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合集下载

散文百练:?听香(朱良志《曲院风荷》)

散文百练:?听香(朱良志《曲院风荷》)

散文百练:听香(朱良志《曲院风荷》)听香朱良志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婆,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

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

清初王士祯咏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活了。

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

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领人们走向其无穷艺术世界的门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它暗香浮动的妙韵。

中国园林设置一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个无形的世界。

香的灵韵就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

所以园林特别注意花木的点缀。

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

春天看柳,夏日观莲,秋天赏桂,冬日寻梅,一一得其时宜。

小山丛桂之于网师,雪海梅天之于寄畅,修竹参差之于个园,紫藤盘旋之于瞻园,园园都是香天秀地。

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玉兰,如同这处不起眼的景点的清魂,没有了她,这建筑几乎成为空设,毫无引人之处。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小孩子的水平差不多。

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

画要画出神,诗要有言外之味。

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等。

中国艺术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

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当然,这一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而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这方是一个艺术家所应做的..前人有所谓“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

到画中“听香”,真是奇妙。

北宋画院常常出诗题考那些入画院的考生,据俞成《萤雪丛说》记载,当时出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考题,很多人画得很复杂,主考官都不满意,其中有一名画者,画面画一群蝴蝶飞逐马后,最后得魁。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 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脊梁(jí)绿荫场正襟危坐(jīn)B. 冠冕(guān)主旋律囊荧映雪(yíng)C. 遒劲(jìn)元宵节褒贬分明(bāo)D. 枯槁(gǎo)斑马线脍炙人口(kuài)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面对繁重复杂的发展任务,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懂技术、会创新。

B. 城市治理的许多问题都是具体而微的,一个井盖、一盏路灯、一个垃圾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C. 在时间的调色盘下,雄安新区会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怎样的优秀画卷,让我们待拭目以待。

D. “人心齐,泰山移”。

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形成了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乡的风味是什么?是弹跳在舌尖上的味蕾颤动,还是贮藏在阡陌中的乡风民俗,亦或是散布在田野里的自然珍馐?B. 电影《死亡诗社》塑造了一个充满个性和激情的文学教师形象,让观众——特别是中学生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而且性能要求最高、最复杂的巨型航天系统。

D. 老照片莫名戳中泪点,因为上面记录着青春芳华;老物件勾起联翩回忆,因为其中凝结着生活过往:这便是怀旧情结。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华读书报》发布“2019 年度十大好书”榜单,由“敦煌女儿”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教授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入选其中。

B. 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防止病毒跨物种传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C.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拓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D. 从结绳记事到竹木简牍,从实体书到电子书,在技术驱动下,让阅读连通了声音和画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读书方式。

曲院风荷-专业文档!

曲院风荷-专业文档!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1在美丽的西子湖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曲院风荷,这时正当芒种,天气热得很,知了在树上抱怨着,像一位声音沙哑的摇滚歌手正唱着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来到了曲院风荷,“梅花”台风刚过,它的到来洗去了一切尘埃,我看见了西湖与青海湖的不同。

青海湖是一片粗犷的色彩,造物主用大号笔在随意奔放,一抹蓝,一抹黄,一抹绿,他在任意涂鸦,刷刷刷,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就完成了,那是一种粗犷的美,而此时的西湖十分细致,是上帝极力勾画出来的作品,是一位婀娜多姿的江南女子,千古的仙境。

记得《爱莲说》中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荷花就是这样一种君子之花,令人敬仰的花。

我爱荷花,但更爱荷叶,如果没有荷叶,哪里来的荷花?如果没有荷叶哪里会有荷花,今天的辉煌,在拍摄、欣赏荷花时也许只是把荷叶作为一个衬托,可在背后,荷叶日日守着荷花,之所以荷花不会被风暴吹乱,也是因为它有坚强的护盾――荷叶!这只是一部分,他处处护着荷花,是一位兄长也是一位保镖!这令人高兴,不仅美的是外在,我更体验到了它内在所含的美好品质――谦让!曲院风荷的美是浓厚的,要让人去细细品味,这正是可让它成为西湖十景的原因,可不是吗?西湖可是文化遗产,它正是西湖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曲院风荷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的西湖,最美的是荷花,要赏荷,自然就要到曲院风荷了。

慕名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可真不少。

来到曲院风荷,跟着人流往里走我们就到了一个莲花池,上面一朵朵睡莲像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的小灯笼,美极了!那一朵朵在太阳下的睡莲无忧无虑的盛开着,就像一位位退休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必去让它们操心。

