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释疑解析:第2单元 不同装置 同一原理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爱护水资源1. 淡水资源有限,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2. 爱护水资源的措施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①生活上:a.使用节水器具;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②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
③工业上:循环使用。
(1)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特别提醒】①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②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蒸馏→吸附→过滤→沉淀;③上述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和软水1. 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2. 反应原理:[水很难解离,导电能力弱,常加入强电解质(如烧碱或硫酸)增加其导电能力]3. 实验装置:4. 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和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泡速度较快。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和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大约是和电源正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5. 气体的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6. 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7. 实验拓展(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此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通过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我们可计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1:8。
四、化合价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位置标出化合价,用“+n”或“-n”表示。
当n为1时,不能省略如+1Na,-1Cl。
2. 化合价规律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H 2SO 4,HNO 3,HCl 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如KOH ,NaOH ,Ca (OH )2等。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如KNO 3,K 2SO 4,NaCl 等。
思考:酸、碱、盐、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酸根的是 ;反应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例如: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 思考:(1)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是(2)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H OH H O +-+→2 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通常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滴定在试纸上,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为酸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
2. 酸碱度与pH 的关系: pH=7,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pH 试纸使用方法: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酸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酸性,碱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应注意: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显碱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碱。
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氨水显碱性,但3NH 不是碱而O H NH 23⋅(一水合氨)是碱。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指示剂,需要注意的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千万不要说酸或碱溶液变色。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 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 <7时呈酸性,pH >7时呈碱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单元总结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单元总结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图为验证水的组成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2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C.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2 .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是纯净物B.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硬水和软水C.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人体健康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 . 微粒观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之一。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碳-12原子与碳-13原子的质子数相同B.两种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D.用刀切西瓜的过程中,个别原子被分成了更小的微粒二、多选题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4+与Na+的质子数、电子数均相同B.13C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14C的原子核中有7个质子和7个中子C.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Xm+与元素Y的阴离子Yn﹣的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a+m+nD.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锶元素与氯元素结合时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SrCl2三、填空题5 .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周期。
(2)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____(填序号)决定。
A 质子数B 中子数C 核外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3)Na、Mg、Al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
(4)请写出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的离子符号____(任写一种)。
(5)如图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一个单元格,你能从该单元格中获得的信息有____(合理均可,任写一种)。
(6)和所对应元素的化学性质____(选填“相似”或“不相似”)。
九年级化学全册(鲁教版)

04 第四单元 金属
第四单元 金属
1 常见的金属材料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3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探究金属的性质
05 第五单元 化学与健康
第五单元 化学与 健康
1 食物中的有机物 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 远离有毒物质
06 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六单元 化学与 社会发展
1 化学与能源开发 2 化学与材料研制 3 化学与农业生产 4 化学与环境保护
感谢聆听
九年级化学全册(鲁教 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一单元 溶液
02. 第二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03. 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04. 第四单元 金属
0社会发 展
01 第一单元 溶液
第一单元 溶液
1 溶液的形成 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3物质的溶解性 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 分数的溶液
02 第二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单元 常见 的酸和碱
1 酸及其性 质
到图书馆
01
去:分子
变 成 离 子 06
2 碱及其 性质
02
到实验室
05
去:探究
酸和碱的
化学性质
04
4 酸碱中和 反应
03
3 溶液的 酸碱性
03 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三单元 海水中 的化学
1 海洋化学资源 2 海水“晒盐” 3 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的去除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课件

颜色
浓盐酸 无色
状态 液态
气味
密度
溶质质量分数 打开瓶塞后的现象
刺激性气味 1.18mg/mL 36%-38% 瓶口出现白雾
其他
挥发性 腐蚀性
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位中的水蒸气接触,
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工业上浓盐酸因为含有少量杂质而稍带黄色。浓盐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脱去,并生成黑色的碳;又叫做 腐蚀性
二 师生互动,共学新知
浓硫酸的稀释:
正确稀释方法: 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倒入大量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错误的稀释方法: 将水倒入浓硫酸的过程中,由于是大量的浓硫酸溶于水中,则 会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浓硫酸沸腾,一旦溅出,腐蚀他人,具有危害性。
二 师生互动,共学新知
酸的化学式表示
稀盐酸:将氯化氢气体(HCl)溶于水形成的,用溶质HCl表示稀盐酸。
稀硫酸:将硫酸(H2SO4)溶于水形成的,用溶质H2SO4表示稀硫酸 稀硝酸:将硝酸(HNO3)溶于水形成的,有溶质HNO3表示稀硝酸。
酸在水中的解离情况: HCl = H+ + Cl-
H2SO4= 2H+ + SO42-
四 课堂小结
一、酸的定义 二、常见酸的化学式的书写 三、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四、浓硫酸的稀释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运用化学知识、实验、生活 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一 课堂导入
在炎热的夏季, 当我们被蚊子叮咬之后皮肤会起包、发痒, 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可以止痒呢?
这是因为蚊子叮咬我们之后,会在我们人体内分泌 一种蚁酸,蚁酸刺激皮肤,使皮肤红肿起来。 在叮咬处,涂抹肥皂,会起到止痒作用。 肥皂止痒蚊虫叮咬,实际上涉及到了酸和碱的反应。 那么,什么是酸和碱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展开第二单元的学习。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共57张PPT)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
雨
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雪
知识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 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 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 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 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 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 重不足。
(2)离子符号前的数字只决定离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上 角的数字永远是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
第二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四节:元
素
知识点 元 素
同一种元素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质中,如氧气、二氧化碳 中都含有氧元素;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物质,如氧气、臭氧 (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知识点 元 素 元素的简单分类:
知识点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 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 “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 “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知识点 原子的结构
以碳原子为例描述原子的构成:
区分明矾吸附作用与活性炭吸附作用:
(1)明矾的吸附性是明矾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质,将周围 的细小粉尘、颗粒“黏”到一起,使细小物质聚集,进而沉降 下来。
知识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因为活性炭的内部结构是疏松多孔的, 可以让一些难溶的微小颗粒或可溶的色素、异味的分子进入到孔 隙中去,达到除去杂质的作用。
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2单元探秘水世界抓住关键规范解题释疑解析素材新版鲁教版20200911328

