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近代建筑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中国近代建筑

马勒(犹太人)住宅——1936年建成,北欧挪威式
里 弄 住 宅
居住大院 张闻天故居—— 始建于1892年, 江南农村特色, 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
居住大院 黄炎培故居—— 江南三进式宅楼 清,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粉墙黑瓦, 屋宇雕梁画栋
居住大院 马家花园—— 1912年始建, 庄园式园林建筑。
交通部大楼
国民大会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
施工技术——营造厂 ,“大包”、“中包” 、 “小包”,临时工人。 建 筑 风 格——第一种是仿古式(又称宫殿式、复 古式)。第二种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的 中国建筑”,具有新功能和采用新技术、新造型 的建筑,适当点缀某些经过简化的传统构件和细 部装饰来取得民族格调。
孙中山故居—— 故居建于20世纪初, 为两层欧式楼房, 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 外墙饰以灰色卵石, 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
周恩来公馆—— 20世纪20年代, 西班牙风格。
爱庐—— 1930年建成, 法国式, 宋美龄陪嫁之物
孔祥熙住宅——西欧风格
沙逊别墅——1932年建,英式乡村风格
鲁迅故居——绍兴民居
居住大院
居住大院
高层公寓
高层建筑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单 元组成标准层 ,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 设备 ,外观多为简洁的摩天楼形式,底层为服务 设施 。 工业建筑 ——砖木混合结构厂房 ,钢结构和钢筋 混凝土结构厂房。 公共建筑 ——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外国使领馆、 工部局、提督公署 ,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火车 站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商业服务业建筑 ,商 业服务业建筑 ,
中国建筑史
近代建筑(1840——1949)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
《中国建筑的沿革》课件

统到现代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筑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流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中国建筑特点: 地域性、民族
性、时代性
中国建筑未来 发展趋势:绿 色建筑、智能 建筑、生态建
筑
中国建筑在国 际上的地位和 影响:中国文 化的传播和交
流
第四章
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建筑历史悠 久,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
中国建筑文化丰 富,包括宫殿、 寺庙、园林、民 居等多种类型
中国建筑具有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对称、均衡、 和谐等
中国建筑与自然 环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紧密 结合,形成了独 特的建筑文化体 系
阐述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次课件主要介绍 中国建筑的历史沿 革和发展历程
目的在于让听众了 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风格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 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的分析,了解中国建筑 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国际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与 环境的和 谐统一
高技派风 格:强调 高科技、 新材料和 新技术的 应用
解构主义 风格:强 调建筑结 构的解构 和重组
绿色建筑 风格:强 调环保、 节能和可 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节能、 环保材料和技术
智能建筑:利用 现代科技,实现 建筑智能化,提 高居住舒适度和 便利性
隋唐时期:以 木结构建筑为 主,如隋唐长 安城、大雁塔, 体现了隋唐时 期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特点。
宋元时期:以 园林建筑为主, 如宋代园林、 元代园林,体 现了宋元时期 的文化、艺术 和生活特点。
明清时期:以 宫殿建筑为主, 如故宫、天坛, 体现了明清时 期的政治、文 化和艺术特点。
第六章
中国近代建筑沿 革
苏州园林:中国古代私家 园林的代表
中国近代史ppt课件图片

02
政治变革
洋务运动
总结词
清朝政府为应对内忧外患而开展的改革运动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朝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的改革运 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戊戌变法
总结词
清朝政府推行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
外交关系的变化
01 不平等外交
中国在近代史时期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导致中国在外交上处于劣势地位。
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长期战败和割地赔款,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03 国际地位下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成 为列强的瓜分对象。
06
人物与事件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民族 矛盾日益激化。
历史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共计70年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 计30年。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
科学技术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 国,包括但不限于铁路、电报、电话等,对中国 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 旗,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对中国传统文 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逐渐取代 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促进了文学的普及和大众化。
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设计

目 录
近
现
代
代
建
建
筑
筑
设
设
计
计
近
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到了近代的社会进程当中,
建
诸多的文化受到了影响许多的建筑设计开始涌现了出来
筑
设
计
其中慎昌洋行非常有代表性
慎昌洋行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先驱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 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 (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 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 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 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 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
21世纪的新时代建筑 设计
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不断的 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它们的设计各具特色有像中央电视台 新台址 “大裤衩”一样的玻璃幕墙的设计风格独特的摩天大 楼。
也有像大兴机场一样,科技、艺术等新时代特色的建筑。更多的建 筑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科技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
JIAN ZHU GONG CHENG
户签订合同,独立承接相关业务,包括设计、绘图、构造、供给
材料、监工及建 造等。
至 1931 年该部常任职员有中西
工程师、设计员、绘图员、工 程监察员 及监工 25 人 ,其中 国工程师多有留 美背景,形成
了以西籍经理瑞内斯(J. Edm. Rainals)、李铿 、冯宝龄 [17] 等为 核心的技术团队
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建 筑设计
一大批新的建筑开始了建设,这些建筑不在是按照以前的设计思想来进行建造的了。它 们采取了新的建造思想,这些建筑开始变得有了新的韵味。这一类的建筑设计开始进入 大家的眼帘
近
现
代
代
建
建
筑
筑
设
设
计
计
近
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到了近代的社会进程当中,
建
