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_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点难点]1.城市形态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不城市各功能区的基本特点为本节重点。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为本节难点。

[课时划分] 本节内容合计用时2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部分及〖新知学习〗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新知学习〗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部分和〖课程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指导]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商业区分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教师可以结合商业活动的特点,及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引导学生分析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教材阅读内容介绍了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让学生自行阅读即可,不作教学要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课堂上多结合学生生活的城市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感受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自主知识梳理〗〖课堂预习导学〗学生预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读教材。

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对教材有大致把握,了解城市的常见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第二步,对照教材,完成〖自主知识梳理〗。

在完成〖自主知识梳理〗中再次阅读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大致把握。

〖随堂基础检测〗一.选择题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座充满现代都市特点的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展示自己的风采。

回答1~2题。

1.按城市形态划分,北京应属于 ( )A .组团式B .团块式C .条带状D .放射状2.现在北京市围绕故宫—带形成的城市中心功能区是 ( )A .商业区B .工业区C .行政区D .住宅区【解析】北京位于冲积平原上,加之古代布局以皇宫为中心、以城墙为边界的特点,城市形态应属于团块式。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其中心功能区是行政区。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 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难 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课前预习案】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___、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城市功能区(1)形成: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

(3)常见功能区①住宅区⎩⎪⎨⎪⎧形态:城市中 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特征: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②商业区⎩⎪⎨⎪⎧位置:多位于 、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呈点状或中心商务区: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③工业区⎩⎪⎨⎪⎧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 而形成分布:交通比较 的地带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

2.形成因素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课堂探究案】探究活动一 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阅读课本P19-20 1、 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3、完成P21活动题:分析香港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探究活动二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不同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3、完成P24活动题【归纳总结】自己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体系图。

【课堂练习案】一、单项选择题(2012·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标准解读:本标准核心概念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需要留意的是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均有多种划分。

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从运用实际案例入手,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同学争论分析行为动词是“描述〞和“说明〞,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刻画城镇和乡村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形态,例如,城市形态分为城市内部形态和城市总形态,前者指城市范围内各种用地的外形和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后者指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的布局。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前者。

二是距离,城镇和乡村内部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达出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平安性,例如,工业区与交通干线和港口紧邻,可以削减物流本钱、居住区远离工业区可以防止工业污染的影响。

三是文脉相传性,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必需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爱护。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是能够建立绿色的或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例如,城镇布局中有肯定规模的绿地,可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供应便利的条件,提高幸福感,例如,科学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线为产业运输和人们出行供应了便利条件。

三是能够满意社会公正,例如,低收入区的人口与高收入区人口具有大致相同的使用公共效劳设施的便利。

四是能够增加文化活力,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社区,同时还有新文化的孵化、孕育区。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二其次章第一节,在学完第一章?人口?之后,讲解由人口组成的乡村和城镇,过渡自然,有连贯性。

作为?乡村和城镇?的第一节,主要从同学有感性认知的土地利用空间差异人手,引导同学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对后面城市化和城乡景观的学习奠定了根底,表达渐渐递进的规律性。

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2.城市地域结构特点;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观察:成都、兰州、重庆的行政图,地形图(1)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区别?(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这三种城市形态各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城市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分布的?”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分析其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征。
2.详细讲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历史、经济、政策等。
3.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4.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注意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下午放学前,以电子邮件或纸质形式提交给教师。
2.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入了解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篇案例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开封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2 精

河南省开封市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2 精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因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主要模式3、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重点、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预习内容 一、课前知识梳理 (一)、城市功能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和农业用地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 。

3.常见功能区的特征与分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 构成,也叫 。

2、主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出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①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反之就。

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②距离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因此,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和地租次高峰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2)、其他因素:收入、、、、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环境因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Ⅰ:工业要沿交通线布置Ⅱ: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Ⅰ:布置在(如小型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仪表等)Ⅱ:布置在城市近、远郊(如钢铁联合企业、石化企业、煤气、木材加工和砖瓦石灰等)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单一风向——季风——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③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布置。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2-新人教必修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练习2-新人教必修2.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分区是()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A、金融贸易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出口加工区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住宅用地D、公共用地4、城市商业区分布的特点是()A、大多呈集团式分布于某一街区B、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C、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区D、大我呈不固定分布城市的形态能从地图上看出来。

