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 ppt课件

4、围术期温度监测和管理
“Guideline” ---- Miller 《Anesthesia》
• 4.1 大部分病人施行全麻超过30分钟时, 应当监测体核温度。
• 4.2 区域阻滞时,如果怀疑体温变化较多, 也应当监测体温,包括体腔手术、大的或 长时间的手术。
• 调节机制:行为调节 自主调节
• 体温变化规律:
1)全麻:全麻药均可抑制正常的自动 调节机制。对高温反应的阈值轻度上升 约1.5℃,而低温反应的阈值则显著下移 约2.5℃,阈值间范围则从约0.2℃增加 至2~4℃。
诱导后时间 中心温度 体热变化
调节反应
第1小时
明显降低 体热含量基 体热再分 血管收缩反
• 挥发性麻醉药:组织溶解增加,MAC减小。
核心温度每降低1°C,氟烷和异氟醚的 MAC减小约5%
• 肌松药:药代学的改变,药效学无变化。 核心温度降低2℃维库溴胺的时效延长2倍 以上;核心温度下降3°C,阿曲库胺作用 时间延长60% 。
• 对异丙酚和芬太尼的药代药效学影响与 肌松药类似。
持续输注异丙酚时,核心温度下降3℃ 可使血浆浓度较正常升高30%;芬太尼的 稳态血浆浓度随体温降低的增幅约为5%
• 2.2.6 血液 • 大量液体外移:血液浓缩, 血容量减少 • 红细胞聚积增强 • 血液在组织中氧释放减少 • 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微循环血流减慢、淤滞, 低灌注,栓塞
• 血小板活性降低,滞留 • 凝血级联反应抑制 • 肝功能的降低,多种凝血相关酶分泌减少
综合作用导致凝血功能紊乱
• 2.2.7 对麻醉药的影响
• 寒颤:在最大限度的血管收缩均不足以 维持适度的平均体温后发生。表现为不 自主地、高频率、节律性地肌肉收缩 。
11 第十一章 新生仔畜疾病.ppt.Convertor

第十一章新生仔畜疾病(Diseases of the newborn)目的要求掌握新生仔畜的生理特点及其护理、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和新生仔畜败血病的发病特点及诊治要点,了解其他新生仔畜疾病重点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和新生仔畜败血病难点新生仔畜疾病的临床诊断第一节新生仔畜生理特点及护理一新生仔畜生理特点二新生仔畜的护理第二节新生仔畜疾病一窒息二新生仔猪低血糖症三新生仔畜败血病第一节新生仔畜生理特点及护理新生仔畜出生后,由母体内稳定的生活环境转变为外界变化的生活环境,其生理状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1.由胎儿期胎盘气体交换转变为自主呼吸:如呼吸不正常、受到外界不良空气刺激则易发病;胎儿断脐后,[O2] ↘[CO2]↗→延脑呼吸中枢兴奋→仔畜呼吸反射→呼吸动作使肺扩张→自主呼吸→气体交换。
2.形成自有的循环通路:血液循环:肺扩张,心室→肺动脉→肺,血PO2↗+PG作用,肺动脉导管封闭,脐静脉血流停止,右心房血压下降,左心房血压增高→卵圆孔封闭,脐动脉萎缩形成膀胱圆韧带,脐静脉→肝脏圆韧带。
一新生仔畜生理特点3.由胎盘进行物质交换变成自行摄食、消化、排泄:新生仔畜胃肠发育差,容量小(猪初生时胃重4-8g,容积30~40ml)分泌和消化机能不完善(仅有凝乳酶不能消化蛋白,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肠壁通道性高,(蛋白质、Ab,可直接吸收),胎粪在出生后1d内排出;易发生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肠炎。
4.体温调节机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皮肤调节功能不足(物理调节),体温变化明显,抗寒力差(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环境温度低时,易冻死;发病时体温升降变化急骤。
5.缺乏先天免疫:哺乳动物中除兔、天竺鼠、猴外,大分子Ig不能由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只能以初乳中获得。
新生仔畜自身机能不完善,抗病力弱,生活环境突变,易发病甚至死亡。
仔猪在出生5d内死亡率占整个哺乳期58%;仔犬:25~30%。
新生仔畜生病后,发展快,治疗必须及时,得力,用药准确(量为成年的1/8-1/12,次数应增加),(肠壁屏障差,药物吸收快,血液循环快,排泄快)。
11第十一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学第七版)

