (1)观察法。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

对于由递推公式所确定的数列的求解,通常可通过对递推公式的变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

(1)递推式为a n+1=a n +d 及a n+1=qa n (d ,q 为常数) 例1、 已知{a n }满足a n+1=a n +2,而且a 1=1。

求a n 。

例1、解 ∵a n+1-a n =2为常数 ∴{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 n =1+2(n-1) 即a n =2n-1 例2、已知{}n a 满足112n n a a +=,而12a =,求n a =?(2)递推式为a n+1=a n +f (n )例3、已知{}n a 中112a =,12141n n a a n +=+-,求n a . 解: 由已知可知)12)(12(11-+=-+n n a a n n )121121(21+--=n n令n=1,2,…,(n-1),代入得(n-1)个等式累加,即(a 2-a 1)+(a 3-a 2)+…+(a n -a n-1)2434)1211(211--=--+=n n n a a n ★ 说明 只要和f (1)+f (2)+…+f (n-1)是可求的,就可以由a n+1=a n +f (n )以n=1,2,…,(n-1)代入,可得n-1个等式累加而求a n 。

人教版高考数学一轮专项复习:数列题型11种(含解析)

人教版高考数学一轮专项复习:数列题型11种(含解析)

数列题型11种(方法+例题+答案)1.作差法求通项公式2.累乘法求通项公式3.累加法求通项公式4.构造法求通项公式(一)5.构造法求通项公式(二)6.取倒法求通项公式7.分组求和法求前n项和8.错位相减法求前n项和9.裂项相消法求前n项和10.数列归纳法与数列不等式问题11.放缩法与数列不等式问题1、作差法求数列通项公式已知n S (12()n a a a f n +++= )求n a ,{11,(1),(2)n n n S n a S S n -==-≥注意:分两步,当2≥n 时和1=n 时一、例题讲解1、(2015∙湛江)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1121n n n S S S +-+=+(2n ≥,n *∈N ),且12a =,23a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2015∙茂名)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a ,且)1()1(221+=+-+n n S n nS n n ,)(*∈N n ,数列}{n b 满足,0212=+-++n n n b b b )(*∈N n ,53=b ,其前9项和为63(1)求数列}{n a 和}{n b 的通项公式3、(2015∙中山)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40,842==S a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T ,且,032=+-n n b T *∈N n 。

(1)求数列}{n a ,}{n b 的通项公式4、(2015∙揭阳)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3--=n n na S n n ,(*∈N n ),且,112=a (1)求1a 的值;(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5、(2014∙汕头)数列{}n a 中,11=a ,n S 是{}n a 前n 项和,且)2(11≥+=-n S S n n(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6、(2014∙肇庆)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满足,21=a )1(1++=+n n S na n n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7、(2014∙江门)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22-=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完整版)数列求通项专题(总复习专题-方法全面-有答案)全

(完整版)数列求通项专题(总复习专题-方法全面-有答案)全

求数列通项专题题型一:定义法(也叫公式法)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求通项的方法叫定义法,这种方法适应于已知数列类型的题目例: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n S ,且931a ,a ,a 成等比数列,255a S =.求数列}a {n 的通项。

解:设数列}a {n 公差为)0d (d > ∵931a ,a ,a 成等比数列,∴9123a a a =,即)d 8a (a )d 2a (1121+=+,得d a d 12= ∵0d ≠,∴d a 1=………①∵255S a = ∴211)d 4a (d 245a 5+=⋅⨯+…………②由①②得:53a 1=,53d = ∴n 5353)1n (53a n =⨯-+=题型二:已知的关系求通项公式(或)n n S a 与()n n S f a =这种类型一般利用与消去⎩⎨⎧≥⋅⋅⋅⋅⋅⋅⋅-=⋅⋅⋅⋅⋅⋅⋅⋅⋅⋅⋅⋅⋅⋅⋅⋅=-)2()1(11n S S n S a n n n )()(11---=-=n n n n n a f a f S S a n S )2(≥n 或与消去进行求解。

