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word文档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

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

浅谈如何推断出文言文阅读实词的含义文言文阅读在语文150分的试卷中占19分的分值,而19分的分值中考察实词的分值又占其一半,故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总结几种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字音推断法有些实词按字面的意思无法理解,不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这时可以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推测此字是否是通假字。

例如,1.“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联系上下文,可以认定此项解释是正确的。

2.“与胡果……李文爽燕集” 。

燕通“宴”;宴饮,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认定此项是正确的。

二、成语推断法对高中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因此可以借助成语的意思来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1.“吾不识兄意何居,吾非难死也” 。

如果马上想到“居心何在”,即可推断出“意何居”为“存的是什么心”。

2.“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

如果学生能想到成语“恪守不渝”,即可断定“恪”解释为“谨慎而恭敬”,翻译此句就不成问题。

三、教材推断法从必修1到必修5,再到选修课,上课的重点,大部分都放在文言文的学习上。

课本上的重点实词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有时可以举一反三,从课本走向考场,做到战无不胜。

例如,1.“就灶下作羹食” 。

如果对教材《劝学》“金就砺则利”熟悉,那么此题它给的此实词意思“走近”,显然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 。

如果看到此句翻译的“祚”字,你想到教材《陈情表》中的“门衰祚薄”的“祚”是福气的话,那么这道翻译题就不难了。

四、语境推断法在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去推断未知的词义。

这就要求在翻译时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善于利用所给的词境来推断词义。

(一)联系实词前后褒贬语境来推断。

(二)联系实词前后主语或宾语来推断。

例如,1.“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举”这个实词前面主语是地方、地点,而不是人,所以你就要留心了,此时的“举”是“考中”合适还是“推荐”好,显然是人的话明显是人“考中”,如果是地方的话那一定是地方“推荐,举荐”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日积月累: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精选文档

日积月累: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精选文档

日积月累:文言阅读推断词义方法例谈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

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2018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其 中“ 均作“ 履” 以足踏地 ” , 讲 这是“ ” 履 的本 义。此 句 中的“ ” 履 应是在本 义的基础上 引 申为 “ 走过 ” 经 “
过 ” “ 行” 或 实 的意 思 。 ( ) 今推古法。如前 面例句 中的“ ” , 四 以 疏 字 在 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 “ 疏通”疏导” 疏浚” “ “ 等 词, 这些词 中的语素“ ”与 “ 、 、 ” 疏 , 通 导 浚 都是 同义并 列, 因此 ,疏 ” “ 解释为 “ ”这样 “ 通 , 疏八 珍之谱 ” 迎 就 刃而解 了。又如 : 以喻大( : 可 喻 比喻 ) 。现代汉语有 成语“ 家喻户 晓” 不言而 喻” 其 中“ 均 是“ 白、 “ , 喻” 明 了解” 的意思 , 选项 文 句意为 “ 我 陈述 的事 情虽 然 ( 小 ,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括号 内的解释是错 ) ” 误 的。 ( 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 、 五) 对偶句 、 排 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 同义词或反 义词 , 只要知道 其 中一 个 词 的 含 义 , 可 以推 断 出 另一 个 词 的含 义 。 就 如“ 彼竭我盈 , 故克之”《 (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 )“ 是 由两 个 主 谓 短 语 构 成 的并 列 短 语 , 于 相 同 位 置 的 处
难点剖析

如 何 推 断文 言 实 词 词 义
一 陈志伟
汉语是世界 上最复杂 的语 言文字 , 词语 的含义 不 惟 一 , 不 同 的语 言环 境 中意 义 有 很 大 的 差 别 , 在 文 言文中文言实词 比现代汉语 的词义更 复杂 , 生学 学 习 起 来有 一 定 的难 度 。作 为 语 文教 师要 多 想 办 法 让 学 生掌 握 推 断 文 言 实 词 的 方 法 , 以下 是 我 在 教 学 中 的具体做法 。 ( ) 一 以形 析 义 法 。汉 字 是 表 意 文 字 , 个 汉 字 一

