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创学派,开风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首开私人讲学学风,引导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一代大师。

儒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古老的一家,班因《汉书.艺文志》描述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班固认为儒家来源于古代的司徒之官,其职掌是宣明教化,其特点有四:以六经为经典,以仁义为指导思想,以尧、舜、文、武古帝王之治为理想的政治境界,以孔子为祖师。

司徒是官职,据《周礼.地官》其职能乃“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是国家不动产和居民人口的总管。

其具体职掌有“施十有二教”以化民,有“以五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等内容,不过,儒家是否就是这些官员发展演变而来,因年代久远,文献无征,不可肯定。

但考之《周礼》其他篇章,“儒”这一名称和与儒家类似的官员,确实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了。

《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曰:“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上古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全部内容。

师教重道德品行,儒教重文化知识。

孔子继承这一传统,将师职和儒教结合起来,用六艺教育生徒,仍然以儒者自居,徒众也以儒家为名,可见儒家与儒是有联系的。

但二者又有区别,正如金景芳先生所云:“作为教六艺的儒来说,早已存在,不自孔子始”,“称为儒家就不仅仅是教六艺的,而是由老师、门徒和具有相同观点的人所形成的一个集团。

”[注]这个“老师”即是孔子,这些“门徒”即是仲尼弟子,而这“相同观点”即是班因所谓“留意于仁义之际”的仁义。

可见,促成由儒而儒家的转变,正是孔子起了关键作用。

是他整理六经,终生教学,将旧时贵族垄断的六艺知识传播民间;是他用仁义礼乐的思想来影响生徒,武装青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理论、有行动纲领、有政治目的”[注],有声有色的学术流派、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各怀异能,分散四方,有的贵为将相和诸侯师傅,以儒术润饰政事;有的则聚徒讲学,弘扬儒业,用儒术来教化人心。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又安详。如此叩..温..与..厉.., ..恭..与..安..等两端而用之, 因而孔子自己总结说: ..吾有知乎
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 8 ..
( 2) 孔子用中、达中的另一手段是..和..。
在孔子那里, ..和..的原来意义, 是..执两用中..。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 学与思和的学习
想将古老的尚中观念哲理化为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并把它上升到至德的高度, 作为世界观与
方法论揉合在一起, 成为孔子整个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 1) 孔子用中、达中的手段之一是..执两用中..。
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孔子奉守尧的话: ..允执其中..为座右铭。
他认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严守中道, 毋走极端。但中本无定位, 只因两端而存在。故孔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 倘若不能知情而变, 则中亦不中了。所以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 没
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 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 而是怎样适合情理, 就怎么去
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 它是在事物
方式, 提出文质彬彬, 文与质和的君子人格等等即是。但..和..的最大意义还是..执多用中..。
故孔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 ..和..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均无贫, 和无寡。..( ..季氏..) ..和..则从消弥人们之间的对立引伸为一种治国方术。如此上
和他共同追求真理, 但未必可以跟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有的人可以与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但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较为重要的经典,其中所载的孔子思想影响深远。

中庸思维方式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以实事求是、中正平衡为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以下将从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实践方法和现实价值等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中庸思维方式的内涵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追求“中”即平衡,二是重视“敬”即孝悌,三是强调“诚”即真诚。

这三个方面的内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即平衡,是中庸思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事物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才能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因此,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即在正常的状态下保持中正平衡。

在实践中,他号召人们要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不要过分倾向于某一个方面,避免偏激,否则就会导致忽略他人的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重视“敬”即孝悌,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认为孝悌是对价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因此,孔子鼓励每个人以身作则,做出好的榜样,同时要带领他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调“诚”即真诚,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建立深厚的友谊。

因此,他要求人们要真诚相待、诚信为本,同时要注意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之有果。

二、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中庸思维方式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

“克己复礼”是中庸思想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超越、摒弃个人的贪婪和私心,才能恢复社会的规范,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

“克己复礼”具体实践方法包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等环节。

“以中正之道处理一切问题”是中庸思想的另一个实践方法。

孔子认为,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才能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因此,中庸思想主张不偏不倚地处理一切问题,维护道德的正义和公正,避免情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干扰。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290-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张焱兵摘要: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误读;批判性地继承(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一、孔子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思想基本阐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与人--和而不同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言论,主要表现在无过无不及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用否定的”不争、不党、不猛"规定作为人们行为的极限或度,以保持社会统一体的稳定发展,其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标准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李泽厚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中庸1、天道观继承传统天命观,敬畏和追求2、人文观强调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核心是仁与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3、仁最重视以人文化成天下4、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左传》提到“礼”462次,“仁”33次;《论语》提到“礼”75次,“仁”109次【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思考自己如何超凡成圣】[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5、仁与礼:内在与外在仁与礼是统一的:人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和落实。

