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窟》开“以诗传情”之先河
郭璞《游仙诗》讲解

郭璞《游仙诗》讲解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生于公元276年(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公元324年(晋明帝太宁二年),他博学多闻,精通阴阳卜筮等术。
王敦任为记室参军。
后敦欲谋反,郭璞借卜筮谏阻,因而被杀。
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他好古文奇字,曾注释《尔雅》、《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诗赋都富于文采,其中以《游仙诗》为他的代表作。
有《郭弘农集》。
郭璞游仙诗十四首,虽有表述老庄旨趣的玄言成分,却慷慨多气而非“辞意夷泰”,文采华茂而非平淡乏味。
也就是说,它顺应了时代风尚而又超拔于时代风尚。
现选讲四首。
其一(京华游侠窟)本篇是《游仙诗》的第一首,具有总括全部组诗的纲领性意义。
可以看出,诗虽以“游仙”为题,却并不沉迷于完全与人世相脱离的虚幻的仙境。
作者把隐逸和游仙合为一体来写,两者常常密不可分,抒发的情绪是生活于动乱时代的痛苦和高蹈遗世的向往,但内中又深藏着不能真正忘怀人世的矛盾,这就是所谓慷慨之气的由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的蔑视和对高超隐遁生活的赞美。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夷。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京城里是游侠聚居的地方,山林是隐士们栖息之所。
荣华富贵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还比不上那些栖身于草野的隐逸之士。
(京华,京师,亦即京城;隐遁,指隐居避世之人;朱门,古代豪贵之家的门漆成红色,这里指荣华富贵;蓬莱,指蓬莱仙境。
)临近泉水酌取清波为酒浆,到山冈上拾取丹芝。
灵溪之水可以隐居盘游,何必要青云直上去做官呢!(挹,舀,酌取;丹夷,初生的丹芝,古人认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登云梯,犹言置身青云,指出仕。
)做过漆园吏的庄周不愿去楚国为相,老莱子的妻子不愿意为人所制,愿同老莱子过隐居生活。
(虽然)出仕做官,就会被朝廷重用,退而隐居,就会处于困境。
(但是)远离尘世之外的人,他们的志向就比伯夷、叔齐他们更坚决。
郭璞《游仙诗》论

按:对以上诸说均出自名家之口,教学中采摘 谁家,均不为过。但似乎让人心有不安。由于“《郭 璞集》十七卷”今不存,所以对郭璞游仙诗的考证困 难大。据逯钦立辑《先秦魏晋南北朝诗》载,郭璞 游仙之作凡十九首。但是在钟嵘《诗品》中将其列 为中品,并评注云:
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 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 之作,词多慷慨,乘远玄宗。其云:“奈何虎豹姿”。 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堞咏怀,非列仙之趣 也。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国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这首诗共七十字,十四句,在层次上极为分明, 前十二句为一整体,每四句为一个层次,每个层次 又是一组独立的情与景合,景合情生,具有鲜明审 美倾向的画面。 前四句为第一层面,“京华”与“山林”分别受 “游侠窟”“隐遁栖”的限定与补充,从而将两种情趣 迥异的生活图画活盘托出给读者,同时也是当时社 会生活的如实写照。在两晋,由于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杀伐不断,所以现实中的一批“游侠”在帝都 挣扎奋斗,也有一批实践者或高蹈远游,或隐遁山 林,越脱黑暗社会的羁绊,以发言玄远,大倡清谈之 风,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如嵇康、阮籍、郭璞等 人都曾以歌颂隐逸而排遣愁肠,表达自己的内心苦 闷,寻求心理的平衡,所以“山林隐遁栖”的生活道 路作为当时许多文人士子所选择的道路。诗篇将 “京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置于诗首,形成起势不 凡的两峰。诗人向对这两种不同的生活道路,在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中作了明确的选择,只 有隐逸才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这是诗人面对国 家的安危,民族的危亡而自己又不能施展抱负的悲 愤之思和痛苦心情的写照。 第二组画面是五至八旬。按常规写法,当第一 画面结束后,诗人选择的隐境或仙境应该重笔描写 方可尽意。但这首诗却另作安排,隐境仅用“临源 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十个字托现出来。用“陵”的 经过,登上之意与“临”相对,用比普通灵芝更具仙 气的“丹荑”,它是灵芝中赤幢的幼苗。用“挹清波” “掇丹荑”六字,暗合深隐意味,激起读者的遐思。 接下来的“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是说灵溪既 可以归隐,何必要去舍近求远企求神仙之境呢?