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崖换和修辞专练含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修辞手法新题型练习(共10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新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简答题)一、比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写脱贫的文章,我走进山东管理学院的图书馆。
一排排书橱是一块块田地,书橱里的书是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学子则是一只只蜜蜂,在田地间穿梭。
图书馆里,人人捧读心爱的书籍,那翻动书页的声音似数以万计的蜜蜂在匆忙地采花蜜时发出的吟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收获季节特有的气息。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
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
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
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
◎比喻具有相似性,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比拟(拟人+拟物)3.(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改造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
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产量也不断增加,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5 分)4.(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
高考语文修辞专练与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修辞专练与答案解析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始成灰。
D.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答案C解析A项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
B项“铁衣”指盔甲,这里指代士兵。
“玉箸”指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指代思妇。
D项“管弦”,“管”指管类乐器,如笛子、箫等;“弦”指弦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
此处指代音乐。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B.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C.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C解析A项“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中秋皎洁的圆月比喻成“金波”“飞镜”。
B项“人间岁月如流水”,把“岁月”比喻成“流水”。
D项“久在樊笼里”,诗人用“樊笼”比喻“过去的仕途生活”。
3.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答案C解析C项“丝竹”借代音乐。
A项“尘网”比喻束缚人的官场。
B项“青云梯”比喻天姥山山路之高,如深入云端的梯子。
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答案 C解析C项使用的比喻手法。
5.下列诗词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答案 D解析“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自杜甫《曲江对酒》,写暮春时节花落鸟飞之景,并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练排比修辞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语用试题专练-------排比修辞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极简主义风格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以“淘旧物”为特征的循环青年,也有着类似的行为:在城市的犄角旮旯捡回掉漆的桌椅板凳、斑驳的旧沙发,在精心修饰后变为兼备颜值和①的个人独有物件——用有限的成本去换取不被经济负担所限的快乐。
循环青年对二手物件的②,是他们选择循环的重要原因。
“买二手物并不是买它的今生,而是在买它的前世。
”有人这样说道。
一条剪标的二手领带讲述着一段从意大利到中国漂洋过海的故事,一台过时的数码相机还保存着陈旧的旅行记忆,一本泛黄折页的旧书标记着十几年前的读书思绪……每一件旧物都是一则关于历史的记述,蕴含着旧主的前尘往事,承载着新的人生故事,在循环的链条中形成层层代代的人生嵌套,这正是时过境迁、岁月流痕的魅力所在。
在大多数循环青年眼中,破旧耗损的外表和被丢弃闲置的境遇不能定义其美学价值,他们看中的是旧物经改造后所可能拥有的未来。
少了几个抽屉的桌子,经过改造变成复古味浓厚的书柜;早已爬上青苔的青灰色墙砖,被摆放在书桌上,散发出时间的氤氲……(),在新的场景中获得崭新的生命,循环青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③着劳动创造带来的充实和喜悦,赋予旧物新的可能性,也阐释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生活。
尽管是二手的货物,但毕竞有一手的人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变“不能用”为“可以用”B.当一件件旧物“复活”,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C.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化“腐朽”为“神奇”,当一件件旧物“复活”D.化“腐朽”为“神奇”,变“不能用”为“可以用”,当一件件旧物“复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效果专练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 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 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词语的避重与重字有别: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相同位置 不重字;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内容 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
(3)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 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 ,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 意更加鲜明。
一、真题再现、典例示范
1、(2020·山东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
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 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参考答案】 ①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航天领域研发过 程的艰难; ②运用排比修辞手法,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 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 的重要性。
二、总结答题思路
答题思路
①判断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有些题干直接指出所用修辞); ②分析修辞的天然效果; ③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修辞在语境中的实际效果; ④整合答案,分点答题,注意答题规范。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语用专题训练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语用专题训练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来说明事物特水寒彻骨,浑身颤抖。
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答案1.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树”为喻体表达植根、扎根情怀,呈现对黑土地的感情之深;运用排比手法,层层推进,呈现对黑土地的感情之强烈与不可抑制;四句喻体逐渐具体化,最终以“白桦树”为喻体,呈现黑土地独有的地域色彩,表达了只有而且唯有“黑土地”才是自己情感倾诉的对象。
2.句中“满载渣土的卡车”比喻“太阳系里飞驰的彗星或者小行星”,“其表面的尘埃、气体和水分”比喻“卡车在大街上掉下了渣土”,“流浪猫小白”比喻“我们的地球”。
