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因子的分析模型
气候预测方法

气候预测是指根据目前的气候系统状态和预报驱动因子,利用气象和气候模型以及统计方法进行推算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气候预测方法:
气象模型:气象模型是通过对大气物理过程以及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建模来模拟天气和气候系统。
通过模拟特定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情况。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根据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和相关的预测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推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数值预报:数值预报是通过将地球的大气系统分割成一系列离散的计算网格,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中的物理和动力学方程,模拟未来数天到数周的天气变化。
根据短期天气预报的情况,也可以间接推测出未来的气候趋势。
气候指数和气候模态:气候指数是通过对气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得到的特定的气候指标,如太平洋海温指数(ENS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有关未来气候的关键信息。
气候模态是指气候系统中常见的波动模式或模态,如北极涛动(AO)、南方涛动(SAM)等。
根据这些模态的变化,也可以推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数据同化技术:数据同化是将地面、卫星观测数据与气象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有效融合的技术。
通过对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交互作用和优化,可以改善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预测对象和预测范围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时,气候预测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准确的长期气候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
气候因子与红松各物候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2 结果 与分 析
图 2 温 度 与 果 实 成 熟期 的 关 系
2 1 温度 对红 松物候 期 的影 响 . 温度 对开花 始 期 的影 响 温 度 是影 响 红松 花
2 2 ≥ 1 ℃积 温对红 松物候 期 的影 响 . 0 ≥ 1 ℃ 积 温 对开 花 始 期 的影 响 红松 开 花 始 0
文 章 编 号 :1 0 —9 9 ( 0 6 5 0 0 2 0 1 4 9 2 0 )0 ~0 2 —0
气 候 因子 与红 松 各 物候 期 预 测 模 型 的建 立
孙 国芝
( . 北 林 业 大 学 ,哈 尔 滨 1东
于连 君
10 0 ;3 黑 龙 江 省 苇 河林 业 局 , 尚志 508 . 10 2 ) 5 6 3
2 3 降水 对红松 开花 结实 的影晌 .
降水对 开花 始 期 的 影 响 降水 对 红 松 花 芽分 化 、生 长发 育及 翌 年结 果 皆有 重要 影 响 ,据 观 测 ( 5 ,红 松 雄 球 花花 芽 分 化 期 降水 少 ,导致 分 图 ) 化期缺 水 ,会 缩 短 花 期 ,影 响 授 粉 受精 ,座果 率 明显 降低 ;若花 期降水 太 多 ,如大 雨 或 阴雨 天气 , 会 减少 柱头 分 泌 物 ,并 因 冲刷 而 影 响 花 粉 的 黏 着 和发芽 ,从 而 影 响授 粉 受 精 ,造 成 落 花落 果 。 天 气 晴 朗、 气温 高 ,花粉 囊 基 部 裂 开 ,花 粉 轻 松 而 松 散 ,雌花 内柱 头 向两 侧 张开 ,且 有 粘液 分 泌 时 , 是 授粉 最适 宜 的时期 。
期 的重要 气候 因子 ,而 花期 是 否能 正常 开 放 ,也 是制 约红 松 果 实 优质 、丰 产 的重 要 因子 。 只 有 达 到开 花期 所需 的温 度 条 件 ,满 足 开 花 始 期所 需 的 温 度 ,红 松才 能 正 常 开 花 。 日平 均 温 度 稳 定 通 过 1 ℃时 ,红松 始 花 期 开 始 ,开花 始 期 的适 宜 温 度 1 为 1 . ~1 . ℃ ,最适 温度 为 1 . ~2 . ℃ ,在 16 4 5 54 10 这 一温 度界 限 内,大 孢 子 囊 和小 孢 子 囊 能 够 正 常 发 育 ,提高 座 果 率 。从 图 1可 知 , 日平 均 温 度 较 高 ( 1 ℃ ) 时 ,开 花 始 期 提 前 出 现 ,反 之 则 推 ≥ 5 迟 出现 。低 于 1 .℃ 或高 于 2 .℃ 时 ,雄 球 花花 16 10 药不 开裂 ,小 孢 子 显著 变 小 ,且雄 球 花 花粉 粒在
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因子分析

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因子分析气候变化是地球上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候因子的变化以及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气候因子是指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如温度、降水、气压、海洋循环等。
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因子,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全球气温的上升是当前最显著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
据科学研究,全球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具有吸收太阳辐射并使其在地表停留的作用,从而导致地球温度的升高。
与此同时,温室气体的增加还会引起气候变化的其他影响因子,如更频繁的极端天气现象、海平面上升等。
其次,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能源消耗、工业排放、粮食生产等人类活动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趋势。
这些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排放、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引起了气候变暖和其他气候变化现象。
第三,自然因素也在气候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太阳活动是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与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
黑子活动周期的减弱和增强与全球气温的波动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此外,火山活动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和小颗粒物,这些物质会进入大气层并遮蔽太阳辐射,引起短期的地球气温降低。
第四,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相互作用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海洋循环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调节气候变化。
热带海洋暖池和极地挪威海暖流等海洋现象会影响大气中的能量输送和分布,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此外,云和水汽的形成也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它们能够通过水循环过程影响大气温度和降水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气候形成的因子

同一纬度,山地与平原气温 气温差别大 同一纬度,山地与平原气温差别大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差别 降水的差别
寒流—— 寒流——降温减湿 ——降温减湿 例如:澳大利亚 例如: 西海岸和秘鲁太 平洋沿岸的荒漠 环境与沿岸的寒 流影响密不可分
气压带和风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有规律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有规律的移动,使同一地 点不同季节受不同大气环流控制,气候特点有很大差异。 点不同季节受不同大气环流控制,气候特点有很大差异。 例如地中海气候。 例如地中海气候。