在 这组倾向性十分明确的画面中,郭璞是以隐居山林 这条切实可行的人生道路作为自己对黑暗政治对 抗的方式,显示了诗人在沉入遐想时的求实精神。 这里他不取仙境,所以有人认为这似乎与作者的其 它游仙诗赞美仙境的诗句是矛盾的,其实在这里诗 人是幻想超脱现实,但现实的根源又在不停地将其 从幻境中拉回到现实中来。郭璞曾经在其他诗中 云:“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虽欲腾丹溪,云螭 非我驾”。可见,他并非时时确信有仙可登的,在这 一点上,他与创作了游仙诗的曹植和在其《咏怀诗》 中多次描写仙境的阮籍一样,并非相信仙境的存 在,仅作幻境中的想象而已。 第三层面上,画面由现实飞向历史,用历史典 故庄周拒绝楚王重金之聘、老莱子随妻逃人深山, 后两句又进一步用比喻说明追求隐逸的心应有进 无退,坚定不移,因而在诗将似结束时又掀起新的 波澜,诗至此已三次转折,由理想进入到具体途径 的寻求,由现实又进入到对名士们的总结。这样层 层推进,毅然绝然地隐逸,表达了诗中对黑暗世俗 的否定。这种符合逻辑的推理,诗的思维动程自然 而然地落到了诗句的最后两句“高蹈风尘外,长揖
游仙诗——精选推荐

游仙诗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种体式。
就其本义⽽⾔,这指的是歌咏仙⼈漫游之情的诗。
其体裁多为五⾔,句数或⼗句,或⼗⼆句,或⼗六句不等。
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游为近体。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夸张、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法;⽽道家神仙典故的运⽤,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调。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种纯写求仙长⽣之意。
另⼀种则是愤世嫉俗之⾔。
早在先秦时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出现,⼈们已设想“千岁厌世,去⽽上 ;乘彼⽩云,⾄于帝乡”。
(《天地篇》)屈原在《离骚》⾥愤慨⾼远的理想不能实现,求诉⽆门,就幻想上升天界,遨游四极。
秦始皇曾“使博⼠为《仙真⼈诗》,及⾏所游天下,传令乐⼈歌弦之”。
这些《仙真⼈诗》已佚,鲁迅认为“其诗盖后世游仙诗之祖”。
游仙诗的流⾏则是汉代以後的事。
神仙思想在汉代⼀直发挥着重⼤影响。
在汉⼈的宇宙观⾥,⼀个具体⽽完整的神仙世界形成了。
反映在⽂学领域,汉赋在以铺张扬厉的⼿法叙写世界景象时,神仙境界就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乐府⾥也有描写神仙内容的篇章。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神仙信仰乃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从⽽有关仙⼈、仙界、学仙、成仙等等观念更⼴泛地流⾏开来。
魏、晋时期⽂⼈们相当普遍地接触、接受道教,神仙题材⼤量被表现于⽂学作品之中。
⽽在诗歌中,神游仙境即“游仙”则成为经常地表现的内容。
如曹操的《⽓出唱》、《陌上桑》、《秋胡⾏》等,都是表现游历仙境内容的。
到了曹植,则出现了以《游仙》为题⽬的作品,曹植还有《升天⾏》等,这些作品显⽰出游历仙界题材在曹植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把“游仙”进⼀步确⽴为⼀种诗体,始于昭明《⽂选》。
《⽂选》所录有何劭⼀⾸和郭璞七⾸。
何焯评论何劭《游仙诗》说是“游仙正体,弘农其变”。
游仙诗的特点

魏晋游仙诗的特点摘要:游仙诗与其他的诗歌体式相比,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词藻堆砌和仙人、圣贤的交往,抒发自己感悟、对仙人生活的的赞美以及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
关键词:内容寻仙愤世嫉俗浪漫艺术形式游仙诗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诗赋,最先可追溯于《楚辞》中的仙人轻举登霞的篇章,后来秦朝寻仙长生一说大盛。
秦始皇好神仙,曾"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汉代比较出名的神仙思想作品有《日出入》、《天马》。
但是游仙诗的流行却是在魏晋时期。
在魏晋时期游仙诗的盛行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的政局动乱,腐朽残暴的统治,是很多诗人郁郁不得志只能在游仙诗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在魏晋的时候游仙诗发展到了巅峰,为后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游仙诗与其他的诗歌体式相比,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华丽的词藻堆砌和仙人、圣贤的交往,抒发自己感悟、对仙人生活的赞美、渴望和对长生的追求。
游仙诗作为道教诗词的特有体式,它以超现实世界──天界仙境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诗歌之中,着力描绘想象世界的美好。
