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吕姓始迁祖珍公简介

合集下载

(南宋)吕氏世系

(南宋)吕氏世系

吕氏世系吕氏世系谱序南宋.朱真古者宗法公卿世系掌于春宫,足以天下之钜族名闻若纲之,在纲有条而不紊也,自夫封建废先贤之淑范懿典,湮没不彰。

故汉魏之兴,家自为谱,所以序其昭穆,明其亲疏,辨其贵贱,述其生平卒葬,履历之祥,虽绵延百世之久,转徙千里之远,以谱合之,则尊卑等级灿然,庶以免为途人之视,凡为族者,其可以无谱乎!夫吕氏之宗,起于炎帝神农氏,其父少典氏娶于有氏之女,曰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又名轨,次曰神农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

其起本于烈山,又号曰烈山氏,炎帝传系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曰伊耆氏,都于陈,迁于曲阜,崩于长沙之茶乡,葬茶乡之尾,是为茶陵。

炎帝拄神农别予也,七岁有圣德佐神农氏播种五谷,后世德之祀以为稷,有子曰庆甲。

神农氏纳莽水氏曰昕谖生临魁,魁生承,图一炎帝——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里——节茎——克——帝榆罔戏——器——钜殳伯蔽——鼓延——灵恝——伯夷祝融——术嚣——勾龙——倩——帝父始为民赋。

承生明,明生直,直生来,来生里,又曰帝里,生节茎,茎生二子,曰克口戏,节茎克戏,俱不在帝位。

克生子榆罔立,居于空桑,为政求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二,其臣蚩尤作乱,帝逊居于涿鹿,戏生器,器生钜及伯陵、祝融。

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封钜殳候,至周失国有封氏,钜氏、封殳氏,伯陵为黄帝臣,封逢实为齐,生三子曰谷、曰鼓、曰延。

延始使戕氏,后出臣尧鼓兑首,而与延同事,是为乐风编钟鼓,生灵恝,恝生氐人有逢氏、蜂氏、谷氏、延氏、氐氏、齐氏。

祝融为黄帝司徒,居于姜水,生术嚣兑首方颠是袭土壤,生条及勾龙,条喜远游,勾龙为后上,能平九州祀为社,生垂及信,信生夸父,以駃臣丹朱,有勾氏、勾龙氏,垂臣高辛为共工,死葬不钜之山,生噎鸣是为伯夷,为虞心膂,有功于水土,生吕生,封太岳袭裔吕余烈,吕生生先龙,龙生玄氐,氐生申伯,周初复太岳后于申暨申伯八卿,是楚食其壤,宣土封元男于谢,后有宇氏、申氏、叔氏、申鲜伯夷传系图一伯夷—先龙—玄氏—吕候玄英—吕候葛耶吕候甫聪—吕候监—吕候兜—吕候允—吕候辂吕候墨台-吕候-吕候于-吕候列木-吕候大巫-吕候胡-吕候井斤-吕候燧-吕候木含吕候石人-柴风通一如甲发亦山子辛小甲顺力事天—大玄-生-吕尚氏、谢氏、射氏、宇文氏,申伯生吕候训夏赎刑,后曰甫候,春秋有吕氏,旅氏,名相氏、甫氏、共氏、袭氏、叶罗氏。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

哈尔滨吕留良后人故宅吕留良(1629~1683),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

清初著名思想家。

明亡,散家财结客,图谋复明,事败家居授徒。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举博学鸿词,他誓死拒荐。

后为僧以终。

著述甚富,有《吕晚村文集》等数十种。

他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推崇朱熹的种族思想,认为“夷夏之防”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

卒后40余年,以此引发一场大狱。

雍正六年(1728年)信仰其学说并与留良次子吕毅中等人来往甚密的曾静(湖南靖州人),遣其徒张熙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祺反清事败,清廷获悉留良的反清思想,藉此兴起一场震惊朝野、历时四年半的文字狱。

结果留良及其已故的长子吕葆中被开棺戮尸,吕毅中与毅中之徒严鸿逵等多人斩立决,留良及鸿逵之孙辈全部流放宁古塔(今宁安)为奴。

民间传说的女侠吕四娘刺雍正为祖父留良复仇的故事,即源于此。

当时吕氏诸孙12户,男女老小及家人仆妇共111人,全部流放。

后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诸孙之一的吕懿兼及其堂侄吕敷先、吕衡先、吕念先四支近30人,又因事改发齐齐哈尔。

