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

合集下载

血常规操作考核标准

血常规操作考核标准

血常规操作考核标准血常规操作是指通过对患者血液的采集和解析,对其血细胞成分进行检查,从而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血常规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下面是血常规操作考核标准:一、术前准备:1. 检查者要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佩戴帽子和口罩,同时要经常洗手并戴手套。

2. 确保常规检查所用的仪器、试剂、材料都完好无损、清洁干燥,并做好标识。

3. 检查者要熟悉血常规的操作流程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血常规的临床意义和操作技巧。

二、血液采集:1. 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和操作步骤,并告知可能的不适感。

2. 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如患者的前臂掌侧腕部。

3. 使用无菌技术清洁并消毒采血部位,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适量的血液。

4. 采血时要注意对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避免无用的损伤和疼痛。

5. 采集完毕后,将血液转移至适当的试管中,避免空气污染和外界影响。

6. 标明样本的采集时间和患者信息,并将样本送交实验室。

三、仪器操作:1. 首先检查血样的质量和数量,确保达到检测要求。

2. 将血样加入血液分析仪中,根据仪器的操作指引进行操作。

3. 检测过程中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校正和维护仪器。

4. 仔细观察仪器上的各项指标和报告结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结果解析:1. 根据仪器显示的结果,对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解释和分析。

2. 结果解析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的检查结果。

3. 对异常指标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确认,可以进行重复检查或其他检查项目的联合分析。

五、结果报告:1. 根据检查结果,制作血常规报告,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查时间。

2. 报告内容要清晰、准确,指出正常范围和异常指标的具体数值。

3. 如有需要,可以在报告中提出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建议。

六、操作规范:1.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和污染。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标准1. 仪器校准:血常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仪器生产商的指南进行,包括校准血球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2. 质控品使用:质控品是用于评估仪器和试剂盒性能的标准样品。

应选择与实际样本相似的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应具备稳定性、可重复性和与实际样本相似的特性。

3. 质控结果评估:质控结果的评估应根据质控品的参考范围和仪器的精密度要求进行。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西格玛(Sigma)规则、西格玛质控图、质控指标等。

4. 质控数据分析: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

分析结果应包括质控品的平均值、标准差、西格玛值等指标,以及与参考范围的比较。

二、质量控制方法1. 日常质控:每天开始工作前,应进行日常质控。

选择不同水平的质控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并进行评估。

如果质控结果在参考范围内,可以开始进行实际样本的检测。

2. 定期质控: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应进行定期质控。

选择质控品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

通过对定期质控结果的分析,评估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外部质控:参加外部质量评估(EQA)是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己实验室的检验水平和准确性。

及时纠正不准确的检验结果,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

4. 质控记录:对每次质控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质控品的批号、使用日期、测试结果等信息。

记录应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查证和分析。

三、质量控制的意义1.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2. 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和试剂盒的问题,减少误差和偏差。

3.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增强患者对实验室的信任感。

血常规的实验报告

血常规的实验报告

血常规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掌握血常规实验的操作技能,了解人体血液的基本指标。

2. 实验原理血常规是通过采集人体血液样本,利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项指标的一种实验方法。

它可以快速获得人体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对于体检、疾病判断和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3. 实验步骤3.1. 仪器准备- 确认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状态良好,接通电源并预热;- 准备好血液采样针、试管和试剂。

3.2. 血液采集- 使用无菌技术,选择适当的采样点(一般为手指或静脉);- 用消毒棉球擦拭采样点,保持清洁;- 用采血针快速取样,避免空气进入血管;- 将采样的血液细胞稀释至合适的比例,以供临床检测。

3.3. 样本处理- 将血液样本加入试管中;- 加入指定试剂,使血液与试剂均匀混合;- 适量摇晃试管,保证试剂溶解均匀。

3.4. 检测操作- 打开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仪器开关;- 将试管中的血液样本倒入分析仪;- 等待分析仪自动分析并显示结果。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得到的血常规数据如下所示:- 红细胞计数:5.12 ×10^12/L- 白细胞计数:7.8 ×10^9/L- 血红蛋白浓度:130 g/L- 血小板计数:205 ×10^9/L根据正常值范围,对比进行分析:- 红细胞计数:属于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正常。

- 白细胞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免疫系统相对健康。

- 血红蛋白浓度:略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贫血。

-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正常。

综上所述,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显示出良好的健康状况。

5. 结论本次实验采集的血常规数据显示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该患者的血液指标基本正常。

实验结果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为后续的治疗和诊断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1] 超新心. 血常规原理及方法[J]. 澳门特区医学杂志, 2015, 19(2): 211-215.[2] 赵敏.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 27(2): 162-164.。

