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36.0分)

1.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

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表明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

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这一做法是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稳定统治,C项正确。维护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A项错误;分封制在初期没有形成割据混战,B项错误;中央集权出现于秦朝,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3.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

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

这说明元朝行省()

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答案】B

【解析】根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

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有便直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门下省)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 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

D. 体现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可知B正确。

A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A错误,CD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

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A. 体现地域差异

B. 严格等级出身

C. 统一选拔标准

D. 确保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表明他主张科举考试应统一选拔标准,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科举制,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6.《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

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D.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可以减少了行政失误,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谏官的设立是针对百官,不是针对皇帝,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谏官种类繁多可以减少行政失误,不是强调造成冗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宋代谏官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代谏官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