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一课时:乘法、三角形教学目标: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这部分题目2、复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其进率,知道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3、掌握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三边关系,角度问题、画高等教学过程:一、乘法:学生练习:238×45和117×23算完后交流得数,问:同样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乘得的积位数一样吗?板书:三位舒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继续练习:308×46和78×250算完后,交流:这两题分别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在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写法。
)辨析:乘数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只有一个0及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三、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三边关系:(画图略)ab<c,ab=c,ab>c指出:只有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有这样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分别可能是多少厘米?怎么想?(4厘米~12厘米)2、画锐角三角形,分别画出它的三条高。
画直角三角形,指出它现成的高,画出它斜边上的高画钝角三角形,画出它形内的高。
依次标出:三个锐角,1个直角2个锐角,1个钝角2个锐角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3、两块三角板的度数:30+60+90=180 45+45+90=180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90度选择:下面三个度数,哪个不能用三角板拼?说说为什么?(1)15度(2)40度(3)135度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问:底角怎么求?顶角怎么求?周长怎么求?(分别用字母式子表示)画一个等边三角形。
问:其中一个角怎么求?周长呢?用字母式子表示。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期末复习《整理与复习》全部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期末复习《整理与复习》全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约数的概念、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约数的概念、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理解不深刻、运用不熟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约数的概念、以及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约数的概念、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拓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和例题。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分数卡片、几何图形模型等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与约数的概念、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4.复习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计算器里有哪些常用的键?
(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一般有哪些步骤?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先按开机键,然后按顺序输入算式及等号,最后显示计算的结果。
三、灵活运用
1.第6题。
组织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练习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对第一组进行探究,从而得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减少几,积就减少“一个乘数×几”。
课题
整理与复习1(认识多位数)
主备人
复备人
学习内容
P106-107“整理与复习”的“数的世界”,T1-5
学习
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多位数。1.
2.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四、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教
后
记
课题
整理与复习3(解决问题)
主备人
复备人
学习内容
P107-108“整理与复习”的“数的世界”,T10-12、14-18
学习
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3.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期末复习《整理与复习》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期末复习《整理与复习》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的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理解倍数的意义,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学会使用平均数、中位数等方法来处理数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倍数、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分数的加减法和数据的处理方面。
因此,在复习课时,需要针对这些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数的加减计算。
2.理解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3.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或旋转。
4.学会使用平均数、中位数等方法来处理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倍数的认识,如何快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3.图形的对称与旋转的判断。
4.数据的处理,如何使用平均数、中位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的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相关内容。
2.练习题,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的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各种题目。
3.学生分组,每组4-5人,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倍数的认识、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相关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各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一》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一》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一》优秀教案,主要是对本册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及应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等。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仍然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及应用,能够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5.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4.估算的方法及应用。
5.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6.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概念。
2.采用示范法,教师进行典型题目的示范性解答,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3.采用练习法,学生进行适量题目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采用激励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典型题目和练习题。
2.教师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和解题步骤。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整理与复习_教案2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_教案2_苏教版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算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计算速度。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小数的加减法和对应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还将让学生通过实践应用问题解决的算法,提升其对小数加减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并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对小数加减法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对小数和整数的转换运算。
教学过程
1.观看教学视频:《小数的加减法》。
2.讲解小数的加法算法,包括小数和整数的加法。
3.讲解小数的减法算法,包括小数和整数的减法。
4.提供练习题并进行练习,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练习题完成。
5.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教学评价
1.提供相关的测试题,评估学生的计算方法、解题思路和速度。
2.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评估,指出评估方面,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料
•《小学数学教材》下册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练习册》下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小数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小数计算的掌握。
通过本节课,学生应牢记小数和整数的相加相减方法,并在实践应用中提升掌握。
同时,学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数计算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应用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全册(总1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平寨小学四年级(1)班2020年春复习教案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

第三课时认识垂直(2)教学内容:p.44的例题,完成第45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准备:尺、三角板等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二、学习例题1、画由点到直线的线段5条:学生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
