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龙岩与闽南文化同源及其表征

张惟

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南播与百越文化的交融中,产生了两个分支:一是自鄱阳湖进入汀江的客家文明;一是越武夷山而开拓晋江漫向九龙江穿越漳平龙岩达到广东潮州(原属福建)并越海台湾的以闽南方言语系为表征的河老文化,通称河洛文化或闽南文化。今龙岩市的古汀州府文化属于前者,古龙岩州文化则属后者。

龙岩为闽越故地,汉代已有中原流人迁入,三国时吴建苦草镇,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扬州属下的晋安郡设立新罗县,县治初设上杭后移长汀,管辖闽西全境和闽南部分地区,今龙岩市区中心为苦草镇,漳平为九龙乡均属之。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苦草镇隶新设的龙溪县(今漳州地)。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置汀州,将县治迁苦草镇名杂罗,辖今龙岩、漳平及永定、上杭、南靖部分地区。当地士人以邑有胜景龙岩洞,遂奏请改名龙岩县。属汀州仅41年,至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改隶漳州经历了近千年,融入并共同创造了九龙江流域文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龙岩县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漳平、宁洋二县。无论从流域经济或语言风俗上说,自漳州府分出来并列诸郡的龙岩州,均属与泉州府、漳州府、潮州府和台湾府相同的闽南文化。为方便起见,称之闽南支系文化,又以龙岩、漳平(宁洋后并入)居九龙江上游,也可称之龙津文化,简约谓之龙岩文化。

古龙岩州城已发展为今天龙岩中心城市,漳平成为龙岩市代管的省辖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显居闽西地区的前列,而与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金三角的发展程度相对接近,这里有地理区位的优越,也有海洋文化的因素。

晋代八王之乱,继而五胡乱华,中原士庶纷走南疆,也使黄土文化的一部分走向海洋文化。东海之滨一条无名的河流,竟因骤涌晋人衣冠而名晋江,百越故地的土著,称这些操河南洛水口音的人们为河洛人,极尽一时之盛。

更南边的九龙江流域开发稍迟,到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盛唐时代,高宗李治继之,经略南疆。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高宗派唐太宗时期的大将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续领五十八姓将校来援,以绥安(今漳浦县)为基地,开拓了九龙江流域直连潮州的广大地区。陈氏父子是河南固始人,带来的光州兵将眷属等与晋代洛京南下的士庶同操洛下口音,在两江(晋江、九龙江)流域,形成河洛文化,逐渐融合了闽越文化。

三国东吴建镇的龙岩,到这时才得到初度的开发。古代农业社会,尤其是南方山区,人群流徒多沿河流走向。漳平民间祭祀的“九龙三公庙”,就是怀念当年溯江而上的先人。据《漳州府志》:“刘氏兄弟三人,从唐将军开漳。旧时岩平宁水道舟楫不通,刘氏疏而达之北江之上。”后人遂沿江建36座庙宇祀之。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设置漳州,青年将军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北方汉人随其沿九龙江西向开发。从谱碟中发现,如龙岩陈氏《渭滨公家谱》录有“岩邑城西虎岭山东麓建祠塑像奉祀入闽始祖陈元光”。再如随同陈元光征漳,以威武协应上将军任漳浦县令兼主州邑事的张伯纪,望出清河,被奉为张氏入漳始祖,远比南宋自宁化石壁入闽的张化孙早几百年。最近于漳州龙海县郭坑扶摇村发现唐定远将军李伯瑶族谱及墓位。李伯瑶(公元612~672年)系唐卫国公李靖之孙,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陈政入闽逾3年逝世,其十三子分镇龙岩、漳平等地。这些资料证实,龙岩、漳平所处九龙江上游地带,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泉州至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后得到开发的,与南宋大量客家先民沿汀江进入闽西、粤东的路线不同,时间也更早些。

漳州建州后,州署初设云霄后移漳浦,并将泉州的龙溪县和汀州的龙岩县划归漳州,今

漳平市时为龙岩县九龙乡随附。从行政建置到语言、文化风俗,龙岩、漳平都与漳州府各邑无异。直到成立龙岩直隶州,更是使龙岩在漳属各邑中因时际会得以脱颖而出独领州郡,社会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历史源流和文化认同却是不会改变的。

龙岩于唐代建县后不久即属漳州,漳平是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由龙岩县划出居仁里、和睦里、感化里、永福里、聚贤里置漳平县,县署设居仁里小菁社。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又于龙岩县集贤里撤东西洋巡检司,设立宁洋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6年,撤宁洋县,辖区大部分并入漳平县,小部分划归龙岩县及永安县。因之,今龙岩市中心新罗区和漳平市,同属于河洛文化(闽南文化),是流域走向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长期发展所形成和决定的。

