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_附录1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成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解析一些常见成语,来探讨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一、鹤立鸡群成语“鹤立鸡群”形象地描述了一只优秀的鸟类站在一群普通的鸡中间,非常突出。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某个集体中,某个人因为出众的才能、能力、品德等而格外显着。
而其中的科学知识在于对鹤与鸡的生物学认识。
鹤和鸡都是鸟类,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从外表上看,鹤通常身材修长,腿长颈长,嘴尖细而长,脖子通常在飞翔时会收缩。
而鸡的身材较矮胖,腿短颈短,嘴短而钝,脖子粗短。
从生活习性上看,鹤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和河流边,以鱼、虾和昆虫为食,多是成对活动,飞翔时颈伸直。
而鸡则主要生活在草地或农田中,以植物的种子、昆虫为食,多是成群活动,飞翔时颈收缩。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鹤与鸡在外貌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被比作“鹤立鸡群”意味着在众多的人或事物中显得与众不同,突出出众。
二、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原本出自古代兵法,形容一箭射中了两只鸟,后来引申为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意思。
这个成语中隐藏着数学和力学的知识。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一箭双雕”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射箭的力和角度。
射箭的力要足够大,同时又要保证稳定性,以确保箭能够飞得又远又直,将两只鸟都射中。
箭的发射角度也至关重要,需要精确计算以确保箭射中两目标。
这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精确计算。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一箭双雕”也可以理解为一次行动取得了两个以上的成果。
这其实是一种效率的体现,也是数学中“最值”问题的应用,即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最大化产出。
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是非常常见的。
成语“一箭双雕”中隐藏着对力学和数学知识的应用,突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深刻理解。
三、杞人忧天成语“杞人忧天”原本出自《列子》,形容古时候杞国有个人为天不作云雷鸣担心。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许多成语都融合了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先贤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学习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和指导。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成语,探讨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我们来谈谈“鱼米之乡”。
这是一个形容土地肥沃、出产丰富的成语,意味着这个地方出产的粮食和鱼类都很丰富。
背后蕴含的是中国古人对耕作与渔业的认识。
古人在农耕和养鱼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他们深知肥沃的土地可以出产丰饶的粮食,而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则适合养鱼,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农业和渔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智慧。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知天命”。
这是一个形容接受现实、顺应天命的成语,意为了解自己的处境和局限,顺应自然规律。
古人认为天地有序,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顺势而为是明智的选择。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命运的认识。
他们相信天命无法逆转,只有顺应天命,才能够获得安宁和幸福。
这同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命运的科学认识。
再来,我们来谈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是一个警示人们要警惕微小事物可能对整体造成破坏的成语,意为只要有一点点破坏就会导致整体的崩溃。
这个成语蕴含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他们深知微小的力量也可能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这同样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微小的事物对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
再来,我们谈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人生无法停滞,只有前进才能不败的成语。
古人认为水势顺流而行,如果逆水行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否则就会后退。
这个成语蕴含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和运动学的认识。
他们深知水流的力量和方向,认为顺势前行才能够取得胜利。
这同样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规律,逆水行舟只会事倍功半。
我们来谈谈“破釜沉舟”。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而很多成语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些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让我们来介绍一些与天文学有关的成语。
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认识主要靠观测天象来获取。
很多成语中都包含了天文学的内容。
“日新月异”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不断变化、进步。
其中“日新”指的是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新的一天开始;而“月异”则指月亮每个月都会变化,从新月到圆月再到亏月。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日月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另一个与天文学相关的成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成语主要指的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可以引起大规模的燃烧,形容力量很小的事物具有引发巨大变化的力量。
