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笔记主讲:Hong Yu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3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第七章消化与吸收第八章尿的生成与调节第九章内分泌第一章序论一、课程内容1、生理学概念(机能及其机制)。

2、动物生理学研究层次(整体与环境、器官与系统、细胞与分子)。

3、生理学研究方法(急性、慢性)。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5、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稳态的维持)。

6、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反射),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7、调节模式:非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前馈、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

8、生理学发展概述(略)。

二、思考题1、重要概念:急性实验、慢性实验、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生殖、正反馈、负反馈。

2、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生命特征、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

3、生理学机能调节方式有几种?【神经调节(反射与反射弧),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一、课程内容1、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细胞膜成分;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蛋白质,还有糖类等)。

2、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功能【表面蛋白、内在蛋白;具有结构、物质转运、信号转导、催化(酶)、免疫识别等功能】;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载体介导、通道介导)、转运主要物质(脂溶性物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离子)、机制【扩散、结合与解离、化学门控和电压门控,后两者有特异性、竞争性抑制、饱和性(通道饱和性较差)】。

主动转运(泵):耗能,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物质(主动转运重要离子,被动转运营养物质)、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方向性);生理意义(维持渗透压、维持细胞兴奋性、物质转运和重吸收)。

国家开放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5
掌握: 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 熟悉: 1.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止血 【教学内容】 一、血液凝固 二、体内抗凝血作用 三、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教学要求】 掌握: 1.凝血过程 2.纤维蛋白溶解及生理意义 熟悉: 1.生理性止血 2.抗凝和促凝的因素
三、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 4 学分,课内学时 72,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
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四章 运动系统 第五章 血液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七章 呼吸系统 第八章 消化系统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十章 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学时 1 4 4 3 3 10 8 10 3 9 10
第四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 【教学内容】 一、气体交换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教学要求】 掌握: 1.气体交换过程 2.氧的化学结合 熟悉: 1.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2.二氧化碳化学结合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 二、呼吸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呼吸的化学性反射调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 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熟悉: 1.呼吸中枢的概念 2.延髓呼吸中枢的重要性及高级中枢的作用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3 学时)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教学内容】 一、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基础代谢率
12
【教学要求】 掌握: 1.基础代谢率概念 熟悉: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第二节 正常体温及其波动 【教学内容】 一、体温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 二、体温的正常波动 【教学要求】 熟悉: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

中专护理生理知识点总结

中专护理生理知识点总结

中专护理生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生理学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细胞的功能包括营养代谢、排泄代谢、运动和传导等。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它的功能包括维持细胞的稳定性、控制物质的进出等。

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是细胞内的控制中心,包含染色质和核仁。

它的功能包括保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等。

4.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等。

它们分别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消化和能量合成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二、组织学1. 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2. 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上皮组织是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贴紧覆盖、分泌和吸收等功能。

3. 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功能结缔组织是由结缔组织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具有支持、连接和保护等功能。

4. 肌肉组织的特点和功能肌肉组织是由肌肉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运动等功能。

5. 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功能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具有传导和控制等功能。

三、生理学1. 神经系统生理包括感觉传导、运动传导和自主神经系统等。

2. 内分泌系统生理包括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和调节等。

3. 循环系统生理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等。

4. 呼吸系统生理包括呼吸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呼吸的调节等。

5. 消化系统生理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等。

6. 排泄系统生理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的生成和排泄等。

7. 免疫系统生理包括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反应的过程等。

8. 生殖系统生理包括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殖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等。

四、生理学实验1. 呼吸率的实验通过测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了解呼吸的基本生理过程。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总结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总结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第三节 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第四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各种生物体,包括对单细胞生物以至高等动物 基 本生命活动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生命现象至少包括三种 基本活动,这就是: 新陈代谢 兴 奋 性 生 殖 因为这些活动是活的生物体所特有的,可以认为是 生 命的基本表现。
(二)电压门控通道 这类通道的分子结构与化学门控通道类似。但 这类通道的开放是由膜电位控制的。由于这类通 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对膜电位改变敏感的基团或 亚单位,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分子变构 而使通道开放。这种由膜电位控制通道的开放叫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广泛存在于很多细 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钠通道、钾通道等 (应改成: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上的钠通道、钾 通道等))。它们在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 导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九班生理学目录