与现实世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对残酷的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很多的在现实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很多游仙诗。
曹植在现实生说中处处碰壁,寄情于神仙之说,写下了许多游仙诗。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
咱们该记得从梁简文帝当太子到唐太宗宴驾中间一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子昂未生之间一段时期。
这其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
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没有第一流诗人,乃至没有任何诗人,不是一桩罪过。
那只是一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一桩踊跃的罪。
它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就因为他们制造了些有如下面这样的宫体诗: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转身正颜色。
(高爽《咏酌酒人》)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里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庭内外的气氛。
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人人心中怀着鬼胎:春风别成心,密处也寻香。
(李义府《堂词》)对姬妾娼妓如此,对自己的结发妻亦然(刘孝威《郡县寓见人织率尔赠妇》即是一例)。
于是发妻也就成了倡家。
徐悱写得出《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那样一首诗,他的夫人刘令娴为何不可以写一首《光宅寺》来胜过他?索性大家都揭开了:知君亦荡子,贱妾自倡家。
(吴均《鼓瑟曲有所思》)因为或许她明白她自己的秘诀是什么。
自知心所爱,出入仕秦宫。
谁言连屈尹,更是莫遨通?(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简文帝对此并非惊讶,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趁心的消息。
堕落是没有止境的。
从一种变态到另一种变态往往是个极短的距离,所以此刻像简文帝《娈童》,吴均《咏少年》,刘孝绰《咏小儿采莲》,刘遵《繁华应令》,和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一类作品,也不足令人惊奇了。
变态的又一型类是以物代人为求知足的对象。
于是绣领,[衣白]腹,履,枕,席,卧具……全有了生命,而成为被玷污者。
推而广之,以至灯烛,玉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核心,不用说,有机生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人的同情者。
《唐园诗话故事杂谈》

《唐园诗话故事杂谈》 概述 不同时代的园林,都汇集并体现着自己时代特征的人文思想。看园林,也是看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园林,是人居活动营造的生活环境。看唐代的园林风貌,就要解读唐代人们生活的状态,而能提供这些生活状态反应的,除了传世唐代绘画古迹和一些出土文物,其它更多都在唐代那光耀历史的文化特色——唐诗之中。 诗歌是表达人们心理感情最精炼的语言形式。从唐诗看唐园林,就是看唐人的文化精神。 据好事者统计,42800余首全唐诗里就有6000多首关于园林景致内容的诗作,真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了。这些诸多的诗词歌赋,正是唐代人文文化精神面貌的体现,又是唐代园林内容的艺术内涵。 历史走到今天,早已告别私天下的皇权时代。 因此这里要把代表民众性的唐代公共园林,置首开篇。
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说唐代园林,长安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那里有着无数的大唐故事。 来到古城西安,便感受着浓郁的唐风唐韵。 大明宫,华清池等等长安城的故事讲不完。(目前重建的曲江池遗址公园,位于曲江新区东南部,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整个公园以曲江池水面为中心,分为八大景区。) 如今的西安城,毕竟已不是唐代的长安城。今天的曲江遗址公园,芙蓉园、紫云楼、曲江池水,也只是历史时空里的盛唐烙印传达给今人的一种影像。 如果我们用唐时的曲江来陪游如今的曲江,彼此相印,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 1、曲江池 曲江游园曾是唐代长安人们最繁盛热闹的公共游园。 唐玄宗时引浐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 芙蓉园中的池水,唐代也叫凤凰池或芙蓉池。有许多的诗人在皇家园林侍宴唱和。 曲江在唐代不仅是园林风景区,还是文化荟萃的地方。曲江流饮,杏园探花,进士国宴,郊游踏春,慈恩寺观戏,雁塔题名等一系列的人文活动都曾聚集在这里。