诸多的文化受到了影响许多的建筑设计开始涌现了出来
筑
设
计
其中慎昌洋行非常有代表性
慎昌洋行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先驱
慎昌洋行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西方现代工业机械进 口商和工业承包商。1906年由丹麦商人马易尔 (Vilhelm Meyer)等在上海创立,1915年改组 为美资公司。该洋行大量引进欧美,尤其是美国 的工业机械,并通过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将机械设 备选型、安装、运行与营建设计结合在一起,对 中国近代电力、纺织、面粉等工业的现代化发挥
21世纪的新时代建筑 设计
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不断的 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它们的设计各具特色有像中央电视台 新台址 “大裤衩”一样的玻璃幕墙的设计风格独特的摩天大 楼。
也有像大兴机场一样,科技、艺术等新时代特色的建筑。更多的建 筑开始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和科技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
JIAN ZHU GONG CHENG
户签订合同,独立承接相关业务,包括设计、绘图、构造、供给
材料、监工及建 造等。
至 1931 年该部常任职员有中西
工程师、设计员、绘图员、工 程监察员 及监工 25 人 ,其中 国工程师多有留 美背景,形成
了以西籍经理瑞内斯(J. Edm. Rainals)、李铿 、冯宝龄 [17] 等为 核心的技术团队
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建 筑设计
一大批新的建筑开始了建设,这些建筑不在是按照以前的设计思想来进行建造的了。它 们采取了新的建造思想,这些建筑开始变得有了新的韵味。这一类的建筑设计开始进入 大家的眼帘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 点,东经长江口入海,既是长江门户,又是南北海 运中心.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腹地.
11.3.1 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 1842年五口通商,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相继 设立英\法\美租界.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至1915年,公共租界面积36km2,法租界 10km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侨为36471人, 华人为910874人.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 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 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 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 • 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 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 。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到了近代,中国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
这两对矛盾的 复杂交织,构 成了中国近代 建筑的特殊面 貌。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 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 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 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 风格在传统建筑中,园林和装饰是由 于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最敏感的部 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 的江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 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它们共同 的倾向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 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曲 屈奇谲,相当一部分流于繁琐造作。 建筑装饰则普遍走向大面积满铺雕镂, 色彩绚丽,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 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 罗可可的手法类杂其中,某些构图意 匠也受其影响。
农村住房的发展:
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
农民的住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旧中国的城市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小区
龙湖香都
沁雅凯旋城 紫荆名流
时代广场
现代建筑趋向艺术化
善来国时 越的代 成建不 熟筑断 ,艺地 越术发 来也展 越将, 完越中 ……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到了近代,中国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
这两对矛盾的 复杂交织,构 成了中国近代 建筑的特殊面 貌。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 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 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 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 风格在传统建筑中,园林和装饰是由 于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最敏感的部 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 的江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 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它们共同 的倾向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 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曲 屈奇谲,相当一部分流于繁琐造作。 建筑装饰则普遍走向大面积满铺雕镂, 色彩绚丽,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 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 罗可可的手法类杂其中,某些构图意 匠也受其影响。
农村住房的发展:
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
农民的住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旧中国的城市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小区
龙湖香都
沁雅凯旋城 紫荆名流
时代广场
现代建筑趋向艺术化
善来国时 越的代 成建不 熟筑断 ,艺地 越术发 来也展 越将, 完越中 ……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②
居住大院在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相 当普遍。“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层高 的外廊式楼房围合而成,多为砖木结构,院 内设公用的上下水设施。一个大院居住十几 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较低。
③
高层公寓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和地价高昂的产物, 高的达十层以上。例如上海百老汇大厦(现上海大厦) 高21层,上海毕卡地公寓(现衡山公寓)高15层。这些 高层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间数的单元 组成标准层,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先进 结构,设有电梯、暖气、煤气、热水等设备,有的底 层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厅等服务设施,外观多为 简洁的摩天楼形式。
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 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 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 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 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 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 筑。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
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 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 体系的形成。