九班生理学目录

九班生理学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血液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五章呼吸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九章感觉器官第十章﹐神经系统第十—章内分泌第十二章﹐生殖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生理学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三、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第二节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第四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一、非自动控制系统二、反馈控制系统三、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脂质双分子层(二)细胞膜蛋白质(三)细胞膜糖类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一、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一)化学门控通道(二)电压门控通道(三)机械门控通道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第三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兴奋性和兴奋含义及其变迁(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三)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三)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三、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一)肌丝的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枣长度-张力曲线(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四)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五、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滞性(三)血浆渗透压(四)血浆的pH值第三节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一)粒细胞(二)单核细胞(三)淋巴细胞三、血小板生理四、血细胞的破坏(一)红细胞的破坏(二)血小板的破坏第三节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抗凝系统的作用(三)纤维蛋白溶解(四)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卫功能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二)血小板与凝血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二)Rh血型系统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四、输血的原则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的概念(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脏的输出量(二)射血分数(三)心脏作功量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一)搏出量的调节(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五、心音心音图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一)心肌的兴奋性(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四、体表心电图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二)血流阻力(三)血压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二)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三)静脉血流五、微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六、组织液的生成(一)组织液的生成(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淋巴液的生成(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二)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反射(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三)血管升压素(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六)心钠素(七)前列腺素(八)阿片肽(九)组胺三、局部血流调节(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二)冠脉血流的特点(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二、肺循环(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三、脑循环(一)脑循环的特点(二)脑血流量的调节(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四)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一)调节气道阻力(二)保护功能二、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呼吸功三、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一)基本肺容积(二)肺容量四、肺通气量(一)每分通气量(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一、气体交换原理(一)气体的扩散(二)呼吸气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二、气体在肺的交换(一)交换过程(二)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三)肺扩散容量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二、氧的运输(一)Hb分子结构简介(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三)氧离曲线(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三、二氧化碳的运输(一)CO2的运输(二)CO2解离曲线(三)氧与Hb的CO2运输的影响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肺牵张反射(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防御性呼吸反射(四)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五)某些穴位刺激的呼吸效应(六)血压对呼吸的影响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化学感受器(二)CO2、H+和O2对呼吸的影响(三)PCO2、H+和PO2在影响呼吸中的相互作用四、周期性呼吸(一)陈-施呼吸(潮式呼吸)五、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三、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四、胃肠激素(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二)胃肠激素的作用(三)脑-肠肽的概念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二)唾液的作用(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咀嚼三、吞咽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胃液分泌的调节(三)组胺:胃的泌酸区二、胃的运动(一)胃的容受性舒张(二)胃的蠕动(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四)呕吐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二)胆汁的作用(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的运动形式(二)小肠运动的调节(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第五节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运动的形式(二)排便(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第六节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分的吸收(二)无机盐的吸收(三)糖的吸收(四)蛋白质的吸收(五)脂肪的吸收(六)胆固醇的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一)直接测热法(二)间接测热法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一)肌肉活动(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四)环境温度三、基础代谢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二)体温的正常变动二、体热平衡(一)产热过程(二)散热过程三、体温调节(一)温度感受器(二)体温调节中枢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三)近球小体(四)肾的神经支配(五)肾的血液供应二、肾血液循环的特征(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二、有效滤过压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二)囊内压(三)血浆胶体渗透压(四)肾血浆流量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一)近球小管(二)髓袢(三)远球小管和集合管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一、尿液的稀释二、尿液的浓缩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第五节肾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二)球-管平衡(三)管-球反馈二、神经和体液调节(一)交感神经系统(二)抗利尿激素(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四)心房利尿钠肽第六节清除率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二、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二)测定肾血流量(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四)自由水清除率第七节尿的排放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二、排尿反射第九章感觉器官第一节概述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官适宜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第二节视觉器官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二)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三)眼的调节(四)简化眼和视敏度二、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一)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二)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威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五、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六、视网膜的信息处理七、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二)视野(三)视网膜电图(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第三节听觉器官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一)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二)鼓膜和中耳听骨链增压效应(三)咽鼓管的功能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一)耳蜗的结构要点(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三)耳蜗的生物现象四、听神经动作电位第四节前庭器官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第五节嗅觉和味觉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第六节皮肤感受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二、反射弧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二)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五、中枢抑制(一)突触后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六、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二、丘脑三、感觉投射系统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二)体表感觉(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四)内脏感觉(五)视觉(六)听觉(七)嗅觉和味觉五、痛觉的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二)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休克(二)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三)牵张反射(四)节间反射二、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一)去大脑僵直(二)α僵直和γ僵直三、姿势反射(一)状态反射(二)翻正反射四、小脑(一)前庭小脑(二)脊髓小脑(三)皮层小脑(四)小脑内局部神经元回路五、基底神经节六、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二)锥体系(三)锥体外系(四)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功能障碍对运动的影响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四、下丘脑(一)体温调节(二)摄食行为调节(三)水平衡调节(四)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五)对情绪生理反应的影响(六)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一)神经对免疫功能的作用(二)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三)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四)免疫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新皮层(二)边缘叶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一、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形式(二)条件反射活动活动的基本规律(三)记忆的过程(四)记忆障碍(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一)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三)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三、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一)脑电图的波形(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三)脑诱发电位四、觉醒和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二)睡眠的时相(三)睡眠发生的机制第十一章内分泌第一节概述一、激素的分类(一)含氮激素(二)类固醇(甾体)激素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使用(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三、激素作用的机制(一)含氮激素有作用机制枣第二信使学说(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枣基因表达学说第二节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一、下丘脑调节肽(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三)生长抑素与生长素释放激素(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五)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与催乳素释放因子(六)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二、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第三节垂体一、腺垂体(一)生长素(二)催乳素二、神经垂体(一)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二)催产素第四节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一)甲状腺腺泡聚碘(二)I-的活化(三)酷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四)甲状腺激素有贮存、释放、运输与代谢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一)对代谢的影响(二)对生成与发育的影响(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三)甲状腺的自身调节(四)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第五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一、甲状旁腺激素(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二、降钙素(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第六节肾上腺一、肾上腺皮质(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三)肾上原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二、肾上腺髓质(一)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二)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三)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七节胰岛一、胰岛素(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二、胰高血糖素(一)胰高血糖的主要作用(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第八节松果体其他一、松果体(一)褪黑素(二)肽类激素二、胸腺三、前列腺素第十二章生殖第一节男性生殖一、睾丸的功能(一)睾丸的生精作用(二)睾丸的内分泌作用二、睾丸功能的调节第二节女性生殖一、月经与排卵及激素调节(一)卵泡期(二)黄体期(排卵后期)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一)雌激素(三)雄激素三、妊娠(一)受精(二)着床(三)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四)分娩与授乳。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单选题1.氧的跨膜转运是通过(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和出胞作用2.人体体温保持恒定,需要()A.自身调节B.负反馈C.正反馈D.条件反射E.环境温度稳定3.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为()A.反射活动B.动作电位C.神经传导D.机械收缩E.分泌4.当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会引起()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 单收缩D 完全强直收缩E.不完全强直收缩5.连续刺激不能使动作电位波形叠加的原因是()A.刺激强度不够B.刺激频率不够C.存在不应期D.细胞能量不足E.离子分布的恢复需要时间6.维持某种功能状态稳定有赖于()A.负反馈B.自身调节C.条件反射D.正反馈E.非条件反射7.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为零B.较高C.正常D.无限大E.较低8。

