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安吉祥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

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就不会发展,历史的时钟将会倒退数千数万年。贯穿于数学理论中的无限、非欧几何、极限、变量、微分、积分、概率等等,无不闪耀着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就以无穷(或无限)的题为例,它“向人脑提出的挑战,激发了人类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

比拟的。无限显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也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而为了实现这一征服,需要调动人得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以及求知的渴望。因此,数学对培养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2、理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抛弃理性思维的倾向是群众不安定和政治不稳定的标志。”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科学是培养人们理性思维素质最有效的学科。数学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严谨的理性。正是通过数学,引入了理性,从此人们才有可能开始靠理性,而不是凭感觉去判断是非曲直。由数学精神产生的这种理性、确定性、永恒的不可抗拒规律性等一系列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念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数学教育在某中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导向。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和利,数学是一条捷径。”陈省身教授为了致力于数学研究,曾坚决辞去去美国数学会主席职务。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述怀》中写到,“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并于1950年抛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投身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这些著名数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无不感人肺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无与伦比的激励作用,这样的目的应该始终在数学的教与学中牢牢记住。

4、踏实细微良好作风的培养

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是人的高尚品质的具体呈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处处留心小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小善不为,何成大善,细微之处,恰恰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二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一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忽略。学习数学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倘若失之毫厘,必将谬以千里。这既生动的说明了自然规律如何,客观公正而又铁一般地起着作用,又说明了数学活动是何等需要严密谨慎,踏实细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因此,长期的数学训练,对人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

大有助益。

如何发挥数学的这种独特的教育价值,并应用它来淳张我们的人格,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就是说这种教育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性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出。

经常性原则是指所有教师在自己的所有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行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自觉性原则即是说必须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人文精神的培养能成为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要求教师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意识,那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并使这种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

在思想界,人文精神的提法早已有之(1990年),但无一人回应。语文教育界1988年也有人(陈钟梁先生)提“人文主义”概念,也同样没有得到人们回应。直到1993年1月,我在语文教育界再提“人文精神”,才得到广泛回应。我提“人文精神”与陈钟梁先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角度不同。他是从“历史的教育思潮”的角度提,我是从“语言的属人本质”、“语文教育的属人本质”角度提。二,主旨不同。他的主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两股教育思潮相互更迭”;我的主旨在于“不可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精神生命本性。人的生命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属 性”。三,概念不同。他用“人文主义”,侧重于“观念、思潮”,我用“人文精神”,意在突显“人的生命、人的灵魂”之于“语言、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性。我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强烈的反“技术化”倾向。我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 文学界、文化界也曾热烈讨论过“人文精神”,时间较晚。那是到了1993年下半年,华东师大王晓明教授等在6月份的《上海文学》《旷野上的呼唤》一文中提“人文精神”,文学界、文化界才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热烈讨论。而我提“人文精神”,跟文学文化界的也有根本的不同。一,针对对象不同。他们主要针对“一,知识分子精神操守滑坡,二,严肃艺术受到通俗艺术冲击”这两种状况;我主要针对“语文教育严重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生命精神本性”的状况。二,概念的涵义相异。他们的主张复归“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复归崇高、庄严、神圣;我主张张扬“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张扬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生命精神。这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文精神”。 我们要特别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一是,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一是,世俗化的“人文精神”。我所主张的“人文精神”是指后者。 严格说来,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不合“人文精神”的本义。 “人文精神”诞生于十六、十七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最原初的、本真的涵义就是世俗化、人间化、平民化、生活化,以世俗化、人间化对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强调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生活的欲求,反对教会对人的种种世俗愿望的禁锢、压抑。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一些人主张“人文”,却恰好与“人文”原初、本真的涵义相佐--一味主张复归神圣、复归庄严、主张政治思想教育,以之压抑世俗化、人间化、生活化、个性自由、精神自由。这是对“人文”的浅解、曲解。这是仍未摆脱自己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政治教化”情结。这种浅解、曲解本身,就是一种“伪人文”“伪圣化”。 今天,我申说“人文精神”,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强调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的入世精神、自由生活愿望,来反对和消解把人的精神宗教化、“伪圣化”,从而肯定人的多方面的自由生活欲求,使人的精神真正跃动起来。它一方面主张神圣、主张庄严,一方面主张世俗化、人间化,它认为人自由的生命精神、自由的生命灵魂、自由的生活愿望,本身就是神圣、就是庄严。大家要理解,世俗化、人间化绝不等于低俗化、颓废化、虚无化。

