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

合集下载

隋朝亡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隋朝亡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隋朝亡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隋朝(581年-618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而重要的王朝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然而,其终结也是历史演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探讨隋朝亡国的原因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一、政权不稳定及内部矛盾导致亡国隋朝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权的不稳定及内部矛盾。

隋炀帝杨广在位后,出现了专横暴虐的统治,加重了社会民众的负担。

同时,政权内部官员之间的争斗也日益激烈,权臣与宦官的斗争成为内政外交的主要因素,导致了政权的动荡。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纷纷反抗,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二、频繁的战争以及国力衰竭加速了亡国隋朝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频繁地进行战争。

虽然在陈胜、吴广之前的楚汉相争时期便有了全面组织起诸侯国力的特点,但隋朝在偏重军事方面的政策与苛捐杂税等因素导致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发生。

此外,隋朝不断对外扩张的战争也造成了国力的衰竭与百姓的疲惫,为隋朝亡国埋下了伏笔。

三、运河建设与社会矛盾的加剧隋朝的灭亡与宏伟的运河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隋朝皇帝杨广下令修筑京杭大运河,虽然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但运河建设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运河的建成也加剧了富贵与贫贱的对立,社会矛盾进一步升级,加速了隋朝的崩溃。

四、隋末农民起义的推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局势逐渐凸显。

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李渊在起义过程中收揽了大量的社会民众,为推翻隋朝王朝以及建立新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时,隋朝内外交困,粮食草场几近枯竭,政权疲于应对被动局面。

农民起义的推动因素使得隋朝的统治进一步动摇,最终导致了亡国的结果。

历史意义:隋朝亡国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亡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彻底复辟。

唐朝的建立基于隋朝的失败,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新的王朝,它的政权制度、文化影响等方面都承袭了隋朝的一些特点。

其次,在运河建设方面,隋朝的运河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交流的发展,也为日后的相关工程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隋唐盛世繁荣与衰落

隋唐盛世繁荣与衰落

隋唐盛世繁荣与衰落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繁荣与衰落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论述隋唐盛世的繁荣与衰落,并探讨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政治因素1. 统一政权的建立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政权的建立,实现了北方与南方的统一。

隋文帝杨坚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整顿九品官人制度、推行科举制度等,为统一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 政治改革唐朝的政治体制相对隋朝更加完善。

唐太宗推行了新政,实行科举制度,平等选拔人才,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人才队伍。

这种治理体制的改革也为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因素1. 发达的交通网络隋唐时期的交通网络相对较为完善,大运河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交通的便利性为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隋唐盛世期间,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

引进新的农业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社会因素1. 社会安定盛世的社会安定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政权的统一和强大,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发展生产力,充分享受盛世所带来的红利。

2. 城市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城市繁荣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东亚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这些城市的繁荣不仅源于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是社会繁荣的象征。

四、文化因素1. 文化繁荣在隋唐盛世期间,文化和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繁荣。

诗词、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文人墨客的出现和繁荣,也为社会盛世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对外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中国积极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这些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也增加了盛世的文化魅力。

总结起来,隋唐盛世的繁荣与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隋朝兴亡总结

隋朝兴亡总结

隋朝兴亡总结引言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隋朝的兴亡进行总结,了解隋朝的成就和失败原因。

兴起隋朝由隋文帝杨坚于581年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奠定了隋朝的基础。

他采取了统一文字、通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通过军事征服消除了其他政权的威胁。

此外,隋文帝还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国内贸易和交通发展。

繁荣时期在隋文帝之后,隋炀帝杨广继位,开创了隋朝的繁荣时期。

他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农业政策,提倡耕地增产,加强水利建设。

这些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国家财政得到了保障。

隋炀帝还着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设工程,包括大运河的拓宽和修复、南北长城的修筑、京杭大运河的建设等。

这些工程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也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此外,隋炀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

他提倡儒家思想,致力于儒学的推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还建立了太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举措为隋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衰落原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逐渐走向衰落。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腐败和战争。

隋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民生困苦。

而隋朝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使得社会对隋朝的统治持有怀疑态度。

此外,杨广的后嗣问题和瓦岗军起义的爆发也加速了隋朝的衰弱。

另一个导致隋朝衰落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外战争的过度扩张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为了扩大国土,隋朝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如高句丽战争、突厥战争等。