龙岩话属闽南语系的西片口音,河洛古语在这一地区的巩固与发展,又与唐末王审知入闽有很大关系。

唐朝末年战乱,王潮、王审知兄弟参加起义军南下,经汀州向泉州进军福州,他们兄弟先后任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唐亡,后梁太祖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封闽王。历史的偶然,王氏兄弟与唐初经略闽南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同为河南固始人,他们带来的兵将都为光州一带的人,同操洛下正音。王潮刚入闽时为泉州刺史,屯兵海疆,使泉州、漳州、龙岩直至潮州之间的河洛话广为传播,而龙岩为关山阻隔,比之泉漳潮平原保存了更多的河洛古音,当代学者考证称用今龙岩话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通话而无障碍。

王审知经汀州入闽,长汀建有白马庙(王审知号白马三郎),连城建有蛤蝴庙(溪河弯道地名)祀之。至今连城父老相传,祖先有一支是随王审知到此。建于河源十三坊的珨瑚庙(后人为尊敬王审知而从王旁),殿堂巍峨,香火最盛。旅台乡亲首倡维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主政八闽的项南亲自撰联:

“避战乱,施廉政,福建有福;

开海禁,富山林,功盖八闽。”

这是对历史上开发福建的先驱者的确切评价和赞颂,闽王王审知是当之无愧的。他的部队经汀州过龙岩、漳州入泉州,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地从陆路跨越汀江、九龙江、晋江三个流域的行动,使河洛语言文化有了最广泛的传播与沟通。

综上所述,在闽西地域,后来的客家先民是沿汀江南下,先到龙岩、漳平的先民是进入九龙江流域的河洛人溯江而上,由于两江未能交汇,交通阻塞,在农业社会里自给自足,自行发展,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系统和风俗,分属客家文明和闽南文化。在闽南文化体系内,台湾沿习惯称河洛文化,潮州(含汕头、汕尾)称潮文化,龙岩、漳平系自漳州府分出,谦称闽南支系文化,其实,若泉漳、厦门、龙岩、台湾、潮汕的闽南文化统一名称,其范围、人数约略与客家文化相当,是汉民族中流布最广的两支民系。今龙岩市成为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交融之地,是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吸取、整合两种文化之长而发扬光大之。

龙岩(今龙岩市新罗区)、漳平虽属闽南语系,不过处于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撞击、交融的前沿,互有影响,自然也产生了自己的特质。

龙岩、漳平的先民源自黄河流域迁徒入闽开拓晋江、九龙江流域与潮汕平原的北方汉人,重大节日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均与中原无异,大致与漳泉潮俗同。但由于所处漳、汀两州之间的环境,也略有小异。譬如闽南盛行的普渡(鬼节),到了上游的漳平、龙岩就逐渐减弱以至消失了,而部分乡村受客家影响也重视重阳节。再如七月七夕乞巧节,龙岩、漳平均风炽胜似闽南,隔部的客地却较平淡。岩、漳族姓多追远晋、唐年间,如龙岩“三槐堂”王姓入闽祖祠在泉州,又如漳平的郑姓,据郑超麟自考“远祖是唐末僖宗光启年间随从(固始)同县人王审知入闽的”。也有宋、元时自客家迁移龙岩的姓氏,如东肖、董邦、铁山张姓自永定迁入,邱姓自上杭迁入,罗性自连城迁入,但其语言风俗已早融入闽南文化,例东肖毗邻客地其龙岩方言语音纯正胜似城区。

民间信仰和宗教,总的也显泛神论和多元化。除了普遍供奉的土地公、财神爷、陈真祖师爷、佛祖、观音娘娘,龙岩、漳平建造最多的是“姑婆宫”,也即妈祖,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影响和痕迹。至于崇拜先祖英雄,如龙岩适中纪念东晋名臣谢安的圣王公祠,漳平纪念随从唐将军陈元光开辟九龙江上游河道的刘氏三兄弟的三公庙,龙岩江山祭祀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将的郭公庙,尤其是岩、漳多建有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对开拓和保卫九龙江流域文明的先贤的崇仰。

佛教自唐初发迹,龙岩天宫山肇建古刹,漳平菁城尤亭山高明寺始建于明代。道教是于明末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第七世孙张静轩往江西学道后回龙岩传播,在龙岩东肖建有龙泉老君宫、白土铁山宫等。清代厦门港口开通后,基督教传入岩、漳,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闽南成立业溪区会,将龙岩州及所属漳平、宁洋县划入其传教地区。抗日战争期间,闽南神学院一度内迁漳平永福。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天主教厦门教区派教士到漳平传教,随后在龙岩设传道所。