第十一章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机体的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任何代谢紊乱或营养不良,都可影响组织、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可使器官功能衰竭。
机体的营养状态与催病率及死亡率是密切相关的。
外科领域不少危重病症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予以纠正,往往很难救治成功。
在对机体代谢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有效的输入途径的建立,以及各种符合生理、副反应小的营养制剂的相继生产及应用,使近代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获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营养支持治疗是20世纪临床医学中的重大发展之一,已经成为危重病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为能合理地实施营养支持治疗,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机体的正常代谢及饥饿、创伤引起的代谢变化。
使营养支持治疗措施能适应病人的代谢状态,既有效,又较少发生并发症。
目前的营养支持方式,可分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
第一节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机体代谢所涉及的面很广。
从营养治疗角度,最重要的是蛋白质代谢及能量代谢两方面。
(一)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NEAA)两类。
NEAA中的一些氨基酸在体内的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增加时则需体外补充,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例如精氨酸、谷氨酞胺、组氨酸、酪氨酸及半胱氨酸等。
机体在患病时因摄入减少,EAA来源不足,体内NEAA的合成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临床营养角度,应把NEAA放在与EAA相同重要的地位。
谷氨酞胺(glutamine, Gln)在组织中含量丰富,它是小肠粘膜、淋巴细胞及胰腺腺泡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合成代谢提供底物,促进细胞增殖。
Gln还参与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的合成。
机体缺乏Gln可导致小肠、胰腺萎缩,肠屏障功能减退及细菌移位等。
骨骼肌中缺乏Gln可使蛋白质合成率下降。
师生体温监测实施方案模板

师生体温监测实施方案模板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学校师生的健康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师生体温,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师生体温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师生体温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各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监测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包括教职工、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
二、监测时间。
1. 晨检,每天上午8:00-8:30进行晨检,教职工和学生进校后首先进行体温检测。
2. 午检,每天中午11:30-12:00进行午检,对中午返校的师生进行体温检测。
3. 放学前检测,每天下午放学前进行一次体温检测,确保师生离校前的体温正常。
三、监测流程。
1. 到岗签到,每位教职工和学生进入校园后,需先进行到岗签到,登记个人信息和体温情况。
2. 体温检测,在到岗签到后,进行体温检测,采用红外线体温枪对师生进行快速测温。
3. 异常处理,对于体温异常的师生,需立即隔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处理。
四、监测措施。
1. 人员配备,学校将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体温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有序进行。
2. 设备保障,学校将提供足够的体温检测设备,以确保师生体温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宣传教育,学校将加强对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体温监测工作的重视和配合度。
五、监测效果评估。
1. 定期汇总,学校将定期对师生体温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效果评估,学校将对师生体温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不断完善和改进监测方案,提高监测工作的效果。
六、总结。
师生体温监测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师生体温监测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校园师生的健康安全。
学校将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师生体温监测工作,确保学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同时,学校也呼吁全体师生积极配合体温监测工作,共同维护校园健康安全的大局。
学生晨检与体温测量规范

学生晨检与体温测量规范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学生们的健康成为了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学校在开学之初常常会进行晨检和体温测量。
然而,有时候这项工作并不规范,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要想做好学生晨检和体温测量工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晨检和体温测量环境应该整洁卫生。
学校应当提供一个清洁、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检查工作。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信心,还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晨检区域应有明确的标识和指示,学生和工作人员应按照指示流程有序进行检查。
第二,晨检和体温测量应当由专业人员负责。
专业的医疗人员能够准确测量学生的体温,并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此外,他们还能对晨检时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观察,发现其他健康隐患并提供适当的建议。
第三,学生晨检和体温测量应当准确无误。
晨检是一项关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
体温测量时,工作人员应当使用专业的体温计,并严格按照测量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第四,学生晨检和体温测量应当注重隐私保护。
在进行晨检和体温测量时,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个人权益。
相关信息应当严格保密,不得外泄。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
第五,晨检和体温测量应当与其他防控措施相结合。
晨检只是防控疫情的第一步,学校还应当配合进行其他防控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等等。
只有综合各种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健康。
第六,学生晨检和体温测量应当与家庭密切配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他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学校应当与家长保持沟通,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
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时告知学校学生的身体变化。
第七,学生晨检和体温测量应注重及时反馈。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录晨检和体温测量的结果,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单位体温检测工作制度