血常规检验流程

血常规检验流程

血常规检验流程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的血液状况,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指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评估健康状况。

以下是血常规检验的一般流程:
采血准备:
患者通常需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常规检验,因此通常在早晨进行。

患者应在采血前至少8小时内禁食,可以饮水。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和饮酒等影响血液指标的因素。

采集血样:
医护人员会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是在患者的前臂内侧靠近肘部的位置。

使用无菌的一次性针头和采血管,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采集适量的静脉血样。

标本处理:
采集的血液标本通常会被送往临床检验科进行处理。

血样会被送入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血细胞会被送入血球计数器进行计数和分析。

血常规项目:
血常规检验通常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等指标的测定。

结果分析:
实验室技师会对血液样本进行自动或手动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
结果。

医生会根据检验结果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报告解读:
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检验报告,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情况,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能够提供重要的血液指标信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血常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血常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筛查一些疾病。

下面是血常规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操作流程:1. 提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血常规检查设备和试剂,包括血常规仪器、采血针、试剂盒等。

2. 采集样本:使用采血针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一般采集静脉血约2-3毫升。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转移到试管中,注意不要过度摇晃,以免破坏红细胞。

使用试剂盒中提供的试剂对样本进行处理。

4. 进行血常规分析:将处理后的血液样本放入血常规仪器中,启动仪器进行分析。

该仪器会自动测定血液中的各项指标。

5. 结果解读:根据仪器提供的结果,在医生或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结果解读和判断。

评分标准:血常规的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判断,常见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项:1. 血红蛋白(Hb):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0 g/L,女性120-150 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2.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炎症或感染,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功能异常。

3.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50-400×10^9/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液凝固功能异常,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出血倾向。

4. 血细胞比容(HCT):正常范围为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液浓缩、脱水等情况,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范围为50-70%。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

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正常范围来评分,可以综合判断病人的血常规结果是否正常,进而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评判结果还需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症状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做出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常规的一项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血常规的标准值则是评估患者血液指标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常规的国家标准值。

1.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0-10.0×10^9/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可能稍有不同。

2.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评估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在3.5-5.5×10^12/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3. 血红蛋白浓度(HGB)。

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20-160g/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4.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估机体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00-300×10^9/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5.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压积范围在35-50%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在80-100f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范围在27-31pg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医学检验血常规计算公式

医学检验血常规计算公式

医学检验血常规计算公式血常规计算公式。

引言。

医学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血常规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之一。

血常规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一些重要生理指标,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血常规的计算公式则是对血常规中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够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一、红细胞计算公式。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它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进行气体交换。

红细胞计算公式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压积(HCT)三个指标。

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数目/体积)10^12/L。

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有的红细胞的数量,通常单位为10^12/L。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3-5.8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 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质量/体积)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进行气体交换。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

3.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血液体积)100%。

红细胞压积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有的红细胞的体积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压积范围为40-50%,女性为35-45%。

二、白细胞计算公式。

白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它能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白细胞计算公式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计数(分类白细胞计数)两个指标。

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数目/体积)10^9/L。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所含有的白细胞的数量,通常单位为10^9/L。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2. 分类白细胞计数。

分类白细胞计数是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 - 1 - 血常规 红细胞相关知识 在红细胞成熟进入血液循环后,其细胞核和所有的细胞器全部退化消失,而只留下了血红蛋白、质膜和能维持质膜完整性及气体转运功能的少数酶类 平均寿命是120天,每天约有8%的衰老和退化变性的红细胞经脾破坏,血红蛋白降解,可参与铁、胆色素、蛋白质代谢和血红蛋白的重新合成。 红细胞外形: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7.2um,厚约2um,无核 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红细胞计数 自动计数仪,手工法 血红蛋白测定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红细胞形态改变 瑞氏染色

红细胞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 – 160 g/L 成年女性 (3.0-5.0)×1012/L 110 – 150 g/L 新 生 儿 (6.0-7.0)×1012/L 170 – 200 g/L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加  相对性增加 休克、腹泻、大面积烧伤等血液浓缩所致  继发性(代偿性)增高 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 原发性增高 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减少  红细胞生成不足  再障/缺铁性贫血/巨幼红贫血  红细胞破坏过多  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 失血  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积测定 红细胞比积(Hct、PCV ) 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又叫红细胞体积分数。 方法:温氏法 微量法(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