这些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资源被消耗殆尽,国库空虚,社会动荡。

最终,这些因素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对隋朝统治的反抗。

结论总体来说,隋朝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的兴起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统一了中国。

隋朝的繁荣时期取得了农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大成就。

然而,由于腐败、战争和资源消耗等原因,隋朝最终走向衰亡。

隋朝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强大的帝国如果无法处理好内外问题和资源的利用,最终注定会衰落。

强盛的隋朝何以速亡

强盛的隋朝何以速亡

强盛的隋朝何以速亡转载网络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

———唐〃魏征一、隋朝的富强速亡值得深究中国历史上,富强而速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标志着东汉正式灭亡。

随之而来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80年西晋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统一,但是全国很快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之中。

东晋控制南方的时候,北方经历了十六国时期的大混乱。

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对峙,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后来,北方继续分裂为西魏、东魏、北周和北齐,到公元581年,就在北周灭亡北齐四年之后,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

588年末,隋文帝派出南征大军,短短三个月,陈朝就轰然灭亡。

用摧枯拉朽说明隋朝对南方的统一,一点都不过分。

至此,中国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得以结束,隋朝建立的功勋因此永远彪炳史册。

如此神速地统一了陈朝,除了证明陈朝的腐败脆弱以外,也用钢铁事实证明了隋朝的强大。

对于北方强大的突厥汗国,隋朝也表现出了强盛的姿态。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在北魏之后一度分裂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

在北方分裂的时候,突厥汗国却强大起来。

突厥的佗钵可汗时,“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卿府藏以事之”。

而佗钵可汗志得意满,经常对手下人说:“我在南方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中原割据政权为了取悦突厥,不仅经济上受损,更在政治上受辱。

但是,到了隋朝,从根本上扭转了这样的局势。

几次大捷之后,突厥开始向隋朝皇帝称臣,从沙钵略可汗开始,经过业护可汗,到都兰可汗、启民可汗都保持着对隋朝的称臣纳贡关系。

(《隋书〃突厥传》)但是,强大的隋朝却跟秦朝一样,短暂的辉煌立刻被迅速灭亡的烟尘所覆盖。

从统一六国到迅速灭亡,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

如此计算,隋朝勉强有所超越,从统一南方到为唐所灭经过了29年。

但是,秦朝统一之前还有一个500年的秦国,而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37年而已。

一个强大政权的迅速灭亡,在隋朝再一次重演,令人深思。

隋朝的富强是后人的共识。

隋朝的典故

隋朝的典故

隋朝的典故摘要:一、隋朝概述二、隋朝的繁荣1.政治制度2.经济发展3.文化交流三、隋朝的典故1.隋文帝与独孤皇后2.隋炀帝与大运河3.隋朝灭亡的原因四、总结正文: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朝代,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隋朝的典故,带领大家了解这个朝代的辉煌。

一、隋朝概述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终结者和唐朝的奠基者。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程,如修建大运河、长城等,但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国家迅速走向衰败。

二、隋朝的繁荣1.政治制度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

隋文帝杨坚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他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隋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隋文帝时期,实行均田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同时,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繁荣昌盛。

隋朝还大力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文化交流隋朝时期,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儒、佛、道三教并行,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丰富了文化内涵。

同时,隋朝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三、隋朝的典故1.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感情深厚,共同治理国家,开创了隋朝的繁荣。

独孤皇后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为隋朝的廉政建设作出了贡献。

2.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下令开凿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和淮河,大大促进了国内水路交通的便捷。

然而,大运河的开凿也付出了巨大的民力和财力,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3.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隋炀帝急功近利,大规模开展工程,导致国家财政紧张;二是战争频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是农民起义不断,加剧了社会动荡。

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

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

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

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2)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

2、影响:(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二、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的原因炀帝嗣位,天下全盛,高昌王、突厥启人可汗并亲诣阙贡献,于是征元(高丽王高元)入朝。