【为人的内外一致】6、仁是什么?仁是同情心与正义感,是亲情的外推,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道德的普遍性道德的实践性仁涵盖了“刚直”“正直”“忠实”等品质,“言忠信,行笃敬”“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现今腐败现象的例子,告诫我们为人要直枉恰当,学会变通】7、孔子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于有禄位、官位的人,提出来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和德智双彰、仁美相济的境界,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世,仁民爱物的根本出发【民本思想】例:《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女子无才便是德”:把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度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夫子之道,就是推行仁道,即宽恕之道和絜矩之道忠——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子思为曾子弟子,传说曾子著书《大学》,子思著书《中庸》✓让座是给谁让座?给的是以后的自己让座✓忠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愚忠愚孝✓做事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仁道的理想体现在义与利的冲突当中,主张人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望追求例:孔颜之乐:超越对自然生命的追求总结✓求仁与复礼是统一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精神,礼就是徒具形式;没有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便无所依托✓为政之道:知人和治人——求仁,修身,安人✓决策之道:中庸——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快乐之道:仁义——安贫乐道——修身养性孔子的时间观与审美观✓时间观——三才之道:天地人✓审美观——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过犹不及”✓世界观——和谐之道:让世界都充满爱——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艺术观——人生与艺术的相统一,艺术人生——礼,和,乐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其人其书✓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83岁左右】,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4期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4 1998年10月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8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何香枝摘 要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中古时代的“中和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含义有“中度”、“执两用中”“和”乃至“权变”,“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德政是其灵活的真正的“执中”,“礼”是典型的中庸的“礼”。

中庸,乃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他的方法论思想。

关键词 中度 执两用中 和 权变 过犹不及一、导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我国以至世界都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人物。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不间断地研究他的思想,但是一般人都注重研究他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对于其中的中庸思想却较少涉及。

但中庸思想却是贯穿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主线。

孔子所说的:“吾道一而贯之”。

其中的“道”就是指中庸之道。

中庸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伦理学说,又是他的方法论和处世哲学,“中庸”在孔子思想中内涵最广。

长时期以来,许多人把孔子的“中庸”的意义误解为中间、折中。

从而认为折中是最正确的人生行为准则,在为人处世时,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殊不知,孔子对“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论语・公治长》)的行为十分厌恶。

对“阉然而媚于世”的“乡愿”给予严厉的痛斥。

“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其有所诚矣。

”可见,有些人把“中庸”理解成折中,是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为此本人撰此拙文,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历史渊源人们通常以为中庸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哲学范畴。

其实不然,中庸思想渊源于中古时代。

由于当时社会如《礼记・礼运篇》所记载的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敬老怀幼”等社会行为规范。

这样经过几个世纪,又逐渐形成了“中和之道”。

《易经》之精微大义,就是阐述“中和之道”。

即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依天阳地阴,人主中道而和阴阳,阳盛则刚,阴盛则柔,刚柔适中方谓之和。

“中和”体现在人事上,就是要“诚敬”,“诚以待人”“敬以接物”。

政治上,要治民以和,“和者,顺也”。

“顺民而治,则可得众”。

(《易・泰彖辞》)在伦理道德方面,《尧典》中强调的“五品”,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指出“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礼记・礼运篇》则规定了人义十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义,妇听;长慈,幼顺;君仁,臣忠。

关于道德修养方面,则有“九德”,即:宽而果,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敢,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虚书・皋陶谟》)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尚书・酒诰》记载,周公也曾明确提出过“中德”的观念:“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

”大意是,你如果经常反省,力行中正之道那么你就能保住权威,得到饮食醉饱。

总之,“中和之道”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无论从政治、伦理、道德观以及个人品德修养方面都强调“适中”“适度”“中正”,因而,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观念,并非由孔子首先提出,当然孔子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成果并加以改造发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中庸思想体系。

三、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

何谓“中庸”?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又引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杨伯峻先生将“中”解为“最合理而至当不移”把“允执其中”译为“诚实地保持那正确。

