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2)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一种象征性的形象。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意象。李白诗歌表现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的意象是写实。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形容;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浪漫主义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在他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这里的山水不再是“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李白可以上天“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的评价。李白、杜甫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求的诗歌风格不同 .诗歌表现的意象也不同。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一个表现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李
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xx、xx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李白、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也存在差异。
李白是盛唐最有天赋的诗人,“豪放”、“飘逸”是古人谈论李白诗时最常用的词眼,它们和今天最爱用的“浪漫主义”、“富于想象”等文学批评术语一样,用在李白诗的评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概括力。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他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与创新。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样“时危思报主”与“一洗苍生忧”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末尝忘君也欤”,“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
《调张籍》原文赏析
《调张籍》原文赏析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注释:
⑴调:调侃,调笑,戏谑。张籍(768-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
⑵文章:此指诗篇。
⑶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⑷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⑸伊:发语词。
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⑺“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山崩之声。
⑻“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李杜诗歌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
韩愈《调张籍》诗歌赏析
韩愈《调张籍》诗歌赏析
韩愈《调张籍》诗歌赏析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某些人不公正的贬抑。韩愈在此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得多。
本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谤伤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
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光彩四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就象大禹治水那样,挥动着摩天巨斧,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堙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惟此”六句,感叹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好比剪了羽毛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平生”六句,作者惋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金玉般优美的诗歌,但其中多被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流传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老是钻在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比较的体会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比较的体会李白、杜甫有如双子星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他们面对同一社会,却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诗作,李诗豪气薄发、感情昂扬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杜诗则感情沉郁,语言峻峭惊人,浸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他们的诗歌艺术对后人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他们在诗歌艺术上的对比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李白、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可称之为中国古你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创作特色。从他们的创作风格、抒情方式、审美语言、写作体裁来比较:李白的诗歌创作体裁上长于七绝,追求的是浪漫主义,语言夸张大胆,直率自然,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天然浑成;杜甫的诗歌创作体裁尤善七律,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善选典型的人和事运用毫发无遗憾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李诗的“浪漫主义”与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这是形成他自由豪放、浪漫诗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李白还仗剑任侠,对游侠的豪纵、复仇、重然诺、轻生死,十分倾慕并身体力行。他“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他喜欢豪放,曾豪爽地唱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 唐朝文化璀璨夺目,而诗歌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流传下来无数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艺术成就。揭露和批判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热情讴歌祖国壮丽的山河,是李白诗歌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艺术上,李白的诗歌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在诗体创作和语言风格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思想内容创作艺术风格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其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
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
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调张籍》古诗赏析
《调张籍》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调张籍》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此诗热情地赞美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高度倾慕之情。全诗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幻想。诗文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有心摇意骇、目眩神迷之感。
【原文】
调张籍⑴
作者:唐·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⑵。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⑶。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⑷!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⑸。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⑹。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⑺。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⑻。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⑼。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⑽。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⑾。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⑿。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⒀。
【注释】
⑴调:调侃,调笑,戏谑。张籍(768—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
⑵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⑶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⑷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⑸伊:发语词。
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⑺“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⑻“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调张籍原文翻译及赏析
调张籍原文翻译及赏析
调张籍原文翻译及赏析
《调张籍·李杜文章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前言】
《调张籍》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热情地赞美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高度倾慕之情。全诗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幻想。诗文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令人
有心摇意骇、目眩神迷之感。
【注释】
⑴调:调侃,调笑,戏谑。张籍(768—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终国子司业。
⑵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⑶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⑷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⑸伊:发语词。