据此回答5~8题:5、团块状的城市所在的地形一般为()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6、呈片组合式形态的城市是()A、成都B、延安C、兰州D、重庆7、属条带状格局的城市的优点是()A、充分利用设施B、接近郊区C、便于管理D、节省投资8、下列因素对城市的形态影响不大的是()A、地形B、政治C、经济D、气候9、城市功能区是指()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筑区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10、城市空间的40%~60%属于()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11、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C、工业区、教育区、行政区D、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12、城市各项功能区的形成主要是()A、城市规划的结果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C、不需要竞争的结果D、同类活动造成的企业相互分离13、下列对城市功能区的理解,正确的是()A、同一功能区只有和种功能B、城市功能区有一定的空间C、商业区与住宅区是有鲜明界线D、根据主要职能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14、下列有关多核心模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中心商务区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B、批发、轻工业区分布在市中心附近C、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有核心点D、中级和高级住宅区向低级住宅区的另一侧发展15、同心圆模式的形成,是由于()A、小汽车的影响B、各功能区的不断侵入和迁移的结果C、政策作用的结果D、在效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16、同心贺、扇形、多核心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共同点有()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的中心②都能适用于所有的城市③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④低级住宅区都集聚在市中心附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城市地域结构()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封建皇权为中心C、以中心商务为中心D、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中心18、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不是由于市中心区()A、地价高,建筑物租金高B、职员工资高C、交通、居住拥挤D、资金、技术、人才缺乏19、在城市地域结构多核心模式中,中心商务区多位于()A、旧城商务中心B、新城商务中心C、城市几何中心D、城市交通的焦点20、下列关于西方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员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共同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城市的中枢部分都是中心商务区B、都可以分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C、住宅有高级住宅与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D、高级住宅多位于市中心,低级住宅多位于郊外21、右图(图2-3)所示的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中,①~⑤分别是()A、中心商务区、工人住宅带、过渡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B、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C、中心商务区、中产阶层住宅区带、过渡带、工人住宅带、通勤带D、中心商务区、过渡带、通勤带、中产阶层住宅带、工人住宅带22、城市地域结构的扇形模式的特点是()①多功能区沿交通呈散点状外扩展②多功能区呈扇形沿交通线向外扩展③各功能区呈楔形沿交通线向外扩展④多功能区呈同心圆向外扩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3、下列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每种功能区与其他功能之间有明显的界线②每种功能区也有其他功能区穿插其中③多数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④工业区一方面有集聚性,别一方面向市区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24、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心②城市的外缘③街角路口处④交通干线的两侧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④25、下列地区中,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的是()A、住宅区B、工业区C、中心商务区D、行政中心二、双项选择题1、的代表性的西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除同心圆模式外,还有()A、放射状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条块状模式2、下列有关城市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B、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C、一个城市通常只有一个工业区D、商业区的区们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3、城市中通达度较好的地段是()A、有多条道路穿过的市中心B、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傍和公路的交汇处C、城市的边缘地区D、城市郊区4、在西方的城市中,高级住宅区从市中心的边缘转向郊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价的上涨B、城市规划的需要C、人口的增加D、交通拥挤5、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A、政治的变革B、距离市中心的远近C、通达度的高低D、工资收入的变化6、形成城市功能区的基本原因是()A、政府的决策B、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不同C、城市规划不同D、各个地块的地价不同7、城市功能区是()A、城市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的结果B、城市政府行为发生作用的结果C、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焦的结果D、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8、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区位从总体上看所具有两个特点是()A、不断向城市中心地靠拢B、不断向工业区自己的核心点靠拢C、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D、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9、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是出于如下哪种考虑()A、为了降低生产成本B、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C、为了寻找交通方便的条件D、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三、综合题1、读“常州市功能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常州市工业分布的特点是。

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区的的关系。

3、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

4、结合实例,利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根据有关理论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5、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自主学习】1、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类型?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哪些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预习自测】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用地B 、交通用地C 、工业用地D 、住宅用地 2、城市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A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B 、城市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C 、环境优美的区域D 、与商业区相邻的地带 3、城市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 、城市规划的需要B 、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C 、交通条件的发展D 、人口的消费需要4、工厂企业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的低平地带布置厂房,主要原因是( ) A 、接近原料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大量的运输需求 D 、接近能源地5、对市中心的土地付租能力最高与最低的城市功能活动分别是( ) A.商业和工业 B.商业和住宅 C.住宅和工业 D.工业和住宅6、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 ) A.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各种活动重要性程度C.各种活动得到政府支持的程度D.各种活动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合作学习】一、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读图一“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回答:A 地应形成 区,B 地形成 区,C 地形成 区。

【结论】: 。

ABC图一图二读图二“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回答:2、地租最高峰是处,原因是:。

3、地租次高峰是处,原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
、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
和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①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②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3.城市主要功能区
(1)住宅区
①城市中最为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约占城市空间的40%~60%;随着住宅区的分化,
出现了住宅区和住宅区。

★②区位选择及特点
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缘、与文化区相联系,一般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和工业区,方便购物和工人上下班。

(2)商业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
①形态:商业区只占城市用地总面积的一小部分,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一幢楼或一条街)
★②位置:商业区多位于、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这种位置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的带来消费人群)
在市中心往往会形成区(英文缩写CBD),它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① 工业区的形成及集聚效益
★② 位置: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 ,保护 );趋于沿 分布。

(因工业生产中有大量产品需运输,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必
然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分布)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
城市地域结构
(2)模式 市形态集中紧凑,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②交通的通达度
(2)社会因素
地租次高峰地租次高峰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3)历史因素
① 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 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三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够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般地说,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河流的下游
工业区(污染)应布局在 ②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垂直于盛行风的郊外
④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课堂练习】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B.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住宅区就已存在C.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 D.低级住宅区一般布置在内城和工业区2.关于城市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
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商业区内只有商业活动
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在交通线上都会形成商业区
3.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
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
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布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5.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租、市场
D.政策、地租
上图表示某城市一区域地铁不段的平均客运量,完成6~8题。

6.若进入本区的客运量为J,离开本区的客运量为L,那么这个区域( ) A.a时J>L B.b时J>L C.c时J>L D.a时J=L
7.这个区域最可能是( )
A.中心商务区 B.高级住宅区 C.重化工业区 D.公园游览区8.在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发展模式时,共同采用的一项指标是( ) A.人口密度的变化B.居民的职业结构
C.地价的高低D.土地利用的类别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区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10.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11.城市地租等高线分布图表示地租的立体分布状况(单位:元/平方米),读图5回答:(1)图中的地租最高峰是(用字母表示,下同)
_____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的地租次高峰是________处,判断理由

(3)A、D、F、G四处按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是______________
(4)图中字母代表商业中心用地的是_____,代表
外围商业用地的是______,代表工业用地的是____,代表居住用地的是_______。

(5)图中G代表____用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