元惧籓礼颇阙。

这就给杨广攻打高丽埋下了伏笔,其实高丽人不是不尊服隋朝,而是高丽王不敢亲自前往隋朝谢罪,怕自己被隋朝扣留治罪!炀帝灭高丽之心,或许早就有了。

高丽是一个具有极高文明的国家。

高丽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

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

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

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

开皇初,高丽频频派遣使入朝表示臣服隋朝。

等到大隋平陈统一中国后,高丽人有了危机感开始治兵积谷,为拒守隋朝做精心准备。

开皇十七年,隋文帝赐高丽王高汤玺书曰: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何待多力! 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高汤看到书后惶恐万分,表示将奉表陈谢,不久即病死了。

其子高元嗣位。

隋高祖谴使拜高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赐衣一袭。

高元奉表谢恩,并贺祥瑞。

隋朝为何灭亡?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隋朝为何灭亡?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隋朝为何灭亡?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历来存在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富民强国之路,一条是牺牲百姓利益的富国强兵之路。

自从东汉王朝崩溃以来,富国强兵的主张压倒一切,到隋朝达到登峰造极,其结果如何呢?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唐朝确立经济发展基本原则的出发点。

1国有土地制度下的重税政策最早登场的强力治国人物是曹操,面对地方割据的动乱局面,号称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拿出的办法是实行军事化管理,这是实用主义政治人物最喜欢采用的手段,也确实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经济方面,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屯田就是军队大规模垦田,耕种粮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

曹操将它推广到民间,在全国各地设立屯田,收成按照五五分成,国家和垦田主各拿一半。

如果向官府借耕牛,租税还要提高到六成。

也就是说,在曹魏政权下,屯田的租税为50%,甚至达到60%。

这是很重的税率。

刘邦建立汉朝,规定租税为十五税一,具体执行时再折半征收,也就是三十税一,算下来税率只有3%多一点。

当然,还有其他税收,但是,全部加起来,也比曹魏低得多。

曹操重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现实是什么呢?第一,这种政策表明富国强兵的思想占了上风,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国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

第二,“富国强兵”思想的背后是政治动乱和群雄割据的严酷现实,为了国家统一,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用军国体制去夺取胜利。

屯田政策在短时期内将因战乱和官僚兼并土地而背井离乡的农民同土地强制性结合在一起,迅速恢复社会经济。

然而,其代价是让人难以承担的重税和绝对化管理下的官吏 ... 。

这种体制明显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尤其在和平时期,更凸显弊端百出,民不堪命。

西晋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司马懿看清了这一点,致力于回归正常体制。

他果断废除了屯田制,减轻租税。

不幸的是,西晋通过政变夺取政权,根基很浅,官僚 ... ,奢靡成风,很快就灭亡了。

此后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和分裂,重税体制就维持下来,造成百姓贫弱不堪,社会一片凋敝。

隋朝国富何以民穷

隋朝国富何以民穷

隋朝“国富”何以“民穷”国穷民困,是封建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隋朝民虽困,但国不穷。

隋朝统一后,通过政治、经济上的整顿和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隋统一时,人口约3000万,606年时,达到4600多万。

隋朝仓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艳称。

592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积于廊庑(外)。

……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177)炀帝大业初年,巩县的洛口仓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粮八千石。

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所储存的米粟,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

长安、洛阳和太原府库所储存的布帛,各有几千万匹。

唐太宗说,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论贡赋》)隋朝灭亡以后二十年,隋朝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

但隋朝广大人民却十分贫困。

由于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时,没有把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完全用于均田,官僚地主占地太多并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

(《隋书·食货志》)农民的租调负担较重。

炀帝时期,许多地方要农民提前交租调,甚至“逆收十年之租”。

(《旧唐书·李密传》)隋炀帝时,徭役、兵役尤其沉重。

有时候,几项大工程和大规模远征同时并举,骚扰差不多遍及全国的民户,先后有上百万人被夺去生命。

后来,丁男不够用,妇女也被逼服役,农业劳动力十分缺乏。

大规模的修建和远征,不管农忙还是农闲,使农时被耽误。

对高丽的战争,实行全国性的大征调,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隋书·杨玄感传》)灾民“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