这个成语也表现了古人对星辰的认识,星星在古人眼中是强大的象征,它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除了天文学以外,成语中还包含了一些与地理学相关的内容。
比如“四面楚歌”,用来形容处境非常孤立、困难。
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被四面包围,面临被攻打的危险,楚国的人民都在挨受敌军的围攻,处境非常困难。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危险。
还有一个与地理学相关的成语是“一帆风顺”,用来形容顺利的事情。
帆船靠风力行驶,如果一帆风顺,就表示风向和力度都非常合适,帆船可以顺利前进。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风力的利用和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对顺风顺水的向往。
除了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外,成语中还包含了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内容。
比如“力挽狂澜”,用来形容挽救危局,力大于急流。
这个成语中的“狂澜”指的是暴流,暴流代表着巨大的水流和力量,而“力挽”就是用力来拉住暴流,阻止危险的发生。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水流力量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对抗危险的勇气和力量。
在成语中,还有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
比如“班门弄斧”,用来形容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_6. 起居养生

安枕而卧——睡眠不当致病与药枕养生法(成语故事)这是一个因病而不能安枕而卧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安真,他在一家大型独资企业任职,属于高管白领,工作环境优雅、工资待遇优厚,没用几年工夫,便拥有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名车豪宅。
真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一天,早晨起床后,安真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脖子僵硬,扭头时头晕加重。
他也没有在意,以为是睡觉落枕的原因造成的,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单位上班。
整整一天,他都感觉头晕目眩,像坐着海风中飘曳摇摆的小船,有时动作大一点还出现恶心的症状。
就这样度日如年般终于熬到了下班,他心想今天早点休息,也许明天就没事了。
于是,晚饭没吃便和衣而卧了。
第二天早晨,安真睁开眼刚一动身就觉得天旋地转,比昨天更重。
无奈,打电话给单位请假后直接去了医院。
医生让他做透视、cT等许多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你得了颈椎病,这个病是因为长期伏案工作,颈部缺乏活动,过度劳损,造成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压迫周围的神经,使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的。
得了这种病不仅会出现脖子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等症状,而且还影响睡眠,使你不能安枕而卧。
这个病的最大特点是影响脑供血,导致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症状。
我给你开些口服药;另外,你再到理疗科做颈椎牵引治疗;而且平时还要注意颈部的功能锻炼,并且需要换个舒服一些的枕头睡觉”。
(成语出处)《史记·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成语释义安枕而卧,即放好枕头睡大觉。
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养生道理)本成语的意思是放好枕头睡大觉,但是,放好枕头能否睡好大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儿。
我们常听身边的朋友发牢骚说:昨天晚上睡觉落枕了,今天一整天脖子和头都很难受,晕晕乎乎的!”其实落枕是一种常见病,一般跟枕头有关,枕头的高低、软硬、大小、枕芯的材质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睡眠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是否会导致落枕这样的病症产生。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_3. 运动养生

安步当车——驾车族常见病的养生措施成语故事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文采横溢,提笔成文,一生多有著述。
其仕途坎坷,起起伏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人生颇有感悟。
有一次,他的朋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苏东坡不假思索挥笔写了四句话: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旱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将苏东坡的话解释就是:“无事以当责”,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遥,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责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可见苏东坡经历了官场的彻底锤炼,看透了当时的为官之道,将名利视为身外之物,所以把“无事以当责”作为养生的第一条戒律;“旱寝以当富”,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充分保证睡眠,强调睡眠对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早睡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健康是金钱买不来的,所以健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富有;“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要过于讲究安逸,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肢体,通畅气血,保证人体安康,本条对于今天的人们养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人应该注意饮食习惯,不能贪吃多食,胡吃海塞,没事就吃零食。
而要等感觉快饿的时候,才适当饮食。
并注意未饱先止,饭吃七分饱,一生都不老,把一般的粗茶淡饭当作大鱼大肉享用。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成语释义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养生道理我们从苏东坡的养生四戒律可以看出,他对养生确实深有研究,他的“无事”——情志养生思想、“早睡”——起居养生思想、“安步”——运动养生思想、以及“晚食”——饮食养生思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进行养生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近年来,随着进口和国产汽车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_7.依病养生