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例如东亚和南亚 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的季风气候十分的典型。 的季风气候十分的典型。
二、典例分析
(二)分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 特点: 3、特点:冬冷夏热 温差大 降水少
练习
1、读图分析P点的位置,回答下列各题: 读图分析P点的位置,回答下列各题:
(1)若P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则P的位置正确的是 ( D ) A 欧洲西部 B 美国西部沿海 C 非洲西南沿海 D 南美洲西南沿海 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 (2)若P点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该 地的气候类型是 (C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 ——气候形成的最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及其 随时间变化, 随时间变化,导致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及其季节 变化。 变化。
大气环流促进了 高低纬度之间、 高低纬度之间、海陆 之间发生热量和水分 交换, 交换,调整全球热量 和水汽的分布,显著 和水汽的分布, 影响各地的气候。 影响各地的气候。
(一)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终年受西 风带控制 3、地形:平原面积广阔 地形: 4、洋流:有北大西洋暖 洋流: 流流经, 流流经,增温 增湿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拓展实例 ☆变化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旳 特例气候旳成因分析
不同天气、不同地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同旳原因: 12、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旳原因。 13、内陆比沿海气温日较差大旳原因。 14、山顶比山下平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旳原因。 15、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气温日较差大、 年较差小旳原因。 16、气温旳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越来越高旳原因。 17、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旳原因。
。
b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降雪较多,地处山区
图7
图8
图9
[主要提醒:
高考时,在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 特点、阐明气候成因之前,应仔细、仔细 地解读题干中直白旳或蕴涵旳已知条件和 题中旳图表、数据材料以及图例阐明等。 因为题中材料大多数是经过变化旳,解题 时我们要尤其注意克服因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而形成旳思维定势, 从而进行精确判断和合乎逻辑旳论述。
★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举例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气温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知识模型
• 主要影响 原因
• 纬度差别 • 海陆差别 • 地势高下
地形分布
寒、暖流 地面反射率
主要特征
★高考目旳与复习要点旳关系
考解题能力
积累解题技巧
构建思维模型
训练专题能力 构建知识模型
考学科能力
考学科知识
考学习能力
三.试题精析 模型利用 提升解题能力
精细分析试卷, 进一步利用知识模型。 积累解题技巧, 构建解题思维模型, 提升应对考试旳解题能力。
三.试题精析 模型利用 提升解题能力 (一)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 (内容处置角度) (二)解题思维建模及其应用 (学习方式角度)
大气中光学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

大气中光学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光学气候因子是指影响大气中光的传播和散射的因素。
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大气中的光学气候因子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光学气候因子的定义及作用以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一方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从而加剧了大气中光的传播现象。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引发了大气中湿度、云量的变化,这也必然会对光学气候因子产生影响。
其次,光学气候因子包括大气透明度、湍流强度、颗粒物浓度等。
大气透明度是指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程度。
其中,颗粒物浓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颗粒物包括悬浮颗粒物和沉降颗粒物,它们源自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包括尘埃、颗粒状污染物、烟尘等。
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会影响光线的传播和散射,进而影响大气中的一系列光学气候因子。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大气中光学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
首先,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大气中水蒸气的浓度增加,从而使大气中的湿度上升。
湿度的增加会导致大气中光线传播受到更多的散射,降低了大气透明度。
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由于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呈上升趋势。
这些颗粒物会散射或吸收光线,进而影响大气中的光学气候因子。
然而,大气中光学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非完全均匀。
不同地区、季节甚至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城市地区,工业排放物的增加和交通运输的增加会导致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上升,从而影响光线的传播。
而在冬季,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大气透明度相对较高。
此外,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也会影响光学气候因子。
过去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使大气中的温度和湿度呈上升趋势,进而影响光学气候因子的变化。
2023年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气候因子

思维导图:气候因子【思维导图】[考点精析]气候的形成因素分析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海陆位置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比较多,内陆地区降水比较少。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大气环流是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气候,同时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4.地形地势(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
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人类的活动对气候也是有影响的。
其中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因而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环境因子坐标表