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⑺“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肖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的评价。李白、杜甫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求的诗歌风格不同,诗歌表现的意象也不同。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一个表现的是浪漫意象,一个表现的是写实意象。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他们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对分裂战争。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李杜格律诗比较
李杜格律诗比较
自由开放的社会之风创造了唐代繁荣昌盛的诗歌文化,也创造出了犹如繁星的伟大诗人。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其中李杜便是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历史上对二人的评价誉高于毁。贺知章见太白文,叹曰:“子,谪仙人也!”。杜甫也对太白的诗歌赞叹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子美所获美誉也不缺,李东阳云: “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他们这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大多数为格律诗。李白能够出神入化的使用七言,而杜甫晚年的七律也是备受后人推崇,到底两人谁更胜一筹?我们要从格律诗的几个特点来做分析和比较。
一、格律诗的数量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杜甫显然更是略胜一筹。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经过历朝的统计计算,杜甫的诗歌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得1 4 5 8 首, 仇兆鳌《杜诗详注》得1 4 5 7 首( 目录标明14 3 9首, 不确)。
据仇本统计, 各种诗体的数量是: 五言古诗2 54 首, 五律6 34 首, 五绝32 首, 五言排律1 3 4 首, 七言古诗1 4 7 首, 七律14 7 首, 七绝1 0 4 首, 七言排律5 首。据《杜诗镜铨》统计,其中五言律诗六百二十多首, 五言排律一百二十多首; 七言律诗( 包括拗律)近一百五十首, 一七言排律四首; 五言绝句(不包括古绝) 三十多首, 七言绝句一百多首。
《调张籍·韩愈》原文与赏析
《调张籍·韩愈》原文与赏析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当推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这个认识是随着我国文学发展逐渐形成和确定的,中唐文学家韩愈的五古《调张籍》,可说是李杜双峰论的滥觞。
全诗可分为评介李杜和抒写自己创作追求两个部分,诗人落笔起风雷,以万丈光焰来比喻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使人顿起高山仰止之意。接着诗人居高临下地嘲笑了谤伤李杜的蠢蠢群儿,把他们比作不知自量地企图摇撼大树的小小蚍蜉。中唐以来,文人多崇王、孟而不重李杜,在李杜间又片面地将他们对立起来,薄此厚彼。元稹在历举杜诗的博大精深后,竟将李白说得一钱不值:“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实在是囿于一己之好的偏见。韩愈却力排众议,将李杜并举,其见识确在同时代人之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呐喊,也为后人所接受而终成为千古定评。
李杜的成就既辉煌如此,所以后人只能“举颈遥相望”,而且他们的诗作所创造的意象,人们可以在梦中见到,清醒时却认识不透其中的真谛,如同海上仙山,“烟波浩淼信难求”。诗人对李杜诗歌的赞扬不停留于直觉,他又深入到李杜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上,通过奇妙的联想,把其勾画成上古时大禹治水的浑涵图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挥动利斧,在雷鸣般的轰响中,劈开崇山峻岭,汹涌的洪水奔腾出峡,一发而不可收。这一段有声有色,气势雄伟的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实地反映出李杜“诗作鬼神惊”的高度艺术成就。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 万、 千、 百” 是表 示较大 数 目的数词 , 在 诗歌创 作 中, 诗 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 形成 巨量夸 张 , 渲染数 量之 巨大 、 时 间
之久长 、 距 离之遥远 。李 白、 杜甫诗歌 中“ 万、 千、 百” 出现 的
频率颇高 。依据《 全唐诗》 粗略统计 , 李 白诗歌共 1 0 0 4首, 其 中3 4 0首 、 4 8 2处用了数词“ 万、 千、 百” ; 杜甫诗歌共 1 4 5 7首 , 其 中4 O 6首、 5 2 6处用 了数词 “ 万、 千、 百” 。两人 都在 三分之
语文 学刊
2 0 1 3年 第 1期
李 杜诗 歌 “ 万 、 千、 百" 夸 张艺 术 比较
。 唐 晋 先
( 西 南科 技 大学 文 学 与艺术 学院 , 四川 绵 阳 6 2 1 0 1 0 )
[ 摘 要] 李白、 杜甫 诗歌都常 将“ 万、 千、 百” 用于 名词、 量词和动词 前来构成E - I t 夸张, 突出时闻的长久、
( 李 白《 赠 范金 卿》 二首其二 ) ( 2 ) 梨花千树雪 , 杨 叶万条烟 。 ( 李 白《 送别> ) ( 李 白《 僧伽歌》 ) ( 4 ) 紫萼扶千蕊 , 黄 须照 万花 。
( 5 ) 千里 犹 残 旧冰 雪 , 百 壶且 试 开 怀 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摘要]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关键词]李白;杜甫;数词;夸张
“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巨量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两人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巨量夸张。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李白、杜甫诗歌既采用了相同的技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多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
(一)“万、千、百”结构连用
李杜诗歌都常常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用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但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大,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本已含有时间极久、地域极广、数量极多的意味,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以后,更增添了“时时、处处、个个”的意味,夸张的力度得以显著增强。这种连用常出现在七言的诗句中,例如:
(1)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2)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3)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杜甫《白丝行》)
(4)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杜甫《光禄坂行》)李杜诗歌还常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对称的位置使用两个“万、千、百”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名词或量词构成的词或短语。从形式上看,可构成工整的对仗;从内容上看,可形成互文,从不同角度点染描摹;从表达效果上看,则可相互烘托,上下映衬,渲染气氛,加强夸张的力度。
(1)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李白《赠范金卿》二首其二)(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李白《送别》)
(3)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李白《僧伽歌》)
(4)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杜甫《花底》)
(5)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二)“万、千、百”与“一”对举
李杜诗歌都常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一”的数量极小之意来衬托“万、千、百”的数额巨大,形成巨量夸张,使叙事形象,抒情浓郁,议论深沉。这样的诗句既可出现在一句诗中,也可出现在一联诗的上下句中,在李杜诗歌中皆是如此。
(1)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李白《万愤词投魏郎
中》)
(2)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睿弹琴》)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5)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杜甫《剑门》)
例(1)“一门”与“百草”对举,用“一门”散如“百草”形象地概括了自己身陷牢狱,“兄九江兮弟三峡”,爱子处“穆陵关北”,老妻隔“豫章天南”,一家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惨状。例(2)“一挥手”与“万壑松”对举,琴声的慷慨激越犹响耳畔。例(3)“一日”与“千里”对举,船行之风驰电掣如在目前。例(4)“一日”与“千回”对举,突出了孩童的机灵与顽皮。例(5)“一夫”与“百万”对举,剑门山势之险峻,易守而难攻不言而喻。上述各例中的“万、千、百”结构都可显示数量极大,但如果没有“一”作为映衬和铺垫,自然失去了对比的基础,夸张的力度也就随之大大削弱。
二、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独特技巧
(一)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
李杜诗歌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夸张时,最常用的手法是将单音节数词“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突出时间的长久、
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如:李白诗中的“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门有车马客行》)、“千岩万转路不定”(《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诗中的“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水会渡》)、“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李杜诗歌中有时也会在名词或量词前使用两个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夸张,如:李白诗中的“去天三百里”(《古风》)、“一击九千仞”(《古风》)、“斗酒十千恣欢谑”(《行路难》)、“我李百万叶”(《赠清漳明府侄聿》)、“穷愁千万端”(《月下独酌》),杜甫诗中的“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家无儋石输百万”(《今夕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杜诗歌中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多半是表示实指而不像是夸张,如:李白诗中的“汉家战士三十万”(《胡无人》)、“邯郸四十万”(《系浔阳上崔相涣》)、“刑徒七十万”(《古风》),杜甫诗中的“肉食三十万”(《昔游》)、“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
超过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在杜甫诗歌中是没有的,李白诗歌中却时有出现,这也构成了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的一大特色,即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
(1)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李白《上云乐》)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