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技术白皮书-QOS

合集下载

华为 WLAN AC双机热备技术白皮书

华为 WLAN AC双机热备技术白皮书

表示有潜在风险,如果忽视这些文本,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数据丢失、设备性能降低或不可预知的结果。
表示能帮助您解决某个问题或节省您的时间。 表示是正文的附加信息,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文档版本 01 (2013-05-15)
华为专有和保密信息
i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接入点 AC 双机热备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网址: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邮编:518129
文档版本 01 (2013-05-15)
华为专有和保密信息
i
版权所有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接入点 AC 双机热备技术白皮书
前言
前言
概述
本文档针对华为 WLAN 产品 V200R003C00 版本中双机热备技术进行说明。通过双机热 备功能的使用,保障网络的可靠性,保证在一台 AC 设备故障时已上线用户不下线,业 务不中断,提升用户体验。
业务备份组模块
负责业务的主备协商,批量备份、实时备 份、状态信息同步,通知相关业务模块进
行业务信息备份
业务模块
响应业务备份组模块的各种主备事件,进行批量 备份、实时备份、状态同步处理
HSB_SRV
HSB_GRP NAT_HSB
HSB_GRP NAC_HSB
AC 目前支持 HSB_SRV 和 HSB_GRP 单实例,整机仅允许支持配置一个备份服务和一 个备份组。
HSB service:备份(Hot Standby)服务,提供备份数据的收发接口,业务如果自身 拥有主备状态机制,就可以直接使用该服务。
HSB group:备份(Hot Standby)组,内部绑定 HSB service,同时还维护一个主备状 态机;业务可以绑定到一个备份组上,从而不需要自身维护主备状态机制。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目录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4)二、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6)(一)求解最大值问题(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6)1.性能提升 (6)2.能力增强 (7)(二)求解最小值问题(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9)1.简化制式 (9)2.节能降本 (9)3.降复杂度 (10)(三)求解化学方程式(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11)1.云网融合 (11)2.网智融合 (12)3.行业融通 (13)三、结束语 (16)缩略语列表 (17)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

加快推进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中期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性能极致化: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延伸网络覆盖,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多样化通信需求。

算网一体化: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

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ICT发展趋势,云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5G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

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获得业界认可。

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锐捷网络WLAN技术白皮书

锐捷网络WLAN技术白皮书

锐捷网络WLAN技术白皮书一、无线网络解决方案分类无线网络解决方案包括:无线个人网:主要用于个人用户工作空间,典型距离覆盖几米,可以与计算机同步传输文件,访问本地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等。

目前主要技术包括蓝牙(Bluetooth)和红外(IrDA)。

无线局域网:主要用于宽带家庭、大楼内部以及园区内部,典型距离覆盖几十米至上百米。

目前主要技术为802.11系列。

无线LAN-to-LAN网桥:主要用于大楼之间的联网通讯,典型距离几公里。

许多无线网桥采用802.11b技术。

无线城域网和广域网:覆盖城域和广域环境,主要用于Internet/email访问,但提供的带宽比无线局域网技术要低很多。

二、无线局域网频道分配与调制技术无线局域网采用电磁波(RF)作为载体传送数据信息。

对电磁波的使用分两种常见模式:窄带和扩频。

窄带技术以微波为主,适用于长距离点到点的应用,可以达到40公里。

由于它采用的频道较宽以及定向信号天线,因此其最大带宽可达10Mbps,但受环境干扰较大。

无线局域网采用无线扩频(spread spectrum)技术,也称SST,早期由军事部门研发,确保安全可靠的军事通讯。

常见的扩频技术包括两种:调频扩频(FHSS)和直序扩频(DSSS),它们工作在2.4-2.4835GHz。

1、调频技术调频技术将835MHz的频带划分成79个子频道,每个频道带宽为1MHz。

信号传输时在79个子频道间跳变,因此传输方与接受方必须同步,获得相同的条变格式,否则,接受方无法恢复正确的信息。

调频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频道存在干扰,将绕过该频道。

受跳变的时间间隔和重传数据包的影响,调频技术的典型带宽限制为2-3Mbps。

2、直序扩频技术直序扩频技术是无线局域网802.11b采用的技术,将835MHz的频带划分成14个子频道,每个频道带宽为22MHz。

直序扩频技术用一个冗余的位格式来表示一个数据位,这个冗余的位格式称为chip,因此它可以抗拒窄带和宽带噪音的干扰,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