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中描绘节日里长安城外繁华景象。 唐代人们崇尚自由洒脱,在着装上追求奇装异服、标新立异。当时的长安很流行胡服,色彩鲜艳、翻领窄袖紧身的胡装成为时尚。“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新唐书﹒五行志》) 因为胡装的确斑斓绰约,显得风骨矫健,连女子也大胆地以此装束来打扮自己。再加上女子们喜欢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团,并插杆结索,以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宴的帷幄。(《开元天宝遗事》) 曲江因她们的欢歌笑语而增添了更动人的美景。 唐代人爱热闹,喜欢郊游,似乎洋溢着无限的快乐。 白居易老先生更是吟唱“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游》) 假如在今时今日,到了春天,这位大诗人会一定要拉着我们到曲江去踏青的呢。 曲江曾是唐代长安人们集体的公园。每逢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 ⑵慈恩寺是人们看戏的好地方。唐人张固《幽闲鼓吹》中说,连宣宗皇帝的女儿万寿公主都来这里看戏。一年四季,曲江,杏园,慈恩寺,大雁塔等都会包围在这些热闹的场面里,到处洋溢着人们乐观主义的笑语欢歌。 特别是三月三日上巳节,也是新科进士及第一起在曲江杏园参加曲江会国宴,然后在大雁塔题名留念的时节。
《游仙窟》: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游仙窟》: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邹祖尧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4
【摘要】<游仙窟>是初唐时的一部传奇小说.它第一次把中国的小说从对神异鬼怪的描绘创造性地转移到了对人间悲欢离合的叙述上,而且结构完整、描写细腻,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邹祖尧
【作者单位】安徽凤阳师范学校,安徽,凤阳,23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开山之作 [J], 袁武
2.借鉴创新承前启后——由《游仙窟》看小说由志怪到传奇的演变 [J], 林凤华
3.《竹取物语》"窥视"场景与初唐小说《游仙窟》之关联考 [J], 李宇玲
4.《竹取物语》“窥视”场景与初唐小说《游仙窟》之关联考 [J], 李宇玲
5.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重评《新中国未来记》 [J], 欧阳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三·悼亡游仙诗鉴赏

悼亡游仙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深情缱绻悼亡诗⒈悼亡诗溯源提起“悼亡”,就不能不说《诗经》中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此诗为我国悼亡诗之祖,主要写妻子死后,丈夫看到她亲手缝制的衣裳时伤感的心情。
自此之后,将悼亡诗推向高峰的是西晋文学家潘岳,他的《悼亡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且由于其影响深远,从此“悼亡”两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称,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
潘岳的《悼亡诗》是为其妻杨氏而作,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
长大成婚后,夫妇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
杨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当时不到五十岁。
《悼亡诗》一共三首,分别作于杨氏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
传诵最广的是第一首: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情谁克让,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巢来,晨留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首诗共二十六句,写送葬回来的感受,沉哀入骨,苦不胜辞,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无限深情,读来真切动人。
前八句,先用四句交代妻子去世已经三个月,如今已下葬入土(按照古代葬礼,死后“三月而葬”),接着四句写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在此情况下还不如去朝廷供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莺莺传》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 江妃二女》《 、清溪庙神》 中的以诗酬答
( 责任编辑 : 李圣华)
7 6
[ 汪辟疆 _ 3 ] 唐人小说[] G. 上海 : 中华书局编 印所 ,9 9 15 . [ 吴志达 . 4 ] 中国文言小说史[ . : M] 济南 齐鲁书社 ,9 4 19 .
[ 苏建新 . 5 ] 中国才子佳人小说 演变史[ . M] 北京 : 社会科 学文
献 出版 社 .06 20.