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隋朝虽然富有,但政府不开仓救济百姓。

于是,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隋朝经济发达为何灭亡》的内容,具体内容:自从东汉王朝崩溃以来,富国强兵的主张压倒一切,到隋朝达到登峰造极,其结果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说说经济发达的隋朝为何灭亡,供大家阅读!一、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自从东汉王朝崩溃以来,富国强兵的主张压倒一切,到隋朝达到登峰造极,其结果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说说经济发达的隋朝为何灭亡,供大家阅读!一、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

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2)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

2、影响:(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二、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的原因"炀帝嗣位,天下全盛,高昌王、突厥启人可汗并亲诣阙贡献,于是征元(高丽王高元)入朝。

元惧籓礼颇阙。

"这就给杨广攻打高丽埋下了伏笔,其实高丽人不是不尊服隋朝,而是高丽王不敢亲自前往隋朝谢罪,怕自己被隋朝扣留治罪!炀帝灭高丽之心,或许早就有了。

高丽是一个具有极高文明的国家。

高丽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

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

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

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

开皇初,高丽频频派遣使入朝表示臣服隋朝。

等到大隋平陈统一中国后,高丽人有了危机感开始治兵积谷,为拒守隋朝做精心准备。

开皇十七年,隋文帝赐高丽王高汤玺书曰:"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何待多力! 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高汤看到书后惶恐万分,表示将奉表陈谢,不久即病死了。

其子高元嗣位。

隋高祖谴使拜高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赐衣一袭。

高元奉表谢恩,并贺祥瑞。

并请封自己为王。

高祖特别优待他,册封高元为王。

开皇十八年,高元勾结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

隋高祖杨坚命小儿子汉王杨谅为元帅,通领水陆大军讨罚过高丽。

尽管"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王师不振"等不利客观因素,但隋军还是打算渡过辽水对高丽老巢发起进攻,高丽王高元吓得城恐不安敢忙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

"杨坚认为此时讨伐高丽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下令罢兵,待之如初,高丽也岁岁遣使向隋朝朝贡。

辽东除高丽外,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

高丽虽也臣服于隋朝,但时常拉拢、讨伐其他国家。

高丽无疑破坏着辽东的秩序,也挑战着隋朝在辽东的威望。

如果高丽把百济、新罗、靺鞨都灭了,一统辽东。

高丽的实力与威望无疑倍增,也将对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高丽是隋朝最大的隐患,是隋朝未来最大的敌人。

攻打高丽是炀心中早有的想法,或许正是父亲在世时叮嘱他要完成的任务。

隋炀帝攻打高丽,不是高丽对他不尊服,大业五年高丽人还向隋朝朝贡。

而是隋炀帝要彻底的把高丽变成隋朝一部分。

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

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

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

他制法却不守法,采用严刑酷法威逼百姓,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1国有土地制度下的重税政策最早登场的强力治国人物是曹操,面对地方割据的动乱局面,号称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拿出的办法是实行军事化管理,这是实用主义政治人物最喜欢采用的手段,也确实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经济方面,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度。

屯田就是军队大规模垦田,耕种粮食,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

曹操将它推广到民间,在全国各地设立屯田,收成按照五五分成,国家和垦田主各拿一半。

如果向官府借耕牛,租税还要提高到六成。

也就是说,在曹魏政权下,屯田的租税为50%,甚至达到60%。

这是很重的税率。

刘邦建立汉朝,规定租税为十五税一,具体执行时再折半征收,也就是三十税一,算下来税率只有3%多一点。

当然,还有其他税收,但是,全部加起来,也比曹魏低得多。

2隋朝"国富"之极隋朝统一中国,大家都盼望有个清平世界,隋朝统治者也做足了表面文章,在法定的税负上有了很多的减轻。

然而,隋朝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法,也不是没有制度,而是说一套做一套。

隋炀帝的文集让唐太宗读了都深受感动,仿佛圣贤再生,可是做的正好相反。

贞观二年,唐太宗让有关部门去清点隋朝国库留下来的物资,报上来的数字让人咂舌。

王珪报告:"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朝国库的积蓄是十分惊人的。

隋朝总共统治了38年,国家日常花销也用了38年,再加上开运河、修长城等等,兴建了多项巨大的国家工程,这些开支都十分庞大。

就这样还能够积蓄五六十年的资财,够让人吃惊的吧。

算一算这笔账,就知道隋朝一年收上来的税足够三年的开支,这么重的税,老百姓还不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吗?唐朝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证明。