建筑风格承袭河洛遗风,融入闽南特色,造型典稚、精巧、亮丽。20世纪末尚存的建于明代的龙岩连氏十八堂,以中轴线连结两厢72套房间,既便聚族而居,又保有单家独院的雅静。龙门赤水天后宫的宋式建筑,其精致反映了海洋文化的追求。发展至漳平永福花乡的田园格调,更是体现亚热带高山风光的奇秀。

反映在文化艺术上,舞龙舞狮不以雄大见长,趋向于精悍多变。著名的龙岩“采茶扑蝶舞”,表现山区青年女子的采茶劳动,却是采用优美的音调,轻盈的舞步,使人忧如置身南国美丽的田园。龙岩静板音乐的悦耳悠扬,也令人联想起闽南南音、锦歌的韵味无穷。缠绵的潮剧以其轻软的乡音,一度也曾风靡了龙岩。整个艺术格调与客地迥然有异。唯外江戏(汉剧)的传人,以其优美的唱腔和中州韵道白,征服了岩、汀属观众而成为闽西共同的地方剧种。

龙岩、漳平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人,津平还建有畲族自治乡。他们大约是唐、宋自汀州往闽中、闽东、浙江迁徒途中留下来的,也有明代从漳浦迁入的。畲族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民间信仰和文化风俗,语言属闽南方言畲话,或谓是越民未被同化而保留的一支。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废除府州制,将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联结在同一政域,设立西路道后改汀漳道,治所设在龙岩。后来改为行政专区,长汀、龙溪、龙岩各分领专区,直到1947年,以龙岩、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漳平7县组成第七专区,公署设在龙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沿袭此建置,形成今天龙岩市的政域。

在闽西,这就使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产生了急速的碰撞和融合。进到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一场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产生的新文化思潮,统领了中国当代思想运动的主流。

在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闽西的两百学子直下厦门集美,追求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更早一些,郑超麟(漳平)、邓子恢(龙岩)、傅柏翠(上杭)、项与年(连城)等到海外去,成了闽西的第一批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驱战士和爱国者。他们回到故乡(或仍在外参加革命活动),与1927年的土地革命运动相结合,加以朱(德)毛(泽东)红军入闽,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邓子恢、张鼎垂、郭滴人、张赤男等成为主要领袖,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朱德等一代伟人进入闽西,这时的闽西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从文化的角度上说,客家文化、闽南文化都服膺并融入于红土地文化之中。另有一支,是辛亥革命前后大批涌到南洋的岩、漳华侨,他们将故国的河洛文化与侨居国的的海外文化相结合,并在陈嘉庚

旗帜下产生了以陈性初和王源兴(曾为《南侨日报》代董事长)为代表的侨团和文化领袖,与胡文虎倡起的客家崇正总会相匹比。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整合和创新,奠定了后来闽西整个文化的基调、特色和走向。

革命风暴过去之后,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多元性,对客家文化和

闽南文化的源流与表征的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原因是文化与政制不同,是有连续性、继承性的,这两种文化都在闽西地域存在一千多年,而旅外乡亲回归故里寻根,他们就要寻访汀州府、龙岩州不同的文化源流,最后要寻到黄河流域的发源地。海内外掀起了这股寻根热,对龙岩、漳平两地来说,近期促进了河洛(闽南)文化研究的兴起。

在福建的四大流域中,闽西跨有汀江、九龙江两个流域,一地之内,孕育了客家文化和闽南支系文化。海内外对客家文化的研究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对闽南支系文化(龙津文化)的研究,自1998年10月第一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之际,筹建龙岩文化研究会,才有了一个系统的开端。(整个闽南文化的研究虽然历史悠久,至今仍是由泉州、漳州、厦门、潮汕和台湾各地分头进行的。)

文化形态是上层建筑,是从属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的。时间的年轮已进入21世纪,龙岩同全国一样,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由农业社会迈进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古龙岩州在历史发展中成为龙岩中心城市,是现代闽西的首府,纵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已经替代了河流险滩,航空建设更使人们往返于须臾之间,龙岩市迅速崛起为联结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和闽南金三角以至珠三角的繁荣经济走廊,促进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在继承、吸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传统和弘扬红土地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必须创新闽西文化,使闽西文化融合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新世纪的召唤和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研究、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出发点。