这些人在齐齐哈尔族属日繁,以诗书世其家,衍为大户,且多名人。

如留良玄孙吕景儒就曾因善医“活人甚夥”而有名气。

吕留良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尚有蔡元培为吕留良题写的墓碑及明朝的一位皇帝赐给吕留良的祖父的牡丹石(因其与城南郡主成婚)。

吕氏祠堂与故宅吕氏故居坐落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西二道街,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后人在231年前(乾隆四十年)迁来卜奎后于嘉庆年间所建,共有47间房,占地2169平方米。

吕氏后裔流放到齐齐哈尔后,以行医、经商、兴学为主。

吕留良的大名想来早已被国人熟知,即使不知正史,起码也会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吕四娘刺雍正为祖父报仇一事。

若读过金庸,便知《鹿鼎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吕留良。

那流放宁古塔、卜奎的史实却又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吕氏故宅原址。

这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建筑,屋檐上的瓦当、滴水都已有缺损。

但墀头(两侧山墙的突起部分)的戗檐上有雕刻精美的盘龙纹、上身也有精美的花卉雕饰。

吕宣威

吕宣威

吕宣威简历吕宣威(1871~1975),绿湖大圳人,葭侯公晚子、学士、绿湖四杰之首、新中国信宜县贵子乡首任乡长。

宣威自幼好学,先后就读于信宜怀新中学、省立长城中学、广东国民大学(四十年代就读省城高校的还有吕全标(艺专)、吕祖燊(音专)、吕若燊(大学预科),号称“绿湖四杰”)。

宣威于1946年获中文系学士学位,应聘于广西省立梧州高中。

期间,经该校教导主任介绍参加中共外围组织。

1948年底回信宜参加革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纵队第十五团贵子游击队指导员(该游击队成员还有吕全标、吕启秀)。

1949年,率领游击队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子、旺沙。

并指挥贵子回龙凹伏击战,活捉国民党广西省容县县长等十余人,缴获战马两匹、长短枪十余枝。

再是带领游击队包围夜宿贵子教杯岭脚的国民党军收容队,将其数十人全部俘虏无一漏洞。

信宜解放后,宣威被任命为信宜县贵子乡(辖贵子、旺沙)乡长,吕全标为乡自卫队队长,吕启秀为乡政府文书,贵子游击队改编为贵子乡自卫队,扩招新兵在贵子小学操场日夜训练(吕树威、吕文培等在此时参队),自卫队在两广边界设卡布防,以防广西土匪入粤(广西比广东迟一年解放)。

宣威于1950年底调县政府任征粮员,押送军粮及军用物资前往徐闻,支援解放军渡海作战。

1951年初,接广西梧州专署专员(原梧州高中教导主任)信:速回梧州高中任职。

即向县政府提出辞官任教,时任县长林克平告诉他:放政从教可以,但不得离开信宜,宣威只好重回母校怀新中学(当时信宜县有二间完全中学:信宜中学设镇隆、怀新中学设怀乡)。

县长此举给他一个培养吕氏人材的机会,首先招吕文标、吕美标、吕若炬怀新中学高中部就读(均正处以上退休),再是一览子将绿湖能读初中的吕氏子弟都招到怀新中学就读,有吕钦荣、吕钦高、吕义成、吕钦荣、吕华福、吕育珍、吕素英、吕富仁、吕德仁、吕贵仁、吕克仁、吕安荣等等。

以后,吕超霞、吕世福、吕育玲、吕进豪等又进入怀中就读,使绿湖在解放初期就形成了一个读书高潮。

吕迁善公家谱

吕迁善公家谱

吕迁善公家谱吕迁善公家谱吕迁善公,字子迁,号迁善,是吕氏家族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吕迁善公家谱记录了他的家族历史和世系,展示了他对家族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托。

第一代:吕迁善公吕迁善公,字子迁,号迁善,生于乾隆年间。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对学问的热爱。

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深得师长的赏识和教诲。

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成为一名优秀的进士。

吕迁善公在政治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清廉正直著称,秉持着公正的原则,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代:吕家兴吕家兴,字子兴,是吕迁善公的长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和家族传统,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吕家兴在教育界有很高的声誉,他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吕家兴还在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