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隋朝含嘉仓遗址进行钻探和重点发掘,确认含嘉仓可以储存几百万石粮食,还出土了数十万斤碳化谷物。

像这样的大型仓库,在洛阳附近就有七八座,可见当年仓储何等巨大。

然而,这还只是实物赋税那一部分,隋朝更重的是劳役,国家工程都由人力物力去完成,我曾经粗粗算了一下,有记录的劳役,达到三千多万人次,还不算没有记录的部分,以及地方官府的工程。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00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

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满打满算也就是2000万人以下,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剩下的人要承担上面说到的沉重赋税,什么叫做水深火热,民不堪命,这回懂了吧。

3"人头税"与"女人国"这么沉重的劳役的租税负担,隋朝是怎样取得的呢?有这样几件法宝:大索貌阅、析户、税外收费直至强征暴敛。

第一件法宝是"大索貌阅",什么意思呢。

原来,中国古代的税收都是人头税,也就是说是根据人头来征收的。

因为是人头税,所以古代的统治者都把编制户籍作为管理社会的重中之重,建立起世界上最严格的户籍制度。

那时的户籍,登记每个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健康情况和财产。

一旦被登记在官府的户籍上,税收就像绳索一样套了上去。

反过来,老百姓想逃税,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官府的户籍上逃脱,这叫作"脱籍"、"隐漏"等等。

脱籍的办法五花八门,什么离谱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比如说,有一个县,全县户籍上竟然没有一个男丁,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真实"的女人国。

更多的地方,户籍里净是老弱病残的困难户。

乡村的大家族,一户人家成百上千,户籍本上却只记载了几个鳏夫寡妇,无奇不有。

这些都是在逃税。

隋朝建立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

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铁腕治国的皇帝,动真格查实户口。

特别是隋文帝,把大批官员派到乡下,挨家挨户查验,还发明了"貌阅"的办法,"貌"是相貌,"阅"是当面看清,"貌阅"是用文字描述相貌特征,"大索貌阅"就是把山野乡村翻个遍,把人都找出来,逐个清查,将他们的相貌特征记录在户籍上,以后难以逃匿。

当时没有照相技术,"貌阅"的发明相当于文字的照相。

隋朝雷厉风行"大索貌阅",编制户籍,成效非常显著。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人口大约有400万户,2000多万人。

开皇三年(583年),也就是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立刻上升至将近700万户,4000多万人。

20年后,进一步增长到900万户,5000多万人。

总的来看,隋朝在大约30年的时间内,使得人口增加一倍以上。

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不是通过人口繁衍实现的,而是在全国彻查户口的成果。

人口快速增加,支持了朝廷税收的爆发性增长,才有了我们在前面介绍的官仓粮食堆积如山的光景。

第二件法宝是析户。

要知道人头税分成两块,一块按照每个人头,另一块则按户来计算。

要增加税收,除了人口数要增长,户数也要增长。

隋朝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

通过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官府的税收取得了飞速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的发展,富庶的唐朝都自叹望尘莫及。

魏征在给唐太宗的上表中说:"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资储,以隋氏之甲兵况当今之士马,以隋氏之户口校今时之百姓,度长比大,曾何等级?"显而易见,是隋炀帝无视民众,才有了全国的造反。

如果说钱多招贼的话,那么是先有心贼,才有外敌。

结果是内外夹攻,财尽国亡。

隋朝真是个有命敛财却没命花钱的笑柄。

总结隋朝的教训,是为了唐朝不要重蹈覆辙。

唐太宗深刻地指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懂得藏富于民,而不要把财富都积累在国库里面。

他引用古人的话说:百姓不足,国君怎会富足呢?国库的积蓄,只要能够防备凶年即可,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为什么呢?因为假如后面的继承人好,自然能够保有天下,不需要为他多留财富。

如果继承人不肖,为他积蓄越多,越刺激他奢侈傲慢,反而成为国家败亡的祸根。

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唐太宗君臣有了共识,那就是曹操以来国富民穷的经济政策必将导致国家破产,必须改弦更张。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民为本,以德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