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鉴赏--高考精品班之强化提高班辅导《语文》第一章练习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炼句+课件

炼表达技巧句: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倒装句, 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炼特殊语言句: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一句更好?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为什么?
赏析:“昨夜一枝开”更好。在大雪皑皑的村落里,白雪覆盖,万物枯寂,然而梅花却凌 寒而开,一枝怒放,既突出了诗题“早”,又赞美了梅花之孤傲品格,清新隽永,飘逸洒 脱,“一枝”运用得非常精妙,为全诗的诗眼,堪称点晴之笔。
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赏析:本用多个( 名 )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
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炼名词: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 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
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十四 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 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炼句
炼字题有可能出 现。
何“字”该“炼”
何“字”该“炼”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 )字用的好,运用了(拟人)手法。
2.虫声新透绿窗纱 :( 透
)字用的好,意思是( 穿过 )。
3.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 )字用的好,运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4.云破月来花弄影:( 破 和 弄 )字用的好,运用了( 拟人 )手法,将花人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刘禹锡

刘禹锡一、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的特征和生活趣味.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D.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上,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二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的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E.诗人以“回雁”“断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刘禹锡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注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C.“知君当此夕”中的“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尾联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6.本诗前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答:答案精析1.BE [B项“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应是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详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E项“托物言志”错,尾联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1)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以蝶飞衬托晚禾秋草之静.(2)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3)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3.CE [C项“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诗人对柳士师的敬重之意.E项“反衬”不恰当,应为正衬,以哀景写哀情.]4.(1)内容上:相同点:情感相同,都是抒发离别之愁绪.不同点:对象不同,柳词抒写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朋友离别之愁.(2)艺术手法上: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或者答“有所思”一语双关).5.CD [C项“如约”一说无依据.D项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6.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首联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颔联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颈联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新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解析:(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
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综合训练1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号009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024古诗词--综合训练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通过训练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解题思路与方法;2.通过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3.通过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合作探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
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
④燔柴,语意为大火。
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和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北宋:王令①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
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 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 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七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第一章韦应物20200415148

韦应物一、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在中唐最大。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
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
”(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
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②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③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③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倍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了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韦应物①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精品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一)

全国版高考语文轮精品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一)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版高考语文也不断升级优化。
在此次改革中,古代诗歌鉴赏成为了全国版高考语文的精品专题之一。
那么,该如何解析这一专题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高考语文中,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至关重要。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深入掌握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意义内涵等多个方面,对于古代诗歌的三重意义(形式美、内容美、思想美)做到心中有数,悉心研究、揣摩、分析、鉴赏。
二、熟练运用鉴赏策略不仅需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还要熟练运用鉴赏策略。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例如先了解诗歌的门类、形式、格式、体制等判断出诗歌的主题、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关注古代诗歌中的词汇、比喻、典故、节奏、音韵等特点,进一步解读诗歌的表现意义;还可以将不同的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诗歌间的联系、差异和推理过程。
三、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全国版高考语文轮精品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不仅是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验。
精通古代诗歌鉴赏不仅需要对于文化、历史有丰富的知识存量和理解深度,同时也需要熟练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推理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支撑。
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的素养培养,努力提升全面素质。
总之,全国版高考语文轮精品专题《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的成功解析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多加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学科知识拓展,提升全面素质和思维水平,从而更好地面对全国版高考语文的各类挑战。
高考语文第一轮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解题指导】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 例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诗人的形象”;鉴赏的要求是“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柴门风卷 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的是诗人所居的环境,“暑天倦 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写的是诗人的动作。由环境和动 作可推知诗人的志趣和心态。
第三步: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从诗句 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 隐者居住的山坳里寒云密布,在山石之间盘绕,在山泉上翻腾。 在这天气转寒之时,隐者自己酿造的酒也熟了,所以隐者也不 出门了,更无外人来访。门外因天寒而凋落的花朵,因为没有 主人来打扫,没有客人的来访,散落一地。诗歌借写隐者居住 地远离尘嚣表现出其率性自适的品性。
造访、无人洒扫。
【解题指导】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 本题鉴赏的对象是“隐者”即诗中的“山翁”;鉴赏的要求是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第三、四 句分析。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本诗第三、 四句描写的是“山翁”的隐居生活状态,“隐者”的形象由此 呈现出来。具体的可从下列词语看出:“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等。
形象 类别
内涵
典例
景物 指诗歌中描写的客观 形象 物象(山川草木等)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所描写的落叶和长江
事物 形象
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 心迹或某种情感所借 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 涵的事物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 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中春蚕和蜡烛
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是解读诗歌的入口。把握 形象,主要是把握作者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 义。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 题十分关注的考查点。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小学教育网
高考精品班之强化提高班辅导《语文》第一章练习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一、综合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的题目为“江村即事”,诗中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 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寂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第二联用了“片云”“孤月”两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阅读欧阳修《画眉鸟》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