他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第三代:吕文明吕文明,字子明,是吕家兴的儿子,也是吕迁善公的孙子。

他继承了家族的学问和家风,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人。

吕文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吕文明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组织了多次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第四代:吕家和吕家和,字子和,是吕文明的儿子,也是吕迁善公的曾孙。

他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吕家和创办了一家知名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家和还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他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公平和进步。

第五代:吕家康吕家康,字子康,是吕家和的儿子,也是吕迁善公的曾曾孙。

他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和家风,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吕家康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带领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宣威浦氏家族探源(一)?浦恩锐、浦仕德

宣威浦氏家族探源(一)?浦恩锐、浦仕德

宣威浦氏家族探源(一)?浦恩锐、浦仕德一、宣威浦氏家族渊源简述据其诘祖手执旧谱一帧,为解元祖(六世祖仲良)真迹,始知。

周朝时,浦跞,齐太公之孙,周成王时为京兆郡周大夫,公元前八世纪,守赤亭渚有功授子爵,封于浦阳讷,以封地为姓。

仁裕祖(公元220—264)魏国京兆郡,有定国章十三篇。

晋(公元265——316),选祖,官上方丞,作《起居住》住浦阳讷,传十八世。

唐,莲芳祖,出仕彬州府,住湖南彬州府匡浦关,传十四世至景秀祖。

宋,景秀祖为避西夏战乱,迁往江苏常熟第四都,传十四世至明初。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文明祖随傅友德征讨云贵有功,封武德军职,镇守乌撒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受土司禄哲之约,从江苏常熟南迁来宣,定居浦家山。

文明祖为宣威浦氏之始祖,子孙繁昌,至今已传二十余代。

据1996年续谱时统计,子孙遍及云贵川三省三十余县市,散居国内其他省区,乃至国外已有之,仅宣威市境内21个乡镇212个村公所有浦姓住户,总计6000余户,搬迁外地以威宁、会泽居多,估计外地浦氏已达4000余户。

自文明祖定居宣威以来的六百年间,族人有三次较大的迁移。

一是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朝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官府贱卖土司土地,族人为谋求发展,从浦山外迁。

这期间,十三世祖已有十九支迁到宣威境内各地,九支迁往外县,22支留浦山。

原迁入城内的又有7支迁往外地。

十四世(远字祖)时,据原谱载已有183支,而居浦山的已发展到67支,迁住外地因关山阻塞,修谱时未能统计入谱者,为数极少。

第二次大迁移,是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史称“咸同之乱”。

在长达十七年之久的时间,义兵蜂起,强盗已聚众四处流窜,浩劫村庄,战乱频繁,为避兵匪祸而被迫迁往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逃生者,不胜枚举。

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短短的半个世纪,社会飞跃发展,族人因求学至仕,从军参加祖国各地建设事业,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为族人的发展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族中不少能人,从政、从商、办实业、打工,从事第三产业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孔子世家回民支系溯源端庄·微言

孔子世家回民支系溯源端庄·微言

孔子世家回民支系溯源端庄·微言孔子世家回民支系溯源云南昭通回族学会副会长孔祥会国人皆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做人的准则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表明了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义、忠、孝、恕、悌、中庸”等为道德观,《论语》被奉为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历代文人学者推崇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历代帝王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誉称“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国人用不同方式颂扬、纪念、供奉为“天地君亲”之位。

圣祖之孙孔伋把孔子理论发扬光大,其弟子孟轲当称孔子思想“集大成者”,代表世界东方文化,称“孔孟之道”。

形成了中国首先文化的儒家学派,是华夏文化之瑰宝。

孔子之后裔祖籍山东,源于阙里,自四十三代中兴祖孔仁玉起,至五十三代把圣祖后裔分为二十派六十宗户,合称孔子世家谱,西南支系是仁玉之四子勖之后裔,五十三代孔泗原居山东曲阜,派分第十一派,五十四代祖名思福,定户为三十七户“吕官户”是名,五十五代祖名克先,五十六代希珍、希瑶分支,正式统一行辈。