(本文作者系闽西文学院院长、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

闽南语的发展趋势

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闽南文化选课

生活中的闽南文化习俗闽南,既包括厦、漳、泉三个地区,但作为漳州人的我,自然是对漳州文化更为了解。不过三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凭着从小到大的经历,写写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闽南有着许多文化习俗例如:结婚习俗、茶文化、佛教与道教的习俗、闽菜的文化、戏曲文化……闽南的许多文化习俗让人数不胜数。闽南和台湾的文化习俗有点相似,闽南的芗剧就是台湾所谓的歌仔戏。闽南的节日大多都是用农历例如:农历七月整一个月在闽南人的叫法就是"鬼月",大事不宜,连下水游泳,晚上晾衣都有忌讳;每个村都有神明生日,那一天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不亚于春节…… 摘要 1.闽南的人与茶:闽南的人很爱喝茶,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泡茶。安溪的铁观音最出名,闽南功夫茶——乌龙茶。 2.闽南话:闽南话在闽南随处可以听见,它使闽南人心连心,使闽南的各个城市的心连在一起。 3.闽南戏曲:走进闽南,好像走进了一座色彩缤纷的艺术大花园,其中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蜚声海内外的闽南戏曲艺术。 4.节日:闽南的节日有很多但是过的风俗不一样,有的扛神明游街,放炮;有的请戏剧让神明看…… 一、闽南人与茶 闽南人说要请你喝茶,那就很简单,是因为他得了一泡好茶,要与你分享。

闽南人爱茶那可是历史悠久的,"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白瓷茶器,客人一来便是喝茶的招呼声,就算是没有客人来,闲时泡上一泡好茶也是常有的事。在闽南人的生活中喝茶是一种享受,泡茶也是一种享受,并且以品茶懂茶为一种荣耀,常常因得了一泡好茶而大老远把朋友叫去一块品赏,朋友间的情谊在茶香飘荡的气氛里更为融洽。家里的父母长辈都是爱茶之人,每天早上一起床便能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茶桌上喝茶聊天,这便是家里的温馨时光。而我跟妹妹跟长辈们的口味却不同,长辈们大都喜欢红茶,而我们这些小辈们却喜欢绿茶,我想是年龄的差距吧,也许多年以后也会喜欢上红茶那有着岁月沉淀的味道。 闽南人已泡茶方式跟你在拉近着关系。这泡茶一招一式看起来好象挺简单,可是没泡过闽南茶的人,你是一定不敢泡的,就那一招将那热热的碗盖杯举起,把滚烫的茶水倒出来就不简单,没泡过或少泡的人常常被热水烫得手指通红,我也是被爸爸妈妈训练了好久才勉强过关。还只是“半桶水’的资格。 二.闽南话 闽南话,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所具有的上述这些共同特点,无不镑刻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种种烙印,有力地证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原则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一)队伍建设 (二)试点建设 (三)展示区建设 (四)传习中心建设 (五)环境修复建设 (六)资料信息中心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衔接落实 附: 1、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2、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展示区分布图 3、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习中心分布图 4、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5、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6、厦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录

前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明确提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十一五”期间在中国建立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3市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重视保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阶段。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闽台两岸人民精神家园的纽带。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常用闽南语

序言 -------------给全体闽粤学员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翻开这本教材的第一页,展现在你眼前的,不仅仅是我们精心编制的教材内容,也不仅是细致设计的页面版式,还有全体社服成员的欢笑和汗水,与我们对待本次活动兢兢业业和澎湃激情。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对你来说不仅是一次语言学习的经历,和对闽粤文化的探求和体验,它更将开拓你的视野,提升你的高度,打开另一扇生活空间的门。 在此,全体社服成员真诚地欢迎你们。 放眼远眺,闽粤大地是这样一片轮廓清晰,绿意融融的净土。这里有巍峨宏伟,秀丽神奇的清水岩,鸟鸣清幽,峰回壑荡的岱仙瀑;这里有荷香悠远的东湖公园,坚固优雅的安平桥,驰名中外的蔡氏古民居,唤起人们对远古的回忆;这里还有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的香港夜景,令人心驰神往。在这片土地上植根,被它滋养哺育的闽粤人文,正式带着这样一种气质,如绵延山丘般温柔沉静,如潺潺溪流般细腻灵巧,风俗淳,人情美,又不失青年的热情,活力和开放,同时又兼备长者的宽容,睿智和明达。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闽粤,融入闽粤,领略唐宋遗风,感受闽粤文化的悠久和深邃,体会这两个地区一日千里的迅猛腾飞。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当五彩斑斓的世界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十分期待。我们想象自己是电视剧中风流俏丽的港台歌星,追赶潮流和时尚,走在路上都品位着张曼玉展现在旗袍里的“花样年华”,邓丽君在《何日君再来》中的浅吟低唱。我们希望自己作为一

