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课堂练习
1、找出“之”“其”的句子并解释它们地意义和用法。
2、《全优课堂》P64。
教学反思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教学内容
《师说》(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

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学生初步理解领悟尊师的重要意义
学生讲述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识记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作品相关背景
学生了解题意,把握文本大意
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读懂文句
学生读准句读
唤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

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古代教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文体及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说”的文体知识和韩愈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朗读文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4. 理解文意: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5.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 体会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熟悉并理解《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掌握解读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和角色塑造,培养个人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变化的解读;•角色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翻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解读情感变化;•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描绘角色形象;•如何将情感体验转化为言语并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展示《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封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回中可能会出现的情节和主题。

•询问学生对这一回中有哪些角色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角色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步:探究•分析情节:提问学生在这一回中出现的情节有哪些,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节的出现。

•分析角色:针对学生提出的对角色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逐渐展现出其内心活动。

•解读主题:引导学生从情节和角色入口逐渐理解全文的主旨。

第三步:练习•翻译练习:选取文章中的几个段落,进行翻译练习,特别是一些含蓄和多义的表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读的文章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步: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情节、人物、语言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回的阅读进行评价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深入挖掘角色形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一、学习目的:A 知识目的:1.掌握文中基本虚词、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语法、写作手法。

2.正确看法文中论述的教员的职能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等观念。

B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自读注解,疏浚浅易白话文的才干。

2.锻炼先生自查资料、找出学习重难点的才干。

C 德育目的:1.扑灭先生承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培育先生尊重师长、谦逊讨教的美德。

2.学习韩愈勇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肉体,勇于提出自己观念的勇气。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说〞这种文体2.掌握文中重点白话字词及句子。

三、学习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啊。

2.体会从师重道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率领指点先生阅读文章。

2.点拨法:对先生课前预习时留下的效果停止点拨启示。

3.探求法:对本文结层次及中心效果停止探求。

4.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中触及重点效果停止讨论。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求学习法。

六、课时布置:2课时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反省预习1、新课导入:效果导入法:问:你以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教员?谈谈在现代同窗眼中教员的社会位置如何?明白:依据先生的回答作出必要应对,谈谈教员自己都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员,总结我们每团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教员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注重,这种习尚不时延续到唐代。

事先仍因循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发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习尚,求师学道往往会招去路人的讪笑。

但偏偏有一团体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育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倡议师道,写下了中国文明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员效果的不朽之作——«师说»,事先被人视为〝狂人〞。

这团体是谁呢?2、预习检测:〔1〕找先生阅读全文,后找先生指出读错或许不准确的字词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①.则曰-省略句②.不拘于时-被动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