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_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不良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
据统计,全球约有40%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约20个国家和地区处于极度水缺乏状态。
当前,农业用水仍是水资源利用中最大的需求群体。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仍大量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造成重水量损失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饮用水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一些国家仍在努力发展新的饮用水资源。
对于工业用水的需求,特别是高耗水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也在不断增长。
但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全球许多地区的水体被污染,给饮用水和生态环境带来威胁,水生生物灭绝的现象频繁发生,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水资源的垄断和竞争、水源的争端等。
此外,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二、水资源保护的现状水资源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目前,水资源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
全球许多地区的水体已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如湖泊、河流和地下水。
而且,水资源的流量、水面积和水质都面临剧烈的变化,也给水资源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保护水资源并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也开始重视水资源保护问题,并在制定政策和规范方面加大力度。
例如,在国际上,联合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在国内,中国政府也向各地政府向导,平衡发展利用与维护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三、水资源保护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水资源保护的发展趋势:1.加强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各国政府应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规范水资源管理市场,培养和实施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政策。
中国水资源的变化趋势

中国水资源的变化趋势
中国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资源总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其中,自来水、地下水、地表水等重要的水资源已经开始出现紧缺的情况。
2.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水资源的减少,人们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通过科技的发展和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工业、农业和家庭用水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区域性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各地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
其中,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
4. 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情况日益加剧,水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但水污染依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5. 水资源管理权力逐渐下放:为有效应对水资源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逐渐下放水资源管理权力的措施,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管理权利和责任,以便更好地保
护和管理本地的水资源。
我国水利发展史

防洪抗旱:水利是 防洪抗旱的重要手 段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
水资源管理:水利是 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 成部分保障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生态保护:水利是 生态保护的重要手 段保障生态环境的 健康发展
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渊源
古代水利工程:如 都江堰、郑国渠等 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和勤劳
近代水利发展:随着 工业革命的兴起水利 工程逐渐成为国家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人口 增长、经济发展导 致水资源需求增加
水污染问题:工业 废水、农业面源污 染等导致水质下降
水生态破坏:过度 开发、不合理利用 导致水生生物多样 性下降
气候变化:极端天 气事件增多影响水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水利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政策支持:国家高 度重视水利建设出 台了一系列政策支 持
20世纪50年代中国 开始大规模建设水利 工程如三峡大坝、黄 河小浪底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 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南 水北调工程等
现代水利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注重生态环保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建设与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技术进步:水利科 技不断进步提高了 水利工程的质量和 效率
市场需求:随着人 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不 断增加
国际合作:加强与 其他国家的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性水资 源问题
我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科技含量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水利发展经验与成果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一、本文概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水资源状况及其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福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状况,深入分析水资源面临的安全问题,以期为国家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我们将首先梳理中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及特点,阐述水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衡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和水灾害频发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当前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不足之处。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对于促进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水资源状况却呈现出复杂且严峻的局面。
尽管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名第六,但由于人口众多、地理分布不均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使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部分地区甚至低于此。
从地理分布上看,中国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特别是黄淮海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密集区,其水资源却严重短缺,年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这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从时空分布来看,中国的水资源季节性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时空分布导致了许多地方在旱季时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在雨季时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水资源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世界中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

《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是评估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探讨其深度和广度,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概述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反映了该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包括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三、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的深度评估1. 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首先需要分析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程度和分布不均衡情况。
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压力和供需矛盾。
2. 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率其次需要评估各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率,包括产业和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水资源的回用率等数据。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3. 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最后需要分析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四、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的广度评估1. 地区间比较分析通过对世界我国及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表进行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深入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2. 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探讨产业发展对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从而找出产业转型升级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路径。
3. 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还需要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地下水资源利用技术现状与趋势