利用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利用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就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含糊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学生就不会对数学课望而生畏了。 关键词:兴趣;培养;求知欲望;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学习氛围;熟悉的生活情境;动手动脑;激发兴趣;创新意识;游戏;竞争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其实很多学生都是受自己感情所支配的,他们不喜欢学科老师就很难把本学科学的很好,所以他们很容易产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数学这门学科是知识间串联很紧密的学科,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环节也要受到影响,他的知识链很有可能在某个点上就断裂了。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幽默、时尚、有新意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时代特点。所以教师也应该学习一些流行的语言应用到教学之中,拉近师生间的语言距离,他们会觉得学习是很愉快的。我常常在课堂中讲一些和教学相关学科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会立刻觉得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学生还能够从故事中得到启示,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永嘉城关中学刘志有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弘扬人文精神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大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新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包括历史和人文地理)的核心精神,在其指导下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关于人文精神以及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还没有较统一的标准和观点。综合他们的看法,可以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随着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升华为人文精神。 一、重建失去的精神家园,充分认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培养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教育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上的偏颇,使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被淡化,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所掩盖。《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培养人文素质责无旁贷。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二)培养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讲授,注重教学目的的实现,偏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应大力培养人文精神。把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以前的历史课程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合格人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途径:明确的学习目标、先进的教学方式、愉悦的教学过程、开放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兴趣;数学教学;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哪?根据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的建议是: 一、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其中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目标越明确,动机就越强烈,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准备好克服困难的动力。特别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二、改进数学教学方式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适时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总之,整

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享受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欢乐,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让他们体味到经努力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习兴趣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良好的开端,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⑴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置疑、激疑、制造悬念。这样,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如在进行复数概念的教学时,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ⅰ、方程x2=-1在实数集内是否有解? ⅱ、如何使它有解? 然后教师讲清:我们把实数扩充到复数集后就能使方程x2=-1有二解,要弄清为什么,请同学们学习复数知识。接着教师开始介绍复数概念。这样做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 ⑵新颖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下面这三个矩形你们感觉哪个好看?(这种提问方式马上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踊跃发言。)当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中间那个比较好看。为什么哪?(这时学生们想急于知道结果,当然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中间那个矩形的长与宽满足黄金分割。(于是引出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黄金分割)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 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深受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 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性知识,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如何教其实,关键是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