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是()A. K+向膜外扩散的平衡电位B.没有离子跨膜流动C. K+外流同时Na+内流D. K+外流同时Cl-_外流E. Na+内流同时Cl-内流9.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K+易化扩散的结果B. Na+易化扩散的结果C.膜上钠钾泵活动的结果D.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E.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大10.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较,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A.增加一倍B.增加二倍C.减少一倍D.减少二倍E.保持不变11.正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A.改善受控部分接受控制信息的反应状态B.保持功能活动的稳态B.使控制部分受到抑制D.使某一生理功能活动迅速完成E.增强受控部分对控制信息的敏感性12.内环境是指()A.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B.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细胞内液D.胃肠道管腔内的环境E.呼吸道内的环境13.连续刺激落在前—刺激引起的收缩期内会引起()A.单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C.等长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E.舒张14.保持内环境稳态主要靠()A.与外环境隔绝B.保持代谢绝对平衡C.限制能量供应D.各系统器官协调话动E.限制剧烈的活动15.关于刺激的定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外部环境的变化B.内部环境的变化C.环境的一切变化D.能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E.能被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16.静息电位的数值绝对值变大称作膜的()A.超极化B.去极化C.超射D.复极化E.反极化二、是非题()1.负反馈的生理作用是维持生理功能的稳态。

生理学 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生理学 第4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

31:1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Cl- 8
110 1:14 通透性次之
A- 60 15 4:1
无通透性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
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
散 [A- ] i 不能向膜外扩散
[K+] i ↓、[A-] i ↑→膜内电位↓(负电场)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二)、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板体膜蛋上白的分N子2受构体型结改合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Na 14 142 1:10
+K+ 155 5
12、刺激阈指的是( B ) A.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 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B.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 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C.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 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 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 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 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医学生理学1--4章习题及答案[1]

医学生理学1--4章习题及答案[1]