地下水资源利用技术现状与趋势地下水是指在地下岩石或土壤的毛细孔、裂缝和空洞中存储的水资源。
它是人类重要的水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方面。
然而,随着全球增长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严重的地下水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
因此,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便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目前,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抽水和灌溉技术,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浪费资源,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再生和保护。
在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是严重超采。
据统计,在中国的360个主要城市中,有超过70%的城市地下水的开采量已超过了可持续性的上界。
然而,这一情况在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改进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地下水资源利用技术趋势1.地下水循环利用技术在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有一项趋势是地下水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
在城市中,城市排水、雨水、生活污水等均可以通过处理后重新利用,而这正是地下水循环利用技术的核心所在。
地下水循环利用技术的优点在于:降低了给城市供水的压力,同时增加了城市水的供应量,同时也能节水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这一技术中,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物理处理等手段实现水质提升,再通过地下水补给和回收等手段利用地下水资源。
2.人工补给技术人工补给技术是利用自然补给和人工补给的方式,将自然降水引入许多之前被忽视的水源地点。
这一技术能促进区域水循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领域。
3.智能输水技术智能输水技术便是从智能传感技术和水管理技术的融合中来的。
这种技术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将城市的供水管网与远程监控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实现对水量的精细控制和方便的远程管理。
该技术可实现对水质、水位、压力等多种重要指标的监控,能够快速反应水的资源供给不足,水泄漏等问题,避免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但在当今时代,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灌溉等因素,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问题也日益突显。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水资源管理是指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利用、开发和保护。
在中国,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状况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各地的水资源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是出现了浪费的现象。
而在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同样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此外,有些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也比较严峻,由此引发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也十分复杂。
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水资源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原则。
首先需要确定水的使用类型,考虑到不同类型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以及影响,并对水进行综合考虑。
2.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3.推行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在水资源管理中,需要注意不仅是水的使用量,还包括水的使用方式以及水的后续利用问题。
如在农业用水方面,可以提倡节水灌溉、滴灌技术等合理利用方式。
4.倡导全民节约用水。
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倡导整个社会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这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人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水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发展。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是一些发展趋势:1.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在不断强化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尝试用更多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利用。
如利用河水、海水等水资源进行淡化处理,生成可供家庭、工业、农业用途的水资源。
2.水资源利用的精细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更好地对水资源进行利用,如开发可以更好利用的水稻品种,优化灌溉技术等。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考试的答案4