希瑶祖时伍明朝朝廷“国子博士”,于建文二年,靖难南侵,心怀痛忧,托游入川,定居桐梓湾,筑邻水城,任邻水令,《吕官户谱》载“大明流寓入西川,克翁分支系吕官”是也。

瑶生子纳洪,洪又生子公纪、公纯、公高、公胆、公锡,谓之“五公”。

五公中公锡人丁兴旺,五十八代公锡祖,于永乐二年授指挥职,统军三千,徒行乌撒(威宁),沿途扩军后屯垦戍守威宁,居孔家山一带,时封明威将军。

其后裔遍居云、贵、川、渝。

树有根,水有源,尊祖敬宗,人之常伦,昭(通)鲁(甸)、威(宁)、宣(威)回民孔氏支系溯渊源,自希瑶——纳洪——公锡——彦儒——承宗——宏勋——闻宪——贞吉——尚中——衍武,世代传递,一脉相承。

从公锡至尚中袭指挥职(明威将军),尚中之子衍武(已载民国谱1641页),居威宁羊望桥,因娶刘氏回民之女为妻,其子兴邦、兴桢、兴国、兴祥、兴要,皆随母亲演变为回族。

宣威观音堂朱氏总谱起例及宣威观音堂朱氏将军册

宣威观音堂朱氏总谱起例及宣威观音堂朱氏将军册

宣威观音堂朱氏总谱起例及宣威观音堂朱氏将军册
(2009-02-18 16:43:52) 转载
分类:朱氏家谱
标签:次子遗碑祖茔总谱徐
氏宣威文化
一世朱德孙氏,明洪武十一年自南京随沐英征南,膺百户职驻乌撒威(今威宁)寿终于官,葬城北十一公里莲花池,今名毛家凹,有清咸丰二年重立墓碑。

铭、玉之父。

二世朱铭德长子,膳之父,袭百户职,旅石板箐阵亡,葬所未知朱玉德次子,旧谱言子孙住威宁三世朱膳铭之子,俊、杰、伟之父,袭百户职
四世朱俊膳长子,玺、珊之父,袭百户职征伐有功升千户职,衣冠之冢在宣威观音堂办事处房前
朱杰膳次子,吉、庆之父,后裔大支在宣威得禄下渣格、文兴着期朱家村朱伟膳三子,印之父,后裔大支在宣威得所、勺姑、龙宝山、卡乌。

五世俊裔朱玺俊长子,钺之父,袭千户,卒于官朱珊又名铨,俊次子,万钧、万松、万枝之父,后裔盛也五世杰裔朱吉杰长子,万相之父朱庆杰次子,万春、万梅之父
五世伟裔
朱印伟之子,怀之父六世俊裔朱钺玺之子,佑、勇之父,袭千户职,屡建功勋,升指挥同知,军民兼摄,葬威宁城南约十二公处草海镇白马办事处夏关冲杉树林朱家大埂子朱万钧珊长子,朝选之父朱万松珊。

全国吕氏字辈收集(上)

全国吕氏字辈收集(上)

全国吕氏字辈收集(上)全国吕氏字辈收集(上)2016-06-13 吕氏文化商务网字辈,也叫做字派,始于唐代,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俗称派。

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取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

因为辈分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至今仍被一些家族采用。

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

有的族人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居住,后人便可根据字辈寻根问祖,成了认亲的密码。

福建占(竞茂)公支系:吕氏望族字辈来源于清乾隆二十三年,进士吕日登,举人吕观我、吕庭仪、吕天芹等邀请兢茂公、文穆公(蒙正)派下诸亲在泉州相公巷编出地区吕氏统一字辈,有名行诗六十字,字行诗六十字,以明辈份,从二十六世起使用六十字辈。

名行辈序诗: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泽仁为质因心义以衡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字行辈序诗: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友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犹着经邦体扬彰云礽循祖法奕世锡嘉祥太德公支系(源自上杭):闽西始祖太德公开始,有派行取名字辈排列60代诗句(该诗句来源于清代三修族谱):旷怀抵呤乐万象崇惟殷仲安国以时上文盛世士德永显功烈登科金榜香诗书宜克绍兰桂定腾芳仁义传雅训家宝秉华堂志行承祖武久远发祯祥闽西始祖太德公开始,有派行取名字辈排列60代诗句(该诗句来源于清代四修族谱):旷怀抵呤乐万象崇惟殷仲安国以时上文盛世士德永显功烈登科金榜香诗书宜克绍兰桂定腾芳仁能传雅训宝可秉华堂善行承祖武久远发祯祥永定县(溪口):大良福永河景文峰望于卿则声宜泰荣先瑶铭书诏安、南靖、长汀等地吕氏一支:清乾隆九年(1744),潮州大宗祠落成时,有饶平居豪人吕钟琇主持制定。

