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基因理论看经典教育

合集下载

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通过传承中华文化,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就能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1. 培养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到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2. 提高文化修养和素养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道德、美德和行为规范,通过传承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化修养和素养,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情感的人。

3.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三、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1. 经典诗词教育经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通过儿歌、童谣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并喜爱经典诗词,培养他们对汉字、文言文的兴趣。

2. 传统节日习俗教育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3.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我国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彩,例如剪纸、扎染、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能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四、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方法1. 融入游戏化教学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需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图画、音乐、等,将我国传统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家校合作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家长在家中也可以开展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家中延续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学习。

教育教学中如何传承《赤壁赋》的文化基因

教育教学中如何传承《赤壁赋》的文化基因

教育教学中如何传承《赤壁赋》的文化基因《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为古代文化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对于引导社会思潮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教学的转型,如何传承《赤壁赋》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案编写和教师素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传承《赤壁赋》的文化基因。

一、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中,课程设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难以学有所成。

如何合理设置《赤壁赋》的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是关键之一。

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层次,合理选择教材版本和篇目。

比如,小学可以选择《伟大的历史遗产——《赤壁赋》》、中学可以选择《国学经典》系列中的《赤壁赋》等版本,而篇目方面可以选择《赤壁赋序》、《乘舟将欲行》、《临江仙》等篇目,根据课程要求或学生需求逐步引入全文。

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浸润程度,合理安排课程难度和学习方式。

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以简单的故事、歌曲、手工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赤壁赋》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而在中学阶段可以以详细的阅读分析、文化交流、写作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赤壁赋》的文化认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案编写教案编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便于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何在教案编写中体现《赤壁赋》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点,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注重融入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图文并茂,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比较丰富的史实说明文化背景,推崇诗人才情和国家兴衰.教案应注重语言的逻辑演绎和文化的呈现。

学生讲述文章主旨,需要采用严谨的逻辑思考方式,组织详略得当的语言,有条不紊地展现文章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教案应注重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意义。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创新美育教育途径——以地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都美育新探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创新美育教育途径——以地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都美育新探

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创新美育教育途径——以地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都美育新探发布时间:2021-07-06T14:57:53.1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期作者:吴克娜[导读]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美育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吴克娜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610000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美育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也作出了很多的理论常识,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而通过重视地域文化的挖掘,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能够探索出更新颖、多样化的美育教育路径,引导学生懂得挖掘生活中的美,促进其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给其之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美育前言: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同时也是开展美育教育的丰富、特色资源。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美育、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文化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途径,而美育则是立德树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合理选择内容,优化美育方式要想确保地域文化具有的优势特点可以在美育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以及教育需求,对开发出的地域特色文化做出合理的筛选与对比分析,将其中具有积极属性的美育资源提炼出来。

从物态层面来讲,在开发地域文化过程中,应对文化本身的特色造型元素、代表色调,以及构成形式等方面给予着重描绘。

而从行为文化层面来讲,则要对人们身处社会的审美观念、信仰思想进行归纳,客观的分析在现有社会认知下,被社会淘汰的地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审美思想作出深入反思。

然后,将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传承性的地域文化恰当融入到美育教育当中[1]。

美育具有非常显著的与时俱进的特性,要想在与地域文化有着一定历史沉淀的内容相结合,这一过程也存在一定难度。

教育学立场“文化基因”的定义与界定-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学立场“文化基因”的定义与界定-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

教育学立场“文化基因”的定义与界定-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道金斯提出Meme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之后,西方学界少有突破这一界定的,而是国内学者从哲学、文化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不断充实Meme和文化基因的内涵。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共生共在的关系,基于教育学立场开展文化研究有其必要性和优势,而要进入教育学文化研究的核心和本质需要对文化基因概念进行澄清和再认识。

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文化基因概念探析,首先需要澄清其特征、功能和独特性,继而在比较分析已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给出教育学的规定性回答。

概念的探析只是开启,文化基因的应然构成和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文化基因; 中国教育学; 复制与传播; 界定;文化基因是一个频繁见诸报端的概念,大众对于文化基因的理解并不存在多大困难,表达着所阐述文化领域或文化现象中的基本、核心、本质的内容。

