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方标准] 成都电力隧道工程建设设计技术导则(成建委〔2014〕421号).doc

合集下载

技术导则(修改)资料

技术导则(修改)资料

成都市中心城区客户端供配电设施及主设备选型技术导则目录§1 总则 (1)1.1 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编制依据 (1)§2 名词术语 (3)2.1成都市中心城区定义 (3)2.2 供电方式 (3)2.3配置系数 (3)2.4双电源 (3)2.5 双、多回路 (3)2.6 保安应急电源 (3)2.7自备电源 (4)2.8非电保安措施 (4)2.9电能计量方式 (4)2.10 电能计量装置 (4)2.11 集中表箱 (4)2.12电能质量 (4)2.13谐波源 (5)2.14大容量非线性负荷 (5)2.15 配电变压器 (5)2.16 箱式变电站 (5)2.17 开关站 (5)2.18 配电室 (6)2.19、环网柜 (6)2.20、电缆分支箱 (6)2.21户外用户分界开关控制器 (6)§3 用电负荷分级 (6)3.1 分级原则 (6)3.2 一级负荷 (7)3.5 三级负荷 (8)3.5 重要客户 (8)3.6 重要用户界定及分类 (8)§4 10kV高压客户供电方式及开关站确定原则 (13)4.1 10kV高压客户供电方式确定原则 (13)4.2 10kV开关站确定原则 (13)§5供电电压等级的确定 (14)5.1 供电额定电压 (14)5.2 确定供电电压等级的一般原则 (15)5.3 低压供电 (15)5.4 高压供电 (16)5.5 临时供电 (16)§6 用电容量配置 (17)6.1居民住宅用电负荷配置原则 (17)6.2非居民照明负荷配置原则 (18)6.3 商业负荷配置原则 (18)6.4 大工业用电或者非、普工业用电配置原则 (18)§7 供电电源及保安应急电源的配置 (19)7.1 供电电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19)7.2自备保安应急电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20)7.3自备保安应急电源及选择 (20)§8 电气主接线及运行方式的确定 (21)8.1电气主接线 (21)8.2 双电源(或多电源)客户运行方式 (21)§9 客户端主设备选型原则 (22)9.1 10kV电缆的选用 (22)9.2 10kV电缆的敷设方式 (22)9.3 10kV架空线路 (23)9.4 10kV开关站设备选择 (24)9.5 10kV配电室 (25)9.6 10kV开关柜设备选型 (25)9.7 配电变压器 (26)9.8 低压开关柜 (27)9.9 集中户表 (27)§10 电能计量装置分类及技术要求 (30)10.1 电能计量点 (30)10.2 电能计量方式 (30)10.3 电能计量装置的分类 (30)10.4 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 (31)10.5 准确度等级 (32)10.6 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原则 (32)10.7 城镇居民户表计量点及采集点设置原则 (34)§11 电能质量及无功补偿 (36)11.1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36)11.2 非线性负荷设备接入电网 (36)11.3 谐波限值 (37)11.4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允许值 (37)11.5 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原则 (37)11.6 功率因数 (38)§12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配置 (38)12.1 继保与二次回路配置规范规程 (38)12.2 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38)12.3 二次回路配置原则 (39)12.4 自动装置配置原则 (39)§13 配电系统的接地要求 (40)13.1 电气装置接地范围 (40)13.2 接地装置的敷设要求 (40)13.3 接地体的连接要求 (41)附件A:10kV电缆及架空线路载流量表 (41)附件B: 10kV架空线路档距及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 (42)附件C:室内(外)配电装置的最小电气安全净距 (43)附件D:高、低压配电室各种通道最小宽度 (44)附件E:高压开关柜电气间隙 (44)附件F:高、低压母排载流量 (45)附件G:变压器外廓与变压器室墙壁和门的最小净距 (45)附件H: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最小规格 (46)§1 总则1.1 目的为了保证客户供配电设施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规范成都市中心城区客户端供配电设施和电气主设备选型,避免因设备缺陷造成供、配电网络故障,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电力隧道施工方案范本