池中的睡莲一朵比一朵开得艳,真像天上下来的仙子。

它们的叶上都有一个小缺口,可这样并没有阻碍它们浮在水上。

我站在池边上闻着这扑鼻的花香,忽然觉得我彷佛是一朵睡莲,浮在水面上无忧无虑的晒着太阳。

我们离开了莲花池走在一条靠小溪的小石头路上,吱的一声叫从树传来,大家纷纷回头看着传出叫声的那棵大树。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中国谈艺者重迷远之趣,究其心迹,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中国画艺术所重在道,道惟恍惟惚,以迷迷幻幻之景正可合道恍惚迷 离之象。中国艺术家要追求所谓太虚之情。烟霞变灭是宇宙化生之象,因此迷 远亦是表现此境之必需。 2、重迷远者也有透视的依据,古代画论有所谓“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的说法,是透视的根本法则。 3、迷离山水迷离景,注我恍惚迷离情。迷离境界的追求是为了寄托性灵。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书法中的”藏”与“忍”
藏:书法之妙在于藏,这是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
上也要忍。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这叫做蓄势。
忍: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成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
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 补的空间。
《曲院风荷》第三讲
曲径
目录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引子 一、曲径通幽 二、雾敛寒江 三、雾里看花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解析: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 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 然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 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的理想中清净世界的盼隔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二、雾敛寒江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主要是以“永”字的八笔为例来说明中
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其中也反映出一种美学原则。
1、点为“侧”,侧锋峻落,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2、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3、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描写曲院风荷的古诗

描写曲院风荷的古诗

描写曲院风荷的古诗
赞美曲院风荷的诗词(第一首)
金沙涧水莲香酒,马远骚书曲院联。

白瓣红苞花簇涌,青边碧梗藕丝延。

扶弦奏管阿姿醉,接纸修城战鼓颠。

鹤发霜须斜照乐,欣逢盛世太平年。

(第二首)
夕阳四射飞流下,影起鳞鳞织皱波。

谁剪彩霞铺绿水,还将锦浪浣红荷。

岚光低映堤边柳,瓯色轻笼船上蓑。

一院香风悠扇底,撩人夏日舞婆娑。

(第三首)
曲院风荷留笔误,曲麯古代字音同。

深究二字不同义,清帝乾隆护祖宗。

(第四首)
叠层翠盖几多枝,盛放莲红似醉痴。

静矗亭桥眸望远,银波横阻亦相思。

(第五首)
金沙曲院醉芙蓉,玉带晴虹柔夏风。

林密云洁荷叶碧,香浓光溢幌旗情。

武松久卧贪佳酿,苏小长眠恋粉红。

竹素园幽鸣翠鸟,柳烟缭绕岳湖平。

(第六首)
吹鬓花香带酒香,随风袅袅漫横塘。

田田扇叶依亭榭,冽冽甘泉傍郭庄。

情满岳湖心已醉,人怜曲径意犹长。

登楼远眺无穷碧,谁与凌波斗夏裳。

(第七首)
瑶灯点碧穹,万里卷云蓬。

湖水波澜静,游鱼弄荷风。

(第八首)
曲院朱栏宋韵长,金沙水酿玉醪香。

春观岸柳浓舒碧,夏赏湖莲艳抹妆。

瑞雪飘飘飞羽蝶,蒹葭瑟瑟裹帏裳。

堪怜冰魄芙蕖影,一次倾情爱断肠。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上河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qiào。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cù 拥的轿乘队伍;近处小路上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甲)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乙),热闹非凡;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丙),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 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róng jìng 峭促 zhòng B.rǒng jìn 梢促zhǒngC.róng jìn 梢簇 zhòng D.rǒng jìng峭簇zhǒng2.文段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繁华门庭若市络绎不绝B.繁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C.繁华车水马龙络绎不绝D.繁荣门庭若市川流不息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米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勇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B.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B.为培养淄博烧烤品牌,弘扬淄博烧烤文化,淄博连续两年举办了烧烤文化节。

C.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

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还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

《曲院风荷》读后感

《曲院风荷》读后感

[《曲院风荷》读后感]沉静了浮躁的心,我看完了中国艺术十讲《曲院风荷》,《曲院风荷》读后感。

掩卷沉思已久,自然想说些话,而此时写读后感,仍有种无话可说的意味。

作者朱良志深得中国艺术之精髓,却句句谦让,早让我瞠目结舌,不得不佩服。

博大的艺术情结让他用十讲就归纳的头头是道,我是叹矣,感哉!在他面前,我真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牵着他的衣角,慢慢的认识这个美的世界。

一味去追求西方现代艺术的我才猛然发现有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如何也不能抹煞的。

我生在这样的国度,传统的艺术氛围萦绕耳边,余音怎能未了?我又怎么轻易抛弃?艺术与文学、音乐、舞蹈、哲学、禅宗之间存在莫大的关联,知一而晓其它。

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艰难的很!但我也将走下去。

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一书中写到: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我从设计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设计师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远比设计师用语言要有说服力,比如高谈阔论;从设计师的作品中体现的设计师的个性和风格,远比从其他外在的东西看到的更有魅力,比如衣着。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这本书把中国艺术的世界比喻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沿着这条小径悠然前行,沿途的风景固然美丽,但是在那小径的深处,才隐藏着中国艺术的无上妙殿,读后感《《曲院风荷》读后感》。