抓住关键规范解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最基本的化学计算之一,它是化学方程式的重要应用,也是历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固定的解题格式,寻找正确的数据列出比例式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很多同学在这个问题上感到比较棘手,也比较容易出错。
下面对一道常见的易错例题进行诊断。
例题实验小组的同学用10 g石灰石与50 g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求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错因分析本题的错解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单位处理不当:设未知量时带单位,列比例式时漏掉单位,计算过程中没有带单位。
(2)题意分析不正确,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题数据,列出了错误的比例式,导致结果出错。
正确解法解答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试题时要做到:分析透彻,思路清晰,方法合理,步骤完整,格式规范。
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是纯物质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代入比例式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而不能是混合物的质量或者体积等。
本题已知的数据“50 g”是稀盐酸的质量,而不是参加反应的纯氯化氢的质量,故不能作为已知条件代入比例式求解。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10 g x100/44=10 g / x 解得x=4.4 g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同学们在实际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时常常还出现以下错误:1.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写错,得不出正确答案。
2. 找质量比时,将其中的某个或几个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算错,造成计算错误。
3.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搞不清,造成计算结果错误。
这三者的关系应为:体积(L)质量(g)4. 不配平就计算,得不出正确答案。
5. 不纯物质没有转化成纯物质计算。
6. 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中不按题给数字保留小数点,任意近似取舍。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知识点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而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知识点则是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建立起学生对化学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知识点。
一、物质及其性质在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到物质及其性质的知识。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通过学习化学上常见的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物质固有的性质(颜色、气味、密度等)以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燃烧、溶解等),学生将对物质及其性质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物质的组成了解物质的组成是化学的基础,也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的重点内容。
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化合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学生能够了解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此外,还会学习到物质中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和认识。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中一个重要的章节。
学生将学习到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以及常见化学反应的实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和规律,进而对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有一个初步了解。
四、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另一个重要的章节。
学生将学习到酸碱的基本概念、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以及酸碱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酸碱中和的行为和特点,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化学实际问题。
五、空气与环境保护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下两册还涉及了空气与环境保护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到大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分析以及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到环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装置 同一原理
电解水的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包括两极产生的气体特征、体积比及检验方法、实验现象、宏观和微观过程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等。
例题 用右图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
对该实
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8︰1
解析 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及其实验结论。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负极产生氢气(一种可燃性气体),正极产生氧气,所以甲试管中是氢气,乙试管中是氧气;电解水产生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或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选D 。
变式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左下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并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如右下表:
请回答:(1)电解一段时间后,A 、B 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 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
(2) 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 。
(3) 自第 分钟起管B 和管A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与理论比值相一致。
解析 (1)电解一段时间后,A 、B 两管分别产生氧气、氢气,因为B 管产生的氢气体积比A 管产生的氧气体积多,所以下降得快。
(2)观察数据可发现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是理论上的2︰1,而是开始时氧气少,其原因可考虑氢气和氧气在水中溶解性的差异,或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个角度考虑。
(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3分钟起管B 和管A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值。
拓展题 下图1是改进的电解水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是教材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体积/
mL \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量筒A 中气体 6 12 18 24 30 36 42 48
连电源正极的量筒B 中气体 2 4 6
9 12 15 18 21
(1)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2)用玻璃三通管将图1装置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混合在一起,点燃用该混合气吹出的肥皂泡时的实验现象是。
(3)图1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4)与图2装置相比,用图1装置进行该实验的主要不足之处是。
解析图1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组装成了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
因为是电解水实验,从玻璃三通管出来的混合气体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达到了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后产生剧烈的爆鸣声;该组装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体现了环保和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新理念;从图2的实验装置中,除了定性地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之外,还能定量地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图1装置的缺点就在于硬质塑料管上没有刻度,无法测量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我们可以寻找生活中带有刻度的废弃物进行替代,如注射器等。
答案(1)水通电氢气 +氧气(2)产生剧烈的爆鸣声
(3)仪器和装置都用生活中废旧物品制成,体现了环保与节约资源的理念
(4)硬质塑料管上没有刻度,无法测量两种气体的体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