卧薪尝胆——针对不同病症的胆汁养生法(成语故事)吴越二国乃世仇,吴王夫差准备多年后发动了侵略战争。
越王勾践在战败亡国后,被贬为奴仆,鞍前马后伺候吴王夫差,又做马夫又扫厕所还帮吴王穿衣脱鞋,现在来说就是又做司机又做家政清洁工。
在夫差生病之时,勾践用手指沾取夫差粪便查看其病情,感动了吴王,终于使吴王放心。
三年苦役期满,越王被放回越国,君臣抱头痛哭。
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卧薪呢,就是睡在柴草堆上,尝胆则是说勾践把猪胆悬挂于房粱之上,每日舔一次。
众位看官就要说了,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没错,就是自讨苦吃。
因为正是在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自讨苦吃的努力下,越国打败了吴国,并成功复兴。
(成语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释义)卧薪尝胆,薪:柴草。
本义为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养生道理)现如今,我们要“自讨苦吃”也不能完全照搬古人,卧薪对现在的人而言,就略显矫情了,而且也不一定健康,倒不必照做,但是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一味沉溺于华裳美食而过于享受,生活中适当节制才是让身体保持活力的好方式。
尝胆,却也是可行的好例子。
胆汁是一味中药,味苦,性寒凉,有清热解毒、清心安神的药理作用,可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热毒、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等症。
当然,我们不能跟勾践一样,直接生舔,这样不卫生,味道也比较差。
猪胆,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作用,日常可将单品洗净后隔水蒸熟饮服,用于治疗肝火上炎、小儿百日咳等病症;还可以配伍其他中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黄疸、传染性肝炎等病症。
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也开过一个以猪胆为料的汤剂,叫做“白通加猪胆汁汤”,有清心除烦之效。
蛇胆具有良好的祛风祛湿,明目清心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热性病症,如肺热咳嗽、胃热性胃痛等。
蛇胆川贝液、蛇胆陈皮末、蛇胆川贝枇杷膏、蛇胆半夏散等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藿胆丸可用于治疗鼻炎等;蛇胆还可泡药酒饮用以祛风除湿。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_自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理论源远流长;随着语言的交流产生了中国文化,伴着健康的追求诞生了中国医学;成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完善和升华,中医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
记得1991年,我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进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中医科工作时,即开始注意到成语与中医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
于是,在临床诊疗之余,曾誓愿秉烛以文字诠释成语中的医学道理,然终因繁忙而无法持续。
随之,东渡日本,西游美国,共计十年。
其间,虽未曾忘却写作誓愿,却耽于研究,无暇顾及。
及至回国工作,这种写作的愿望又日渐强烈。
恰逢此时,与《药物与人》杂志进行项目合作。
一日,与杂志社的黄倩女士谈及此事,受其肯定与鼓励,遂再次拾笔,作文70余篇,乃成此书。
本书围绕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养生总则、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依病养生、四季养生等。
期望将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于中医学中的精华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示给广大读者,使大家能在赏味中国文化的同时品味中医文化,在读书之中掌握医学养生的道理,为防病祛病、养生保健、颐养天年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书中选用中药建议均从药店购买,饮食养生选用食材均可从市场购得。
在使用相关处方、或有不明之处时,为了适于读者个体身体状况,建议询问中医给予指导。
交稿之际,感觉意犹未尽,有待今后继续笔耕。
由于能力所限,拙作难免文字疏浅,说理难免挂一漏万,诠释难免有失偏颇,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同道斧正海涵。
连增林2010年10月于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煎煮方法常用中药大体上有植物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以及昆虫类中药等不同种类,这些药材中含有不同的药物有效成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煎煮出这些成分,需要选择合适的煎药容器、煎药溶媒,并选择适当的煎煮方法、煎煮时间进行煎煮。
根据本书中所用药材,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煎煮容器:最好选择砂锅,也可以选择陶瓷、搪瓷器皿,严禁用铁器、铝锅和铜器。
2.水的选择:使用自来水需要提前放置1小时以上,以便水中的物质挥发。
3.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加入的水量以药材浸透后高出药面二指为度,使水充分浸透到药材中,以利干有效成分的煎出。
注意:中药材大都含有蛋白质,所以,不要用热水浸泡,否则药物表面蛋白质会立即凝固,从而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
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20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
4.煎中药的用水量:一般为药物重量的5~10倍。
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l~2厘米。
5.煎药的温度:一般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煎2~5分钟至充分沸腾。
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6.煎煮时间: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即可。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4,4: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特殊药的煎煮: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先用水煎煮20分钟,然后加入群药共煎;烊化药,群药煎好后,把烊化药放于碗内,用热药汁冲化搅匀。
7.煎煮次数:一般煎两次,分别为早晚煎。
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8.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