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

合集下载

OSI参考模型体系

OSI参考模型体系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建立和维护端到端的连接,确保数据的可 靠传输。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连接、管理数据流量和控 制数据传输等。它还提供诸如可靠传输和不可靠传输 等传输服务。
总结词
总结词
传输层通过使用诸如TCP和UDP等传输协议来提供可 靠的传输服务。这些协议通过确认机制、重传机制和
表示层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数 据的表示和转换。
详细描述
表示层通过使用各种表示协 议(如MIME和TLS)来处 理数据的表示和转换。此外, 表示层还负责数据的加密和 解密以及压缩和解压缩等任 务,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 完整性。
应用层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 顶层,负责处理用户的具体 应用需求。
会话层通过使用各种会话协议 (如RPC和SQL)来管理会话连 接,并确保通信的同步性。此 外,会话层还负责管理对话控 制,以确保通信的正确性和可 靠性。
表示层
总结词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表示、编 码和加密等任务。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表示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 的表示、编码和解码、加密 和解密以及压缩和解压缩等。 它还负责转换上层的数据格 式以适应下层的协议要求。
传输效率。
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安全策略制定
安全风险评估
利用OSI参考模型,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安 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
OSI参考模型提供了多层安全策略制定的框 架,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 用层的安全策略。
安全事件响应
OSI参考模型有助于安全事件响应团队快速 定位问题所在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1、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如下图。

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3、各层功能定义这⾥我们只对OSI各层进⾏功能上的⼤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层实际都是⼀个复杂的层。

后⾯我也会根据个⼈⽅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学习。

这⾥我们就⼤概了解⼀下。

我们从最顶层——应⽤层开始介绍。

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进⾏讲解。

<1> 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板就是我们所述的⽤户,⽽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层提供的⼀种⽹络服务,当然,⽼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如说,发⼀份商业合同,发⼀份询价单,等等。

<2>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种标准表⽰形式,⽤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的标准表⽰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物理介质,比特流)、数据链路层(网卡、交换机)、网络层(IP协议)、传输层(TCP/UDP协议)、会话层(创建/建立/断开连接)、表示层(翻译,编码,压缩,加密)、应用层(HTTP协议)简化为TCP/IP模型:网络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应用层(表示层,应用层)1.物理层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物理层中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信号会缩减,影响数据的传输。

为了使传输的数据能够准确的传输,中继器是可以放大传输信号,保持原数据的准确。

比如,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100m,而超过100m则信号会衰减在两台pc中间加上一个中继器,则相当于两台pc到中继器的距离均为100m,有助于信号的增强。

集线器和中继器的区别是:中继器只有两个以太网接口,而集线器相当于多个端口的中继器。

知识点:冲突域、广播域冲突域:当两个比特流在同一介质上同时传输就是产生冲突,冲突域是指发送数据给一个单一目标(单播)所影响的范围广播域:发送数据给一个不明确的目标所影响的范围集线器有一个冲突域和一个广播域IP地址:>ping (ping命令所用的协议有ICMP/ARP协议)返回数据说明两者是相通的,可以发送信息当想向发送数据时,发送报文时,将包发送到集线器,集线器将包广播发送给所有连接在集线器上的其他端口,当,发现该包不是发送给他们的,就将拒绝接收,而发现是发送给它时,就做出应答,返回一个应答包,应答包先发到集线器,集线器又进行广播,然后再发送到上。

但是!!数据包向所有的端口发送,不安全,且所有的机器共享带宽,更容易产生拥塞,所以不能用于较大的网络集线器是物理设备,不是智能的,所以不具备学习能力,故每次发送数据只能使用广播的方式。

2.数据链路层功能:完成网络之间相邻结点的可靠传输,通过Mac地址负责主机之间的数据的可靠传输。

物理层传输的是比特流,而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帧。

主要设备:网卡、网桥、交换机网卡:网络适配器,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整理计算机发往网线的数据,将数据分解成大小的数据包之后向网络上发送Mac地址与IP地址的区别:Mac地址:是厂商烧录在只读存储器上的,出厂厂商的唯一标识,且不可更改IP地址:网络地址,相当于门牌号查看网卡的Mac地址(十六进制)命令:ipconfig /allPysical Address :xx-xx-xx-xx-xx-xx网桥:将两个LAN链接在一起,变成一个LAN,并按Mac地址转发;分割冲突域;例如:如何分割冲突域每个PC机网卡的Mac地址:AA-AA-AA-AA-AA-AA、BB....网桥更具Mac地址学习能力,目标Mac地址转发IP地址:>ping (ping命令所用的协议有ICMP/ARP地址解析协议)过程:第一次发送ICMP数据包到集线器,集线器发给和网桥,网桥接收到数据包后(工作原理是根据原Mac地址(的Mac地址)学习,目标Mac地址(地址)进行转发,Eth0/1端口学到Mac地址),学到地址,网桥把包传输到下一个集线器,集线器会把包发给,,这两个会扔掉不属于它们的包,接收到后会返回数据给集线器,集线器发送给网桥,这时网桥会学到的Mac地址,由于网桥已经记录了的Mac地址,则会直接发送给而不会又进行广播发给和。

名词解释 osi参考模型

名词解释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提出。

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并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这个模型旨在使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并且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通信。

具体来说,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分别是: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比特流,即数据的物理传输,包括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等。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同时管理节点之间的连接。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将数据帧传输到目的地,并管理路由选择和网络拓扑结构。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并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维护和断开会议连接,提供会话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将应用数据转换为网络协议可以识别的格式,同时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等操作。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负责提供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OSI参考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使得网络设备和协议能够相互兼容,同时也方便了网络故障的诊断和解决。