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 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墓入口处的花岗石牌坊
陵门
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 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 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
中山陵中山纪念馆(原名藏经楼)
原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民族形式”的第二种方式用于功能要求 比较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 现代建筑差不多,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 统建筑的经过“创造”了的外壳。代表作 如原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中央研究院、 北京辅仁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 京金陵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和原北京图书 馆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外国人设计的,由 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 不伦不类,功能上也常常甚不合理。
原上海市政府大楼
北京辅仁大学新楼为2层 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 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 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 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 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 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 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 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 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 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 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 檐板和水泥仿木斗拱,格 局基本完整。
蒋宋住宅
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 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副楼位于主楼两侧,分别是侍从 人员、警卫人员的住所及工作室。主楼坐北朝南,由造型不一 的东、西、中三个单元组成。
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 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 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 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
中国近代建筑
完全西化的洋房与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就构成 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西化洋房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为本世纪20年代以前,先是流行古典主义, 更多模仿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形式,然后是集仿主义, 拚凑西方各种古代建筑形式于一身,代表作如上海外 滩英商汇丰银行、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大礼堂 等。 第二时期是二、三十年代,建筑形式大多已向 现代“摩登建筑”的方向转化,代表作如上海外滩江 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24层的国际大厦。江海关和 沙逊大厦仍带有折衷主义的印记,国际饭店则属于地 道的现代建筑,与同时期例如美国的现代建筑芝加哥 学派相差无几。 第三个时期是30年代末以后即抗日战争到新中 国建立以前,除东北伪满时期由日本人促成的仍属西 方折衷主义的所谓“兴亚式”建筑外,建筑活动不多。
东部沿中山东一路高7层,连塔楼共11层;西部直到四川 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为面砖。3至6层是一个 整体。大楼7层檐口之上四角建有造型简洁的小塔楼,簇 拥着8层之上的中央方形尖塔。
建筑装饰已经简化,更加注重体量的大效果,建筑整体造 型更加典雅端庄。
外滩22号沙逊大厦现在由和 平饭店使用,属于和平饭店 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 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 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 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 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 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 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 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 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 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 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 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 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 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 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 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 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 摆锤。
上海汇丰银行
楼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5层,另有地下室一层。中部又高出2层, 冠以钢结构穹顶。大楼平面近方形。正门入口内,相当穹顶之位置处, 有一圆形进厅,近年在重新装修时,在大厅天顶内发现了被掩盖的非常 精美的壁画。进厅再内即为营业大厅。大楼外立面处建为严谨的新古 典主义手法。
全楼横向五段划分,中部有贯穿2~4层的仿古罗马克林斯式双柱。 竖向划分亦按古罗马柱式比例。顶部穹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 外墙面石砌,入口处有铜狮一对。营业厅内有拱形玻璃天棚和整根意 大利大理石雕琢的爱奥尼式柱廊。
上海江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完成于 1927年,其形式为西方古代晚期的折中主义。
外墙用花岗岩贴面,建筑分东西两部分:正立面沿外滩朝 东。底层是由4根多立克柱式组成的柱廊,有古典主义精 神;从3至6层明显感觉到线条强调垂直直线,故有哥特复 兴式精神;而上面又有一个强烈的水平檐部,檐下还有齿 饰,又有文艺复兴精神;顶上层层内收的钟塔,又似简化 了的巴洛克风格,如此等等,便形成它的典型的折中主义 建筑风格。
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 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 怀疑以后,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北京交 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部运用了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图 案。
交通部
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
外国建筑师导入的 “新建筑”和现代建 筑。20世纪初在哈 尔滨、青岛等附属地、 租借地城市,开始出 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 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 建筑。(上图:上海 虹桥疗养院、下图: 上海大戏院)
清华学堂大礼堂 与校门(重建)
河南大学老校门
南京政府原国防部大楼
总统府临时大总 统办公楼
“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 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 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 铸出来,代表作如南京中山陵、原中央博 物院“大殿”、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 中山陵园藏经楼、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 等。中央博物馆“大殿”是一座展览大厅, 从全体到细部,形式完全模仿北方辽代建 筑。灵谷寺塔和未名湖塔也用钢筋混凝土 建造,形式模仿宋塔和辽塔。中山陵园藏 经楼是北京清代汉式藏传佛教寺庙形式的 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