华为VRP QoS技术白皮书

华为VRP QoS技术白皮书

华为VRP QoS技术白皮书QoS及其功能在传统的IP网络中,所有的报文都被无区别的等同对待,每个路由器对所有的报文均采用先入先出(FIFO)的策略进行处理,它尽最大的努力(best-effort)将报文送到目的地,但对报文传送的可靠性、传送延迟等性能不提供任何保证。

随着IP网络上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对IP网络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IP网络的尽力服务已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

如V oIP业务,如果报文传送延时太长,将是用户所不能接受的(相对而言,email和FTP对时间延迟并不敏感),为Internet提供支持QoS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

QoS旨在针对各种应用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例如:提供专用带宽、减少报文丢失率、降低报文传送时延及时延抖动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QoS提供了下述功能:报文分类和着色避免和管理网络拥塞流量监管和流量整形QoS信令协议下面的例子讲述了网络发生拥塞时,报文在无QoS保证和有QoS保证网络中的不同处理过程。

图1所示为发生拥塞时,网络设备的一个接口在不支持QoS的情况下,报文的发送情况:图1先进先出队列示意图所有要从该接口输出的报文,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进入接口的FIFO队列尾部,而接口在发送报文时,从FIFO队列的头部开始,依次发送报文,所有的报文在发送过程中,没有任何区别,也不对报文传送的质量提供任何保证。

图2则是一个用PQ队列来支持QoS的报文发送情况:图2PQ队列示意图在报文到达接口后,首先对报文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报文所属的类别让报文进入所属队列的尾部,在报文发送时,按照优先级,总是在所有优先级高的队列发送完毕后,再发送低优先级队列中的报文。

这样在每次发送报文时,总是将优先级高的报文先发出去,保证了属于较高优先级队列的报文有非常低的时延,其报文的丢失率和通过率这两个性能指标在网络拥塞时也可以有一定的保障。

QoS可以控制各种网络应用和满足各种网络应用要求,如:1.控制资源。

Wi-Fi_CERTIFIED_Passpoint_Miracast最新白皮书-中文简体

Wi-Fi_CERTIFIED_Passpoint_Miracast最新白皮书-中文简体

消费者已经习惯在外出时使用Wi-Fi。根据 comScore1的调查显示, 在美国,超过37% 的移动手机流量和超过90%的平板电脑流量 是经过Wi-Fi传输的。 个人无线路由器迅速普 及, 可以为多个终端用户设备提供共享Wi-Fi 接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Wi-Fi的应用。
图 1. 2010和2015年有线、 Wi-Fi和移动数据流量。 来源: 思科可视网 络指数 (VNI),
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商正将Wi-Fi整合到他们的核心服务中去, 进而推动热点数量及其传输的数据流量都在爆发式增长。 移动运营商. Wi-Fi 热点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让运营商能够从他们拥 挤的蜂窝网络中分担一部分数据。 例如, 如今在美国, AT&T 通过约 30, 000 个热点向其用户提供 Wi-Fi 访问服务。 AT&T Wi-Fi 网络在 2011 第四季度支持连接数达到 4.87 亿 – 是 2 去年数量的三倍多,数据流量约为同期的三倍。

专业热点服务供应商与酒店、餐厅、交通运输当局和零售商合作提供 Wi-Fi 访问服务。 逐渐地,顾客已经开始期望能够在更多的公共场所范围内访问 Wi-Fi 。Wi-Fi 已经成为 吸引并维系顾客, 或推动产品或服务销售的工具。 将服务批发给那些希望扩展自身 Wi-Fi 服务的移动供应商也可以为他们增加收入。
Wi-Fi CERTIFIED Passpoint™ 是Wi-Fi Alliance®的一项最新举措,将为Wi-Fi热点终端用户体验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不仅 如此,它还将成为在公共热点上进行运营商分担数据流量的主要方式。 Passpoint认证项目中的基本规范对多项功能进行 了定义,具体内容将在未来12个月内陆续推出: 现有功能: 网络扫描与选择:设备在后台识并与Passpoint网络建立连接,无需用户进行任何主动干预。 无缝网络访问:验证过程不再需要通过浏览器注册也不需要用户输入密码。使用基于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 、 用户名和密码、或证书凭据的可扩展身份验证协议(EAP) ,用户名和密码,设备便可自动进行验证。 安全认证与连接:所有连接都处于WPA2™-Enterprise的保护之下,提供的安全级别可与蜂窝网络相媲美。