男 女

微量法 0.428-0.506 0.367-0.475 温氏法 0.40-0.50 0.37-0.48 血常规 - 2 - 临床意义: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生理性 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 平均RBC体积(MCV) 每个RBC的平均体积  平均RBC血红蛋白量(MCH) 每个RBC所含Hb的平均量  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Hb的浓度

血细胞分析仪法 手工法

MCV 80-100 fl 82 – 92 fl MCH 27 – 34 pg 27 – 31 pg MCHC 320 – 360 g/l 320 – 360 g/l 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疾病

正常细胞性 N N N 急性失血、溶血、再障、白血病

大细胞性 ↑ ↑ N 叶酸、维B12缺乏

小细胞低色素性 ↓ ↓ ↓ 铁、维B2缺乏、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

单纯小细胞性 ↓ ↓ N 慢性炎症、尿毒症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意 义:反映RBC体积异质性 方 法:分析仪器自动完成检测, 以RDW-CV或RDW-SD表示 参考值:11.5-14.5 % (RDW-CV) 37.00-54.00 fL(RDW-SD) 临床意义:对贫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 类 别 MCV RDW 血常规

- 3 - 3. 正常人 N N 4. 缺铁性贫血 ↓ ↑ 5. 巨幼红细胞贫血 ↑ ↑ 6. 溶血性贫血 ↑ ↑ 7. 铁粒幼细胞贫血 N ↑ 8. 再障 N N

2.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红细胞形态检验-镜检 一、正常形态 在良好的血涂片上,向心性浅染。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平均直径7.2um,呈圆盘状,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二、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 形态异常 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镰形/泪滴形/缗钱形 染色异常 低色素/高色素/嗜多色性 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异常 临床意义 球形红细胞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Hbs及Hbc病 椭圆形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 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 镰形红细胞 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 皱缩红细胞 急性金属铅中毒,尿毒症

锯齿红细胞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裂片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 大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增多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常规 - 4 - 红细胞卡玻氏环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 红细胞豪-周小体 增生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计数 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蓝色点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贫血治疗疗效判断和观察指标 ※贫血病情观察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性别、妊娠、年龄、居住地 ※病理性变化:炎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二、外周血中异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 病理性增多 急性细菌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出血、溶血、术后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病理性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 血液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 化学药品与放射损伤 脾亢及自身免疫性病 过敏性休克 核象变化 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的分叶情况 反映粒细胞成熟度 核 象 变 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粒杆状核↑,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粒等幼稚细胞,称核左移。常伴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 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等 血常规 - 5 -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以三叶核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超过3%,称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竭或造血物质缺乏所致 巨幼贫、恶性贫,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 寄生虫病:血吸虫、丝虫 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药物过敏 皮肤病: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 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 某些肿瘤:转移瘤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其他:风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B) 参与超敏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溶血 骨髓纤维化症 脾切

淋巴细胞(lymphocyte, L) 增多 病毒性感染:麻疹、风疹、腮腺炎 肿瘤疾病:急性、慢性白血病 急性传染性恢复期:结核病后期 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 急性化脓性炎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单核细胞(monocyte, M) 增多 某些感染疾病:疟疾、结核病、黑热病 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性 减少 无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是自身

血小板相关知识 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 每天产量相当于每升血中增加35*109个。 血小板寿命约有7-14天 血常规 - 6 -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 晨间变化: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冬季高于夏季,进食或运动后升高 妇女经期或妊娠期PLT升高 动脉>静脉>外周血 病理变化 PLT增多:>400×109/L ① 一过性增多: 急性大出血、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或脾切除术后 ② 持续性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PLT减少:<100×109/L ① 生成障碍:造血功能障碍(再障、白血病、骨纤、放射病药物损害) ② 破坏过多:ITP、SLE、脾亢、药物中毒、细菌或病毒感染(败血症、伤寒、麻疹) ③ 消耗过多:DIC、TTP PLT平均容积(MPV)和分布宽度(PDW)测定 参考值 MPV:6.8-13.6fl PDW:15.5-18.1% (9~17 fL) 临床意义:MPV评价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PDW在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意义

血小板正常 MPV正常

正常人,骨髓增殖状态,原发性高血压,代偿性血小板减少症

PLT降低 MPV正常

狼疮,骨髓一直恢复期,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LT降低 MPV升高

子痫前兆,急性心肌炎,心源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紫癜,糖尿病

PLT升高 MPV正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反应性血小板增生与大面积的炎症,感染, 及营养性疾病

PLT降低 MPV降低

AIDS,发育不良性贫血,脾亢,骨髓纤维化或肿瘤细胞浸润危 及造血时,单纯巨核细胞发育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 后,败血症,巨幼贫血,遗传性Wiskott-Aldrich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