贵家世 、 绝世容颜 , 顿生情愫 , 听闻十娘调筝之声 ,
便 再也 按捺 不住 , 即咏诗 一 首 : 自隐多 姿则 , 他 “ 欺 独 自眠 。 故故 将纤手 , 时弄小 弦。耳闻犹气 绝 , 时 眼 见 若为怜 。 渠痛不 肯 , 更别求 天 。 表达 自己的 从 人 ” 爱 慕与迫 切思见之 情 , 也及 时复诗一 首 :面非 十娘 “
之 、 继 之 , 由诗终 之 , 诗 复 以张 生 《 春词 》 首 为 其 二
《 清溪庙神》是南朝吴均的志怪小说 《 续齐谐
记》 中的一篇 。 事叙 王家 娘子 白扶持 闻赵 文韶 “ 故 甚
哀怨” 西乌夜飞》 遣婢通言 , 的《 , 得相见 , 文韶为之
始, 以莺莺一首五绝为其终 , 诗无不切情合境 ,莺 《 莺传》 因之成为唐传奇 中诗文完美结合的典范之 也 作 。定其为“ 以诗传情” 的代表作无可置疑 。 但作为 “ 以赠诗表爱情先例” 的作 品尚可商榷 。 因为在此之 前 已有更适合此殊荣的《 游仙窟》 。
情 ” 。 小说 中 , 的 在 文成 听罢浣衣 女子述及 十娘 之尊
或歌 曲酬酢还 不成气候 的话 ,游仙窟 》 《 中的诗 歌 已
很具有 影响力 , 对小说 情节 的发展可说起 着不 可或
缺的作用 ,男女主人公就是在诗歌的催化作用下
“ 渐渐 深入” 。 的 细读 《 游仙 窟》 便可发 现其 中用 诗与
红颜难 再遇 ! 令翅 羽为人 生 , 但 会些 高飞共君 去 。 ” 【 3 , ) 的感情 得 到 了升 华 , 两人 不再 是单 纯 的外貌 上 的 吸引 , 而是 感情 上 浓厚 的依 恋 之情 , 在 这一 过 而
程 中 ,以诗 歌为主 的交流起 到 了至 关重要 的作用 ,
关键词 :游仙窟》 以诗传情 ; 《 ; 先河
中国古代数量不菲 的“ 诗文小说 ” 一直是小说 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于哪部小说开以诗传情之 先河 , 笔者所见有二说 : 马瑞芳先生《 马瑞芳讲聊
等属同一类 , 是因为它们具有如下共 同点 : 首先 , 都 是人神恋情 ,描写的俱是俗世不可能发生的恋情。 其次 , 诗歌作用不 明显 。 三文 中都有诗歌酬唱, 但诗 歌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更多的只是增加文学气息 , 对 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 而且数
歌《 草生盘石下》女与婢歌《 , 繁霜》 最后方 知 自称 ,
王家娘子 的白扶持竟然是祠庙 中的女姑神像 . 一夜 的缱绻倒更像是南柯一梦。对 于《 清溪庙神》 如何 “ 以诗传情 ”马瑞芳并没有作出分析。其实文中出 。
现的《 草生盘石下》 繁霜》 虽然诗意浓厚 , 与《 , 却与 《 江妃二女》 《 、少吴》 等篇一样 , 仍属早期穿插赠诗
作者简介 : 张梅( 93 )女 , 18 一 ,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 0 5级古代 文学硕士研究生。
7 5
维普资讯
研 究 生 论 坛
语 文 知识
2 0 年第 1 08 期
以及 诗歌 的 比重很 大 。 万余 言 中容纳 了 8 3首诗 ( 包 括 引诗与 断句 ) 而不 显突兀 和累赘 。 我们 不 妨 细 致来 看 《 仙 窟 》 如 何 “ 游 是 以诗 传
他 舍面 , 是 自家 心 ; 心 何处 关天事 , 辛苦 漫追寻 ! 当 ”
之前小说中用诗的不同, 在这之前小说 中的用诗多 是点缀作用 , 游仙窟》 而《 中的用诗已与整篇小说紧 密结合 , 浑然一体 , 诗歌实际上起 了“ 第二红娘” 的
作用 ,如果 把互相 戏谑 的诗 抽掉 ,游 仙窟》 “ 《 就失 去
因而对于男女主人公之 间是否有爱情表示怀疑 。
但 作 者 着 重 突 出 了才 与情 在 二 人 相 识 相 爱 中 的 作 用 ”5 , 文成 夸 十娘 “ 『 如 J ( 神仙 窟 ” 十娘 夸 文 成 。 “ 章窟 ”】 ” 文 【P ,渲 染更 多 的是 男 女 主人公 的相 互 3 (