Wi-Fi 7技术白皮书(新)

Wi-Fi 7技术白皮书(新)

Wi-Fi 7 技术白皮书目录1 概述 (1)1.1 简介 (1)1.2 产生背景 (1)1.3 技术优点 (1)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物理层提升 (3)2.1.1 320MHz带宽 (3)2.1.2 4096-QAM调制 (4)2.1.3 MIMO 16X16 (5)2.2 多链路设备(MLD) (6)2.3 OFDMA增强 (8)2.3.1 Multi-RU (8)2.3.2 Preamble Puncturing (9)2.4 多AP协同 (10)2.4.1 协同空间重用(CSR) (10)2.4.2 联合传输(JXT) (10)2.4.3 协同正交频分多址(C-OFDMA) (11)2.4.4 协同波束赋形(CBF) (11)3 总结 (13)3.1 更高吞吐速率 (13)3.2 更低时延保障 (13)3.3 更强高密能力 (13)4 缩略语 (14)i1 概述1.1 简介当前全球有近200 亿的Wi-Fi 设备正在使用,Wi-Fi 已成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际应用中,Wi-Fi 协议所传输无线流量,已占到无线总流量的90%。

海量数据快速、安全传输受益于巨量Wi-Fi 设备高效、安全、可靠地工作,而Wi-Fi 设备高效安全工作的灵魂在于802.11 协议的全面支撑。

1.2 产生背景回顾802.11 协议发展历程,初版802.11 协议速率仅为2Mbps。

802.11b 使用新的编码形式,将速率提升到11Mbps。

802.11a 利用新的5GHz 频段,引入OFDM 技术并采用64-QAM 调制将无线速率提升到54Mbps。

802.11g 将802.11a 的技术同步推广到2.4GHz 频段,2.4GHz 频段也能到达54Mbps 的速率。

802.11n 时代,MIMO 作为一项重大技术被引入WLAN 协议,同时采用更宽的40MHz 带宽,将WLAN 速率提升到了600Mbps。

中国移动WLAN QoS性能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WLAN QoS性能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WLAN QoS测试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2005年12月08日前言本次测试主要测试WLAN QoS和非QoS网络设备和终端之间的兼容性,以及验证WLAN QoS机制下话音和数据混合业务的接入支持能力。

在兼容性测试方面,主要验证非QoS AP与QoS终端、QoS AP 与非QoS终端,以及QoS终端与非QoS终端之间的共存。

在话音和数据业务的混合接入支持能力方面,一方面验证 WLAN QoS机制在满负荷情况下能否保持高优先业务如话音业务的优先权,同时通过测试获得WLAN QoS机制下能够接入的最大话音和数据用户数量,为实际的网络部署和规划提供依据。

本次测试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组织,参加测试单位有思科和华为。

本次测试从2006年1月17日至23日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进行。

本测试规范的解释权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究院。

测试规范完成人:周文辉。

目录1测试需求 (4)2测试方案 (4)2.1测试环境图 (4)2.2测试环境 (5)2.2.1测试设备 (5)2.2.2测试软件工具 (5)3测试工具说明 (5)3.1C HARIOT (5)3.2C HARIOT关于V O IP测试的支持 (5)3.2.1语音编码: (5)3.2.2话音质量评估方法 (6)3.3C HARIOT测试结果分析 (6)4测试时间 (6)5测试地点 (6)6测试列表 (7)6.1接入性能测试 (7)6.1.1非QoS AP情况下,接入性能测试用例列表 (7)6.1.2QoS AP情况下,接入性能测试用例列表 (7)6.2IEEE802.11E兼容性测试用例列表 (7)7测试用例 (7)7.1接入性能测试用例 (7)7.1.1非QoS AP情况下,接入性能测试用例 (7)7.1.2QoS AP情况下,接入性能测试用例 (10)7.2IEEE802.11E兼容性测试用例 (15)1 测试需求● 接入性能测试:QoS AP 和非QoS AP 情况下,不同类型终端所提供的话音和数据业务的混合接入性能测试。