原本比较抽象的流星雨出现的过程,通过打比方的说明方式,介绍得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让我们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
3.将节令饮食比喻为写文章、练功夫,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节令饮食十分讲究时节的特点。
4.①三个“那些”构成排比,层层扩展,步步加深,点出芦苇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割去这些芦苇的不舍,增强语势。
②“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使用顶真,环环相扣,强化力度,突出二者彼此相依的紧密关系,含蓄地表明作者不愿破坏自然的态度。
5.“夏似蒸笼,冬似冰窟”将实验室夏天和冬天的环境分别比喻成蒸笼和冰窟,形象生动地写出实验室夏天酷暑冬天严寒的艰苦条件,赞美科学家不畏艰难困苦的科研精神;引用庄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赞美了科学家邹竞年轻有为,急国家之所急,敢作敢为的奋发精神,语言典雅,增强情感表现力。
6.(1)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比拟(2)表达效果:①“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②“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
第4辑:修辞手法题专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第4辑:修辞手法题专练练习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东北部)。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此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三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杨柳萧译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①借代。
诗歌借“烟尘”指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
②双关。
诗中的“岁暮”表面指时序岁末,实则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同时还暗指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时期。
③对偶。
诗歌以“烟尘”对“鼓角”、“雪岭”对“江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④用典。
诗中的“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这里暗指朝中无人肯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更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愤和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专题训练(含答案)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士”在中国古代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扛枪的战士,还可以是提笔的读书人。
“士”位居高官之下,平民之上,属于夹层中的一个群体。
“士”读过书,有人功成名就,身着绫罗,头戴顶珠,但更多的“士”,却生不逢时,沦落于草莽,孤守于茅屋。
“士”在寻常百姓看来,有点儿古怪,有点儿可笑,但他们于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固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德。
中国文化的因子能在民间扎根并蔓延,“士”扮演了承上启下的桥梁角色。
是“士”点亮了中国乡土社会那一盏盏文明的灯火,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那一束束火苗,守护其永不熄灭。
我们所熟悉的“乡绅”阶层就是由身居底层的“士”演化而成的。
该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的中小官吏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而又在民之上。
作为乡村里的贵族,不食俸禄,却有地位。
这地位不是来自官府的委任,而是来源于民众的拥戴。
乡绅以其开明与公正,以其道德与卓识,调解民间纷争,处理村庄难事,逐步赢得众人的信赖,从而使自己的威望与日俱增,犹似丘陵中山巅之隆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常想,“暮气沉沉”一语,准是为外祖母家这样的庭院创造的。
青砖灰瓦盖成的高屋高楼四面围住灰色方砖铺好的天井,整天难得晒到阳光,白昼也给人黄昏的感觉。
房屋的设计毫未考虑到采光,偶然得到一些明亮又被紫檀木做的家具吮吸了。
建造这样的家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而是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有二姐在,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
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21崖换和修辞专练含解析

天天练21 选仿换和修辞专练基础过关1.仿照示例,从生活中任选某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示例:月亮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做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蜡烛'正面:不惜流尽一生泪,只为照亮一片天。
反面: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②圆规'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从正反两方面写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然后认真阅读、分析示例,从中寻求答题灵感,最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拟写答案。
注意,在仿写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如所给示例中的月亮具有靠太阳发光的特征,它只能在夜晚出现,但同时也将夜晚照亮,给夜晚仍在他乡的人以慰藉。
2.仿照诗歌《短》的第一节,补写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
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新绿嫣红/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花样年华/就已经进入迟暮之年解析:阅读题干可知,所要仿写的句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内容上,要扣住诗歌的题目“短”;在形式上,要与第一节的句式“……很短/短得来不及……/就……”相同或相近;在段落的安排上,第二节、第三节的开头一句要承接第一节的“一天很短”,层层推进,如可写成“一年很短”“一生很短”等。
了解了这些,考生抓住一年、一生中的特定意象进行仿写即可。
3.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是情感的寄托。
请仿照下面示例,从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紧扣节日内涵。
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落后,清扫祭台怀亲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元宵节初春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21 选仿换和修辞专练基础过关1.仿照示例,从生活中任选某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示例:月亮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做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蜡烛'正面:不惜流尽一生泪,只为照亮一片天。
反面: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②圆规'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
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从正反两方面写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然后认真阅读、分析示例,从中寻求答题灵感,最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拟写答案。
注意,在仿写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如所给示例中的月亮具有靠太阳发光的特征,它只能在夜晚出现,但同时也将夜晚照亮,给夜晚仍在他乡的人以慰藉。
2.仿照诗歌《短》的第一节,补写第二节、第三节的内容。
要求句式整齐,语意协调。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新绿嫣红/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花样年华/就已经进入迟暮之年解析:阅读题干可知,所要仿写的句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内容上,要扣住诗歌的题目“短”;在形式上,要与第一节的句式“……很短/短得来不及……/就……”相同或相近;在段落的安排上,第二节、第三节的开头一句要承接第一节的“一天很短”,层层推进,如可写成“一年很短”“一生很短”等。