生理学1-4章习题及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和___ 两类。

2. 机体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___、___和。

3.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它由___、___、___、___ 和___ 等五部分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 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 全身性体液调节B. 自身调节C. 神经调节D. 局部性体液调节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射B. 反应C. 适应D. 负反馈3.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正反馈调节D. 负反馈调节4.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 人体动脉血压相对稳定B. 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C.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增强,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D. 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三、双项选择题1.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作用缓慢B. 作用精确C. 作用持久D. 作用迅速E. 作用广泛四、多项选择题1. 反射弧组成包括A. 效应器B. 感受器C. 传出神经D. 神经中枢E. 传入神经2. 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

A. 发生反应比较迅速B. 作用范围比较广泛C. 作用时间较短暂D. 调节部位较准确E. 以上都对3. 体液调节的特点包括。

A. 反应速度较缓慢B. 调节范围较局限C. 作用时间持久D. 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E. 完全不依赖于神经系统五、名词解释反射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填空题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_____ ,_____ 和_____ 。

2. 载体蛋白的特点有_____ ,_____ 和_____ 。

3. 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_____ 和_____ 。

4. 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转运方式是_____ 和_____ ,均属于_____ 转运。

5.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_____ 浓度高于膜外,而细胞外_____ 浓度高于膜内。