环境因子坐标表摘要:一、环境因子坐标表的定义与作用1.环境因子坐标表的概念2.环境因子坐标表的作用二、环境因子坐标表的构成要素1.环境因子的分类2.坐标轴的含义3.数据点的表示三、环境因子坐标表的应用领域1.生态环境研究2.气候变化分析3.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四、环境因子坐标表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1.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问题2.坐标表呈现形式的优化3.跨学科研究的推进正文:环境因子坐标表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展示环境因子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的方法,对于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分析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因子坐标表主要由环境因子、坐标轴和数据点构成。
首先,环境因子是指影响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类型等。
这些因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气候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等。
其次,坐标轴是环境因子坐标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横轴和纵轴。
横轴表示空间或时间的连续变量,如经度、纬度或时间。
纵轴则表示环境因子的数值,如温度、湿度等。
数据点则是表示在坐标轴上的具体数值,通过不同的符号、颜色或阴影来区分不同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坐标表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生态环境研究中,通过分析环境因子坐标表,可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在气候变化分析中,环境因子坐标表有助于揭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依据。
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因子坐标表有助于评估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以及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
然而,环境因子坐标表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数据采集与处理是影响环境因子坐标表质量的关键因素。
由于环境因子的复杂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而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坐标表的呈现形式对信息传递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如何通过优化图表设计,提高环境因子坐标表的可读性和易懂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专题--气候因子的分析模型一、气温 (一)气温高低 1、最基本的因素是纬度因素 全球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大气环流 副高和信风影响,炎热; 极地高压和东风影响,寒冷; 西风影响,温和; 夏季风影响,炎热; 冬季风影响,寒冷或温和; 大陆气团影响,冬冷夏热 3、下垫面(海陆、洋流、地形、地面覆盖情况等) 海洋与陆地:海洋面积广,气温变化较慢;陆地面积广,气温变化较快 海陆 距海远近:距海较近,气温变化较慢;距海较远,气温变化较快 东岸与西岸:有不同的大气环流和不同性质的洋流 洋流:暖流经过增温,寒流经过降温 海拔 地形 冬季温暖中心 盆地 夏季炎热中心 日较差较大,常有逆温现象 地形类型 对冷空气的阻挡:使迎风坡气温比背风坡低 山地 对太阳辐射的阻挡:阳坡气温比阴坡高 裸地:比热较小,反射率较高,温差较大。
其中反射率最高的是新雪。
裸地与林地、湿地 林地与湿地:比热较大,反射率较低,温差较小 4、天气状况、大气自身条件(大气透明度、大气物质多少)—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和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强弱 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大气物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较小,白天 气温较高,晚上气温较低,日较差较大。
5、天气系统因素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内。
锋面两侧气温差别较大,故锋线附近等温线比较密集。
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后气温降低; 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过境后气温升高。
6、人类活动 成因: 城郊热力环流图: 城市热岛效应 在一定范围内,城郊温差越大,热岛效应越强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 影响 卫星城应设在 绿化带应布局在 全球变暖(能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
)植树造林与兴修水库:使下垫面比热增大,温差减小。
思考: (1)世界气温最高的在哪里?为什么?最低的在哪里?为什么?(2)夏季我国最热的在哪里?为什么?最冷的在哪里?为什么?(3)冬季我国最冷的在哪里?为什么?最热的在哪里?为什么?(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 现在午后 2 时(即当地地方时 14:00)左右。
低纬>高 纬 陆地>海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裸地>森林、湖区 晴天>阴天,干旱区>湿润区 高原>平原 盆地>平原 思考: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何意义?2、年变化(气温年较差,以北半球为例) : 地面性质 陆 地 海 洋 低纬<高纬 陆地>海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裸地>森林、湖区 干旱区>湿润区 高原<平原 盆地<平原 思考:年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何意义? 气温最高月 7月 8月 气温最低月 1月 2月 年较差 大 小(三)气温的空间变化 1、气温的水平分布 (1)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
同纬度陆地,地势越高,气 温越低。
同纬度海洋,暖流经过,气温较高。
寒流经过,气温较低。
(3) 中国的气温分布: A、冬季南、北温差大(原因?)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原因?)2、气温的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 6℃左右。
(2) 逆温: 若对流层局部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很慢甚至增加的情况, 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 称为逆温。
(3)影响:一般逆温层上热下冷,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的扩散,加剧大气污染 的严重程度,且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
但逆温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 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逆温还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
(4)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 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高度高度高度高度高度0a气温0b气温0c气温 0d气温0e气温表示日落后逆温层情况的是 表示黎明前逆温层情况的是 表示日出后逆温层情况的是图; 图; 图。