宛如一个设计的过程,一件设计作品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

每一个做设计的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香”,正所谓“闻香识人”,这“香”便是一个设计师的风格,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一个设计师的精神,一个设计师生命的香气。

这股“香气”引导着设计师的整个设计,在“看舞”时显现缺处,于生活中寻找缺处,缺处亦是起处,起处便是需要设计之处;从“微花”中寻找博大,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常常出现伟大的设计,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小处设计作品,于大处设计生活方式;于“枯树”中见新苗,从最根本处着手进行设计,或许那个“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巧妙的造型,最符合的往往便是最美丽的,拙中见巧,方是大巧;配以“空山”的虚实手法,“慧剑”的精妙语意,“扁舟”的自然写意和“苍月”的冷寂趣味,达到整个设计的“和风”,完成一件和谐的设计作品,表达一个设计师独特的设计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园林
隔、抑、曲
1、深悄者,自妙也。深在婉曲,悄在静谧。园林之妙更在深悄。
2、曲的艺术趣味,显然是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体现。造园家这 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隔: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 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 区襟带环映。这就是隔,那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是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隐≠晦
隐而不露 藏而不显
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晦莫如深,欣赏者一头 雾水,如坠五里云中,那不是很好的隐。 隐而不露,藏而不显。其实,隐是为了更好的露,勾起人更幽深更 玄远的用思;藏是为了更好的显,显出那更丰富、更感人的世界。
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三、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 表现形式。 1、曲径通幽,通过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一种优雅而流畅的美感。 2、雾敛寒江,则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 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 3、雾里看花,则是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它和西方美学中 的朦胧美有相似的内涵,但又有所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曲院风荷》第三讲
曲径
目录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引子 一、曲径通幽径”
解析: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 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 然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 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的理想中清净世界的盼隔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抑: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抑制是为了 放,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抑玩的 是心理牌。它使游览者心意收敛,犹如给游兴正酣的游客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却 在此刚刚回抑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书法中的”藏”与“忍”
藏:书法之妙在于藏,这是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
上也要忍。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这叫做蓄势。
忍: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成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
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 补的空间。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一、曲径通幽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1、美学家荷加斯说,曲线往往产生优美。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 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2、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人不同的意韵。曲线代表 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 3、从审美上说,柳暗花明,山穷水复疑无路,忽然开朗,带来一种
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使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
族的重要审美观念。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
看重言外的意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说白了,说明了,
就不美。美如雾里看花,美在味外之味,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 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 这一讲的核心意思是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意思是: 没有一横是不会来的,没有一竖是不收缩的,一点之中一定会藏着暗锋,一捺之 中含有很多折转。
势: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的力。为
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 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 内部的冲突,通过形成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 种张力。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二、雾敛寒江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主要是以“永”字的八笔为例来说明中
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其中也反映出一种美学原则。
1、点为“侧”,侧锋峻落,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2、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3、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解析: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 曲的小径。荡漾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说高树下的小荷、直路旁的大 水塘,这就不能算是和谐的组合。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曲: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着重的就是这种优美的运动、 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 的灵魂。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书法
婉若游龙、飘若惊鸿
中国艺术重曲,在书法艺 术中,草书和行书对婉曲线条 的偏爱醉生。婉若游龙,飘若 惊鸿是书法中推崇的至高境界。 人们认为王羲之的线条运用中 就体现这一精神。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音乐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前赤壁赋》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 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不在于这种乐曲给人强烈的震撼,如现代的摇滚, 而在于艺术品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悠长的回味。
迷远景观的动荡感、空灵感、悠然感等是表现艺术家“寂寞无可奈何之想”的 最好媒介。
4、迷远可表现不粘不滞之美感。如在绘画中,峰峦出没,云雾显晦,
使得“道路时隐时现,桥梁或有或无”。山在虚无缥缈间,景物如同浮空流行 之气,散漫以腾,才视处有,将触处无。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 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
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
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 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 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THANKS
4、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5、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6、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7、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8、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笔者认为,这八法作为运笔 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 大信息,就是含蓄,笔笔藏、 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 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 内蕴,外表平静得如无风的水 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 处则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 涡。
朱良志《曲院风荷》第三讲“曲径”
中国谈艺者重迷远之趣,究其心迹,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中国画艺术所重在道,道惟恍惟惚,以迷迷幻幻之景正可合道恍惚迷 离之象。中国艺术家要追求所谓太虚之情。烟霞变灭是宇宙化生之象,因此迷 远亦是表现此境之必需。 2、重迷远者也有透视的依据,古代画论有所谓“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的说法,是透视的根本法则。 3、迷离山水迷离景,注我恍惚迷离情。迷离境界的追求是为了寄托性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