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体系大全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体系大全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体系大全
一、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三、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四、近现代中国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6.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
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
的发展
五、现代世界
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1
4.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2024高考历史二轮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步骤一专题二经世济民__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课件

2024高考历史二轮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步骤一专题二经世济民__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课件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整合六 社会民生——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1)食物生产 ①农业产生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开始从食物采集变为 食物生产。 ②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 (2)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②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秦汉至隋唐:形成了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 系。 ④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都在明朝时传入中国,提高了农业产量, 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C
2.命题点:象形文字中的中国古代农业 [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 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 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 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产生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
商朝
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 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明朝中期起,白银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答案:D

高考复习总结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docx

高考复习总结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docx

高考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命题趋势:1、 从社会生产力角度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经济重心的南移; 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经济政策。

2、 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把握不同阶段的发展线索和历史特征。

3、 从命题趋势看,对古代农耕经济特点以及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历程考查尤为突出;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17. 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

尤其注意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到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再到铁犁 牛耕(春秋战国以后)1、 生产工具的创制: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与推广(春秋战国);耦犁、犁壁与镂 车(西汉);曲辕犁(隋唐江东地区)。

2、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期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 耙耨技术。

3、水利: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曹魏的翻车;隋 朝大运河;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衣J 业发展的押本原因:兰广力继更二兰屯廉始农业岀现 中国古代经济 知识网络构建 因「[刀耕火种| 一[石器锄耕|一 |铁犁牛耕| 业 厂封建社会] 土地公有制n±地国有制一丄応戒麻 氏族公社 重要部i 商业 农 经 济 窝营手工^ 民营手工测 [家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J 冶铁业、纺织业、制瓷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农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施肥\濯溉技术的学 握和捏高以及农作物种 於始社会:刀耕火种I 逵的丰直等”奴隶社会:“耗耕”或“石襦慟WT—[先秦[秦汉一岀现育铜农貝.举握施肥.濮溉.除草.治虫等技术r 耕作技术代田法JS :黑作法的■4、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始开发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二、 土地制度的变化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返回导航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深化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特性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
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 史

复 习
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2019·湖北八校二模)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
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
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

方。这主要反映了

轮 复 习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A ) 史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复 习
【解析】 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
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相
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自耕农的消失;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
庄经济的特点,D项不正确。
返回导航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2.下图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农耕技术。这一技术


复 习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
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考重点复习讲义:第十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十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1.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采用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 “石器锄耕”,出现了松土农具耒相。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粗、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楼车(播种工具)、耦犁(二牛抬杠)、犁壁、一牛挽犁(东汉时期)。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岀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己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灌溉工具(1)三国曹魏:翻车(人力)。

(2)唐朝:筒车(水力)。

(3)宋朝:高转筒车(水力)。

(4)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考点2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2.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土地不得转让与买卖)3.春秋时期: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

4.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5.北魏至唐前期:为抑制土地兼并,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劳役。

考点3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

4.评价:(1)积极性: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要紧考查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政策。

如: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要紧特点及缺陷;中国古代冶铁业、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的进展情形;中国古代商业的进展,专门重视考查商帮的显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显现及其特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得到进展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等等。

【知识交汇】一、古代中国经济的进展线索及其特点1.古代经济进展的要紧线索: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第一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进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显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差不多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连续。

明清之际尽管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

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进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进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早期商业进展繁荣,都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

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进展显现了新特点。

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步落后。

2.古代经济进展的一样缘故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进展的缘故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进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政策的因素。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进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二是科技的推动。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难;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体会的著作能够指导人们直截了当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训练(202102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训练(20210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专愈训练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5] XUM L1KN [ KX \一、选择题1.(2018 •高考押题卷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

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

这说明当时(D )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 排除C 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泄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

2.(2018 •惠州4月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出制”,不再把上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B )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上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阳制下各诸侯国上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上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上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会导致上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 •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淸, 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徳上彻底名声扫地,但英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项正确:D项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岀“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真题研磨
(2017·11月浙江选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
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
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Βιβλιοθήκη A.灵渠√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李冰石像
抓题眼
析错因
答案
弥补短板
(1)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推行,学考与高考分开命题考试,试卷难度 会逐步加大,必修部分所占分值比重也会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仍 是不变的备考方略。 (2)史学素养 古代社会强调以农立国,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进步、小农经济特点、 土地制度等将会是命题热点。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
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题目要求反映东西方交流的史实,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和
(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
铁开始于
A.战国 C.南北朝
B.西汉 √
D.北宋
[抓题眼] “用煤炭作燃料冶铁”是史料的核心信息,是题眼所在。 [定时空] 中国西汉时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故答案为B。
抓题眼
定时空
答案
对点训练 1.(2017·11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
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纲考情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时期: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

(3)汉朝: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一牛挽犁;出现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曲辕犁。

作用: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国强民富。

3.影响(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微点拨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夏商周耒耜青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隋唐时期步犁定型曲辕犁。

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1.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

(4)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1.(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①②③④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C解析“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①④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农业经济”要求不符,故选C。

2.(2015·10月浙江选考)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A.耦犁B.曲柄锄C.曲辕犁D.翻车答案 C解析“唐代→农耕工具→控制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

3.(2015·9月浙江学考样题)下图中所示的农具出现在汉代的有( )①耦犁②曲辕犁③水转翻车④耧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四种农具分别出现于汉代、唐代、宋代、汉代,故B项符合要求。

4.(2016·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史记·河渠书》里记载: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徴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并,深者四十馀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

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郑国渠开凿成功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可知这应该是井渠,B项正确。

5.(2016·金华名校学考押题交流)右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集体劳作D.粗放经营答案 A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半部分是男人驱牛耕田,下半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汉代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1)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2)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东汉初,杜诗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1.陶器: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

2.瓷器(1)唐代: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的青瓷和刑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被称为“瓷路”。

邢州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今河北曲阳——白瓷汝窑——今河南宝丰——青蓝哥窑——今浙江龙泉——青色官窑——今河南开封——粉青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2)影响: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2.八方面解读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制瓷和丝织、棉纺。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手工业的分布随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在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其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3.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1.(2015·10月浙江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 A解析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答题感悟时间、时空的对比识记是学考的重要方向。

2.(2014·7月浙江学考)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答案 B解析从甲骨文可知A属于商朝;B属于新石器时代;C属于商朝;D为汉朝。

时间最早的应该是B。

3.(2016·海宁学考押题交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B.青铜C.黄金D.钢答案 B解析铁在西周晚期出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铸鼎主要是青铜,故B 项正确;黄金不可能用来铸鼎,故C项错误;钢在夏朝不存在,故D项错误。

4.(2016·台州市教学质量评估试题)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关于这些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排②司母戊大方鼎③定窑白瓷④马王堆素纱衣A.①是东汉时期杜诗创造的冶铁鼓风装置B.②反映西周青铜铸造工艺达到较高水平C.③体现唐宋时期河南官窑的制作水平D.④代表明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答案 A5.(2016·绍兴学考押题交流)“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A.自我消费B.对外出售C.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答案 A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体现了纺织产品主要用途是自我消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出售、交纳赋税和捐赠礼品,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夜市”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