钟琇时任福建将乐县正堂,有感于潮漳“一派彝亲,疏若秦越”,遂合各处小宗(现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市丰顺县、漳州市诏安县等)共建大宗祠于潮郡,各处吕氏族亲统一字派行序,并议定从居豪九有公八世为“金”字起排,其他漳州和潮州一带宗亲相应参照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珍公父子始迁云南宣威的社会时代背景及生平概论太公第100代珍公第20代孙吕有凯云南宣威吕姓始迁祖吕珍,系太公吕尚第81代孙:诞生在元朝末期(公元1332年),建功立业在明朝。

一、揭竿而起元朝是我国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封建帝国王朝,公元1206年建国于蒙古,1279年灭南宋后,建都北京,历时162年,灭宋后实际统治中国89年。

1368年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建立明朝。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腐败、昏庸、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各种灾害不断发生,加上长期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和南方人倍受压迫和欺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反抗元朝黑暗统治的情绪日益高涨。

1351年(元顺帝至正11年),在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筹划和领导下参加治理黄河的15万民工起义抗元,韩山童死后,起义军在刘福通领导下扩大到数十万人,因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

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1352年,郭子兴等人在濠州起兵响应,郭子兴死后,这一支红巾军由朱元璋领导,成了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主力军,各地起义军都陆续归服或招降在朱元璋旗帜下统一指挥。

1353年,江苏泰州以贩盐为业的张士诚带领兄弟和吕珍等壮士17人,起兵反抗元朝。

吕珍任大将,杀了元朝地方军官和富豪,占领了泰州、松江、常州、六合等地,元军难以抗衡。

二、英勇善战1358年,张士诚在苏州设府称“周王”,建立周国。

1363年改周国为“东吴国”。

从起兵到1363年的10年间,占领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几省的部分地区,南至浙江绍兴,北至山东济宁,东至东海岸,西至汝州,纵横2000多里,势力超过了刘福通领导的第一支起义军。

这时各路起义军头目都想争天下当皇帝,开始相互火并,抢占地盘,1363年2月,张士诚想消灭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军,就派大将吕珍率兵攻打安丰。

安丰被围,粮尽人饥,难以支持,刘福通派人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怕安丰一破,张士诚势力扩大后难以招降,便亲自率大军赶往安丰救援刘福通,可是,朱元璋还没赶到,吕珍已占领安丰并杀了刘福通。

吕珍听说朱元璋援军要来,就下令挖掘战壕,修筑阵地,扎营据守。

朱元璋赶到,几天内三次攻打吕珍,吕珍率兵冲出重围。

1366年8月,吕珍与五太子(张士诚的养子)领兵6万,屯驻湖州城东的旧馆、升山、水寨,10月朱元璋派徐达攻克升山、水寨后,旧馆粮尽援绝,吕珍被朱元璋招降,此后,吕珍在朱元璋反元建明战争中屡建战功。

三、奉旨西征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立明朝,纪元“洪武”,在位31年。

明朝建国初期,云南还是元朝封派的贵族梁王——巴匝刺瓦密控制的地盘;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乌撤(威宁)、东川、宣威等地,都是少数民族土司控制的地盘,都有自己的武装,据地自雄,动乱不息。

从1369年到1375年,朱元璋先后5次派使臣来云南对元朝梁王和昭通、威宁、宣威等地土司进行招降活动,打算和平统一云南。

但由于各地土司相互勾结,负隅顽抗,刺杀了王义、吴云等明朝使臣,前四次招降无效。

1375年(洪武8年)第5次派人到云南,朱元璋点将吕珍,封吕珍为护国大将军帅兵到威宁、宣威等地进行招降活动。

由于有前四次招降不成的经验教训,吕珍领旨时,朱元璋面授机宜:对土司地盘实行“先招降,不服降者就用武力征伐,既攻占又驻守”的战略。

因此,大明朝护国大将军吕珍大人携妻带子率兵来到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威宁、昭通、宣威地区,成为现今5万余人口的云贵吕姓始祖。

