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内环交通改善_拓宽_工程桥梁方案比较_孙巍
上海市中环线方案介绍

匝道位置 驶出—驶入 最小间距 (m) V=80km/h 204 610 610 1016 驶入—驶入 驶出—驶出 驶入—驶出
3、地面衔接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快 速 车流分流 路 系 车流合流 统 主 线 快速道路系统
出口匝道
车流疏散 车流集结
进口匝道
地 面 周 围 局 域 网
车流交换
地 面 外 围 路 网
8 8 8 8 8+2 8 8+2 8+2 8 8 8 8 8
4 0 4~6 6 4~6 6 8 8 4 6
保留远期增加车道的余地。
8车道 4
6
8车道+辅助车道 8 16
5、道路形式
浦西段全长约 38.2km: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其中高架段
27.3km (约70%) 地面道路段
5.3km (约15%)
1、项目背景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中环线工程建设对于扩展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路网系 统,适应内外环区域交通需求,合理路网功能和布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优化和引导城市形态及发展,提升内外环区域城 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于分流内外环线流量,均衡路网流量,减轻中心城 区道路交通压力,具有重要的交通作用; 对于扩大对外交通联系,增强城市的积聚辐射能力, 推动苏、浙、沪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工程方案 1、 出入口布置
2、 工程方案
1、布置原则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1.中环与浦西6条快速路连接,设置互通式立交。目前除中环与延安西路高架连接受条 件制约外,余均能实现路网快速与快速的交通连接。 2.中环与浦西11条主干路连接,设置控制性出入口,出口匝道大于进口匝道,以利于 疏解快速路交通。 3.匝道布置与配套路网相结合,利用路网分节疏解交通,缓解对主干路交叉口的交通 压力,最大限度满足中环在道路网中担负的交通作用,适应主流向交通,发挥每对匝 道的功能。 4.匝道布置形式上应优先考虑先下后上(先出后进),减少因匝道出入车辆引起的快 速路主线交织、合流、分流的影响,保证主线交通的畅通。 5.根据中环快速、大容量客运交通的功能定位,中环线上行驶的车辆以中长距离为主, 出入口间距应合理,确保高比例快速路的基本路段,并注意匝道间距不宜过大,致使 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处的流量过于集中而交通阻塞。在缺少OD调查资料的前期下,匝 道的间距一般控制在2km左右,保证主线基本段的交通运行要求。 6.匝道设计应与交通管理相结合,体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思路,避免中环线 建成后给交通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吸取道路重复改建的教训。
上海市中环线方案介绍

围
围
局
路
域
网
网
快速道路系统
快速系统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
地面道路系统
交叉口与入口匝道之间的距离 取值在80-100m或以上 出口匝道与交快速 叉路 口匝 之道间与的地距面离道路 取衔 值接 在关18系0-200m或以上
4、布置方案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中环线(浦西段):共有接地匝道47条,其中进 口匝道22条,出口匝道25条。一对匝道平均间距 1.6km。
对于扩大对外交通联系,增强城市的积聚辐射能力, 推动苏、浙、沪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1、项目背景
中环线是一条介于内、 外环线之间的城市环行快 速路,工程的建设始终得 到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已列 入“十五”期间本市基础 设施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
跨区域,浦西段八个区:
道路实施线45~70米,道路规划红线70米,道路控制线100米。
5、道路形式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高架快速路+地面道路
41.0
快速路规模采用主线基本车道数双向8车道,局部路段增加辅助车道;辅道或 高架下地面道路规模采用双向4~8车道。
道路实施线45~70米,道路规划红线70米,道路控制线100米。
5、道路形式
汶水路
翔殷路 邯郸路
真北路
军工路 军工路越江 金桥路