电力隧道施工方案范本

目录第一部分:编制说明与工程概况第一章编制说明 (4)1、编制依据 (4)2、编制原则 (5)3、编制范围 (5)第二章工程概况 (6)1.工程地理位置与规模 (6)2、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2.4场地地貌环境 (9)2.5现场主要障碍物的调查 (9)第三章施工资源准备 (10)3.1内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 (10)3.2外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 (10)3.3人员组织 (10)3.4机械设备投入 (11)3.5供水供电 (12)3.6场地降水 (13)3.7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3)第四章工期及工期保证措施 (14)4.1计划开、竣工日期 (14)4.2主要工作面的划分 (14)4.3工期的保证措施 (14)第二部分:暗挖部分施工方案 (15)第五章隧道暗挖施工方案 (15)5.1设计技术要求 (15)5.2施工测量放线 (16)5.3超前支护 (16)5.4隧洞开挖及初期支护 (20)5.4.1洞身开挖 (22)5.4.2锚杆施工 (23)5.4.3钢拱架施工 (24)5.4.4喷射混凝土施工 (27)5.4.5仰拱施工 (32)5.4.6防排水施工 (33)5.4.7现有地下管线的保护 (34)5.4.8开挖中预防塌方的方法 (36)5.5二衬施工 (39)5.5.1钢筋制安施工方法及操作工艺 (39)5.5.2二衬模板 (41)5.5.3二衬砌浇筑 (42)5.6二衬衬背注浆 (42)第六章监控与量测 (43)第二部分明挖段施工方案第七章隧道段明挖施工 (46)7.1沟槽施工 (46)7.2防水砼施工 (48)7.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55)7.4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60)第八章隧道防渗施工 (67)第九章预埋接地 (68)第三部分保证措施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68)第十一章质量控制措施 (70)11.1质量保证体系及管理程序 (70)11.2、质量保证总体措施 (71)11.3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73)第十二章安全控制措施 (76)12.1、安全施工管理目标 (76)12.2指导思想 (77)12.3安全生产体系 (77)12.4安全生产责任制 (78)12.5安全技术检查制度 (78)12.6安全生产教育 (78)12.7一般安全技术措施 (78)12.8施工人员安全防护 (79)12.9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79)12.10机械安全防护 (80)第十三章安全应急措施 (81)第十四章文明施工措施 (83)xxXX市xxxx区xxxxx片区xxx路电力隧道工程C标段电力电缆隧道专项施工方案第一部分:编制说明与工程概况第一章编制说明1、编制依据1)、《xXX市xxxx区xxxxx片区xxx路电力隧道工程C标段施工招标文件》和施工设计图。

2014版成都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

2014版成都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

×



●×

工业 用地
物流仓 储用地
一类工业 一类物流 用地 仓储用地
M1
W1
×
×
×
×
行政办公用地
A1
××Leabharlann ●公共管图书展览
A21
×
×

理与公 文化设施用地
用地
共服务
文化活动
A22
×
×


用地
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科研用地
A35
×
×





×





●×

×
×



×





●×

×
×


×



第二分区范围内基准建筑容积率为 4.0,第三分区范围内基准建筑容 积率为 3.0,并结合表 2.2.4.2 的容积率折算系数确定总容积率,再根据 总容积率计算结果按表 2.2.4.3 的规定选取总建筑密度。选取总建筑密
5
度时,按总容积率对应的总建筑密度选取(若无对应的总容积率则选取 比该总容积率高的相邻容积率对应的总建筑密度);若受航空限高、规划 限高或用地条件限制,建筑高度低于 60.0 米时,按表 2.2.4.3 的规定选 取总容积率和总建筑密度,且选取的总容积率不得高于按表 2.2.4.2 进 行折算的总容积率。
1.00
40000~80000 ㎡
0.75
0.80
0.85
0.95
≥ 80000 ㎡

电力隧道监理实施细则

电力隧道监理实施细则

和迎大道(新川创新科技园段)电力隧道工程监理细则成都衡泰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迎大道项目部2013年4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编制监理实施细则的依据 (2)三、专业工程特点 (3)四、监理工作的流程 (4)五、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 (7)六、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25)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新川创新科技园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和迎大道(新川创新科技园段)项目工程。