单位体温检测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传播,保障单位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单位需建立体温检测制度,对所有进入单位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确保单位内部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进入单位的人员,包括员工、外来访客、临时工等。
三、体温检测流程1. 设立体温检测点:在单位入口处设立体温检测点,配备必要的设施和物资,如体温计、消毒液、口罩等。
2. 检测人员培训:对负责体温检测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体温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检测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内,对进入单位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对于体温异常的人员,应立即进行隔离观察。
4. 检测要求:进入单位的人员需佩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体温正常的人员可正常进入单位;体温异常的人员,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并告知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5. 检测结果记录:将体温检测结果记录在检测登记表上,以便追踪和核查。
四、体温检测设备和管理1. 体温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准确性。
2. 体温检测设备应放置在明显、易于操作的位置,并保持环境整洁。
3. 体温检测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4. 体温检测点应定期进行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五、异常处理1. 体温异常的处理:如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应立即将其隔离观察,并通知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同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2. 疫情报告:如检测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给当地疫情防控部门,并配合做好疫情追踪和防控工作。
六、监督检查1. 单位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对体温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定期对体温检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技能和防控意识。
3. 对体温检测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宣传教育1. 加强对员工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体温监测》PPT课件共44页

第十一章 体温监测
潍坊医学院麻醉学系 张成明
zcm9318163
CCM
导入新课
▪ 生命体征: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征候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CCM
学习目标
一、正确评估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二、高热的原因及处理 三、体温过低及处理
③体温下降期
散热>产热,体 温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 湿、皮肤温度降低
防止虚脱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稽留热
特点:T 持续在39~40℃
持续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 超过1℃
常见病:急性传染病
如:伤寒 肺炎球菌性肺 炎
热型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弛张热
特点:高温在39 ℃以上
24h波动范围 超过1℃以上
二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 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 常范围。
原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CCM
异常体温 发热
分度
分为四种:(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 37.5~37.9℃ 中热 38.0~38.9 ℃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 ℃
《体温监测》PPT课件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体温监测ppt课件免费