了解了这些,考生抓住一年、一生中的特定意象进行仿写即可。
3.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之根,每一个节日都是情感的寄托。
请仿照下面示例,从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任选两个,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紧扣节日内涵。
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落后,清扫祭台怀亲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元宵节初春一月,火树银花,游赏花灯享团圆。
端午节仲夏五月,粽叶飘香,划动龙舟吊贤人。
重阳节暮秋九月,菊花绽放,登高远望思故人。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所给示例的特点,“暮春三月”是时间,“梨花落后”是季节特征,“清扫祭台怀亲人”是节日内涵;然后仿照此形式进行写作。
注意,表现节日内涵要贴切,比如元宵节要突出团圆,端午节要突出纪念,重阳节要突出登高怀人等。
4.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逝世,享年90岁。
请仿照示例,撰写一副挽联悼念诗人。
要求:符合对联格律要求,句式不必和例句相同。
例句:历史唯真,叹时代宠儿,何其有幸九条命;乡愁渐远,别海峡游子,最是无邪一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怀深深爱意,少年邮票,中年船票,光阴融进几多泪;吟郁郁乡愁,宝岛这头,大陆那头,中国流传不老诗。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写作的对象和语境,即写给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其次要明确对联的基本要求,一是仄起平收,二是对仗工整。
具体作答时,考生可联系课本中学过的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抓住其诗歌中“邮票”“船票”等意象以及“乡愁”的情感书写,注意需表达对余光中先生的哀悼之情。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使语意连贯,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潇洒是什么?潇洒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潇洒是“采菊东篱下”的自得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潇洒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旷达'潇洒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爽自信解析:此题属于续写式仿写,仿写时注意前后文要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首先要仿形式,横线前语句的句式是“潇洒是+古诗句+某种生活状态”,填写句子时也要按照这种形式。
其次是仿内容,整个语段诠释的是“潇洒”的内涵,从“潇洒是‘采菊东篱下’的自得其乐”可以看出,“潇洒”传达的是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注意到这一点来选择诗句,才能做到仿写的“神似”。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句子,使语意连贯,要求句式和前后文一致。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只会浅尝辄止,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答案: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只会坐井观天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解析: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聆听”,从句式上看,每一个分句的句式应是一样的,结构是“……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做法)……+导致的结果”,所以第一空应填写“结果”,第二空应填写“做法”,第三空应填写“民族的特征”。
注意每一空所填语句的字数应与对应位置上语句的字数大致相同。
7.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协调。
''自然,总能触发我们的一些思绪。
面对苍茫的大地,我们会敞开宽阔的胸怀;面对浩瀚的江水,我们会激扬澎湃的心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对高峻的山峰,我们会坚定向上的意志面对垂头的麦穗,我们会生发谦逊的情怀解析:画线句的句式是“面对……,我们会……”,续写时选取的必须是自然界的事物,注意画线句中“浩瀚的江水”和“澎湃的心潮”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我们会”后面的内容应是我们从事物身上学习或感悟到的。
8.以“向美向善的价值追求”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要求: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对于互联网,我们既要充满希望,也要始终保持清醒,更要成为坚守正确价值观的中坚力量,无论有没有互联网,人类都应始终坚持向美向善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是先于互联网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美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人类无论有没有互联网都应始终坚持的,这种追求是先于互联网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而对于互联网,我们既要充满希望,也要始终保持清醒,更要成为坚守正确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解析:要求重组的句子如果是复句,则首先应明确该句的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还是选择关系等。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改变原意,当陈述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原句的逻辑关系要随着开头的成分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二是文从字顺,必要时可对原句进行增删。
9.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三组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小草冒出嫩芽,那是春的呼唤,灿烂的花永远是生命的礼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太阳直射大地,那是夏的炫耀,红色的莲永远是热情的写照;树叶静静飘落,那是秋的气息,丰收的果永远是辛勤的告白;梅花朵朵绽放,那是冬的脉搏,洁白的雪永远是纯洁的代言。
解析:首先要分析示例,例句是有关“春”的,那么仿写时所写的内容可相应从季节中去挑选;从句式看,其特点是“……,那是……,……永远是……”,省略号第一部分是“春”对应的物候,省略号第二部分点明“春”,省略号第三部分是“春”对应的物,省略号第四部分是对前面的阐释,阐释也对应“春”(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所以是“生命的礼赞”)。
根据此分析可写出关于“夏”“秋”“冬”的内容。
10.仿照下面的示例,不改变话题,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诚信是光,融化坚冰积雪,带来春色满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诚信是雨,洗去尘埃污垢,带来春意盎然;诚信是风,吹走阴云浓雾,带来阳光无限。
解析:题目中要求“不改变话题”,所以应围绕“诚信”来仿写句子。
此处仿写,要注意“形似”“意谐”。
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修辞手法、句式上相似。
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协调一致。
分析示例可知,句式是“诚信是……(喻体),……(喻解)”。
“光”是喻体,作用是“融化坚冰积雪,带来春色满园”,“带走”了不好的东西,“带来”美好的东西,形象说明“诚信”的重要性。
考生可从诚信的作用去考虑,根据作用选定喻体,然后仿照示例写出答案。
能力提升11.依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物,写一首小诗,体现一定的哲理,句式与所给小诗基本相同,不要求字数完全一致。
示例:树叶离开了树丫不全是季节的无奈换来了新生何尝不是一种胸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朵离开了花枝不全是规律的悲哀化作了春泥何尝不是一种气度解析:示例中的小诗描写的对象是“树叶”;小诗传达的哲理是辩证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不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美好的一面;小诗的句式为“……,离开了……,不全是……,换来了……,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