新川科技园和迎大道位于成都市高新区新川工业园与成仁快速路之间,道路起点接和迎大道高新段设计终点,终点至成仁快速路底层路口,拟建工程里程桩号从00+00至20+26.714,全长2026.714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40米,道路为城市主干道。

本电力隧道工程位于和迎大道南侧规划绿化带内,距道中线24.5m,按电力通道规模分为两段:起点桩号0-40,接和迎大道西段规划电力通道,至新成仁路路口(桩号07+45.371)十字交汇井,电力通道规模1.6x1.6m 箱涵,本段长度785.4m。

新成仁路口(桩号07+45.371)至本次设计终点新成仁快速路东侧(桩号20+70),接规划电力隧道,电力通道规模2.5x3.0m,本段长度1324.6m。

本项目估算工程投资1.711亿元。

二、编制监理实施细则的依据1.已批准的本工程《监理规划》;2.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及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

4.《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2)。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7.《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8.政策批准的建设计划、规划许可证及其他有关文件。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成办发[2014]2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成办发[2014]2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的若干意见(成办发〔2014〕2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加快成都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成都电网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现就支持电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2014-2017年期间,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新(扩)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9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70项,新增变电容量3230万千伏安。

二、加强政策支持(一)变电站建设方式。

1.鼓励成都供电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建设模式创新推动中心城区变电站建设。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范围内以地上户内式变电站为主,可利用公园绿地建设地下式变电站,其中,三环路以内、天府新区成都核心区范围内的变电站可与建设面积在3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场、写字楼和城市综合体等建设项目联合规划建设地下式变电站。

2.其他区域的变电站以地上户外式为主,在负荷密度较高的城市核心区和对市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区域采用地上户内式变电站建站方式。

(二)变电站供地政策。

1.110千伏及35千伏变电站供地政策。

按划拨方式无偿移交成都供电公司并办理供地手续。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范围内的新征土地费用计入土地整理成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范围内的旧城或国有土地的房屋征收费用由当地政府先行支付,结算时按市、区财政6∶4比例分担;变电站用地属于市级平台公司配置地的,由市级平台公司承担土地整理费用。

成都高山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

成都高山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

成都高山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创优施工实施细则施工单位(章)年月日批准:年月日审核:年月日编写:年月日目录1 工程概 (1)1.1编制目的 (1)1.2 编制依据 (1)1.3工程概况及主要特点 (2)2 施工创优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施工质量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施工安全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文明施工和环保目标 (5)2.4工期和投资目标 (5)2.5工程档案管理目标 (5)3 施工创优目标 (6)3.1制度保证措施 (6)3.2组织保证措施 (8)3.3技术保证措施 (9)3.4物资保证措施 (10)3.5过程控制措施 (11)3.6工程进度管理 (12)3.7开展质量攻关活动 (12)3.8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 (12)3.9信息管理 (12)3.10创优自查及整改 (13)4 施工工艺及技术控制措施 (14)4.1施工工艺控制要求 (14)4.2主要工序控制措施 (16)5 主要施工工艺质量要求、控制措施及成品效果要求 (20)1 工程概述1.1、编制目的为了改善彭州地区电网结构,提高负荷能力,满足彭州地区供电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文件《关于成都高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川电发展[2011]411号文),特拟建成都高山220千伏变电站。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总体要求;3土基;4垫层;5基 层;6下封层;7面层;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9 改建路面设计。
本导则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根据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对设计基准期、交通等级和道路等 级等主要技术指标做了调整。 2、对各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做了适当上调,以满足实际需要。 3、对路面基层的压实度、抗压强度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4、对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的材料要求、试验技术标准 做了详细规定和部分修订。 5、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沥青路面的面层厚度要求。 6、增加了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进行管理,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 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 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 址:西屠场街7号 邮政编码:610000)
9 改建路面设计 ......................................................................................16 9.1 一般规定 ...........................................................................................16 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16 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17 附表1 《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考表》..........................................18 附表2《部分城市常用路面结构组合》 ...............................................19 条文说明 .................................................................................................20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检测技术导则》的通知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检测技术导则》的通知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检测技术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0.12.18
•【字号】川建城建发〔2020〕388号
•【施行日期】2020.12.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
正文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道路桥梁隧
道安全检测技术导则》的通知
川建城建发〔2020〕388号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提升全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管理维护水平,进一步规范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检测工作,保障设施完好和安全运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我厅制定了《四川省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安全检测技术导则》。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遇有需修改或补充的内容,请及时反馈我厅城市建设与管理处。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0年12月18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设计技术导则2014-12-12 发布2015-01-01 实施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发布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供电公司前言本导则根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市供电公司和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

