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
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国历史中的丰厚道德资源,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我们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礼敬自豪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
我们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从情感深处真正接受,从行动上真正践行,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世界,守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美德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这些观念和规范是传统社会精神生活的标识,体现着传统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流淌在革命精神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富强的期盼、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道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革命道德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使命为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传承。
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
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价值支撑,也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有益滋养,可为新时代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智慧启迪,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人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参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答题

绪论1、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的关系如何?答:是体现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基本内容是: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举什么样的旗,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居统治地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体系精髓,解决应具备什么精神状态和风貌的问题)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答: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5、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6、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在历史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为什么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想既信仰的两个侧面,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的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所以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非常重要,传统美德如忠诚、孝顺、诚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道德观念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两者在尊重人文关怀、奉献公益等方面有共同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正性与时代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相结合,是我们在建设美好社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中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共同点、相互促进、纯正性、时代性、重要性、共同内涵、伟大复兴、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现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延续传承的关系,也有相互弘扬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两者的关系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进行继承和发扬,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019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2019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着重围绕“智”的话题展开。
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关于“智”的内涵;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三、学习引起的思考;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了解一下对智的解读,何谓智?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知”解,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第二个层次是它内涵: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属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
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他的语言从行为的节制和的修饰、道德的认识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臵。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他是这样描述的:“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
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构成完整的道德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含。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2017政治考点解析:中华传统美德

2017政治考点解析: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题目:(多选)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A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B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守诚信D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答案:D解题分析:中国传统美德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
体现了“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的精神。
因此D正确。
ABC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但是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2)1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题班会

自强不息
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是实现个 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 动力,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
。
厚德载物仁爱宽容
01
厚德载物
品德高尚,能够承担重任和使命。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以
高尚的品德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进爱他人,善待生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关心他人的疾苦 和需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用爱心和 善意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体。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 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
通过班会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向 心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和精神需求,尽己所能为 家庭和睦做出贡献。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 人际交往的基石。我们要 树立诚信意识,遵守承诺 ,以诚待人,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礼尚往来,恭敬谦让,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要注重礼仪修养,尊重 他人,以礼待人,营造和 谐的社会氛围。
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主题班会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中华传统美德概述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 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目录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行动方案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班会目的和背景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试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

教学研究试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闫晓萍万斌2(1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新疆伊犁835000;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由课程目标决定,是课程目标逐级细化与不断聚焦,并以凝练、概括的形式具体化呈现的课程内容框架。
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内容来源,遵循时代性、适切性、针对性、寻本性的筛选原则,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构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的“六德十二目”。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德十二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山⑼。
其中经验的选择即我们选择哪些知识形成系统化的体系传授给学习者,承载着课程目标的导向,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经验的选择即如何构建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内容框架),实现对已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分类与统整。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建构由课程目标决定,是课程目标逐级细化与不断聚焦并以凝练、概括的形式具体化呈现的课程内容向度。
具体而言,德目在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为:用以规定某种品格、行为及人际关系应有状态的一系列经验性和社会历史性范畴。
中国古代有忠、孝、节、仁、义、礼、智、信等,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不同思想家论述也不同⑵矽)。
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传统道德德目,如何古为今用,就需要以“扬弃”的理念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筛选,以此确定德目的内容来源,并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目标中的教育内容与价值追求为指引建构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化德目。
一、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的内容来源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积淀出的传统道德的精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与源泉,建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德目首先要明晰传统道德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 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社会关系的形成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
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依 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 • • • 神启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心性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庸俗进化论:道德起源于动物本能的演化. 不可知论: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
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 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 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 不该来这里。”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 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 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 大奖后即走上不归之路。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新闻、“精彩 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 功能 规范 功能
调 节 功 能
道德的 主要功能 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
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影响 经济基 础
会产生道德。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ol.3 No.1Mar. 2001y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刘 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6)[摘要] 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民本主义”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思想,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抵制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美德; 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1)01-0011-05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ocialismLIU Zhen(De 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 ation,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 ge,Changsha410006,China)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has substantial contents,which emphasizes the col-lective concept of“all for the public”and“for the group”,the doctrine of“people's benefit first”and the thoughts of“thinking of righteousness while meeting with profits”,“first justice and then profits”as well as“taking after comity”.These moral rules,in fact,are ver y benefi-cial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justice-together-with-profit socialist morality which is based on col-lectivism while having the kernel of“ser ving the people”.And they are also helpful to get rid of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decandant bourgeois ideology including extreme invidualism,ego-ism,money worship and hedomism.Key words:traditional virtue; moral education 1988年世界诺贝尔和平奖在法国巴黎颁奖之后,74位委员一致通过宣言称:“人类要想永远和平,需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求和平共处的方案。
在不久的将来,儒家学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中心。
”这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世界公认的,正在被人类所认同与吸取,正在积极发挥着y[收稿日期] 2000-09-30[作者简介] 刘珍(1965-),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治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推进现代化、争取实现持久和平的作用。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不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其中对培养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为公”、“能群”思想对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的价值“为公”、“能群”的思想是中国的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治安策》提出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左传·僖公九年》提出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等,都强调着一种“公忠”的道德原则和为国、为公的整体精神。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了对民族、社会高度负责,并以民族、社会利益为重和为先的无私献身精神。
“能群”的思想出现也很早。
“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认为个人之所以“胜物”,个人之所以能生存、有所成就,都在于“能群”。
“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韩非子·观行》)。
“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严复:《天演论·制私》案语)。
荀子所说的“群”,并不是指范围狭小的自在的天然群体,而是指人通过自为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社会。
用社会意义上的“群”规定人的类本质毫无疑问是一种虽然简朴但却深刻而永恒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荀子的这样一些社会人类学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是息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脱离群体而生存、发展、完善的。
因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
集体利益体现个人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利益的有机统一;而每个人正当的个人利益,本身就是集体利益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集体利益的实现,就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做到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统筹兼顾。
一方面,国家、集体应尊重、关心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以整体利益为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中,党中央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比如,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建立,责、权、利的结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为了保障群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保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是人类共同肯定的价值取向。
在当代,对于克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异化”或“物化”弊端,消除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的确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民本主义”思想对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抵制消极腐败现象蔓延的价值重民爱民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民本主义”思想。
首先,民本主义思想认为,国家的兴亡,政权的巩固,决定于民心的向背。
如《古文尚书》中认为:“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管子·牧民》中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就是要把老百姓当作国家的根本,重视民心向背。
其次,“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爱民、利民、富民、“博施于民”,才能赢得民心,政权才能稳固。
《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千古名言,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历史上不断延续和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同上)。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民主君客”的思想,他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君主本来是天下的客人,可是后来的君主完全背离了“为君之职”,他们把天下视为己有,独占天下之利。
又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治理国家,不是为了一君一姓,而是对天下万民负责。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则是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革命目标是民有、民治、民享,革命理想是“天下为公”。
第三,“民本主义”思想表现为廉洁奉公,不贪财货。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廉洁”被视为“政之本”、“化之本”、“人生大纲”而为历代思想家们所注重。
《左传》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这里体现的就是“廉洁”之德。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指出:“且婴闻之,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
”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
《孟子·离娄下》中也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在可取与不可取之间,取了就伤害了廉洁的品德。
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汉书》卷八《宣帝纪》)什么是廉呢?《韩非子·解老》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吕氏春秋·忠廉》中也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廉,必然轻视淡漠钱财,在暴利之前而能保全道义原则。
王永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
”①可见,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大力提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广大人民群众是这一经济的主人,是这一经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这一经济所要服务的主体。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