21版: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

21版: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

突破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准确理解实词含义[导语]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其答题的质量与得分。

如何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生文言文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此,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平时多积累,考时善推断,学之有法,练之以据,方能收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连锁式引申)2.理解多义实词方法⎩⎪⎨⎪⎧巧借本义,寻找诸义项间联系(如上面的“兵”“节”)因文定义,借助语境确定其义:多义词义项再多,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本”的本义是树根。

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

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 答案⑤(本义)―→②(引申义)―→①(引申义)―→③(引申义)―→④(引申义)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 .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答:“鄙”的本义是“边邑”。

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 .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对学生的推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中考中,正确理解和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至关重要。

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明确指向的词汇,掌握实词的推断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一、从上下文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上下文是指文言文中实词所处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语境。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如,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蕴”。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得知“蕴”是指蕴含、包含的意思。

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中,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如果上下文中描述了一幅画的细节,我们可以推断“蕴”在这里表示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或主题。

二、从词义推演有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但本身的词义我们可以进行推演。

通过对实词的词源、派生词、近义词等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炎黄”。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词义推演得知,“炎”指的是炽烈火焰,“黄”指的是明亮、夺目的颜色。

而从文化背景上我们又知道,“炎黄”是我国古代对黄帝(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黄河的称呼,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炎黄”在这里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以及代表中华民族的意义。

三、从典故引申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或典故中的实词,通过对典故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比如,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卧薪尝胆”。

我们通过了解著名典故《木兰诗》中的故事,知道“卧薪尝胆”指的是为了报仇而忍辱负重、苦心经营。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卧薪尝胆”一词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四、从语法推断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对理解实词很有帮助。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实词所在句子的成分和语法结构,推断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汗马之劳”。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推断“汗马之劳”指的是骑马劳累的辛劳。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语境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语境义
王:让……为王,使……为王 (2)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谢”了解为“道歉”是否正确? 谢:拒绝。
2024/9/28
36
2、根据相邻旳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旳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旳单音 节语素合成旳,它们能够提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 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种语素上,另一种语素只 是起陪衬作用;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于主语旳位置上,为名词, 故“信”为信“誉 ”之意。
④句“无”为动词,处于谓语旳位置,“信”处于宾语旳位置,
所以202“4/9/2信8 ”为信“物 ”之意。
20
[练习2]:怎样了解其中旳三个“意”呢?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狼。
A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B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C 大战一日,兵败,走入璧 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听:准许 迫:逼近 璧:营垒 度:考虑
2024/9/28
常度:常态
17
例4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
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
A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B 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C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
D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快乐
[析]“周穷振乏”,“穷”与“乏”相对,“周”于“振” 应相对,“周”有“济”之意,所以此处“振”通“赈”, 救济。
【解2024析/9/28】C(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11 ”;
31
•试一试: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积月累: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

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

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
“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

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

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

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
修辞格。

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

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

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

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五、利用上下文的语境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实践证明,把握语境,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是明确
词义的好方法。

如“人灾,绝食者千家”中的“绝食”,现代汉语中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上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写苏琼“自从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就指水灾后断了粮食,是逼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再如“在郡多有出息”,考查“出息”一词,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以推断这里的“出息”指的是“资产的利息收益”。

又如“(韩)轨遂投城遁走”的“投”应该怎样解释?它解释为“投奔”对不对?从下文看“遁走”是“逃跑”的意思,“逃跑”应在“投奔”之前,如果“投”真是当“投奔”讲,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但这显然与原文意思不合。

因此,可推断出“投”在此处应是“弃”、“放弃”的意思。

六、利用课文联想
如“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的意思,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推断是“劝告”义。

再如“齐人追亡逐北”,联系课文《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一句,可推知“亡”“北”都是指“败逃者”。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的复习和应考中,若能灵活利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可以推断出来。

但方法
仅仅是方法,如果平时不注重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

因此,要想读懂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