北虹路
全长约70公里
申江路
虹许路 虹梅路
上中路越江 上中路
华夏路
4、建设规模
中环线 道路总体方案
考虑因素:
路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结快速路建设和运营情况,为发展留有余地;
交通流量需求; 路段不同功能; 车道数的连续和平衡。
上海市快速路常发性拥堵原因及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U 4 9 1 . 2 6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 4 6 5 5 ( 2 0 1 4 ) 0 3 — 0 0 0 9 — 0 3
城 市 快 速路 是 上 海城 市 道 路交 通 的命 脉 ,上 海市 中心城快速路里 程达 1 5 6 k m。 它 以 不 足
征 逐渐从 高峰 时段 拥堵 ,迅速 向 “ 拥 堵范 围扩 大化 、拥堵 时间持 续化 ”发展 ,主要 是 中心城 区流量趋 于饱和 。通 过对 常发拥堵 路段 的梳理 ,分 析各种拥 堵 “ 顽症 ” 的产 生原 因 ,从 需求控 制 、交通管理 等角度提 出改善建议 。
关 键 词 :城 市 快 速 路 ;拥 堵 :改 善 建 议
从事智能交通设计研究工 速 路 拥 堵 原 因分 析
孙 为 珊: 上 海 市 快 速 路 常 发 性 拥 堵 原 因 及改 善 建 议
拥堵点 。
2 0 1 4 年 第3 期
2 . 1 供 需 不 均 , 中心 城 区流 量 趋 于 饱 和
2 . 3 路 网衔 接 失衡 。形成 路 网 “ 瓶颈”
上海市快速路 常发性拥堵原 因及改善建议
孙 为 珊
( 上 海 市 路 政 局 ,上 海 2 0 0 0 6 3)
摘 要 :城 市 快 速 路 是 上 海 城 市 道 路 交 通 的 命 脉 , 以不 足 6 % 的 设 施 量 承 担 中心 城 区 包 括 内环 线 在 内 全 市
3 0 % 一4 0 % 的标准 车公里 。但是 ,随着城 市 的迅 速发展 ,外 围区 的土地 用地性 质改变 ,快 速路 系统 的交通运 行特
晚 高峰 流量 已恢 复 至 “ 限行 ”前 规模 ,并且 诱 使
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张江立交改造交通组织设计

福建省 2 0 2 0 年 建成海 西高速 公路 网
福建省政府与交通运输部近 日在福州签署 《 共 同推进海西交通运输发展和对 台先行先试会谈纪要》 。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 、 省长苏树林 、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 出席签字仪式。 尤 权说 , 加快推进福建交通运输 现代化 , 不仅关系到福建经济社会 发展 , 也关系 到祖 国和平统一 大
业 。我们将在交通运输部 的关心指导下 , 扎实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 深化交通运输 体制改革 , 加 强 交通运输队伍建设 , 用足用好 扣央赋予 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 , 加快构建更加便捷 畅通的综 合运输体系 , 不
断 深 化 闽 台交 流 合 作 , 为推 动 福 建经 济 社 会 发展 、 促 进 两 岸关 系 和平 发 展做 出我们 应 有 的贡献 。
龙 东大道方 向来 的货车 主要 流向是右转到杨 浦大桥 , 其 次 左 转 至 罗 山路 外 环 方 向 ; 客 车 主 要 流 向是直 行去南浦大桥 方 向。该方 向交通组织思路 为: 直行 车直接连接 内环入 口( 杨浦大桥和南浦大 桥 两个方 向) ,在汤 臣高尔夫 出人 口出设 置分流 点, 将进人 主干路 系统 的车流全部分离 出来 , 再逐 级 分 流 。在 车道 分 配 上 , 直行 通 往 内环 人 口保 持 3 条车道连续 , 然后各分 1 . 5 条分别通往 内环 内圈南 浦大桥和外圈杨浦 大桥 , 通往 内环 的匝道均保 留 2
2 0 1 3 年6 月第 6 期
4 . 2 龙东大道( 见图 5 )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道路交通 2 3
条车道 ; 通往辅路( 主干路 ) 采用双车道 出 口, 第一 级分流单 车道右转 至罗 山路 ( 花木路方 向 ) , 第二 级分 流直行 和左转各一条 车道分别 至龙 阳路 和罗 山路( 高科 路方 向 ) , 最后一 级分叉前 因桥梁对视 线的遮 挡 ,在分 流点前方 2 0 0 m处增设 一个 分流
上海市金商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非机动车道)+1m(土路肩)=26m。 该段老路机动车道为白改黑路面结构,于 2015年底罩面完
成,白改黑路面结构形式为:4cm SMA13(SBS改性)+8cm AC 25C(0.35%抗车辙剂)+碎石化水泥混凝土面层 24cm+原三渣 基层 26cm。
3.3 沿线河道
本工程范围内共涉及 11条现状河流(湖泊),其中跨越淀山 湖 /元荡水域的桥梁为大桥———白石矶桥,现状为七跨连拱桥,现 状桥长 244.8m;其余河道处均为中小桥。