体温过低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心肺功能异常 、凝血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监测在医疗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体温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 疾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危重疾病,如脓毒症、严重 烧伤等,密切监测体温有助于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生理 特点,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完全发育或功能衰退,体 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性别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一般比男性 略高,但差异不大
04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原因一
感染:感染是体温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如感冒、肺炎等。处理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以及对症治疗。
电子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
快速、方便、准确度较高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型号的电子体温计,按下测量键后将感应端放在测量部位,如额头、手腕等,等待几秒钟后 读取度数。使用前应检查电池电量和感应端是否清洁。
03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的范围
正常体温:36℃-37℃
一天内的体温波动:不超过1℃
体温的生理变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老 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相对较低
。
措施三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 在的疾病,预防体温异
常的发生。
措施四
学习自我监测体温:发 现体温异常时及时就医
,早期治疗。
05
体温监测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体温计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水银体 温计、电子体温计或耳温 枪等合适的体温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超高热 41℃以上。
05-07-29 13
(二)体温升高的热型
温医附二院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h波动在1℃以内。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恙虫病等极期。
2.驰张热 体温24h内波动2℃以上,波动的下限仍高于正常 体温。体温常在39℃以上。 多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
影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
05-07-29 12
温医附二院
二、体温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当腋下温度>37℃或口腔 温度>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 为发热。
(一)体温升高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1.低热
37.5~38℃;
2.中等热 38.1~39℃;
3.高热
39.1~41℃;
05-07-29 3
温医附二院
体温影响因素
疾病对体温的影响;
手术麻醉期间多种因素:
术前用颠茄类药物抑制汗腺 分泌、
麻醉药物对体温中枢的影响 、
手术室环境温度、手术敷料 覆盖、
大量输血输液、
体温监测是临床常规监测项目
术中并发恶性高热、
危重病人通过动态监测皮肤温度
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 及中心温度的温度梯度,可判断
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温度滞后现象。 (四)鼻咽温度(nasopharyngeal temperature)和深部
鼻腔温度 可反映脑的温度; 随血温变化迅速,是目前监测中心温度常用的部位。 缺点:受呼吸气流温度的影响; 有可能损伤粘膜而鼻出血:肝素化的病人不宜使用。
05-07-29 8
确的部位。 鼓膜脆弱易受损伤。
05-07-29 9
温医附二院
(七)其他部位测温 皮温应测10个点以上取其平均值才有临床意
义。 用4点法,即平均皮肤温度=0.3(胸部温度+ 上臂温度)+0.2(大腿温度+小腿温度)。 皮肤温度可间接反映外周灌注状态。
肌肉测温是将测温装置的细针刺入三角肌。 研究证实,恶性高热时,肌肉温度的升高先 于其他部分的温度具有诊断价值。
温医附二院
(五)食管温度(esophageal temperature) 食管内测温与探头的位置深浅关系较大。 食管温度对血温的改变反应迅速,是体外循环期间降
温和复温过程中监测中心温度较好的方法。 小儿食管测温时置管深度为[10+(2×年龄/3)]。 (六)鼓膜温度(tympanic membrane temperature) 鼓膜温度与脑温相关良好,是目前测量中心温度最准
二、测温部位
温医附二院
测温的部位可分为中心和体表两部分。 机体内部的温度称为中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准确可靠。 血液循环丰富,受环境因素影响小。
体表各部位温差很大,取其平均值。
05-07-29 6
温医附二院
(一)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 病人张口呼吸,测温前冷热饮食可造成
误差。 麻醉和昏迷病人以及不合作者不适用。
(二)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 一般认为腋温比口腔温度低0.3~0.5℃。
05-07-29 7
温医附二院
(三)直肠温度(肛温,rectal temperature) 温度计置入深度一般为小儿2~3cm,成人6~10cm。 缺点:直肠温度反应较慢,尤其在体外循环降温和复
等因素;
末梢循环状态是否改善,05-0休7-29克是
否纠正。
4
一、测温方法
温医附二院
(一)玻璃内汞温度计 是最常用的温度计。
(二)电子温度计:热敏电阻和温差电偶温度计。 优点: 具有测量精确灵敏、 直接数字显示、 远距离测温。 常用于手术麻醉期间和危重病人的体温监测。
05-07-29 5
2.生理波动 一般不超过0.5~1.0℃。 (1)昼夜变化:正常人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
时最高; (2)年龄: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
低于成年人,新生儿体温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3)性别: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排卵后体
温上升; (4)肌肉活动: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5)药物:通过对体温调节中枢或产、散热过程的
中心与外周温度梯度是外周循环是否充足的有益指标 。当外周血管收缩及低心排时,温度梯度增加;而当 心排出量增加时随着外周血流的增加,数值减少。因 此可用于判断治疗反应。
05-07-29 11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温医附二院
1.正常体温 口温37℃(36.2~37℃),肛温37.5℃( 36.5~37.7℃),腋温36.7℃(36~36.7℃)。
05-07-29 10
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温医附二院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自主性体温调节;有意识的行为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 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 温相对恒定。
危重病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内环境的改变等,均可 致体温过高或过低。
温医附二院
第十一章 体温监测
05-07-29 1
目的与要求
温医附二院
了解:常用体温监测方法;危重病 人体温变化的临床意义
05-07-29 2
温医附二院
发热 稽留热 驰张热 恶性高热 低温治疗 控制性氧疗
1、体温升高的原因? 2、术中或术后渗血不 止的常见原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标准? 4、临床上氧疗分级及 常见适应症如何?
3.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突然上升至39℃ 以上,常伴有寒战,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常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4.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升高至高峰,然后逐渐降至正常, 不久再发,呈波浪式起伏。
见于布鲁病。
特殊的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
05-07-29 14
(二)体温升高的热型
温医附二院
5.双相热 体温突然上升持续数天,经一至数天解热期, 又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缓解。 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等。
6.回归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周期地相互交替 。如回归热、鼠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