个异乡人可以象当地人一样和别人顺畅方便地交流,在这片闽粤大地上生活和事业都毫无障碍,如鱼得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语言是文化的灵魂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走进闽粤,从学习闽南语粤语开始。 作为社服的成员和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地想您所想,并在严谨的考证后将之付诸行动。 a. 我们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1.总体课程按照交际类生活会话类兴趣爱好类大体分成3个部分。 2.每堂课被分成老师主讲,互动,答疑三个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热情为主。 3.授课过程中穿插对闽南文化,风俗,旅游,禁忌等的介绍。让你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语 言的同时,真正了解这个你即将度过四年的地方文化。 4.学习闽南歌曲。 授课时间:每周日晚7:00----9:00,共六周 授课地点:菲华楼201.202.203 你的收获和进步就是我们的成就和光荣。 更有俗语说,相聚是缘。我们社服全体人员更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尽心尽力带着微笑为你们服务;同时,我们也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掘自我潜力的平台,为你构架一座广交好友,增进情谊和沟通的桥梁。 虽然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将消逝在岁月里,但在社服语言培训班的大家庭里,这种团结,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福建饮食文化

福建饮食文化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主食 1.稻米 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惟夏晚间,食之民茹。”(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所谓稀饭,并不同于北方的“粥”,而较为稠密。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系用竹制的“笊篱”捞出半熟米饭,将捞出的饭粒上甑炊熟,以备中、晚餐之用,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作早餐。 闽南部分地区民众爱吃“肉末粥”,在粥中加肉末、蛏、葱姜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以此作早餐或晚餐。闽西连城一带农民,早餐多干饭,午、晚餐较多喝粥,且喜加入蔬菜、芋头、瓜豆等煮成菜粥。闽西北泰宁、建宁等县产竹,当地人喜用毛竹制成的竹筒蒸饭。竹节焖饭更见情趣,当地人上山劳作时,常砍一节毛竹,把淘好的米置竹节中,封好后就地拾柴烧烤,竹裂而米饭熟,闽西武平的“簸箕饭”是舀米浆于簸箕上猛火蒸熟成饭皮,制成小块,包上豆芽、瘦肉、虾米等食用。在南靖,农民下地干活或肩挑走贩时,习惯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团,俗称“茭茎饭”。闽北南平一带也有草袋蒸饭的习俗,俗称“草包饭”。福建人对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的“糍粑”和“白粿”也很偏爱,在制作方法和形态上它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福州地区多为长条状;闽南多为块状和扁圆状;闽东、闽北多为纺锤状,但其食法大同小异,或煮或炒皆可,既可作主食,也可佐餐。 2.甘薯 又称“地瓜”、“番薯”、“红薯”。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甘薯一引入,就为赈济福建饥荒立功殊伟,福建人为此在福州乌山建有“先薯亭”以纪念。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而成为福建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小吃的特点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2) 1.1闽南古厝简介: (2)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3) 2.1选题背景: (3) (3) (3)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4)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4)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4) 3.3数据分析 (4)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4) (4) (4) (4) (5) (5)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5)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5) (5)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5)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6)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7)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7)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7)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8)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8)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8)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8)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8)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9)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9)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省政府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的时间从2011年至2025年。这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泉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地最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做得比较好,在《规划》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泉州率先制定重点区域整体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泉州20个。今年,泉州在闽南三市中率先开始为这些重点区域制定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 20个整体保护重点区域具体名单如下: 历史文化街区1处: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3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永春县岵山镇;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1处: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6处: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石狮市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丰泽区寻埔社区,南安市石井镇,晋江市安海镇。 传统戏剧保护区域1处: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4处: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1处: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2处:泉港区山腰街道、鲤城区浮桥街道; 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1处: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15非遗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 30个列入《规划》的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晋江深沪褒歌、德化山歌、泉州踢球舞、打城戏、永春纸织画、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福船制造技艺。 29个列入《规划》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惠安石雕、德化瓷、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泉州传统建筑营造、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春生堂酿酒、源和堂蜜饯制作、永春漆篮制作、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清源山茶制作、永春佛手茶制作、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泉州老范志神粬制作。 此外,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中,泉州占70个。53项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中,泉州有26项,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等。 设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总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保障将由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三市各建一个非遗综合展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漳州、厦门将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此外,还将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包括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

闽南话起源

1) 闽南话(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 浙南闽语\ 潮汕话\海南话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编辑] 浙南片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编辑] 潮汕片 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不能沟通。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新加坡等。潮汕话除了分布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编辑] 海南片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姓名: 学号: 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 11级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8日 摘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 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家在泉州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