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有哪些
国学大师钱穆的成就英文版

国学大师钱穆的成就英文版
摘要:
一、钱穆简介
二、钱穆的学术成就
三、钱穆的国学贡献
四、钱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五、总结
正文:
【钱穆简介】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原名钱中立,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儒家”。
钱穆在学术研究方面涉猎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钱穆的学术成就】
钱穆的学术成就十分丰硕,他在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他的著作包括《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广受好评。
钱穆还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创校校长,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钱穆的国学贡献】
钱穆对国学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
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立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
钱穆力图恢复儒家道统,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和精神支柱。
【钱穆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钱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影响深远。
他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受到世界各国的学者的高度评价。
钱穆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总结】
国学大师钱穆在学术研究、教育传承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禹森国学大师简介

王禹森国学大师简介
王禹森,生于1963年,北京人。
他自幼酷爱国学经典,幸得家庭庇荫,得以专心研究,长期以来系统学习《易经》、《论语》、《道德经》、《中庸》等经典,并加以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因其
真才实学,被誉为当今国学大师之一。
以下是他的个人简介。
学术成就:
王禹森从小就对国学经典兴趣浓厚,不断努力学习,并尝试将其与现
实生活相结合,提出以人为本、立德为先、趋利避害、平和取中等领
导思想和管理指导原则,受到业内广泛认可。
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
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认为是当代国学研究的一位领军人物。
学术著作:
王禹森出版了多本学术著作,其中包括《论语》,《易经》等经典的
新解释,以及《中庸》、《道德经》等领导思想的研究与应用。
这些
著作独具匠心,深入浅出,引领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思考和实践。
教育工作:
王禹森是著名的国学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和普
及。
他曾担任国学教师和教研组长等职务,多年来一直探索以生活实际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三维教学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化影响:
王禹森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他的教育理念和国学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他的努力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学大师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天演论序《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原强》,《直报》,1895年《辟韩》,《直报》,1895年《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严几道诗文钞》《愈野堂诗集》《严几道文集》《严译名著丛刊》《侯官严氏丛刊》《侯官严氏丛刻》《严侯官先生全集》《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哲学辨惑》《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人间词、人间词话》治学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现代国学大师钱钟书的270首诗词,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现代国学大师钱钟书的270首诗词,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5年,与杨绛结婚。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在文学创作上有重大成就。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钱钟书自幼浸淫传统文化,对诗词有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诗既彰显学识,更富有创新。
因此他的诗文字精美,命意深曲,非常耐读耐品。
他的诗闲适随性,彰显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与幽独。
1、《小诗五首其二》钱钟书〔近现代〕庭竹骄阳下,清风偶过之。
此时合眼听,瑟瑟足秋思。
2、《小诗五首其三》钱钟书〔近现代〕日落衔遥岫,天垂裹小村。
只资行坐卧,又了昼晨昏。
3、《愁》钱钟书〔近现代〕愁挟诗来为护持,生知愁是赋诗资。
有愁宁可无诗好,我愿无愁不作诗。
4、《代拟无题》钱钟书〔近现代〕纵说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
那得心如荷叶,水珠转念无踪。
5、《容安室休沐杂咏》钱钟书〔近现代〕向晚东风着意狂,等闲残照下西墙。
乍缘生事嫌朝日,又为无情恼夕阳。
6、《还乡杂诗》钱钟书〔近现代〕昏黄落日恋孤城,嘈杂啼鸦乱市声。
乍别暂归情味似,一般如梦欠分明。
7、《赠绛》钱钟书〔近现代〕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8、《偶书》钱钟书〔近现代〕客里为欢事未胜,正如沸水泼层冰。
纵然解得些微冻,才着风吹厚转增。
9、《清音河河上小桥晚眺》钱钟书〔近现代〕万点灯光夺月光,一弓云畔挂昏黄。
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什么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什么人国学大师王国维是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是谁,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王国维简介王国维是中国历代史上十分出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名名声显赫的文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出色的成就,并且受到了世人的爱戴与敬佩。
王国维出生于公元1877年,他是浙江嘉兴人,原名为王国桢,由于王国维的家中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儒学和国学精粹的,可以说王国维在年幼的时候便已经受到了良好家风的熏陶,并且,王国维一生中在国学上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成就,王国维编纂的《人间词话》,一度为人成为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
同时王国维还精通多国语言,可以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但是王国维最终却因为时运所逼迫,以至于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著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上面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王国维的早年也与一般的学子一样,一心考取功名,但是终究不太如愿,可以说王国维前期的经历是十分的曲折的,曾经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但是都不曾如愿,最后只能是在文学史上面留下惊艳的成果。
王国维曾经写过很多文章,目前能够翻阅查找到的便多达几百篇,可以说是对于王国维的国学才华的重视以及偏倚。
虽然王国维一生中的著作等身,但是他的一生却走得十分的曲折而又艰难,公元1927年,王国维遇害,但王国维最终的死因至今都是众口不一的,可以说一代才子的陨落对于我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王国维叔本华的关系王国维叔本华之间的关系还要从哲学方面说起,王国维最开始的时候信奉的人是康德,对他的观点一直十分的支持,可是在后来他转而投向了叔本华的阵营。
叔本华的观点和说法有着非常特殊的悲观主义色彩,这让王国维深受影响,甚至有人说王国维的去世都和叔本华有着很大的关系。
尽管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叔本华的影响对王国维来说依旧是非常大的。
在后期的时候王国维叔本华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的观点,这也说明王国维对叔本华是十分敬服的,接受了他大多数的悲观主义。
文学常识(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梳理