)(1--=n n n S S f S )2(≥n n a 例:(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n 22+=n S n }{n a 解:当时,;1=n 311==S a 当时,; 2≥n 122)1(2221-=---+=-=-n n n S S a n n n ⎩⎨⎧≥-==∴)2(12)1(3n n n a n (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n n S 1)1(log 2+=+n S n }{n a 解:由,得,1)1(log 2+=+n S n 121-=+n n S ⎩⎨⎧≥==∴)2(2)1(3n n a nn 练习:1、已知数列{}的前n 项和为, 求.n a 32nn S =-n a 2、数列的前n 项和为,,,求的通项公式{}n a n S 11=a )(1121≥+=+n S a n n {}n a题型三:形如用累加法(也叫逐差求和法):)(1n f a a n n +=+(1)若f(n)为常数,即:,此时数列为等差数列,则=.d a a n n =-+1n a d n a )1(1-+(2)若f(n)为n 的函数时,用累加法. 方法如下: 由 得:)(1n f a a n n =-+时,,2≥n )1(1-=--n f a a n n ,)2(21-=---n f a a n n )2(23f a a =-以上各式相加得)1(12f a a =- 即:.)1()2()2()1(1f f n f n f a a n +++-+-=- ∑-=+=111)(n k n k f a a 为了书写方便,也可用横式来写:时,,2≥n )1(1-=--n f a a n n ∴112211)()()(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 =.1)1()2()2()1(a f f n f n f ++++-+- 例1:已知数列{a n }中,a 1=1,对任意自然数n 都有11(1)n n a a n n -=++,求n a .解:由已知得11(1)n n a a n n --=+,121(1)n n a a n n ---=-,……,32134a a -=⨯,21123a a -=⨯,以上式子累加,利用111(1)1n n n n =-++得 n a -1a =1111...23(2)(1)(1)(1)n n n n n n ++++⨯---+=1121n -+, 3121n a n ∴=-+例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0-93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一.复习目标:1. 能灵活地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解题; 2.能熟练地求一些特殊数列的通项和前n 项的和;3.使学生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4.通过解决探索性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解综合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二.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简单的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4.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

解答题多为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大多有较好的区分度。

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

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

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应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现实客观事物的数学化,常需构造数列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三.教学过程:(Ⅰ)基础知识详析1.可以列表复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有关公式和性质.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11(/)n n 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①若=+(n-1)d=+(n-k )d ,则{}n a 为等差数列;②若,则{}n a 为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

3.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1)当10a >,d<0时,满足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2)当10a <,d>0时,满足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

2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5.注意事项:⑴证明数列{}n a 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常用定义,即通过证明11-+-=-n n n n a a a a 或11-+=n n n n a aa a 而得。

⑵在解决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时,“基本量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有时灵活地运用性质,可使运算简便。

⑶对于一般数列的问题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解。

⑷注意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

⑸注意n s 与n a 之间关系的转化。

如:n a =,,11--n n s s s 21≥=n n ,n a =∑=--+nk k k a a a 211)(. ⑹数列极限的综合题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离不开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只要能把握这两方面,就会迅速打通解题思路.⑺解综合题的成败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透过给定信息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略.⑻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找准自己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增强解综合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Ⅱ)2004年高考数学数列综合题选1.(2004年高考数学北京卷,18)函数f x ()是定义在[0,1]上的增函数,满足f x f x()()=22且f ()11=,在每个区间(,]12121ii -(i =1,2……)上,y f x =()的图象都是斜率为同一常数k 的直线的一部分。

(I )求f ()0及f ()12,f ()14的值,并归纳出f i i()(,,)1212= 的表达式; (II )设直线x i =12,x i =-121,x 轴及y f x =()的图象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a i (i =1,2……),记S k a a a n n ()lim()=+++→∞12 ,求S k ()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和最小值。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I )由f f ()()020=,得f ()00= 由f f ()()1212=及f ()11=,得f f ()()1212112==. 同理,f f ()()1412124==1. 归纳得f i i i ()(,,)121212== . (II )当12121i i x <≤-时, f x k x i i ()()=+---121211a k i i i i i i i =++------121212121212121111[()]()=-1=-()(,,)1421221k i i .所以{}a n 是首项为1214()-k ,公比为14的等比数列,第90-93课时 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3所以S k a a a k k n n ()lim()()()=+++=--=-→∞1212141142314. S k ()的定义域为0<≤k 1,当k =1时取得最小值12.2.(2004年高考数学北京卷,20)给定有限个正数满足条件T :每个数都不大于50且总和L =1275.现将这些数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组,每组数之和不大于150且分组的步骤是:首先,从这些数中选择这样一些数构成第一组,使得150与这组数之和的差r 1与所有可能的其他选择相比是最小的,r 1称为第一组余差;然后,在去掉已选入第一组的数后,对余下的数按第一组的选择方式构成第二组,这时的余差为r 2;如此继续构成第三组(余差为r 3)、第四组(余差为r 4)、……,直至第N 组(余差为r N )把这些数全部分完为止.(I )判断r r r N 12,,, 的大小关系,并指出除第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几个数; (II )当构成第n (n<N )组后,指出余下的每个数与r n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r n Ln n ->--11501;(III )对任何满足条件T 的有限个正数,证明:N ≤11.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等基本知识,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I )r r r N 12≤≤≤ 。