摘 要:以上海市金商公路改扩建工程总体方案设计为例,从功能定位分析、交通量预测、拼宽方案、水源保护等方面,对公路改扩
建项目的要点进行介绍,为公路改扩建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和工程经验。
关键词:金商公路,公路改扩建,总体方案,水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8.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道路交通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公路一般建设于城镇或村庄之间,作为几个城镇或村 庄的连接通道,随 着 城 镇 区 域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扩 容,城 镇 化 的 发 展 带来交通量的迅速增长,因交通量的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也越来 越大。因此,有必要 在 原 有 道 路 的 基 础 上 对 其 进 行 改 扩 建,不 仅 可以改善交通状况,还可以提高行车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3.4 水源保护规划
3 建设条件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010年版)》,本工程全线距淀山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Studyonsubgradesettlementandpavementdynamiccharacteristicsofexpressway
G40公路陈海立交D匝道路基拓宽工程方案对比

2020年6月第6期城市道桥与防洪道路交通31 D01:10.16799/ k i.csdqyfh.2020.06.010G40公路陈海立交D匝道路基拓宽工程方案对比夏荣孚(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30)摘要:为了预防G40公路陈海立交D匝道路基拓宽工程因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出现的路面纵向开裂等病害,在现有 改扩建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数值分析软件,分析了不同软土地基处理方式对新旧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通过比较路基中央处和路肩处的沉降量以及差异沉降,认为泡沫轻质土的处理效果最优,其次是水泥粉煤灰碎石(C F G)粧和预应力(P T C)管粧处理方案。
最后,结合陈海立交D匝道加宽工程的特殊性,推荐采用泡沫轻质土路基处理方案。
关键词: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泡沫轻质土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20)06-0031-030引言崇明生态岛的开发建设,使崇明正成为越来 越多游客旅游的目的地。
但随着上岛游客骤增,堵 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各种节假日,主干道 陈海公路的东段(堡镇至陈家镇段)出现拥堵已成 为一种常态。
究其原因,除了陈海公路东段行车道 较少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G40高速-陈海公路立交上下行匝道过窄。
目前,陈海立交现状A、F、I 匝道为2〜3车道,但D匝道却为1车道,道路V/C 比(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的比值)达到 0.82,交通压力较大。
考虑到2021年花博会在崇 明岛举办,出人崇明的交通量会出现激增,D匝道 交通疏解能力的保障度较低。
因此,拓宽陈海立交 西向南进上海的D匝道已经非常迫切'G40陈海立交平面示意图见图1。
1路基拼宽设计拓宽改造工程的地基处理主要需解决拼宽路收稿日期:2020-01-07作者简介:夏荣孚(1981 —),男,本科,工程师,从事市政道路设计工作。
基的沉降和差异沉降问题。
本次工程为陈海立交D 匝道拓宽改造工程,同时主线的加速段也需向道路 外侧拓宽1车道,该路基拓宽3.75 m。
浅谈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方案的选定

易度 , 一般情 况下企 事业单 位 的厂 房 、 办公楼 、 设 备 间 等建 筑 物 动拆 迁 难 度 较 小 。居 民住 房 、 共 事 公 业建筑( 如学校 、 医院 、 研单位 、 科 军事用房 、 电信 、 邮 局 等 ) 迁 工作 较 为 困难 。根 据 上 述原 则 进 行 初 拆
( 图 5。 见 )
图 4利 用 天 山 西 路 缓 解 交 通 问 题 示 意 图
32 阶段 性 开展 交 通 组织 措 施 .