OSI的名词解释

OSI的名词解释

OSI的名词解释OSI,全称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即开放式系统互联,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参考模型, 是ISO制定的一种标准化的网络互联模型。

OSI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通过定义各层之间的接口和协议,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处理。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OSI模型中最底层的一层,主要负责将数据转换成物理信号,以供在网络中传输。

该层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编码、解码、传输速率的规定等。

例如,物理层负责将数据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网线传输到下一层。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负责将物理传输的数据在节点之间进行可靠传输的层次。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分割成更小的数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添加错误检测和纠正的机制。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定义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顺序,并处理数据包的错误。

例如,这一层会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进行错误检查,如果有错误发生,则进行重新传输。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是负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寻址和路由的层次。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送到目标节点,通过处理数据包的路径选择和路由选择,实现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转发。

例如,网络层会根据目标节点的地址选择最佳路径,并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节点。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是负责提供端到端通信服务的层次。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从一个端点传输到另一个端点,并提供流量和拥塞控制机制。

传输层还负责确保数据包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处理数据包的丢失和重传。

例如,传输层会将数据包从网络层接收并分割成更小的数据段,然后再将这些数据段传输到目标节点。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是负责管理不同节点之间的会话的层次。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维护和终止不同节点之间的会话,对会话进行同步和控制,并提供数据的传输方式的定义和管理。

例如,会话层会对不同的数据传输进行排序和管理,以确保数据在会话中的正确传输。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是负责数据格式转换和编码解码的层次。

计算机网络中的OSI模型

计算机网络中的OSI模型

计算机网络中的OSI模型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贯穿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我们常常听到计算机网络的OSI模型,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个比较抽象而又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OSI模型,作用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一、OSI模型简介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的缩写。

简单地说,OSI模型是一套网络技术标准,描述了一个分层的、抽象的网络架构,它利用分层的方法,将复杂的网络结构分成多层,每一层之间有严格定义的协议。

这种模型允许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

OSI模型共分为七层,每一层都放置一个为网络提供不同服务的协议。

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二、每一层的功能物理层:定义了电脑网络中的物理链接和传输速率等的物理特性,并在物理媒介、数据的传输速率、数据结构和精度方面进行标准化。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数据链路连接的服务,包括封装数据、差错检测、流控等功能。

网络层:为数据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输提供路径选择和逻辑地址寻址服务。

网络层向上提供服务,向下使用下层协议提供服务。

传输层:为两个端点之间的通信提供可靠性。

传输层定义了用于数据传输的协议和端到端的错误处理机制。

在TCP/IP模型中,传输层分为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数据交换的协同处理。

会话层使得在网络不同计算机之间运行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进行对话。

表示层: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允许应用层交换通用数据格式,转换不兼容的与数据格式,并加密和解密数据。

应用层:允许应用程序访问网络,并提供用户平台交互,支持各种不同的协议和通讯服务。

应用层协议是处理特定应用程序网络需求的协议。

三、OSI模型的特性1、分层结构OSI模型的分层结构,允许每层与其相邻的层之间独立工作。

OSI模型解析

OSI模型解析

OSI模型解析OSI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网络通信的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任务,共同协作完成数据传输。

本文将对OSI模型进行详细解析,深入探究每一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第一层 -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将数据转换为传输所需的电信号,并通过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它关注的是数据的传输单位是比特(bit),包括传输介质、电缆规范、编码方式等。

物理层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例如通过传输介质的选择和电平控制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第二层 -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直连的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它将原始数据分割成数据帧,并通过物理层提供的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有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LLC子层主要处理数据帧的逻辑连接控制,而MAC 子层则处理数据的访问控制和媒介争用的问题。

第三层 - 网络层网络层是OSI模型的第三层,主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它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包,并通过路由器进行传输。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数据从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通过确定最佳路径和设置优先级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此外,网络层还处理数据包的片段、拥塞控制等问题。

第四层 - 传输层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它通过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并通过传输协议(如TCP和UDP)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传输层提供了数据的分段、重组、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五层 - 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它通过提供会话控制机制和同步功能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会话层允许应用程序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并提供同步点以确保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第六层 -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兼容性。

它处理数据的格式转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解压缩等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I模型
为了实现各种网络的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所谓开放,就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同样遵循这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OSI模型提供了一个讨论不同网络协议的参考点。

尽管OSI的体系结构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完整的,其各层协议也考虑得很周到,但实际上,完全符合OSI各层协议的商用产品却极少进入市场,远远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

OSI参考模型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七个层次的体系结构。

图1 OSI模型
各层功能如下: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主要功能为定义网络的物理结构,传输的电磁标准,Bit流的编码及网络的时间原则,如分时复用及分频复用。

决定了网络连接类型(端到端或多端连接)及物理拓扑结构。

说得通俗一些,这一层主要负责实际的信号传输。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Review):在两个主机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向物理层传输数据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使之无差错并合理的传输。

3、网络层(Network Layer):主要负责路由,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阻塞控制等功能。

4、传输层(Transfer Layer):最关键的一层,向拥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务,它屏蔽了下层的数据通信细节,让用户及应用程序不需要考虑实际的通信方法。

5、会话层(Session Layer):主要负责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即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管理数据的交换。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通信信号的表示方法,进行不同的格式之间的翻译,并负责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保持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连接所需要的数据记录,为用户服务。

下图(2)为完整的OSI数据传递与流动过程。

图2 OSI数据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