文化基因不仅是一个大众概念,更是一个学术概念,其广泛的接纳程度使得原本的学术意义受到了一定遮蔽和忽视,包括一些学者也并不将其作为严谨的学术概念进行使用。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生共在关系,教育学领域开展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育人、成人的旨归也要求这样的研究务必是基于教育学立场展开。

而要进入教育文化研究的核心和本质就有必要对文化基因概念进行澄清和再认识,否则就会产生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围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文化基因的概念引入与内涵演进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在广泛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物种起源》,推动了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学也成为了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经过八年豌豆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的论点,开启了生物学研究的新世界,生物遗传学开始逐步建立、兴起。

远程教育文化基因的作用——以电大为例

远程教育文化基因的作用——以电大为例

的, 其作用相似于生 物的基 因密码 , 而我常用基因 故
来 喻指 文化 的作 用 。 就 中国 电大 系统 的文化 而言 , 它有 来 自于一些 什
然是一种积淀 , 它必 然来 自于传统 。然 而我总觉得 , 用积淀来 喻指文化, 似乎过于消极 , 要使人去联想到 淤泥和 灰尘 , 文 化 的作 用 实 际 上 是 充 满 着 生 命 力 而
致型组织拥有高度忠诚 的员工 、 核心价值观 、 处理事 件 的独特方法 、 从内部提升的倾 向和一系列明确的能 做 和不 能做 的行 为 。参 与 型 组 织 文 化研 究 教 职 工 对
组 织 的责任 感 和 自治能 力 , 织 成员 以“ 组 高度参 与 ” 提 高 决策 的质 量 , 提高 执行 的力 度 。适 应型 组织 文化 研
究拥 有一 个 规 范和信 仰 系统 的组 织 , 如何 感知并 对 外
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远程特色的包括价值观、 信 念 等 内涵 的观 念体 系 、 为规 范 。它 主要包 括 物质 文 行
化、 制度 文化 、 精神 文化 。“ 校 物质文 化是 由学 校 师 学
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 中创造 的各种物质设施 , 它们
立的办学机构联合组成 的、 具有严格分工和程序 、 共
同承担 责任 和任务 的远 程教 育 系统组 织 ; 狭义 的现 代 远程 教育 组织 指一 个 相 对 独 立 的办学 组 织 。我 国 目 前 的现代 远程 教育 系 统 主 要 有 : 播 电 视 大学 系统 、 广 普通 高校 网络 学 院系统 和 国家 级 远 程 教 育 公共 服 务 体系 。这些 系统 是 正在成 长 中 的既联 系紧 密 ( 务方 业
面 ) 又相对 独立 ( 、 行政 管 理方 面 ) 的组织 系统 , 仅兼 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 品质的培养,如尊老爱幼、谦 虚谨慎等。这些品质有助于青 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 德品质。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青少年 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 授,还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发展。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 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发展。
03
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化艺术
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将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给青少年,并激发他们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
塑造价值观
培养道德品质
提升文化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如 仁爱、礼让、诚信等,对青少 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强化民族认同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青 少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 的实践应用
虽然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有积极影响,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引起青少 年的兴趣。因此,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如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等手段,使传统文化教育 更加生动有趣。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为 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社会应提供更多传统 文化活动和资源,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活小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教育

激活小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教育

激活小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教育发布时间:2022-05-06T11:37:51.66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期作者:曾水霞[导读] 根据当前素质教育背景,学校重视起来红色经典文化基因的传承,将其贯穿在小学课堂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的语文教育。

曾水霞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七小学 516100摘要:根据当前素质教育背景,学校重视起来红色经典文化基因的传承,将其贯穿在小学课堂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的语文教育。

红色经典文化独具特点,其中涵盖了优良的民族传统与伟大革命精神,是我国精神上的宝藏。

因此本文将详细论述红色经典文化所具有的教学育人价值与意义。

根据当前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小学课堂中可以通过红色文化彰显出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将其作为有效载体,促进学生个人品格的提升,同时也保证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红色经典文化;家国情怀引言:语文在各个教学阶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是各个教学阶段重点强调的学科之一。

基于目前的核心素养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可知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能力。