图5 外环天山西路翻交图
32 1 一 阶 段 交 通 组 织 措 施 ( 0 8年 1 .. 20 1月 一
20 0g年 6E) 1
一
。
4 影 响 分 析
为配合上海世博会 、 服务虹桥枢纽 、 分流外环 、
完 善城 市 快 速 路 网结 构 ,规 划 在 上 海 城 市 快 速 路 及 高 速公 路 路 网 的基 础 上 新 增 “ 纵 二 横 ” 快 速 一 路。“ 纵” 一 为嘉 闵高 架 ,二 横 ” “ 为北 翟路 高 架 、 崧 泽 高架 路 。北 翟 路 道 路 改建 工 程 为 “ 纵 二 横 ” 一 快
机 动 车双 向 4车道 。 322 二 阶段 交 通 组 织 措 施 ( 0 9年 7月 - 2 1 .. 20 00
25 综 合 分 析 ( 图 3) . 见
( ) 翔路 : 4华 机动 车双 向 4车道 +双 向非机 动
车道。
白玉路桥 方案

白玉路桥方案白玉路桥方案白玉路桥位于某市中心,是连接两个重要地区的交通要道。
然而,由于近年来交通流量急速增加,原有的桥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形象,我们制定了白玉路桥的新方案。
方案一:扩建双桥第一项改进方案是在原有桥梁的基础上扩建双桥。
这样可以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新建的桥梁采用宽度更大、跨度更长的设计,能够容纳更多车辆和行人。
同时,我们还计划在桥梁两侧设置专用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以促进低碳出行。
方案二:地下通道第二项改进方案是建设地下通道。
考虑到原有道路空间有限,我们决定将部分车辆通行线路移至地下。
这样可以实现车辆与行人的分离,提供更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地下通道设计合理,通过科学的排水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确保通行的同时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方案三:建设立交桥第三项改进方案是在原有桥梁周围建设立交桥。
通过设置多个匝道和交叉口,可以更好地引导交通流线,减少拥堵现象。
立交桥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到桥梁的稳定性和美观度,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桥梁材料,进行细致的设计和施工,确保其耐久性和外观质量。
综合考虑各项方案的优缺点,我们最终决定采取扩建双桥和地下通道相结合的方案。
这种方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同时也对城市的景观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充分考虑。
在具体实施方案时,我们将遵循以下步骤:1. 详细规划设计:工程团队将根据实地勘察、交通数据分析等综合因素,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确保新建桥梁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 落实资金投入: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将争取相关资金的支持,为白玉路桥方案的改建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 合理施工安排: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确保建设进度的顺利推进,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4. 严格质量监控: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将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并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工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
因不增加墩盖梁的宽度,置换上的钢 结构梁挑臂较大,使钢结构本身的稳定性 降低,钢箱梁上还得采取一些相应的结构 稳定措施(设支座抗拉构造)。
方案三(-2)置换三块空心板梁,盖 梁端外套钢箱梁。相对方案三(-1)解决 了盖梁端部需局部加固以及钢结构本身的 稳定性的问题。但施工时对地面交通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造价高。