导则编制组在参阅了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地方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本导则涵盖成都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设计等方面,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3 电力隧道总体设计;4 电力隧道土建建设工程;5 电力隧道附属工程。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导则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导则参编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市供电公司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李初元张锁梅森林张敏何东潘翀马骏逸陈俊材帅颖姬永红聂俊英陶风德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电力隧道总体设计 (4)3.1一般规定 (4)3.2电力隧道总体设计 (4)4.电力隧道土建建设工程 (7)4.1一般规定 (7)4.2工程基础条件调查 (8)4.3结构上的作用 (8)4.4材料 (9)4.5电力隧道结构型式 (12)4.6构造要求 (13)5.电力隧道附属工程 (15)5.1电力隧道消防系统 (15)5.2隧道内电气与照明系统 (16)5.3通风系统 (18)5.4排水系统 (18)本导则用词说明 (20)引用标准目录 (21)条文说明 (23)1.0.1为使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设计、建设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便于施工和验收交接,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电力电缆隧道统称电力隧道。

1.0.3本导则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域内新建电力隧道工程有关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文件要求覆盖的其他行政区(市、县)相应地区应参照本导则管理电力隧道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1.0.4电力隧道的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0.1地下电力通道underground road of electric cables供敷设电缆用的地下输电路径,根据敷设方式的不同分为电力隧道、电缆沟或排管。

2.0.2电力电缆隧道tunnel of electric cables在城市地下建造的电力电缆专用隧道空间,根据规划的要求集中敷设电力电缆,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满足安装、巡视和运营维护的条件。

2.0.3现浇电力隧道cast-in-place cable tunnel采用在施工现场支模并整体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施工的电力隧道。

2.0.4预制装配式电力隧道precast cable tunnel采用预制拼装工艺施工的电力隧道。

包括仅带纵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电力隧道和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电力隧道。

2.0.5排管cable duct按规划电缆根数开挖沟槽一次建成多孔管道的地下构筑物。

2.0.6电缆沟cable trench封闭式不通行、盖板可开启的电缆构筑物,盖板与地坪相齐或稍有上下。

2.0.7人孔manhole满足人员出入电力隧道内而开设的出入口。

2.0.8通风口air vent为满足电力隧道内部空气质量及消防救援等要求而开设的洞口。

2.0.9集水坑sump pit用来收集电力隧道内部渗漏水或供水管道排空水、消防积水的构筑物。

2.0.10防火分区fire compartment在电力隧道内部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3.电力隧道总体设计3.1一般规定3.1.1应结合综合管廊系统规划,修正电力隧道和其他管线专项规划设计,综合管廊和电力隧道宜统一规划设计,有条件时宜合建。

3.1.2根据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周围地面既有建(构)筑物、管线及道路交通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

3.1.3地下110kV及以上等级输电线路电力通道应以电力隧道为主,电缆沟、排管作为补充方式。

3.1.4电力隧道宜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道路绿化带下面,其覆土深度应根据管线竖向综合规划、道路施工、行车荷载、当地的冰冻深度、绿化种植等因素综合确定。

3.1.5电力隧道内应设置必要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电力隧道消防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

3.2电力隧道总体设计3.2.1变电站与输电电力通道的预留接口的断面应满足进、出变电站电缆总量的需要,预留位置宜将进、出口分开布置。

3.2.2变电站内部的电力隧道应建设至变电站围墙外1m,且预留与站外通道的连接措施。

3.2.3电力隧道平面中心线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3.2.4当电力隧道沿铁路、公路、地铁敷设时宜与铁路、公路、地铁线路平行。