分层QoS HQoS技术白皮书

分层QoS HQoS技术白皮书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第2页,共16页
分层QoS技术白皮书
1 概述
1.1 HQoS产生背景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随着IP网络上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对IP网络的服务质量也提出 了新的要求,例如VoIP(Voice over IP,IP语音)等实时业务就对报文的传输延迟 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报文传送延时太长,将是用户所不能接受的(相对而言,EMail和FTP业务对时间延迟并不敏感)。为了支持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语音、视频 以及数据等业务,要求网络能够区分出不同的业务,进而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为 此,QoS技术应运而生,其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z 尽力而为: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 Internet 主要承载数据业务,网络采用
尽力而为的服务、无 QoS 保障。 z 基于流的 Inter-Serv QoS 技术: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由于受到 VoIP
等实时业务的驱动,IETF 组织在 1994 年推出了基于 RSVP 的 Inter-Serv 解 决方案,这种端到端基于流的 QoS 技术,在 IP 领域却没有获得广泛成功。 z 基于类的 Diff-Serv QoS 技术:为了寻求扩展性和简易性,IETF 组织在 1998 年推出了基于 DSCP 的 Diff-Serv 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基于类的 QoS 技术。 Diff-Serv 通过将业务定义为有限的类,在 Diff-Serv 网络域边缘处根据服务要 求对业务进行分类、流量控制,同时设置报文的 DSCP;在 Diff-Serv 域中的 所有节点都将根据分组的 DSCP 字段来遵守 PHB。在众多的 QoS 技术中, IP Diff-Serv 成为当前主流应用技术。 但是随着现在网络设备高速发展,单端口容量变大,接入用户多,传统的QoS在应 用中遇到了新问题: (1) 传统流量管理是基于端口带宽进行调度的,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对用户不敏 感,只对服务等级敏感,适合网络侧,但不适合业务接入侧。 (2) 传统流量管理很难做到同时对多个用户的多个业务进行控制 为解决以上的问题,提供更好的QoS能力,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控制用户的流量,又 能同时对用户业务的优先级进行调度的QoS技术。HQoS采用多级调度的方式,采 用全新的硬件设计,使设备具有内部资源的控制策略,既能够为高级用户提供质量 保证,又能够从整体上节约网络构造成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lan技术白皮书QOS1.00修订记录日期 修订版本 修改章节 修改描述 作者 08/8/5 1.00 第一稿 沈翀目录1. Wlan QOS需求背景 (4)2. 名词解释 (4)3. qos背景知识 (5)3.1. 无线qos难点 (5)3.2. PCF介绍 (6)3.3. 802.11协议Qos的局限性 (6)3.4. Qos种类 (7)3.5. 无线qos标准 (7)4. 无线qos帧格式 (8)4.1. Qos Control域 (8)4.2. TID (8)4.3. EOSP (9)4.4. Ack策略 (10)4.5. TXOP限制 (10)5. 无线qos mac功能 (11)5.1. HCF (11)5.2. TXOP (11)5.3. EDCA (11)5.4. HCCA (14)5.5. APSD (15)5.6. TSPEC (16)5.7. 新确认规则 (17)5.8. 直接链路协议 (19)6. 参考文献 (20)7. 附录 WMM介绍 (20)1.Wlan QOS需求背景随着越来越丰富的视、音频业务的出现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方式享用服务的议题再次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原来实现于有线和固定网络中的多媒体视、音频实时业务,正日益向无线、移动的趋势发展。