”(《论语译注》)这些解释大体符合孔子的本意。

1、孔子中庸思想的含义之一是中正、中度。

《论语・尧曰》记孔子引述尧语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皇侃疏曰:“中正之道也。

”这里的“中”指中正。

孔子曾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史记・孔子世家》)“行中正”指奉行“中正之道。

”《中庸章句》亦记孔子语:“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其中已具有明确的中正不偏之意。

中度是中庸所追求的事物的最佳状态。

孔子曾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其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分别将中度思想运用于刑法和学习中。

至于“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先进》)则明显地把中度提高到一般方法论的角度,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事物之度而做到无过无不及。

当然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要求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明白的时候,不要去点拨他;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这里启和发的标准就是发而中节,适而中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握火候。

这是对中度思想的最好诠释。

2、孔子中庸的又一含义是“用中为常道。

”孔子的中庸之一是为了强调用中,突出中庸之用,重在说明中庸的实践意义;二是强调用中之常,中道可常行,重在说明中庸方法的普遍意义。

郑玄注《礼记・中庸》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庸,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

”至此,孔子中庸思想将古老的尚中观念哲理化为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并把它上升到至德的高度,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揉合在一起,成为孔子整个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1)孔子用中、达中的手段之一是“执两用中”。

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

孔子奉守尧的话:“允执其中”为座右铭。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严守中道,毋走极端。

但中本无定位,只因两端而存在。

故孔子强调执其两端以用其中。

诸如:《论语・子路》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即通过与狂和狷两个极端的人相处以求中道。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

孔子一生都严格遵循执两用中。

《论语・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又安详。

如此叩“温”与“厉”,“恭”与“安”等两端而用之,因而孔子自己总结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8・(2)孔子用中、达中的另一手段是“和”。

在孔子那里,“和”的原来意义,是“执两用中”。

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学与思和的学习方式,提出文质彬彬,文与质和的君子人格等等即是。

但“和”的最大意义还是“执多用中”。

故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和”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均无贫,和无寡。

”(《季氏》)“和”则从消弥人们之间的对立引伸为一种治国方术。

如此上下相和,犹如各种乐器能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这是孔子梦寐以求的理想政治。

按照这种思想,统治者首先正己,“正己,以安百姓”。

(《宪问》)如此则君主“无为而治”(《卫灵公》)百姓安居乐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整个社会形成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这就是“和”带来的社会效果。

孔子之“和”主要是用以处理社会的复杂关系,它虽脱胎于“叩其两端”,但却表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执两用中”的方法,即“执多用中”的方法,它是解决社会关系的十分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3)孔子用中、达中的最高手段是“权变”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倘若不能知情而变,则中亦不中了。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

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它是在事物变化中求得中道,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致的。

将权变的思想应用于政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对于“孝”的解释,孔子答孟懿子以“无违”。

答孟武伯以:“父母唯其疾之忧。

”答子游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答子夏以“色难。

”(《为政》)樊迟问仁,孔子答之曰:“爱人”(《颜渊》)“先难而后获。

”(《雍也》)子贡问仁,孔子答之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颜渊问仁,孔子答之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这种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指导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极大的效果。

可见,权变是一种极为灵活而卓有成效的达中手段,只有权才能真正把握中道。

孔子极言其高妙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即孔子认为,有的人可以跟他一起学习,但未必可以同他一起追求真理;有的人可以和他共同追求真理,但未必可以跟他坚定不移在一起;有的人可以与他坚定不移在一起,但未必可以和他权衡轻重随机应变。

把权作为中庸修养的最高境界。

3、“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

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即孔子认为,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做事又赶不上,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其后果或失误都是一样的。

这里孔子首先承认了“过”与“不及”的存在,同时把“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看作一种最佳状态,也就是他所主张的“中庸”。

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而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也就是不用两种极端的办法与手段处理事情。

象这样反映孔子中庸思想的言论,在《论语》中是很多的。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主张学思并重,反对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两个极端。

孔子曾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他既反对冉求的退缩,也反对仲由的急躁冒进。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9・也。

”(《子路》)狂与狷不合乎中道,故为孔子所不取。

质胜文则流于粗野,文胜质则流于浮华,也为孔子所不取,孔子所取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论衡・定贤》也作了这样的记载:“或问于孔子曰:‘颜回何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客曰:‘三子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辨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

’”即孔子总结、概括了他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