除第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150503=个数 (II )当第n 组形成后,因为n N <,所以还有数没分完,这时余下的每个数必大于余差r n ,余下数之和也大于第n 组的余差r n ,即L r r r r n n --+-++->[()()()]150******** , 由此可得r r r n L n 121150+++>-- . 因为()n r r r r n n -≥+++--11121 ,所以r n Ln n ->--11501.(III )用反证法证明结论,假设N >11,即第11组形成后,还有数没分完,由(I )和(II )可知,余下的每个数都大于第11组的余差r 11,且r r 1110≥, 故余下的每个数>≥>⨯-=r r 111015011127510375. . (*)因为第11组数中至少含有3个数,所以第11组数之和大于37531125..⨯=. 此时第11组的余差r 11150150112537511=-<-=第组数之和..这与(*)式中r 11375>.矛盾,所以N ≤11.3.(2004年高考数学重庆卷,22)设数列{}n a 满足1112,,(1,2,3.......)n n na a a n a +==+= (1)证明n a >n 成立;(2)令1,2,3......)n b n ==,判断1n n b b +与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I )证法一:当,1122,11+⨯>==a n 时不等式成立.4221221,.111,2232(1) 1.1,.k k k k kk n k a n k a a k k a a n k a ++=>=+=++>++>++∴=+>假设时当时时 综上由数学归纳法可知,12+>n a n 对一切正整数成立.证法二:当n=1时,112321+⨯=>=a .结论成立.假设n=k 时结论成立,即 .12+>k a k当)1(1)(,1>+=+=x xx x f k n 由函数时的单增性和归纳假设有.012132)12112(.3212112:.12112121显然成立而这等价于因此只需证≥+⇔+≥++++≥++++++>+=+k k k k k k k k k a a a k k k 所以当n=k+1时,结论成立. 因此,12+>n a n 对一切正整数n 均成立.证法三:由递推公式得 ,1221212--++=n n n a a a21212222222112,12a a a a a a n n n ++=++=---上述各式相加并化简得 )1(2211)1(222121212-+>+++-+=-n a a n a a n n).,2,1(12,12,1).2(1222 =+>+>=≥+>+=n n a n a n n n n n n 故明显成立时又 (II )解法一:1)1211(1)11(1211+++<++=+=++n nn n n a n a n a b b n n n n n..12141)21(12)1(21)12()1(212n n b b n n n n n n n n n <<+-+=++=+++=+故解法二:na a a n na n ab b n n n n n n n -++=-+=-++)1(1111121]1)](())(21)](1)]0..nn nannnb b+=≤+=-+=+=<<由的结论所以解法三:nanabb nnnn2212211-+=-++222221111(2)(2)111121111(2)()0121121n nnn na aan a n n a nnn n n n n n=++-=+-+++<+-=-<++++故nnnnbbbb<<++1221,因此.4.(2004年高考数学江苏卷,20)设无穷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Ⅰ)若首项=1a32,公差1=d,求满足2)(2kkSS=的正整数k;(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 n},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2)(2kkSS=成立.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I)当1,231==da时,nnnnndnnnaSn+=-+=-+=21212)1(232)1(由22242)21(21,)(2kkkkSSkk+=+=得,即0)141(3=-kk又4,0=≠kk所以.(II)设数列{a n}的公差为d,则在2)(2nnSS=中分别取k=1,2,得⎪⎩⎪⎨⎧⨯+=⨯+=⎪⎩⎪⎨⎧==211211224211)2122(2344,,)()(dadaaaSSSS即由(1)得.111==aa或当,6)2(,1===dda或得代入时I(1)(2)第90-93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56若21)(,0,0,0,0k k n n S S S a d a =====从而则成立若知由则216,324)(,18),1(6,6,02331===-===n n S S S n a d a ,)(239S s ≠故所得数列不符合题意. 当20,)2(64)2(,121==+=+=d d d d a 或解得得代入时若;)(,,1,0,1212成立从而则k k n n S S n S a d a =====若成立从而则221)(,)12(31,12,2,1n n n S S n n S n a d a ==-+++=-=== . 综上,共有3个满足条件的无穷等差数列: ①{a n } : a n =0,即0,0,0,…; ②{a n } : a n =1,即1,1,1,…;③{a n } : a n =2n -1,即1,3,5,…,(Ⅲ)范例分析例1.已知数列{a n }是公差d ≠0的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2)过点Q 1(1,a 1),Q 2(2,a 2)作直线12,设l 1与l 2的夹角为θ,证明:(1)因为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所以Kp 1p k 是常数(k=2,3,…,n).(2)直线l 2的方程为y-a 1=d(x-1),直线l 2的斜率为d .例2.已知数列{}n a 中,n S 是其前n 项和,并且1142(1,2,),1n n S a n a +=+==,⑴设数列),2,1(21 =-=+n a a b n n n ,求证: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⑵设数列),2,1(,2==n a c n nn ,求证:数列{}n c 是等差数列; ⑶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