当电力隧道与铁路、公路、地铁交叉时宜采用垂直交叉方式布置。

3.2.5 电力隧道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隧道安全的原则确定。

1 在一至五级航道下面敷设,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m 以下;2 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设,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m 以下;3 当在灌溉渠道下面敷设,应在渠底设计高程0. 5m 以下。

3.2.6 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电力隧道,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

a tg h H l 5.0)(+-=α3.2.6 式中:l ―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 );H ―管线敷设深度(m ); h ―建(构)筑物基础底砌置深度(m )a ―开挖管沟宽度(m )α―土壤内摩擦角(°)。

3.2.7 电力隧道最小转弯半径,应满足电力电缆转弯半径的要求,且不小于3.0m 。

3.2.8 当电力隧道之间、电力隧道与相邻建(构)筑物间相互影响时,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3.2.9 电力隧道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性质确定,且不得小于表3.2.9规定的数值。

表3.2.9 电力隧道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3.2.10电力隧道的监控中心与电力隧道之间应设置直接的通讯联络。

3.2.11电力隧道应设置人员逃生孔、电缆投料口、电缆分支进出口及通风口,其外观宜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3.2.12电力隧道人员逃生孔宜同电缆投料口、通风口结合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

采用明挖施工的隧道人员逃生孔间距不宜大于200m;非开挖施工的人员逃生孔间距应根据隧道地形条件、埋深、通风、消防等综合确定。

2 人员逃生孔盖板应使隧道管理人员在内部使用时易于开启,外部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启。

3 人员逃生孔内径净直径不应小于800mm。

4 人员逃生孔内应设置爬梯,通向安全门应设置步道或楼梯等设施。

3.2.13电力隧道的通风口净尺寸应满足通风设备进出的最小允许限界要求,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通风口最大间距不宜超过200m。

3.2.14电力隧道的投料口、通风口、逃生孔等露出地面的构筑物应满足城市内涝防治的要求或设置防止地面水倒灌的设施。

3.2.15电力隧道的电缆分支进出口,应满足电缆预留数量、安装敷设作业空间的要求,与之对应的电力工作井的土建工程宜同步实施。

3.2.16电力隧道同其它方式敷设的电缆的连接处,应做好防水和防止差异沉降的措施。

3.2.17电力隧道应根据规划路线的交叉口情况设置十字井、过渡井和T型井,交叉口的高度应在标准断面高度的基础上预留电缆交错布置的空间。

3.2.18电力隧道的纵向斜坡超过10%时,应在人员通道部位设防滑地坪或台阶。

4.电力隧道土建建设工程4.1一般规定4.1.1电力隧道的土建结构应配合道路工程一次建设到位,所敷设电缆可按地区发展逐步敷设。

4.1.2电力隧道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照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确定,不宜低于100年。

4.1.3电力隧道结构应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4.1.4电力隧道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应按照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的要求。

4.1.5电力隧道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4.1.6电力隧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为mm.0,且不得贯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20等级应为二级。

4.1.7电力隧道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因素进行,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防水等级不得小于二级。

4.1.8对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电力隧道,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结构的抗浮稳定。

计算时不应计入隧道内管线和设备的自重,其它各项作用均取标准值,并应满足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05。

4.2工程基础条件调查4.2.1电力隧道设计应依据基本的基础资料。

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电力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基础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

调查的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

4.2.2电力隧道的设计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阶段进行。

勘察阶段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

遇到异常情况或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4.2.3电力隧道的勘察要求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考虑不同施工方法对地质勘探的特殊要求。

4.3结构上的作用4.3.1作用在电力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可按表4.3.1进行分类。

在决定荷载数值时,应考虑施工和使用年限内发生的变化,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及相关规范规定的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时的组合系数。

表4.3.1荷载分类表4.3.2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对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对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作用的标准值,应为设计采用的基本代表值。

4.3.3当结构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时,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标准值设计中,对可变作用应取标准值和组合值作为代表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