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聚落》学案1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学案 最新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学案 最新

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
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
信息流通快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那么,结合
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
东南亚的高脚屋
因纽特人的冰屋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物,。

七上地理世界的聚落1优质课导学案(含拓展训练、当堂达标带答案很实用!)

七上地理世界的聚落1优质课导学案(含拓展训练、当堂达标带答案很实用!)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城市的发展过程。

【学习重难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预习学案】自学任务一:读教材60-62页,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读课本第60---61页三幅图片,结合课本60—62页文字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6、(61页活动题1)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自学任务二:读教材62页活动题2,仔细观察两组图思考村庄演变为城市的几个阶段,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7、聚落的形成过程中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仔细观看62页活动题2,了解其演变过程。

8、村庄演变为城镇,城镇扩展成城市,其景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景观变化:生活方式变化:9、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归纳总结: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土壤、水源、适于耕作;②丰富;③交通。

预习诊断: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3、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A.农村B.牧村C.渔村D北京中关村4、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A.竹楼B.冰屋C.四合院D.窑洞5、在下图甲、乙、丙、丁四村中,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A. 甲村B. 乙村C. 丙村D. 丁村【拓展训练】1. 下列有关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B.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D. 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2.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 山地崎岖B.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C. 地形平坦D. 交通便利3.下列哪些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A. 水源充足B. 交通便利C. 自然资源丰富D. 崎岖山地4.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 高山、荒漠B. 肥沃的平原C. 丰富的资源D. 便利的交通5.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①地形平坦②热带地区③土壤肥沃④沙漠地区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在下图甲、乙、丙、丁四村中,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学案

3.4 世界的聚落重点和难点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及自然资源对聚落散布和建筑形式的阻碍自主学习一:聚落的形态--乡村和城市阅读讲义p60--611、什么是聚落?二、聚落的形式?和两类。

注释: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别离从事耕耘、放牧、打鱼、砍木等生产活动。

3、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城市及城市生活有什么特点?乡村聚落散布、分类及乡村生活有什么特点?五、结合62活动2完成下表。

义p6一、62页----城市聚落在进展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相应解决方法有哪些?问题:解决方法:探讨3:什么缘故有的地址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址却能进展成为城市呢?探讨2:聚落形成会受到哪些因素阻碍?自主学习二:聚落的形态--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民居(认真观看讲义p63图片及搜集资料图片,分析各地域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完成下表:民居建筑特点当地气候特点优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尖顶高温多雨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严寒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就地取材冬冷夏热注解:一样说来,降水丰硕的地域,住宅衡宇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硕,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域,一样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因此一些多雨地域的民居建筑多采纳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确实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域,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特干旱的地域乃至屋顶都是平的。

气温高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成效;气温低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跟踪练习】一、有利于聚落形成与进展的要紧因素有()①土壤肥沃,适于耕耘②地形平坦③自然资源丰硕④水源充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二、将以下不同地域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1课时学案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1课时学案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1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 明白聚落的要紧形式,会分析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

2.了解由乡村聚落演变成为都市聚落的差不多过程。

【导学过程】自主预习,预备展现聚落的概念:。

2.聚落的形式:和。

一样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3.都市是人口达到、要紧从事、等的居民聚居地。

都市是一定范畴内的、、中心。

4.乡村居民的居住地,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5.聚落形成的条件:、、、、。

6聚落要紧分布在地区。

(填地势)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P -60页、P- 61页活动任务。

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2.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紧密相关。

3.以下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是人们居住的房屋B.聚落的要紧形式有都市和乡村C.聚落的分布与环境无关D.聚落的大小是稳固不变的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A.有的沿河流分布B.房屋都不是专门高C.乡村居民点都紧靠都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爱护价值5.都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进展的缘故是( )A.登高望远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都市空间利用率6.下列关于乡村与都市间演变的一样过程。

正确的是( )A.村庄—城镇—集镇—都市B.都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都市—村庄—集镇D.村庄—集镇—城镇—都市7.关于都市与乡村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都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C.都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比乡村好D都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房屋建筑密度低8.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

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进展为都市的是理由是(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都市聚落依旧先有乡村聚落?(5)C聚落邻近森林资源丰富,假如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什么缘故?四.教学后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导学案主备:申青松审核: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判断不同类型的聚落,并能说出两者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3.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1.聚落的主要类型,了解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落实双基(一)聚落的类型1.什么是聚落,聚落包括哪两种主要类型?2.你喜欢乡村聚落还是城市聚落?理由是什么?(二)聚落的形成3.阅读资料和观察图片,说说邵阳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并据此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材料:邵阳,史称“宝庆”。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地形以丘陵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

气候温润,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年均气温16.1℃~17.1℃,1月均温4.7℃,7月均温28.2℃。

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接,沪昆高铁、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

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

邵阳气候舒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逸。

(1)问题:从分层设色地形图看邵阳颜色复杂还是较单一?地形崎岖还是较平坦?(2)问题:看世界气候分布图,邵阳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3)问题:邵阳内外有哪些河流,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4)问题:邵阳有哪些铁路、公路、?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4.观察下列图片,说说下列民居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我当小小设计师(设计我国东北地区的民居,并谈谈设计理念与理由)东南亚高脚屋 北非泥土屋(三)聚落的保护5.有人说,传统聚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6.我国敦煌博物院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二、合作学习,积极探究1.体验旅游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习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三、导学问题
(一)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51—52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二)小组讨论:
1.预习《世界的聚落》教材内容试从生产活动、规模大小、建筑形式、环境四方面说一说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三)说一说: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参考资料
乡村聚落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