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一、分层设计”,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学不躐等?《礼记学记》提出 二是处于同一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水平) 再有针对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 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 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 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 “事实——概念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性质(关系)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刘光瑄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刘光瑄 发表时间:2018-09-11T10:34:34.24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作者:刘光瑄 [导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数学如此重要,然而现今很多学生都为数学而烦恼,怎么学都学不好,甚至觉得它是枯燥,寻找不到数学的感觉。 刘光瑄(乐业县同乐镇九利村小学广西乐业 5332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数学如此重要,然而现今很多学生都为数学而烦恼,怎么学都学不好,甚至觉得它是枯燥,寻找不到数学的感觉。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让我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真正感觉到原来数学并非我们想像中的如此枯燥。事实上很多同学都觉得数学难学,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数学的感觉,品味不到数学的乐趣。然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车、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再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本学期教研课中,我上的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六年级12名男生和12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2名男生和6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三、练习多样,重视实践活动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在老师给我们创造良好的数学氛围后,最重要还是看我们自己。 四、鼓励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功感是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次成功就会增强自信心,学生回答问题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依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会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事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带200ml刻度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始后,人人开动脑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将注满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学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说,把1立方分米的学具盛满水,然后倒回200毫升的烧杯中,发现正好倒了五次,得到1升=1000毫升……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我知道,由于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以前还学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我推断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的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自觉探究数学的好习惯。 要把数学学活,首先要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一个在小学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找找其原因的话,多半来源于对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使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总之,由于自己花费了劳动而看到了成果,从内心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因而产生了兴趣。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它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真善本身就是美;注重自己的谈吐美、外表美、情趣美;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人格,“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主体,从 而摆脱权威人格和奴隶依附心理,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人生道路,其核心 在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认识到自我 的价值,用自我内在的尺度引导自我发展”,使学生在正确处理以下六种关系的 过程中获得人格的完善发展,从而达到生命质量的巅峰。 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是整体,不能加以分割和破坏,要热爱大自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初步认识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积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使自己逐步能够依自然之理来观察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懂得人 对自然关怀的重要性,提高自己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的自觉性,认识到可持续发展 的深刻意义。 正确对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人文精神。首先是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怎样做人,树立远大理想,但又不脱离现实;树立自己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个人全面发 展为价值目标的崭新伦理观念;具有开放观念,乐于接受新的经验、思想和行为模式,且有创新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具有实现理想的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经常能自我反省,有对理想坚定不移,并敢于为之做出牺牲的精神,注意维护 自己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其次是正确处理人际交往。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与别人交往诚实、守信、具有良心,爱心,同情心;能宽容别人,平等待人,具有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惠互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消除不良交往心理如羞怯、自卑、自傲、报复、偏见、孤僻。 人与社会统一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理解,具有 公民与政治参与意识;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 追求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一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遵循人与 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具有爱国意识,即使他业务上还有些不足,但如果有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人的傲骨,就能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大旗,努力学习,弥补缺陷与不足);让学生具有世界意识,树立“新道德思想”,不仅“对自我、个人、民族有责任感,而且对世界、人类负有责任感”。 正确认识人与神的关系的人文精神。教导学生树立无神论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邪教;主张个性的弘扬,把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形成;让学生做到自主、自强、不言从、不自卑、不依附、不听天由命、不怨天尤人,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与个性解放,反对以神性压倒人性,以神权代替人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和影响。它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与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多思,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活动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

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情境,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

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

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比较 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是近代教育思想流派中著名的两个流派,现实主义教育流派以杜威为代表,强调经验,认为应该在做中学,实用主义的课堂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用各种实验的方法让儿童在动手中学习,这一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晏阳初等人的教育思想都深受杜威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主张机体潜能说、动机层次论以及自我实现论,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对当代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两种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不同呢和联系? 首先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的价值呢?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引导、限定人的价值。精神价值是人的最高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事物的价值的根本区别,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教育形成人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价值。 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这一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了整个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确定。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的情境的。而一个社会具体存在的特征,乃是显现在社会生活的历程上。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发展的历程,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程. 教育是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与存在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历程;教育自身就是一种历程,而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方式或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得的成果。从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来论,个人始终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交互活动的一个有机体;个体经验的成长与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不过就教育的定义来说,杜威还是偏重在个人方面,因为他认为教育是经验的重组过程,经由渐增的个人效能的媒介,而赋予更多的社会化价值。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了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就能贴切于当时的经验情境。所以杜威曾一度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以为教育除了自身的情境是产生目的的必要条件之外,经验的成长本身或经验的重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杜威在主张教育是经验的生长与重组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经验发展的指导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加以指导,经验的生长是盲目的;如果没有指导经验发展的原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摘要】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由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以求与同行的商榷。【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几年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育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的。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我想这里的“无定法”是否可理解为教育中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教法,只要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便是一种方法。而“教育有法”则可理解为教育要适合儿童,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而能够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方法就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随着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

风云变幻,人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一线的教育者来说,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迫在眉睫。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兴趣作为个体进行成就事业活动的基础,是发挥和发展其创造能力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可以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潜能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创造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事业成功的效率。同时兴趣能激发个体强烈的创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精浅的看法。 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创设求知情境,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对知识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亢奋状态,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 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精神面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

也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

也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 发表时间:2013-08-09T15:55:56.8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7期供稿作者:谢慧霞 [导读]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 谢慧霞 摘要:从长远来看,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而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数学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和发展国民素质意义重大。我们教师应该在因材施教、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信息交流、数学建模、心理指导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培养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理论、制度体制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 数学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培养思想方法 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三、让学生大胆去猜想 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 四、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五、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