红色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文化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构建、价值观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解,并实现红色文化传承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现状简要分析(一)取得的成绩和一些基本做法作为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得到很好的落实的,比如很多学校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这是我国小学每周都会持续进行的一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小学生都能在奏唱国歌时做到立正、敬礼这些最基本的礼仪。

这是现阶段我国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做得比较到位的一点,通过每周的升旗仪式培养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

(二)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主要问题现在小学生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上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并且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需要给予正确的家国情怀的引导。

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

即便你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仍会浸润于故土丰盛的传统文化——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常常被提及;端午,屈原和他的“楚辞”必然会被热议;中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定会浮上心头;春节呢,各种诗词歌赋、对联、灯谜舞龙活动更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别离,则必然联系上杨柳,并用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亲友;思念,则有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更别提还在家乡的你。

从国家主席到平民,大都有过小时候被长辈搂于怀中,或者端坐于教室,朗朗吟诵唐诗宋词的温暖记忆。

传统文化就如同夜深人静时那一缕淡淡的乡愁,渗入魂灵、拢在心头、噙于口角、化作文化的基因。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亲和力。

有历史学家曾指出:“要看中国的大唐文化请去日本的奈良,要看中国的明朝文化请去韩国的汉城,要看满州人的鞑靼文化,请去中国的北京!”看看现在日本的茶道,正是将中国佛教文化和茶文化进行了精致升华;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以及韩服,也均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渊源;英式下午茶要倒在中国精致的骨瓷茶杯中才更显品位……别国奉行拿来主义,将中国不同阶段的传统文化精华与本民族文化糅合,并加以改良得以成为自身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中国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是亟需加强的。

清末,近代中国的积弱积贫,洋务派振臂高呼:师夷长技以自强!鲁迅则提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有识之士纷纷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从此,中国的民间,大凡高大上的事物,总会带上外国的标签,譬如在作者的家乡,但凡好的东西,大都贯以一个“洋”字:长得好看,叫洋气;火柴,叫洋火;漂亮的房子,叫洋楼;商店里贩卖的“洋”(进口)物资,价格必然也很洋味儿——贵得令人咂舌……民国这一波,不少名流出过国留过学喝过洋墨水。

这无意间营造了一种表象,但凡和国外沾边的,都高端大气先进上档次。

但被隐藏掉的事实却是,这些人都自小于家庭或者学校的教育中,汲取了深厚的国学素养,有着良好的家学和幼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的积累和意识新显现信息的产物。它表现为信
息 的形 式 , 而不需 表 达 为 如 生物 基 因一 样 的 原 子 一 分子结 构 , 因此 , 这样 的进 化过 程也 就 比较 快 了 。 当然 , 文 化 的创 造 和 进化 不 可 能 只在 脑 袋 里 发
符号、 基本的建筑符号 、 基本 的制度规则等。在各种 符号 中 , 无疑语 言文 字 在 文 化 中起 着 特 别 重 要 的 作 用, 它不仅构成了宗教 、 哲学等人文 文化学科 的基 因, 而且也构成 了许 多艺术学科 ( 如 文学) 的基 因。 广 义 的语言 当然 也可 以包 括构 成科 学学 科 的一些 基
从这个角度讲 , 如果说一个人所受 的教育有根
本 的难 以治 愈 的缺 陷 , 那 就 可能 意 味 着 他在 文 化 基
模 式和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 , 对文学 、 音乐和建筑的 文化 产生 主 导性 的影 响 。正 是 有 了这 些 文化基 因和 基因组 , 一个文化体系才能在它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 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的同时, 又保持它基本不变的特 征。如果想要更好地 了解一个文化体系 , 应先从 这
基石 一样 , 同样 文 化 的基 因 和基 因组 也 是 形成 整 个 民族 文化 的单 元体 。这 样 的文 化基 因应 当是指 构成

育之间有着很大的类似性。教育实际上讲的就是人 这个最高级生物的文化遗传问题 , 人类前代与后代
之 间的 文化继 承 和发 展 , 从 广 义 而 言 正 是通 过 教 育 这个 基本 的环 节 实现 的。文 化作 为人从 生 物界 独立 出来 的基 本标 志 , 它 在遗 传 过 程 中的基 本规 律 不 可
中图分类号 : e 4 0一o 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4 ) 1 l —0 o 4 0 —0 2
如果说现存 的教育原理和理论有什么根本缺陷 的话 , 可 能就在 于不 理 解 基 因理论 在 教 育 中 的重 大
意义 , 即不 知道 文化 基 因教育 之理 念 。 基 因理论 是生 物学 中关 于遗传 变异 以及 进化 规
能与生物本身的遗传规律完全区别开来 , 相反 , 它一 定是在生物遗传规律基础之上的某种发展形式。这

