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的源流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脖”的源流考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头与肩相连一部位的词主要是“脖”和“脖子”,“脖”一般作语素构成词语如“脖颈儿”“脖梗儿”“脖领儿”,“脖子”主要单用,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
一、“脖”的最早用例及方言背景
“脖”最早见于元杂剧中,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同时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出现了6次,但是字形不统一,有许多异体形式,例:《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燕儿落)将军!你早则不鞭敲金镫响,可不将得胜歌齐声唱,见紧邦邦剪了臂膀,直停停舒着孛项。
”《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一折”(寄生草)愿情云阳闹市伸着胈项。
”《诸宫调风月紫云亭》第一折“(金盏儿)嘴尖口子,爪快撮天灵。
”《尉迟公三夺槊》第一折“(赚煞)这厮除了铁天灵,铜钹项,铜脑袋,石镌就的脊梁,那鞭上常有半纸血涂的人脑浆。
”其中“钹”1次,“孛”3次,“”1次,“胈”1次。
至于为什么用“脖”来表示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脖子义,笔者以为最有可能受某北方方言的影响,因为“脖”最初的字形很不稳定,所以可能是一个“俗词”在民间口语中使用,汪维辉指出,“口语词进入书面文学语言大都有一个过程,开始时口语词汇在高雅文体中总显得格格不入,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也就是说,口语词会有一个被人们特别是被文人在心理上接受的过程。
”“脖”首先进入的书面文学形式是元杂剧,因为杂剧这种文学形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具有通俗性和大众性,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所以民间口语中的俗词比较容易进入其中。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最后正式进入书面语时,字形稳定在“脖”字上。
“脖”受北方方言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有四:(1)元代以后,“标准语”的基础方言逐渐发生变化,由南系官话开始向北系官话转变,罗杰瑞说:“南宋的‘标准语’是一种南系官话,到了元代,东北方言(现代北系官话的祖语)成为优势语。
”“脖”若作为一个北方方言词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扩大影响是顺理成章的。
(2)笔者统计了近代汉语的一些同时语料,这些语料基本上可以反映南北方言的差异,结果显示:“脖”多在北方文献中出现。
而在南方几种文献中“脖”的用例则很少,其中以江淮官话为方言背景的作品中没有出现用例,在以吴语为背景的作品中,如《型世言》、李渔小说和《海上花列传》等中有较少用例,可都出现在叙述部分,而叙述部分大都用通语所写,明代以后通语已经是北方官话。
(3)元杂剧中的作者主要是北方人,作品也是反映北方话。
(4)现代汉语方言中北方官话区普遍用“脖”,而在南方官话区则另用它词,现代汉语方言就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南方官话区历史上并没有大范围地使用“脖”。
(下文将详述)根据以上四点我们可以推测“脖”是个北方方言词。
具体情况见下表:
说明:李渔小说指的是《无声戏》和《十二楼》。
二、从“脖”的方言分布看其出现年代
在现代汉语方言分布中,“脖”基本上只在北方官话区中使用,而在南方官话区中以“颈”为主。
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40个方言点中的分布图如下:
说明:+表示说,-表示不说,=表示较少说或用法有局限,空格表示不清楚。
由上图可见江淮方言区以北的北方官话区主要使用“脖子”和与“脖”组合构成的名词如“围脖”“胛脖子”“脖儿梗”等,而南方官话区主要使用“颈”和与“颈”组合构成的名词,如“颈梗子”“围颈”等。
其中江淮方言区处于南北的过渡地带,如南京、徐州等地,“脖”与“颈”并行不悖。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方言,它同时使用“脖子”和“脰颈”,而周围的吴语都使用“颈”,这可能还与杭州话本身特殊的方言性质有关。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杭州方言词典》在介绍杭州方言特点时说:“杭州话受外来方言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宋朝迁都临安,南宋政府优待南渡士民,……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的影响,各州县的‘官话’,以人口的优势跟杭州本地话长期共处,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丧失了本地话的一些固有的特点,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同时北方官话也受到本地话的影响,起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罗杰瑞指出,“虽然杭州话具有一些吴语的特征,它基本上还是个古老的官话方言。
八百多年来,跟邻近吴语的接触无疑给杭州话增添了一层粉饰,但是基本上须把它看作一种官话。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南宋以前,“脖”已经在口语中使用了,只是还没在书面语上反映出来,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加上元代杂剧这种通俗文学形式的出现,“脖”在元代的书面语中才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罗杰瑞著,梅祖麟译.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J].方言,2004,
(4).
[5]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方云云,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