吕珍公当时年龄在45岁左右,夫人倪氏,生有二子,奉命随父西征,长子吕永祥封护国将军,当时20岁;次子吕永秀封千户候,当时16岁。

四、滇东建功1381年(洪武14年),朱元璋派傅有德、汤和、周德兴、廖永忠等大将为西征将军,率兵入川,四川、贵州先后归附明朝,西南只剩傲慢顽固的云南梁王,无视明朝使臣的规劝,拒绝招降,誓死维护元朝的残余势力。

138 1年(洪武14年)9月,朱元璋命傅有德、沐英等大将率兵从南京出发西征云南,按朱元璋指示:兵分两路,一路由傅有德率领,径由湖南、贵州六盘水直指曲靖。

一路由沐英率领经永宁(四川叙永)南下,与吕珍部接应,主要目的是牵制昭通、镇雄、东川、威宁、宣威一带土司,使他们不敢离家去昆明援助梁王,为傅有德大军进功曲靖打进昆明作后应。

曲靖是进军云南的咽喉,北面的威宁、宣威有吕珍经营6年的明朝地盘,多数土司已被吕珍招降或征伐归服,有些成了吕珍的朋友,为傅有德进兵曲靖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通道。

云南梁王为了抵卸明军入滇,把主力军调集曲靖,主帅叫达里麻。

元军借白石江为屏障。

傅有德率明军于1381年12月17日凌晨进入曲靖,正遇大雾弥漫,被白石江挡住,明军绕到元军后面的廖廊山,遍山插旗帜作疑兵。

天亮雾散,明军四面鸣金击鼓,元军以为腹背受敌,军心动摇,阵脚大乱,明军趁机强渡白石江,直捣元军大本营,主帅达里麻慌忙逃窜,陷人泥坑,被明军活捉,白石江大战当天告捷。

这一战是朱元璋统一云南,彻底推翻元朝最关键的一战。

明军休整几天后,于12月24日到达昆明城外大板桥,元朝云南右丞相关音保等出城投降,12月25日明军占领昆明城,满城百姓焚香欢迎,元朝云南梁王自知末日已到,与亲近臣僚集体自缢,明朝大军占领昆明后,第二年攻克大理,陆续平定全省。

朱元璋派义子沐英统兵镇守云南。

明朝在云南设立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1382年设曲靖府。

安排大量军队留守云南,住曲靖,公元1387年又从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选精兵4万5千人,买牛2万头,配给军人农户,在曲靖、越州等地屯田开发土地,发展农业,所以曲靖府在1394年4月升为军民府。

五、扎根宣威明朝的军事管理体制是皇室设兵部;兵部下设五个军事都督府,分管全国各大区;各省设都司;都司下设卫(卫的军事职能相当于现代地、州、市级军分区),当时在威宁设卫级军事防区叫乌撤卫,兵力为5600人;下设5个所,一个所的兵力为1000-1100人(也称为千户所),乌撤卫防区的昭通、镇雄、东川、威宁在1383年正月划归四川布政司管,宣威所归曲靖府领导。

吕珍去逝后。

长子吕永祥,次子吕永秀在曲靖军民府授职,奉命驻防在宣威虹桥铺,吕永祥顶替父职,任宣威所正千户(正五品)官,年俸禄为16石;弟任副千户(副五品,指挥官,年俸禄为14石。

防区拨管至斗南土司界,兄弟二人奉命在母猪箐、石城分别设置哨所20多个,坐镇戌守,主要任务是防止土司叛乱、维护地方治安,迎送接待过往军队、官员、传递文书等,遇有战争随时听调。

军马分三处饲养,虹桥社区的上马房、中马房、下马房三处地名因此得名,可见先祖当年开赴宣威定居虹桥的浩荡气势。

随着明朝政局稳定,土司动乱平息,奉命撤哨。

按照明朝实行的军屯制度,“组织军队耕种土地”,曲靖驻军规定为“三分守备七分耕种,每个军人农户给田(地)50亩,并配给耕牛、农具。

军人农户上交的皇粮交给当地的军队作军粮”。

于是,吕永祥奉命将十分之三的哨兵改编为铺兵(即地方武装,约300人),十分之七的士兵(约700人)各得安身之地50亩,成家立业,但属于世袭军户,父老子从军,遇有战争,随时统一调派参战。

