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详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必须走走农村包围城 市道路 ; (3)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主 要途径.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毛泽东在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这是中国革命新 道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 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第二,党的建设是在 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 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
第三,党的建设是 在武装斗争的环境 中推进的。
党的建设的内容:
思想建设
战士在学习
延安的整风
1942年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 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以延 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深入 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延 安整风运动。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 式
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 差不多有25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创建革命根据地过 程中,没有武装斗争,没有强大的红军,便不能造成割 据,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存在,土地革命便不能进行。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 才可能改造。”
红一方面军第四军在检阅阵容
战争和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毛泽东
《共产党人》 发刊词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宣布党的工作重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 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 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 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 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 乡村移到了城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要点)
一、定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性质
其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缘由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于:
第一,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第二,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个革命不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
第三,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知识点1 :近代中国国情(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知识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表述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①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③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④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①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国领导的一场伟大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全面的评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力求撰写一篇富有价值的文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在谈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在晚清时期,我国社会呈现出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剥削压迫我国人民,国内封建势力严重剥削压迫农民和工人。
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深刻的危机和困境,急需进行彻底的改革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迅速兴起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我们需要了解其理论基础。
等革命先驱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我国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和国民经济。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过程。
我国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各地人民群众掀起了广泛的斗争,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潮流。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我国的胜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社会的彻底改革,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这场伟大革命不仅影响了我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我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了国际社会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5】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和总结,我深感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我国崛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我国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成就。
然而,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名词解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和背景进行探讨,并从多个角度解释其意义和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和起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运动,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新中国。
这场革命开始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历了坎坷和曲折的道路,最终在1949年成功实现了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动荡局势。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压迫以及极端的贫富分化。
这些问题形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动机。
二、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既包括政治革命又包括社会经济变革的革命。
在革命过程中,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1. 土地革命: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进行土地革命,解决了土地不平等和土地集中问题,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归农,从而稳定了农村基础。
2. 工人权益:革命也致力于保护工人的权益,推动工人运动的兴起。
通过建立工会和实行劳动保护措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工人争取了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3. 社会平等: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提倡社会平等和公正。
解放妇女,废除封建的束缚,推动男女平等,使中国社会迈向更加进步的方向。
三、国际因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是中国内部社会变革的结果,也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这场革命中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以应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1. 苏联的影响:苏联共产主义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苏联获得了革命经验和理论指导,帮助中国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2. 国际联盟和亚洲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积极倡导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获得了一些国际支持。
与国际联盟的合作以及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交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资源。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主要内容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主要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明了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以及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具体内容如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革命。
它的胜利结束了旧中国封建帝国主义的统治,打开了中华民族发展进
步的大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统治,并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为此,革命首先需
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在有力地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下,联合农民、
工人和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推翻旧的统治阶级。
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必须逐步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加
强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从而铲除资产阶级残余势力的干涉,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实现利益的社会制度。
同时,还要加强
民族团结,加强民族自尊,保障民族民主权利,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
民族压迫和歧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成功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今天的我们,我们
应该铭记这场革命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胜利,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专题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五近代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内:①政治(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②经济因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③阶级因素: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4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5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侵华步伐,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矛盾加剧;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结果:初步胜利(1)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4.意义:(1)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3)五四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二大”(1)时间:1922年7月(2)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三)国民大革命1.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条件:①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孙中山同意共产国际建议,愿意与中共合作(2)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2.高潮:北伐战争(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进程:势如破竹,歼灭吴佩孚、孙传芳军队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3.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 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思考 2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试答
5.如何区别“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 试答
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 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史料解读:信息 1:在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抗日战争兴起。 信息 2: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 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 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 年内战→1937 年国共合作抗日。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 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 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存在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
思考 史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主权在民;②体现了国民平等;③反映了公民自由;④反映了三权之间分立制衡; ⑤反映了责任内阁制。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综合点 2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 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 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 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 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爱国性:维护山东、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4)彻底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2)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 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 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5)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却是客观事实), 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点 2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
4.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 “左”倾错误。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对列强侵华的认识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 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 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以多种史观审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战争 (1)从革命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成就: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 (5)革命成就:取得重大成就,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6)局限:最后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