置换方案一 ~ 三较少改变墩结构外形。 置换部分上部恒载拓宽后对基础影响较小, 结构安全。且置换下的空心板梁可继续使 用。但该类方案造价要较第一类方案高。 在该方案设计中也曾考虑采用较钢箱梁经 济的叠合梁结构;叠合梁结构的自身稳定 性较钢箱梁好,但通过计算,如果采用叠 合梁结构,墩盖梁需采用体外预应力等方 法加固,并且盖梁端部断面太小,局部计 算难以通过。对桩基影响较大。
上海内环交通改善(拓宽)工程桥梁方案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Programme of the Improvement (Broaden) Project of the Inner Ring Traffic in Shanghai
孙 巍 Sun Wei
摘 要:为满足内环高架桥交通流量增长的需 要,受相关部门委托,对内环(广中路~沪太 路段)高架桥拓宽方案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仅从桥梁方案的角度提出初步设想,有关 交通流量的改善需作进一步研究。
161
162
表 1- 绑宽方案比较
A1 拓宽方案 (22m 空心板梁)
盖梁
结
构
性
墩身
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桩
钢梁稳定性
施工难度
通施 的工
对高架
影对
交通影响
响交
对地面
交通影响
建后景观
建安费(万元)
方案 O(不置换板梁)
1 不置换板梁,添加钢梁 盖梁加宽,加体外预应力束 (接劲性骨架,外浇混凝土)
满足
满足 无需加固 部分桩承载力 超过允许值 10~12%
10318
11305
表2
拓宽方案 22m 空心 板梁
结构性能
图5
方案 O(1) 不置换板梁,添加钢梁,盖梁加 宽,加体外预应力束,(接劲性 骨架,外浇混凝土)。 满足设计要求
方案三(1)
置换 3 块板 盖梁不加宽
满足设计要求
盖梁加宽、加固 主要结点构造
施工难度
施工对交通的 影响
建后景观 建安费 ( 万元)
原高架桥桥宽 18m, 上部结构基本为简 支 结 构, 它 的 跨 径 组 合 除 跨 越 交 叉 口 处 为 30m,40m 外, 路 段 上 大 多 采 用 20m,22m 的标准跨径。标准跨径采用铰接或刚接的预 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在跨交叉口及特殊路 段处高架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T”梁、小箱梁、 低高度连续梁等。
根部上缘拉应力约 -0.9~1.5Mpa。满足 A 类构件 要求。
满足
盖梁端牛腿处需加固
满足 无需加固 部分桩承载力 超过允许值 5~7%
稳定性好
外套钢箱梁,用锚杆固定, 有实例。或采用劲性骨架 固定,外包混凝土,操作 性好。 影响较小,施工期间可确 保 4 车道(每车道 3.65m) 通行。 地面无需搭支架施工 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
第二类为置换梁方案(绑宽方案一 ~ 三) 同跨径的钢结构梁自重仅占砼结构的 1/3,可将两侧的砼空心板梁改为钢结构,并 将桥梁需要加宽的部分用钢结构梁加挑臂形 式来解决。 方案一置换一块空心板梁。施工期间的 对高架桥交通影响较方案二、三要小。相对 方案二、三更为经济,虽然单盖梁根部产生 了一定的拉应力,但满足 B 类构件的设计要求。 部分桩基承载力超过允许植 5~7%,桩基无需 加固。 方案二置换两块空心板梁。施工期间的对 高架桥交通影响较方案三有所改善。造价相对 方案三较为经济。虽然单盖梁根部产生了一定 的拉应力,但满足 A 类构件的设计要求。
满足 无需加固 部分桩承载力 超过允许值 3~5%
稳定性好
外套钢箱梁,用锚杆固定, 有实例。或采用劲性骨架 固定,外包混凝土,操作 性好。 影响较大,施工期间可确 保 4 车道(每车道 3.4m) 通行。 地面无需搭支架施工 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
满足
满足
稳 定 性 差, 需 设 支 座 抗 拉构造,构造较复杂。 牛腿需钻孔预应力加固, 对原结构内部质量有一定 损伤,施工质量要求高。 影响较大,施工期间可确 保 4 车道(每车道 3.15m) 通行。
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
维持原状景观
10318
方案三(-1)置换三块空心板梁。经标准 跨径的简支结构进行计算,该结构基本不增 加墩身、盖梁等构件内力。原桥墩盖梁不必 加宽,保持了原墩柱结构的简洁通透。该方
案对桩基安全系数 k 值影响最小。施工时对 地面交通影响最小。但盖梁端部需局部加固 (钻孔施加预应力),对原结构内部质量有 一定损伤,施工质量要求。造价较高。
2 不置换板梁,添加钢梁 盖梁加宽加厚 (接劲性骨架,外浇混凝土) 盖梁根部上缘拉应力 约 -1.8~-2.4Mpa,可满 足 B 类构件要求。可通 过预顶措施满足 A 类构 件要求。 满足 无需加固 部分桩承载力 超过允许值 10~12%