文学常识(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梳理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短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1890—1969)王国维(1877年—1927年)鲁迅(1881.9.25—1936.10.19)陈寅恪(1890—1969)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891.12.17—1962.2.24)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

王国维文化大师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文化大师与文学批评家王国维(1877年-1927年),中国近现代文化界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和“文化大师”。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文学批评领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观点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学术思想王国维生于晚清时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文学等新思潮。
他独特的学术思想源于对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思考,既秉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西方学术的精华。
王国维主张“中西合璧”,认为能否融合中西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人间词话》一书中,他以“词”这一文学形式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批评。
他提出了“意境理论”,主张作品应该追求“意在笔先”,通过“境”的构建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他反对零碎的描写,主张追求整体感受,强调意境的凝练与深化。
二、王国维的文学批评观点王国维对文学批评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理想作家”、“即景诗”和“境界”等概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国维强调作家的“理想性”,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国维主张作家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通过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影响读者的心灵。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即景诗”的概念,他认为诗歌应该立足于观察当下的事物,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他主张诗歌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可感知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
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王国维还强调了“境界”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追求超脱的境界感,通过文学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
他提倡通过审美体验来启迪人的灵魂,使读者获得心灵的升华。
三、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王国维视文学为影响人类心灵的媒介,他坚信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有哪些
“国学”,其实可以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各种学术,包含着先秦经典、诸子学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各种学问,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大师”,又极富内涵,在某种领域内或是学问或是艺术达到了至高境界的人,就可以被冠之以这个称号了。
下面是上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九位学者,一位堪称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梁启超出身于士绅家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传统教育,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早年中过举人,1890年
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是主要领袖之一,积极宣传变法。
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他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国内,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是积极反对的,张勋复辟他也不以为然。
梁启超晚年时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主张光大传统文化。
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梁启超不仅是改良维新思想的领路人,也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在目录学、图书馆学、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颇有成就,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
章太炎(1869-1936)
章太炎,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浙江余杭人,清末
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太炎出身于富裕家庭,早年从师著名朴学大师俞樾,学习八年后走出书斋,于1896年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因支持维新变法为清政府通缉,1899年流亡到日本。
1903年,回到国内的章太炎曾一度被捕入狱。
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再次来到日本,加入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并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1911年,章太炎回到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
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
1913年,他又因讨袁而被监禁,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才被释放。
1917年以后,章太炎主
要还是以讲学为业,于1936年病逝。
章太炎被誉为近代中国国学大师,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胡适称其为“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梁启超称之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非常丰富。
马一浮(1883-1967)
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浙江会稽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现代三圣”之一。
马一浮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外,还曾经前往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留学,曾应蔡元培邀请,短暂出任过民国教育部秘书长,后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在浙江大学任教过,为浙大作校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出任了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马一浮被称作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国第一人,他在古代哲学、文学、理学、佛学上造诣很深,书法自成一家,梁漱溟称他为“千年国
粹,一代儒宗。
”
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三圣”之一。
梁漱溟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的后代,幼年时期就读于中西小学堂,早年曾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1916年,被蔡元
培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对佛学很有研究,多次想要出家。
在北京大学期间,梁漱溟支持学生们的五四运动,并开设过“孔家思想史”课程。
梁漱溟后来曾到各地讲学,参加发起了“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以后静心修习,于1988年去世。
梁漱溟被称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学术成就斐然,他还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曾领导过乡村建设运动,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熊十力(1885-1968)
熊十力,原名继智,号子逸翁,湖北省黄冈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现代三圣”之一,“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熊十力幼年时期家境较为贫寒,在乡下私塾就读,他积极向往革命,参加了武昌起义、二次护国讨袁运动,后应蔡元培邀请,出任北大特约讲师。
熊十力曾经在全国各地的几所知名大学任教过,1949年,还以特别人士身份邀请参加首届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于1968年去世。
熊十力被称作为新儒家开山祖师,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杰出人物,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在哲学界很有影响。
蔡元培称之为“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
冯友兰(1895-1990)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冯友兰幼年时期就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古典经籍有着深入了解。
1919年,他前往美国留学,获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广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之后他又获得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友兰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一生致力于哲学史研究,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
陈寅恪(1890-1969)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知名的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清华大学四大哲人之一以及“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陈寅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之后,他又前往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因而他不仅精通国学,对西方文化也是颇为专研,熟识多国语言,可以说是学贯中西。
陈寅恪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他辞职闲居于香港,日本人曾邀请他出来任职,他坚决拒绝。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寅恪任职了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于1969年去世。
陈寅恪被称作为清华三巨头之一,又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都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比不上他,陈寅恪
在史学、考据学、宗教学、语言学、诗文艺术、教育上的成就颇大,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清华的师生们更是爱把他叫做“教授中的教授。
”
钱穆(1895-1990)
钱穆,字宾四,笔名公沙,晚号素书老人,斋号素书堂、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四大家”之一。
钱穆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青年时期在无锡、厦门等地任教,1930年,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之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知名学校。
1949年,钱穆迁居于香港,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
院长,他还出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身——新亚书院的院长。
1967年,钱穆迁居到台湾,任职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于1990年去世。
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称为“一代宗师”,更被称作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他的这一生著述颇多,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对当代社会具有重大影响。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知名学者,思想家。
王国维出身于海宁的书香世家,幼年接受过塾师的启蒙教育,早年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回国后,主要从事编译工作。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曾一度侨居于日本,研究经史、小学。
1923年,王国维曾一度为下台的溥仪效力,充任了
所谓的南书房行走。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王国
维曾一度想要投河自尽,为家人所阻。
之后,王国维出任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27年,王国维自投昆明湖而死,给人留下许多疑问。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他是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他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都有成就,为当时学者们所敬仰。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费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
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
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