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2、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全班交流。
再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3、教学“距离”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第44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4、练习第45页的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
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5、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三、练习: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动手画一画,量一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乘法、三角形教学目标: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这部分题目2、复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其进率,知道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3、掌握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三边关系,角度问题、画高等教学过程:一、乘法:学生练习:238×45和117×23算完后交流得数,问:同样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乘得的积位数一样吗?板书:三位舒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继续练习:308×46和78×250算完后,交流:这两题分别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末尾有0的乘法,在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写法。
)辨析:乘数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有一个0,积的末尾只有一个0及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三、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三边关系:(画图略)ab<c,ab=c,ab>c指出:只有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有这样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分别可能是多少厘米?怎么想?(4厘米~12厘米)2、画锐角三角形,分别画出它的三条高。
画直角三角形,指出它现成的高,画出它斜边上的高画钝角三角形,画出它形内的高。
依次标出:三个锐角,1个直角2个锐角,1个钝角2个锐角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3、两块三角板的度数:30+60+90=180 45+45+90=180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90度选择:下面三个度数,哪个不能用三角板拼?说说为什么?(1)15度(2)40度(3)135度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问:底角怎么求?顶角怎么求?周长怎么求?(分别用字母式子表示)画一个等边三角形。
问:其中一个角怎么求?周长呢?用字母式子表示。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1、围成三角形的条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
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
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8、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
二、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每个角都是60°,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3、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另外两角的和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180°-底角×2=180°-底角-底角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80°-顶角)÷26、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6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多边形的内角和=180°×(n-2){n为边数}第三课时三角形有关练习一、填空1、一个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7厘米,8厘米,7厘米,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35°,67°,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75°,顶角是(),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
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75°,另一个锐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5厘米,底边长4厘米,围成这个等腰至少需要()厘米长的绳子。
1、用三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5厘米和11厘米的绳子可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3、在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大于直角。
………………………()5、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6、在一个五边形中,画上两条线段可以把这个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因此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7、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形四边形。
……………………………()8、在一道算式中添减括号,一定可以改变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9、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3条高。
………………………………()四、算一算1、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改围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4倍,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分别是多少度第四课时:复习内容:混合运算、找规律、运算律、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目标:结合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着重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
复习已学平面图形,熟练掌握其特征;结合图形,复习有关轴对称知识,能熟练地画出对称轴。
教学过程:一、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1、用字母正确写出5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 +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36+300÷12 848-800÷16×12(132+68)×(97-57)972÷(720-21×33)3、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交流简便算法的过程:41×99 765+98 560÷16201×34 36×25 304+29718×45+18×55 226×14-26×13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复习:1、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在画出的图形旁分别标出有关数据及名称。
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指出: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2、分别画长方形,画出它的2条对称轴画正方形,画出它的4条对称轴画等腰三角形,画出它的1条对称轴画等边三角形,画出它的3条对称轴画等腰三角形,画出它的1条对称轴指出: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搭配:用数字1、2、3,能写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用数字0、1、2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四、布置作业。
(略)第五课时:运算律复习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交换律:a xb=b xa4、乘法结合律:(a xb)xc=a x(b xc)5、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6、连减:a-b-c=a-(b+c)7、连除:a÷b÷c=a÷(bxc)例:简便计算一(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99×125×8====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25×125×4×8例:简便计算二(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一、分解式二、合并式25×(40+4)135×12—135×2三、特殊1 四、特殊299×256+256 45×102====五、特殊3 六、特殊499×26 35×8+35×6—4×35====例:简便计算三(默写或自己举例子)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 = =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第六课时运算律练习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85+a)×b=□×□○□×□(17+□)×□=□×5○5×3b×a+25×□=(□○□)×b 53×□+ⅹ×□=a×(53○□)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2、36×25=(9×4)×25=9+4×25……………………………()3、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4、179+204=179+200+4…………………………………………()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1、125+67+75=67+(125+75)应用了()。
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56+56×4与()相等。
①56×(4+1)②56×4+1 ③4×(56+1)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①347-100-2 ②347-(100+2)③347-100+2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①ab=ba ②(ab)c=a(bc) ③(a+b)c=ac+bc四、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65+299 47×9+47 630÷18÷536×25 63×73-63×63 421-175-25125×25×64 72×26+36×48五、解决问题1、学校买来45盒彩色粉笔和155盒白粉笔,每盒40枝,一共有多少枝粉笔?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70米,乙队每天修85米,11天正好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