稳定性好
稳定性好
采用劲性骨架固定,外 包混凝土。张拉体外束, 常规操作。
形(绑宽方案 O) 方案 O-1 优点是施工期间不影响高架交
通,造价较便宜。但盖梁加宽的同时盖梁加厚。 对高架外形有一定的影响;且施工实施难度 较大,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大;实施 后既增加的荷载,使部分桩基承载力超过允 许植 10~12%。盖梁加厚可满足 5m 的通行 净空。
方案 O-1 具有方案 O-1 优点的同时,采 用体外预应力改善盖梁根部的受力性能,且 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施工工艺成 熟,造价最便宜。虽然部分桩基承载力超过 允许植 10~12%,但根据规范,对于经多年 压实未受破坏的桥墩基础的地基土容许承载 力也可适当提高。因此桩基无需加固。但采 用体外预应力对高架外形有一定的影响。
3 高架结构拓宽方案
内环线广中路~沪太路段全长 3.6km。需 拓宽段长约 1.65km( 其中单侧拓宽约 0.45km, 双侧拓宽约 1.2km)。有近 1.566km 为简支结
图1
图2
作者简介:孙巍(1969-),男,上海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160
图3
图4
构的路段,其主梁断面形式空心板梁、T 梁、 箱梁;另有一个现浇连续梁段 ( 低高度箱梁 )。
小
满足
满足
稳定性好
外套钢箱梁,用锚杆固定, 有实例。或采用劲性骨架 固定,外包混凝土,操作 性好。 影响较大,施工期间可确 保 4 车道(每车道 3.15m) 通行。 地面无需搭支架施工 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
经过涂装处理 不影响外观
经过涂装处理 不影响外观
维持原状景观
经过涂装处理 不影响外观
8622
9861
针对原高架结构情况,高架桥拓宽方法 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于简支体系的高架桥采 用不设墩在原结构上加宽的方法(称绑宽); 二是对于连续体系的高架桥采用在其外侧设 墩方式拓宽。
3.1 高架绑宽方案 3.1.1 高架绑宽上部结构的选择 高架绑宽的结构控制因素主要有三点: a、下部构件的桩基础承载力(尤其是横向边 桩反力),b、桥墩承载力,c、盖梁承载力, 方案能否实施要对上述控制条件进行验算, 确保下部构件的安全可靠,因此也需对上部 加载进行控制。 原高架桥梁均为砼结构,如果拓宽方案 采用原结构的预制砼梁,虽然该类梁施工工 艺成熟、质量能保证,且同质、同高度梁变 形一致,绑宽后的纵向拼缝容易处理、桥面 平整。但由于砼结构自重过大,桥加宽后, 恒载将增加 10~15%;由活载引起的边桩反力 又将增加 10%,对墩边桩的基础安全度影响 过大,同时对盖梁及立柱受力性能不利,经 计算原设计的下部构件将难以承受。所以, 绑宽桥的上部结构采用砼梁方案是不可行的。 如果拓宽部分的桥及防撞栏杆均采用钢 结构,则可以减轻构件自重和减少对下部结 构的影响。原高架桥下部结构设计经济合理, 承载力富余量很少。如果采用钢结构绑宽, 计算结果虽说仍有 2~5% 的桩基础安全系数 k 值要降低。但考虑到桥梁已建成 12 年,基础
关键词:高架桥;拓宽;体外预应力
中图分类号:U44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6)07-0160-04
1 概述
1.1 原高架桥荷载标准及主要结构形式 原高架桥设计荷载标准:汽车—20 级: 验算荷载:挂车—100。 抗震设防标准:按地震基本烈度 7 度设防, 重要性修正系数采用 1.3。
理的方法。 1.2.4 拓宽方案应能满足快速施工的要求。
在拓宽工程实施中,尽量能减少对高架及地 面道路运行的影响。保证施工期间内高架桥 上达到一定的通行能力。
2 桥梁技术标准
2.1 设计荷载: 汽车- 20 级。 2.2 抗震标准: 地震按抗震基本烈度 7 度 设防,重要性修正系数 C=1.3。 2.3 拓宽后断面:( 防撞栏杆 )+10.25m( 车 行 道 )+0.5m( 防 撞 栏 杆 )+10.25m( 车 行 道 )+0.5m( 防撞栏杆 )=22m
1.2 高架拓宽的原则 1.2.1 桥梁拓宽方案以保证原结构的安全、 可靠为首要原则。保证拓宽工程与原设计相 应的使用年限一致。 1.2.2 拓宽后结构技术标准基本与原设计 一致。(挂车—100 不考虑) 1.2.3 高架拓宽要考虑城市美观和环境要 求。为不影响路况通行条件,多数路段拓宽 尽可能不设墩、不迁排地下管线。拓宽工程 基本维持原结构下部构件外形,局部进行加 固。对于特殊结构,特殊情况,采用特殊处
方案一(置换一块板梁)
置换一块板梁,盖梁加宽 (外套钢箱盖梁或钢砼 盖梁)
方案二(置换二块板梁)
置换 2 块板,盖梁加宽 (外套钢箱盖梁或钢砼 盖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