6.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_____ 离子内流量_____ ;复极化时,_____ 离子外流量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电压门控通道:
分布——主要在神经轴突和骨骼肌、心肌细胞的一般质膜中。 结构——具有同化学门控通道类似的分子结构。 控制这类通道开放与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的跨膜电位的变
化。
结构特点——在这类通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 结构域和亚单位,后者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进而改变相应离 子的易化扩散,使之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由于这种通道性结构只有在其中部分亚单位同ACh分子结合时才开放,因而属于 化学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 配体一般泛指能与受体结构或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化学信号。
化学门控通道的分布——主要在肌细胞终板膜、神经细胞的突触后膜 以及某些嗅、 味感受细胞的膜中,使所在膜产生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 以及感受器电位等局部电反 应。 别称——因化学门控通道具有受体功能,也称它们为通道型受体;又由于它们激 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也称促离子型受体。
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对它的认识最初由对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始。 激素类物质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都是先同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相结合, 然后通过一种称为Gs的G蛋白(兴奋性G蛋白)的中介,激活作 为效应器酶的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ATP分解,引起膜内侧胞浆中 cAMP含量的增加(有时是减少),实现激素对细胞内功能的调节。
整合蛋白质:其肽链则可以一次或反复多次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
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分子构象或构型,这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功能。生物 膜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膜的蛋白质;如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交换。
(3)细胞膜糖类
存在方式—— 细胞膜所含糖类甚少,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 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功能—— 细胞膜糖链的功能意义之一,是以其中单糖排列顺序上的特异性,作为它 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的“标志”。例如,有些糖链可 以作为抗原决定簇,表示某种免疫信息;有些是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 能特异地与某种递质、激素或其他化学信号分子相结合。
(4)继发性主动转运
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可以用于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如肠道 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完整的在体肾小管和肠粘膜上皮细胞基底-外侧膜存在钠泵,造成细胞内 Na+浓度低于小管液和肠液Na+浓度。 于是Na+由小管液和肠液顺浓度差入细胞, 由势能转化的能量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度差入细胞。 葡萄糖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由Na泵造 成的膜外Na+的高势能。 转运体蛋白或转运体——参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膜特殊蛋白。 同向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Na+扩散的方向相同。 逆向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分子与Na+扩散的方向相反。
(3)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 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在细胞膜的主动转运中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对钠和钾离子的主动转运过程,既钠钾泵的功能。简称钠泵。
钠泵——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 钠泵的功能——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并利用此 能量进行Na+和K+的转运。因此,钠泵也称为Na+ - 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钠泵蛋白质转运Na+ 、 K+ 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但已知它的启动和活动强度, 都与膜内出现较多的Na+ 和膜外出现较多的K+ 有关。钠泵活动时,泵出Na+和泵入 K+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 个K+移入膜内。
钠泵活动保持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的生理意义——在于它能够建 立起一种势能贮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来利用。例如只有在钠泵造成的细胞内 高K+的情况下,K+通道开放时才会有K+的外流;只有在细胞外高Na+的情况下, Na+通道开放时才会有Na+ 的内流,这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也是一些其他物 质分子跨膜转运的能量来源。 人体除钠泵外,还有钙泵、H+-K+泵等。
2.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重点及难点)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 在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面,极少数脂溶性物质能够直接通过脂 质层进出细胞外, 大多数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质等大分子, 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都与镶嵌在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
(一)、几种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如下:
特点—— 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和它的流动性,能够说明细胞可 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和外形改变而不致破裂;而且即使膜结构有时发生一些较小的 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而修复,仍保持连续的双分子层的形式。
(2)细胞膜蛋白质
排列方式——膜结构中含有的蛋白质以α-螺旋或球形结构分散镶嵌在膜的脂质双 分子层之中。 存在方式——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于膜脂质层中: 表面蛋白质:以其肽链中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与膜两侧表面的脂质极 性基因相互吸引,使蛋白质分子像是附着在膜的表面。
有关膜分子结构的流体镶嵌模型假说——
其基本内容是:
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
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形
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1)脂质双分子层 : 组成——在膜的脂质中以磷脂类为主,约占脂质总量的70%以上;其次是胆固 醇,一般低于30%;还有少量属鞠脂类的脂质。 排列方式——脂质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包被在细胞表面的。 这种定向而整齐的排列,是由脂质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和热力学定律所决定 的。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这样组成的系统自由能最低,因而最稳定,可以自动形成和 维持。 脂质的熔点——较低,这决定了膜中脂质分子在一般体温条件下是液态的, 即 膜具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
(3)机械门控通道:
存在方式——许多细胞表面膜还存在能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 改变的通道样结构。例如,听毛受力而致听毛根部所在膜的变形,使该处膜 出现跨膜离子移动,其间潜伏期极短,因而推测可能是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 直接激活了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 另外,这种通道也存在单细胞生物鞭毛虫、大肠杆菌、整虾牵张感受器、 蛙肌梭初级感受末梢、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以及某些神经胶质细胞等处的细胞 膜中。 特点——此通道具有速度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位点局限,在体内数量 较少的特点。
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
(2)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由 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①物质分子或离子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因移动的动力仍来自物质自身 的热运动。 ②一种蛋白质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即具有选择 性。因对物质分子或离子移动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③离子通道,简称通道——与某些离子的易化扩散有关的一类膜蛋白质分子。现 有Na+通道、K+通道、Ca2+通道和CL一通道等。 化学门控通道——只有在它所在膜两侧(主要是外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 电压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则由所在膜两侧电位差的改变决定其开闭。 利用蛋白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手段,目前已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分离、 纯化、克隆出多种通道蛋白质,找出其编码基因,进行氨基酸测序。 通道的选择性决定何种离子可以通过,离子的移动方向和通量则决定于该离子在 膜两侧的浓度差和所受的电场力。 载体——用于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易化扩散有关的蛋白质,不具有离子 通道样的结构。由载体完成的易化扩散速度较慢,但选择性较为严格。
(5)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出胞和入胞——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 通过膜的更复 杂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使之进出细胞。 出胞——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 外分泌腺 细胞分泌酶原颗粒和粘液, 以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入胞——和出胞相反,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侵人体内的细菌、病毒、 异物、或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一些特殊物质通过受体介导方式入胞。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跨膜信号转导概念 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 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激素、 神经传递、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分子,或机械、电、和一定波长的电磁 波等)作用于细胞时,通常并不进入细胞或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而是 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 构作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被 作用细胞即靶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包括细胞出现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 变的过程。
跨膜信号转导所涉及的几类膜蛋白质各具有很大的结构同源性,是 由相近的基因家族编码的。
(1)化学门控通道: 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运动终板膜上存在着N型ACh受体。它是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 组成的5聚体蛋白质,总分子量约为290Kd;每种亚单位都由一种mRNA编码,所生成 的亚单位在膜结构中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式的相互吸引,形成一个结构为2的梅花 状通道样结构。 在每个亚单位的肽链中,都存在有4处主要由2025个疏水性氨基酸形成的α螺旋, 因而推测每个亚单位的肽链都要反复贯穿膜4次; 而5个亚单位又各以其第2个疏水性 跨膜α-螺旋构成了水相孔道的“内壁”。 在5个亚单位中,两个α-亚单位是同两分子ACh相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可引起通 道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外高浓度的Na+内流,同时少量膜内高浓度的K+外流,结果使 终板膜两侧的电位发生波动,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的出现标志着ACh这个化学信 号在肌细胞膜跨膜信号转导的完成。
(1)单纯扩散
扩散(diffusion)——根据物理学原理,设想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 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将向低浓度区域发生净移 动的现象。 物质分子移动量的大小,可用扩散通量来表示。 扩散通量—— 指某种物质在每秒内通过每平方厘米的假想平面的摩尔或 毫摩尔数。 在一般条件下,扩散通量与所观察平面两侧的溶质的浓度差 及离子移动所 形成的电场力成正比。还取决于这些物质脂溶性的程度以及膜对该物质的通 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