单选1.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c)驱动型”发展阶段。
(单选)A生产B消费C要素D技术2. 下列关于低碳模式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
(单选)A低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D在低碳模式内部,不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遵循路径,不正确的是(c)。
(单选)A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B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C仅发展经济D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4. (d)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
(单选)A产业内部结构升级B构筑光伏产业发展的管治体系C技术进步与创新D积极拓展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有(c)。
(单选) A发展水平低B长期以煤炭为主C立法保障D技术水平低6 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b)倍。
(单选) A0.5 B2.2 C8 D107. 循环经济发展是以(b)为先导的。
(单选) A先进的发展观念B先进的科学技术C 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D完善的市场机制8. 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的技术是指(b)。
(单选)A绿色化学技术B新材料技术C生态农业技术D绿色消费技术8. 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的方式没有(D)。
(单选)A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B大力发展风电C发展核电D发展火力发电9. (A)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单选) A1993 B1994 C1995 D199610.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C )种受控温室气体。
(单选) A4 B5 C6 D711. 非洲大陆有世界上最大的旱地,大约是(A)公顷。
(单选) A20亿B30亿C40亿D50亿12. (b)在多种能源中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它的大比例使用是造成国内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2-03-21 13:4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868.N.20120321.1346.001.html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马海良1,2,黄德春2,张继国1(1.河海大学水资源统计信息研究所,常州213022;2.河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南京210098)摘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使用2003年-2009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测算出各省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以面板数据分区域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界点出现在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递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技术进步由于回弹效应使得影响值较小;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DEA;Malmquist指数1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①,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
与此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之一,我国万美元GDP用水量为4749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9.8倍,日本的25倍[1],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高度关注的话题。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集水资源管理,并提出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文件强调水资源管理红线指标体系要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水资源管理负总责。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政府旨在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国内外对水资源效率的测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政府部门经常使用的单位水耗,即万元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量;另外一种是运用参数或非参数方法,综合资本等其他投入要素,GDP作为产出,测算出全要素资源效率,如Speelman et al.、孙才志等、孙爱军等[2-4]。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方面,主要侧重于分析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
如Kaneko [5]基于中国1999年-2002年的分省数据集,采用C-D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灌溉用水效率,并进一步发现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
陈东景[6]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了水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结果表明2002年-2005年间,我国工业水资源消耗强度总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水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结构份额不断下降,效率份额逐渐上升。
Yujiro Hayami[7]根据诱致技术变迁理论,认为水资源相对稀缺程度以及供给弹性的不同,表现为在要素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差异,从而能够诱导出节约相对稀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技术因素对水资源效率的影响却很少涉及。
实际上,水资源利用的绩效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水资源消耗等收稿日期:2011-12-15;修订日期:2012-02-07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编号:2008010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编号:2011-K7-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编号:2010B067)。
作者简介:马海良,男,江苏常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效率与水资源环境。
E-mail:hilima@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文件。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全要素特点。
另外,水资源效率改善是一个宏观、持续的过程,而产业结构、价格因素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的问题,即上升空间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的影响却是持续的、相对无限的。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Hu 和Wang 提出的全要素框架[8],探讨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的具体影响。
2 计算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2.1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计算方法从全要素投入角度看,众多学者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来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
DEA 是通过确定生产前沿面,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可对同一类型的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和排序,而且DEA 方法在避免主观因素、简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9]。
鉴于以上优点,本文也采用DEA 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主要思路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数学规划将DMU 投影到前沿面上,有效点位于生产前沿面上,而无效点位于前沿面的下方。
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投入要素,因此本文将采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基于投入法的DEA 模型。
根据Hu 和Wang 提出的思想,在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投入一方面由于技术无效率导致损失,另一方面因为要素配置不当产生投入松弛。
因此,“前沿曲线上最优水资源投入”一般低于“实际水资源投入”。
根据上述分析,定义全要素水资源效率为:,,,,,,,,1i t i t i ti t i t i ti ti tTWRI AWRI LWRI LWRI WRE AWRI AWRI AWRI(1)式中WRE i,t (Water Resource Efficiency)为第i 个省(自治区)第t 年的水资源效率;TWRI (Target Water Resource Input )为目标水资源投入,也就是在当前生产技术水平下,为实现一定产出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投入数量;AWRI (Actual Water Resource Input )为实际水资源投入数量;LWRI (Loss Water Resource Input )为损失的水资源投入数量。
此外,把区域内所包括的所有省份的目标水资源投入和实际水资源投入汇总并计算比值,可得到某一区域在某一年的水资源效率。
2.2 Malmquist指数方法Malmquist 指数方法为分析各区域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与Tomqvist 指数和Fisher 指数相比,Malmquist 指数可以把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分为技术变化与效率变化,不需要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设(,)t t tc D x y 、111(,)t t t cD xy!!!为距离函数,基于t 和t+1期参照技术的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分别为:1111t (,)M ,,,)(,)t t t t tt t c t t t c D x y x y xyD x y !!!!( (2) 11111t +1c (,)M ,,,)(,)t t t t tt t c D x y x y xyD x y !!!!!!( (3)按照理想指数思想,定义它们的几何平均为综合生产率指数,通过分解,可得到RD 模型:1/21111111111111111111111(,)(,)(,)M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v v v t t t t t t t t t v v v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c v c vt t t t t t t t c v c D x y D x y D x y x y xyD x y D x y D xy D x y D x y D x y D x y D x y D x y D x !!!!!!!!!!!!!!!!!!!!!!∀# ∃∃%&∋((1/21)/(,) S e c ht t t t v y D x y P e c h T e c h c h !∀#%&∋(∃∃ (4)其中,Pech(pure efficiency change)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在变动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
Techch(technical change)为技术变化,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
Sech (scale efficiency change )为规模效率变化,表明规模经济对生产率的影响。
构成TFP 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是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导致了生产率水平的降低。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由于我国水资源消耗量的数据2003年才开始系统收集并公开颁布,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以2003年-2009年中国30个省(重庆合并到四川)的资本存量、劳动力、知识存量和水资源消耗量作为投入要素,以各省GDP 作为产出要素进行分析。
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说明如下:(1)GDP 产出数据。
为保证指标数据的一致性,各省每年的GDP 变量采用的是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 。
(2)资本存量。
当今学者们一般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每年的实际资本存量,计算方法为:,,,,1(1)i t i t i t i t K I K ! ,其中,i t K 是地区i 第t 年的资本存量,,i t I 是地区i 在第t 年的投资,,i t 是地区i 在第t 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
单豪杰[10]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资料,系统估算了1952年-2006年全国和省际的资本存量,因此本文直接采用他的研究成果。
对于2006年后的数据,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获得。
另外,为了保证投入产出变量统计口径的一致,采用平减指数将资本存量换算到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相应数据。
(3)劳动力。
劳动力按照(当年年末就业人数十上一年年末就业人数)/2来计算得到,这里由于各省的人均教育水平等数据不可得,因此没有包括各省劳动力质量上的差异。
(4)知识存量。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知识投入、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起着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在投入要素中加入非物质形态的知识存量。
Ganlner 和Joutz (1966)[11]认为可以使用专利授权数作为知识积累的代理变量。
知识存量的计算公式为:t t-1A =A+A (1-d),其中A t 为t 期的知识存量,即专利授权数存量,A 为知识流量(新增专利授权数),d 为知识的折旧率,赋值为0.15。
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历年省际知识存量。
(5)水资源。
用各省的水资源消耗量作为水资源投入,统计上把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四种用水总量加总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