发展 是不 可能脱 离 开 它 的基 础 规律 而 进 行 的 , 基
种 文化 形式 的基 本 符 号 或 语 言 文字 , 而 文 化基 因
础 规律 相对 于其 发展形 式 而言一 定是 更为 基本 的规 律, 它 一定也 在其 发 展 的规 律 中起 着 更 深 层 次 的支 配 作用 。 到 了人 类 社 会 , 进化主要表现 为文化 的进化。 文 化进 化 的本质 是 意识 形 式 的进 化 , 它 是 人类 活动
律的基本理论 , 基因是指遗传物质 D N A片段。为什 么它 可 以应用 到 教 育 之 中 呢? 如果 能 应 用 , 必 须 是
两者 之 间具有 相似 性 才 行 , 而 恰 恰 在生 物遗 传 和 教
载体的方式 。在文化的遗传中 , 文化载体并不会随 着 个别 人 的灭 亡 而灭 亡 。问题 在 于 , 如 果创 造 这 些 文化载体的思想意识失传了 , 或其文化载体不被理 解, 那么这种文化就有可能失传 。为了使文化传承 下去 , 就需 要教 育 。广义 而 言 , 教 育 的过程 也就 是文 化的传承或遗传的过程。 就像生物基因和基因组是构成整个生物机体的
生, 如同生物的遗传需要将生物信息转化表达为基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4 —0 3 作 者简介 : 江正杰 ( 1 9 6 8 一) , 男, 福建闽清人 ,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 管理学 院经典教 育研究 中心 , 副 教授 , 硕士 。研究 方向 : 中 国文化 经典 , 经典教 育学 。
4 0
本 的符 号Βιβλιοθήκη , 如 数字 、 基本 的几 何 概念及 图形等 。这 些 学科 是 否会 有统 一 的基 因和基 因组 呢 ?应 当说用 语 言文 字表 达 的宗教 性 的和哲 学性 的主流 文化经 典所 含有 的基 因和基 因组 , 亦 即其 中所 包 含 的基 本 思 维
的成长 开辟 最广 阔 的道 路 , 只有 这 样 的教 育才 是 最 经济 、 最 有效 的教 育 。
组应 该就 是指 利用 这些 基本 符号 组成 许 多完 整 的文 化作 品 的共 同 的 思 维 模 式 或 基 本 的构 造 方 式 。 当
然, 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是 由多种文化学科构成的: 宗教 的 、 人文 的 、 艺术 的和 科 学 的 , 显 然 各 种 文 化学
科 的基 因也是 构 成它 们 的基 本 符 号 , 如 基 本 的 音乐
2 0 1 4年第 1 1 期 第3 O卷 ( 总3 5 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 RN AL OF E DU C AT I ON AL I NS T I TUT E OF J I L I N P R OV I NC E
No .1 1 , 2 0 1 4 V0 J . 3 0 To r alNn 3 5 9
从文化基 因理论看经典教 育
江 正 杰
( 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经典教 育研 究中心, 山东 烟台 2 6 4 0 0 5 )
摘要 : 所谓文化基 因是 汉字或语 言的表达 , 文化基 因理论 应作 为教 育 学理 论的基 础 , 文化基 因也 对文化体 系的本 质特征
具有一定影响。我 国中小学教育理应将文化基 因的教 育放在 中心位 置 , 即进行 经典 文化教 育。 关键词 : 文化基 因; 经典文化 ; 经典教 育
因和形体的结构一样 , 文化 的遗传 至少也需要将思 想意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 出来 。除此之外还可 以表达为艺术 、 建筑 、 组织 制度、 生产方式 等形式。 与生物的基 因和形体不同的是 , 文化的基 因和形式
在 这 里采取 了一种 外 在 于 人类 肉体 的方 式 , 即文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