最初人们进行WLAN的协议设计主要是针对数据业务的,对于诸如视频、音频等实时业务应用并没有做充分的考虑。

2005年,IEEE 802.11e标准针对实时业务的QOS保证作出补充方案。

2.名词解释CP:contention period,竞争周期。

在竞争周期内,STA通过竞争取得媒介控制权。

CFP:Contention-Free Period,无竞争周期,由中央机制(central authority)控制的周期称为无竞争周期。

TXOP﹕发送时机(transmission opportunity),定义了STA可以发送数据的时间段,包括开始时间和最大持续时间。

STA取得TXOP可以通过通道竞争或者HC分配。

HC:混和式协调器(Hybrid Coordinator),是为了实现QoS而定义的一种协调器。

它采用HCF功能实现帧交换。

HCF:混和式协调器功能(hybrid coordination function)。

为了向STA提供参数化和优先级的Qos服务,HCF功能增强了竞争和无竞争的访问无线媒介方法。

它与DCF和HCF兼容。

AC:访问类型(Access Category)。

AC是通用的EDCA参数集合的标签。

不同AC因EDCA参数不同,而有不同的访问媒介的优先级。

SP:服务期间(service period)。

连续的一段时间,STA处于发送或/且接受数据的状态。

这段时间称为SP。

UP:使用者优先顺序(user priority),UP定义了MSDU报文的优先顺序,UP通常在mac 层之上分配的。

TC:数据流类别(traffic category),有相同UP的msdu报文定义为同一类的数据流,用TC 标记。

TSPEC :数据流规格(traffic specification ),定义了数据流的qos 特性(characteristics )。

TCLAS :数据流分类(traffic classification ),某些参数值的规格定义,用这些规格来区分报文属于哪个TS 。

TS :数据流(traffic stream ),符合TSPEC 规格的数据流称为TS 。

TID :数据形态识别码(traffic identifier )。

mac 层之上,用于区分mac 层数据形态的ID 。

有16个可用的TID ,8个用于TC ,8个用于TS 。

TSID :数据流ID (traffic stream identifier )。

8个用于TS 的TID 称为TSID 。

3. qos 背景知识3.1. 无线qos 难点无线介质和有线介质传输的固有特性决定了这两类网络在提供QoS 时必须对所关注的协议层各有所侧重。

在有线介质的网络中,QoS 提供往往更关注网络层和传输层,但WI AN 作为一种典型的共享信道网络,对其实现QoS 支持更需要来自于MAC 层的支持。

这里的原因具体可以通过归纳有线网络和WLAN 的媒质访问的区别来进行解释。

WI AN 和传统LAN 具有不同的竞争模型。

在有线网络中,竞争被有效地控制在传播介质上(如下图),图中任何2个节点需要通信时,4个节点通过介质的连结而自然地成为一个竞争域。

而在无线环境中,竞争则是位置相关的。

如下图所示,如果A 与B 需要进行双向通信,C 由于在B 的广播范围内而成为竞争域的成员,而D 仍然是自由的,所以只有ABC 互相竞争。

若C 和D 要进行双向通信,竞争域的成员将是BCD。

而若B 与C 进行双向通信,4个节点都将成为竞争域的一员而互相竞争介质访问权。

这种复杂的竞争关系为设计一种有效利用WLAN 介质资源的协议增加了难度。

以上所述的节点竞争关系是一种位置相关(Location Dependent )的竞争。

此外,无线节点对介质当前所处状态具有不确定性。

无线网络中节点之间无法相互感知对方的收发状态,由此造成所谓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暴露终端是指在发送接点的覆盖范围内而在接收节点的覆盖范围外的节点。

暴露终端因听到发送节点的发送而可能延迟发送。

但是,它其实是在接收节点的通信范围之外,它的发送不会造成冲突。

这就引入了不必要的时延)的问题。

在隐藏终端问题里,发送方错误地以为接受方为空闲状态而发送不可能被收到的数据帧。

而在暴露终端问题中,发送方错误地以为接受方繁忙而丧失了成功发送数据帧的机会。

正是由于WLAN中网络节点的通讯是通过访问共享的无线介质来实现的,通讯的效率其实也就是无线介质访问的效率。

因此WLAN的MAC层在提供QoS支持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PCF介绍使用PCF时候,媒介时间被分为CFP(无竞争周期)和CP(竞争周期)。