②地形逆温:在盆地和谷地中,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顺着山坡下沉到谷底,使谷底原来的较暖 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③锋面逆温 ④平流逆温 (四)年太阳辐射量 影响因素有:纬度、海拔、天气、大气自身状况、昼长、日照时间长短 读台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台湾岛上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如何?为什么?(2)在相同纬度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读“世界年太阳辐射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年太阳辐射量丰富(>200)的地区有两块:一是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另一块分布在我国境内, 其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试分析该地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与西亚北非有什么不同?(2)我国广州、重庆、乌鲁木齐、拉萨四城市,太阳能资源量不丰富的是_______,广州纬度比乌鲁木 齐低,但年太阳辐射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专题--气候因子的分析模型二、降水 (一)降水形成:水汽十凝结核十冷却气流源地 水汽 下垫面 凝结核 上升冷却 冷却 局部降温 平流冷却 辐射冷却(二)降水类型 类 对流雨 别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近地面空气强烈受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 暖湿空气在锋面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 成 热,湿热空气上升, 地形阻挡, 被迫迎风爬升,上抬升,水汽冷却 心旋转上升时, 水汽 因 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凝结形成降水 凝结形成降水 强度大,历时短,范 强度很大,多为暴 特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 持续时间长,范围 围小,常伴有暴风、 雨, 且伴有狂风、 雷 点 风坡降水稀少 广,强度小 雷电 电 分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 山地迎风坡 布 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多分布于中纬地 带 热带洋面上我国降水类型及分布 ①锋面雨为主:每年 5 月——10 月,并以冷锋降雨为主体 ②地形雨:山地迎风坡,如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暖湿水汽迎风坡影响;西南横断山脉受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影 响。
③对流雨:我国夏季午后的暴雨 ④台风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狂风暴雨天气 (三)降水的成因 1、大范围内来看,有大气环流因素和海陆因素 (!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7 个气压带和 6 个风带)和季风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信风和东风影响,一般降水少;西风影响,一般降水多 但如果是大陆东岸受信风带控制,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多 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 夏季风影响,一般降水多;冬季风影响,一般降水少; 但若冬季风跨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2)海陆因素 海洋与陆地:一般海洋降水较多,陆地降水较少 距海远近:距海远,一般降水较少;距海近,一般降水较多 中纬度内陆地区一般降水少—因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少,水汽难以到达 思考:有的地方离海很近,降水却很少,为什么?2、小范围来看,有地形、洋流、植被、水文、天气系统、人类活动等因素 (1)地形: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少,背风坡降水多(焚风效应) 重点掌握的山脉: 我国:世界:岛上的山:(2)洋流:沿海地区,暖流流经地区降水较多,寒流流经地区降水较少 (3)植被、水文:植被覆盖得越好,水域面积越宽阔的地区,降水越多。
(4)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 锋面控制降水 ,如夏季江淮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 ,如西欧冬雨、江南春雨 反气旋过境降水 ,如江淮 7——8 月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 ,如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台风 (5)人类活动 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与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城市雨岛效应 城市湿岛效应 城市干岛效应 思考: (1)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2) 世界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世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四)降水的空间分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掌握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①800mm 年降水量线: ②400mm 年降水量线: ③200 mm 年降水量线: 2、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赤道多雨带 副热带少雨 带 温带多雨带 极地少雨带 (五)年降水总量 (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三种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一般都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年际变化也较大 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但年际变化较小 地中海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但年际变化较小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变化较小,年际变化也较小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②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 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正常情况,受"副高"的推动: 每年 4、5 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雨季,北方地区春旱; 6、7 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梅雨; 7-8 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淮地区伏旱; 9 月开始南撤,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北方雨季结束 10 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③副高与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A、当夏季"副高"发展强大延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易造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如 1998 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 ,而北方易发生旱灾;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 时,则北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
B、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 C、降水年际变化大 思考:我国南方与北方比,哪里降水的变化较大?我的东部与西部比,哪里降水的变化较大?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 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大气运动状况 上升气流为主 下沉气流为主 多锋面气旋活 动 下沉气流为主 降水多少与类型 以对流雨为主 少,但大陆东岸多(受夏季风、台 风影响多锋面雨与台风雨) 多, 锋面雨与气旋雨 少三、蒸发 受气温、风速、及液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气温越高,风速越大,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