这是明朝270年的兵源制度。

六、定居虹桥撒哨定居后,吕永祥为虹桥居民首领,继续享受正千户(正五品)之禄,弟永秀享受副千户(副五品)之禄。

永祥公领奉有皇帝圣谕牌一块,圣谕牌上写道:“尔自耕、尔白吃,无人收尔租,无人收尔粮,有田耕田,无田耕山,随所到之地自耕自食”。

曲靖军民府还派人明确界定,按皇帝圣谕“凡属原哨所管辖范围的全部地盘归吕氏兄弟,自耕自食,不收皇粮”。

兄弟俩合住一家,共建家业,孝养慈母倪老太君。

吕永祥婚配王氏夫人,生一子吕柄;吕永秀婚配刘氏夫人,生五子:吕栋、吕梁、吕桥、吕校、吕榛,宣威吕氏第三代共有堂兄弟6人。

定居虹桥后,由于土司的报复行为,永秀公被兵匪掳去,永祥公不惜银钱,四处奔波,到处寻踪,设法营救,几年过去,查访得知被关押在东川。

经朋友帮助调解,用自己的大白战马换弟回家,得以团圆。

七、子孙和睦兄弟二人共议家事,永秀公说:“我被兵匪掳去几年不在家,妻儿家事全得兄操劳,又救我回家,兄爱弟之情,感激难尽,为弟我身衰体弱,命不长远,五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要分居,请把家业分为二份。

”永祥公主张说:“儿大分家是常理,但不能按我们兄弟作二分,你我兄弟共有六子,你有五子,是我亲侄,我们要对六个同等安排,家业、差役(佣人和家兵)都按堂兄弟六个平均分配。

”分家不久,永秀公于1425年去世,享年65岁,永祥公带领子侄将弟安葬在原登高山哨所旁。

1437年(明朝英宗皇帝正统2年)6月初7,永祥公用青马一匹,青白绸布10余匹,请曲靖军民府知州和当地土司官及户(族)长阿长、阿倘、阿豆、阿浦、阿竹、阿吉、阿天、阿崔、阿龙等人员来查验皇帝圣谕牌,并点明地界,订立《吕家坟山永远无争文契》(详见史料影印件)。

自此后人不称登高山,改称为吕家坟山。

随后,永祥公考虑到子孙要长期发展,需要有宽敞的坟山建立祖茔,就请阴阳地理先生择选水沟山作第二第三祖茔,并明确安排交代给6个子侄:“你们6兄弟子孙后代要分建三个祖茔,吕柄及子孙后代在吕家坟山建造祖茔,吕栋、吕梁两兄弟及子孙后代在水沟山建造祖茔,吕桥、吕校、吕榛三兄弟及子孙后代在尖山建造祖茔。

八、启迪后代永祥公在公元1445年去世,享年90岁,墓葬吕家坟山。

以上所述,就是我云贵吕氏开基始祖,吕珍父子三人的生平简介及迁居宣威的社会时代背景。

由此可见,我们的两代先祖,吕珍、吕永祥父子当年的聪明才能,真是智慧超群,一生忠君爱国,为国为家,不辞辛劳,开基创业,远见卓识,耀祖光宗,启迪后人。

吕珍公教子有方,永祥公如此宽厚仁义,为人慈善,爱弟如己,爱侄如子,居功不傲,相依为命,亲密无间的兄弟情义,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兄弟团结的光辉榜样。

现有很多支系很多家兄弟都继承了永祥公这种高尚品德;强帮弱,富济贫,大带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种兄弟关系和家族团结风气,已成为我吕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

我们为有这样品德高尚的先祖感到自豪,感到荣耀,更应该使这种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启迪后代,做到爱国爱家,搞好兄弟团结和家族团结,同舟共济,和睦邻里,同享平安,共同开创家族和睦万事兴的家族发展环境。

考证资料来源:1、珍公后裔云贵各分支宗亲提供的历代《吕氏家谱》2、《中国通史》3、《明史》4、《宣威县志》5、《汉民族入滇史话》6、宋朝时期的《吕氏家谱》7、广西、江苏、江西、福建漳平、南靖、永定等省区《吕氏家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