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_ 文档 (2)

合集下载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原文地址: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墨本(完整原版清晰大图30张)作者:墨研村人圣教序图1: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圣教序图2: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徵。

虽愚不或。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圣教序图3: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圣教序图4: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意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征意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圣教序图6: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

纷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圣教序图7: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回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圣教序图8: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

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

途闻失地。

骛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圣教序图9: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

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

承至言意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集字是指从书法家的作品中找出需要的字,重新排列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

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所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是著名的集字作品。

集字大多是从某位书法家的一幅或几幅作品中选字,为使集出的作品整体和谐,选字时要尽量选择字体与风格一致的字。

初学书法者,适合采用集字的方式进行创作。

我们可以从经典碑帖中找出需要的字,集成作品范例,然后临写。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额刻七佛像。

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

集王圣教序记,较雁塔褚遂良正书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仁集王羲之书,历廿五年乃成。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以下内容持续更新中)。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

行书名帖王羲之《圣教序》宋朝原拓本,超清晰完整版书法欣赏《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

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

因此,我们在刻苦钻研、学习王字技法之际,能凝神静气、放松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有分寸地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视自身情况加以解决的。

其次,“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以下是《圣教序》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圣教序》原文:
夫养生者由天地之气,长物者因阴阳之和,序书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谨其魂,胜而不骄;小人忧其身,害而不改。

自古圣贤为国家兴利除弊,千载谓之圣教。

始皇帝临苍生,登临之日,即追事前圣郑卫与众先师,修礼乐之职,世俗崩颓,起号皇帝。

明德於庙堂,奉先师於远人;博闻强志,至乎茂典;久而久之,詹言谈论殡表无事,故遐迩慕瞻以咏歌之。

故正殿左右引书南面之,所谓国朝会也。

《圣教序》译文:
人们要保持健康离不开天地之气,物体成长则依赖阴阳之和。

有序地书写道:“道虽高一尺,魔却高一丈;君子谨守心灵,胜利而不傲慢;小人忧虑自身,害人还不改过。

”自古以来,圣贤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消除弊端,称之为圣教。

始皇帝继位之后,即追念古时的圣明贤哲郑康成、卫青等先贤,修复典章制度,旨在使国家从混乱中恢复。

他尊重前贤的学识和思想,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广大的经典。

时间长久了,人们赞扬言论谈论废除了怀念他的事迹。

因此,正殿左右的书籍都放置在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国朝会议。

请注意,以上译文为参考译文,并非官方或权威版本。

由于《圣教序》较古老且含有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需获取权威的翻译版本,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翻译。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王羲之圣教序髙清大字字帖有释文
上卷
─字帖原文─
王羲之圣教序
(帖尾)№王羲之
髙清大字帖
(帖首)№
──────────
───释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
王羲之在帖末署名
───
解读: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地。

这是他写的一篇圣教序,深刻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理解与追求。

在帖尾,王羲之亲自以自己的名字签字,显得庄重而自信。

下卷
─字帖原文─
圣教序髙清大字帖
(帖尾)王羲之
───释文───
圣教序的髙清大字帖
王羲之在帖末署名
解读:
这是一份题为《圣教序髙清大字帖》的字帖,王羲之在帖尾再次签字确认了他的创作。

这份字帖以髙清大字为主题,展现了王羲之精湛的书法技艺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这两篇字帖都彰显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娴熟造诣与卓越才华,也展现了他对独特艺术风格的追求与坚持。

这些字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传世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鉴赏与学习的资源。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

中国书法中行书之——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卫夫人到底讲了什么课,成就了王羲之呢?卫铄,字茂漪,晋代著名书法家,世人尊称她卫夫人。

卫夫人家学深厚,她的族叔卫灌擅长隶书和章草,从兄卫恒、丈夫李矩也擅长书法,卫夫人又师从楷书宗师钟繇(yáo),形成自己“簪花小楷”的娟秀风格。

她不仅书法技艺高超,也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所以在书法史上地位崇高。

谈起卫夫人与王羲之的师生情谊,不得不说起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看过卫夫人的《笔阵图》的朋友,会惊讶地发现,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容易揣测。

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楷书:晋-卫夫人《笔阵图》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

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楷书:晋-卫夫人《笔阵图》二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

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这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个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

分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

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存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

途闻失地。

鹜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云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

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

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

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

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合。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

共拔迷途。

朗爰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

恶因业坠。

善以缘升。

今坠之端。

惟人所托。

壁未桂生高岭。

云露方得泫其花。

莲出渌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

良田所附者高。

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

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

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翼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

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森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减之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

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

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

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

更获半珠。

问道法还。

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

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

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暗而恒明。

自非久值胜缘。

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

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

众经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

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

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

性不聪敏。

内典诸文。

殊未观览。

所作论序。

鄙拙尤繁。

忽见来书。

褒扬赞述。

抚躬自省。

惭悚交并。

劳师等远臻。

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