CFP时间媒介的访问由PCF控制,CP则由DCF控制。

CFP一开始,AP就会发送一个Beacon帧,该帧中的CFPMaxDuration(无竞争期最大持续时间)标明CFP最大持续时间。

AP接管无线媒介后,使用CF-Poll帧轮询STA是否有数据发送。

无竞争周期的数据帧确认采用CF-ACK。

CFP结束时,AP使用CF-End帧将媒介控制权交回给DCF。

注意,因CFP周期内时间十分宝贵,因此可以将轮询、确认、数据等组合在一起传送。

举例而言,Data+CF-ACK+CF-Poll表示AP发送数据,同时确认前一个帧,同时又轮询另一个STA。

3.3. 802.11协议Qos的局限性1999年版本的802.11协议不提供Qos支持。

在其MAC子层的规范中定义了两种访问方式:分布式协调方式(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和点协调方式(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PCF)。

在DCF方式下,无线节点通过一个中心控制的AP来协调访问媒质。

在PCF模式下,节点—节点之间直接通过中心PCF的协调来访问媒质。

DCF的竞争是通过避让实现的。

每一次竞争过程中避让时间最短的节点获得介质访问权,这也是所有基于避让机制的本质。

但同时我们看到,DCF是一种best-effort的服务,对于有带宽和时间延迟需求的数据DCF不提供QoS保证。

在DCF模式下,所有的节点和数据流通过一个随机的避让算法以相同的概率访问媒质。

PCF模式下,AP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Qos的实现,但是仍然存在3点不足:首先,所有的通讯都需要经过AP中继,即使在两个节点可以直接通讯的情况加AP仍然需要介人,这样就损失一部分的带宽利用,此外,受到轮询节点的传输时间无法准确控制。

一个收到CF-Poll帧的节点可以发一个长度在0-2346之间的数据帧,从而产生了发送时间的不确定性,这使得AP无法准确地为节点保证QoS 参数。

最后,AP无法获知哪些节点需要发送数据,哪些没有,从而把部分轮询时间不必要地分配给了一些不需要数据发送的节点,浪费了时间。

3.4. Qos种类早期的QoS研究主要针对有线网络,在网络层以上提供服务质量保障。

如综合服务/资源预约(IntServ/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sing)、约束路由(CBR)等等,但正如3.1所描述的,有线网络中的QoS机制通常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无线网络中。

在无线局域网的传输环境下,除了串扰、多径传播带来的较低数据传输率和较高的误码率之外,IEEE 802.11中的MAC层CSMA/CA接入机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相应也出现了新的优化方案。

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从网络的角度来说,我们进行网络优化的目的就在于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如带宽)提供Qos保障以便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实时业务的需要。

QOS可以分为参数化的QOS(parameterized QoS)和具有优先权的QOS(prioritized QOS)。

参数化的QOS是指研究实时业务对资源的需求情况,管理网络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网络QoS机制,具体来说网络中有待改善的QoS参数主要有如下四项:吞吐量或带宽,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或误码率。

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设备和应用必须请求特定量的时间来发送它们的数据。

具有优先权的QOS则采用优先权等级来表示qos需求。

在这种方法下,当数据包进入到网络就被打上标记,这些标记由在像住宅网关这样的设备处的区分转发/排队引擎授予。

具有优先权的QOS主要通过EDCA实现。

参数化的QOS主要通过HCCA实现,但使用TSPEC允入控制时候,也可以通过EDCA实现参数化的QOS。

3.5. 无线qos标准2005年通过的802.11e协议提供了wlan环境下Qos支持。

07年,新版802.11协议合并了802.11e 的内容。

为示区别,本文中的802.11协议都指1999年版本;本文提到的802.11e 协议则包含了原始的802.11e (2005年版)协议本身及802.11(2007年版)的qos 增强。

在802.11e 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调节功能(Hybrid Coordination Function ,HCF )。

HCF 针对802.11中的DCF 和PCF 进行了融合和增强。

确切地说,它并不代表任何访问机制,具体的访问机制是通过其子功能EDCA 和HCCA(HCF Controlled Access)体现的。

4.无线qos 帧格式4.1. Qos Control 域802.11e 扩展了802.11的mac头,新增Qos Control 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