是他家好 , 人非着意人 ; 何须漫相弄, 几许费精神。 ”
m 2 男 女 主人公 便在 诗歌 赠答 这种 独特 的方 式 中 0 1
爱慕之情人中可以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真情 。 从上所述,莺莺传》 《 是以赠诗表爱隋的典范之
开始了解对方 、 交流感情 。 接下来 , 文成与十娘更是
通过一 首首 咏物诗互 陈心 曲 , 如咏琵 琶 :心 虚不可 “
了它的基本 特色 ” m 。 不 少论 者 都 将 《 游仙 窟 》 为 狭邪 游 的写 照 , 视
文 成见到 十娘半 面后 即咏 日 :敛 笑偷残靥 , 羞露 “ 含 半 唇 ; 眉犹 叵耐 , 眼定 伤人 。描 绘 了十娘 “ 一 双 ” 巧笑 倩 兮 、 目盼兮 ” 眉 的动人 神态 。 十娘便 遣婢报 诗 :好 “
量 很少 。 再次 , 爱情 渲染 不浓 烈 , 女 主人 公相 互爱 男
斋》 谈到《 聊斋志异》 红楼梦》相似的诗化爱情” 与《 “
时说 :中 国文 学 诗歌传 统源 远流 长 , 歌 和小 说结 “ 诗
合也很早 。自六朝小说《 清溪庙神》 以诗传情先 开 河, 男女赠答成 了爱情主人公传统交流方式 。”】 【 1 ( 2 陈平原先生《 6 8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论述到 中国古代小说用诗时说 : 自 “ 元镇《 莺莺传》 开以赠 诗表爱情 的先例 , 作家只要捏造出两个才子佳人 , 就能在小说中无穷无尽地吟诗作赋 。 【 2) ”2 2 l4 ( 笔者以
维普资讯
《 游仙窟》 以诗传情” 开“ 之先河
《 游仙窟》 以诗传情” 开“ 之先河
张 梅
(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 0 4 ) 0 4 4
摘 要 :游仙窟》 《 中的用诗 , 以诗传情” 开“ 先河之作 , 清溪庙神》 而《 中的“ 以诗传情” 还不够成熟 ,莺莺 《 传》 则是这 类“ 以诗传 情 ” 小说 的代表 作 。 ‘
为二说 皆可商榷 。
慕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 。 唐前的此类小说可以
说, 在以诗传情方面还不够成熟。 陈平原言“ 自元稹《 莺莺传》 开以赠诗表爱情 的 先例 , 作家只要捏造出两个才子佳人 。 就能在小说 中无穷无尽地吟诗作赋” 可知他认 为《 , 莺莺传》 中 张生与莺莺为“ 才子” “ 、佳人”与前文所言人神恋 。 情是有所区别的。 张生与莺莺 的交往可说是由诗始
之作 类型 。 不太成熟。 之所以说《 清溪庙神》 江妃二女》《 与《 、少吴》 篇
收稿 日期 :0 8 l 7 2 0 一 一2
《 游仙窟》 为初唐末盛唐初张鹜所撰, 讲述文成
在奉使河 源途 中逢神仙窟主人十娘 、 五嫂 , 与她们
饮 酒 唱和 , 以诗调 笑 , 与 十娘成 一夕 之好 , 并 清晨 即 离 去 的故事 。 其表 达方式 中最 明显 的特点就 是骈文
作, 但之前《 游仙窟》 已具规模。开以赠诗表爱情先
例的成熟之作应是《 游仙窟》 。
参考文 献 :
[ 马瑞芳马 瑞芳讲聊斋[ . : 1 ] M] 北京 中华书局 ,05 20.
[ 陈平原. 国小说叙事模式 的转变[ . 2 ] 中 M] 北京 : 北京大学 出
版社 .0 3 20 .
测. 眼细强关情 ; 回身以人抱 , 不见有娇声。十娘 回 ”
诗 :怜肠 忽欲 断 , 眼 已先 开 ; “ 忆 渠未相 撩拨 , 娇从何
处来? f 两人此时皆已明白彼此心意。 ” 离别时两 人又借诗歌表达难舍难分之情 , 如文成所咏:人去 “ 悠悠隔两天 , 未审迢迢度几年? 纵使身游万里外 , 终 归意在十娘边。十娘咏诗 :天涯地角知何处 , ” “ 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