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队英雄
抗日小英雄事迹材料

抗日小英雄事迹材料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张嘎是抗战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子他还有伙伴分别是:善良勇敢的英子憨厚可爱的胖墩以及胆小但却讲义气的佟乐张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一直有诸多版本这里就请《小兵张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来揭一揭谜底传说1:白洋淀雁翎队员赵波传说一: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就流传了几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传说2:魏巍笔下燕嘎子燕秀峰传说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发现”了传说3:雁翎队的小鬼张沉底在白洋淀我们走访了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后任雁翎队副队长的孙革老人孙老谈了一个名叫“张沉底”的小鬼认为他最接近“张嘎”原型但后来参加八路军跟部队走了再也杳无音信传说4: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有些人曾传说:“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因他也是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与‘张嘎’同岁”徐老说:“形成“张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储存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的”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黑暗中的战士——谢荣策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了土地改革斗争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群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岁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白洋淀纪事英雄人物即事迹

生活在安逸时代的我们对战争没有过多的认识,如今的和平生活也渐渐让我们淡忘着那些战争年代的故事。
在冀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抗日的烽烟逐日蔓延,一群朴实淳厚的农民们挑起了抗日的重担。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洋淀纪事英雄人物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白洋淀纪事英雄人物事迹篇1有位著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可以一天不读书。
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这个寒假,我又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叫做‘白洋淀纪事’。
在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下,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一本描写游击队抗日故事的一本书,书中介绍了许多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
其中,给我印响最深的是原生,他17岁时就参加六年了村里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跟着部队去抗日,这一走就是8年,家里留着年迈的父母和自己的妻子,自己一走就是8年,家里没有任何原生的消息,所以,原生那不争气的妻子开始故意刁难原生的父母,最后跟着一个有钱人跑了。
幸好一位善良而又勤劳的姑娘帮助原生的父母干家务!没错,她就是秀梅,原生小时候的玩伴!她每天准时到原生家干活,任劳任怨。
一直坚持了许多年!在原生的妻子与原生的父母争吵时,秀梅和小五赌气说不嫁人!这8年里,原生拼尽全力打鬼子,到最后,别人家的抗日队员回来了,只有原生没回来。
过了几日,秀梅与原生的父母耕地,远远地望到一个八路军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原来是原生!第二天,就有人来报,说原生在战场上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要在全村里表扬。
场面十分壮观。
全村老老少少全部都来了,都为原生而高兴和骄傲!第三天,原生就要回部队里,原生的父母将家里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原生!后来,原生就又走了,又回到部队里,为人民而战,为新中国而战!当然,自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大家舍小家的人数不胜数,为了新中国而披荆斩棘、在所不辞,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五星红旗,用自己的脊梁为中国撑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有条件去用知识武装自己,去回报社会!所以,从此刻开始,让我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为最好的自己去奋斗!让时代的接力棒在我们的手中更加熠熠生辉!白洋淀纪事英雄人物事迹篇2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洋淀纪事》之旅。
抗日小英雄有哪些

抗日小英雄有哪些第一:小兵张嘎。
他生活于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聪明勇敢,与小伙伴们一起反抗日本鬼子对家乡的侵略,后来正式加入八路军。
在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中,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张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一直有诸多版本,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其实是作家魏巍笔下的燕嘎子燕秀峰。
其实,张嘎是很多抗日少年的综合,凡在根据地奋战并有贡献的人,都可在“张嘎”身上找到影子。
小兵张嘎的事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爱国的重要性。
嘎子小小年纪便有了入八路打鬼子的志愿,他们的爱国不是纯粹嘴上的口号,更不是鲁莽地做“无畏”的牺牲。
他们拥有勇气,聪明才智,更有吃苦耐劳的毅力。
第二:王二小。
王二小这个名字对很多国人应该都不陌生,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叫做《小英雄王二小》,小编小学时代也学过,那首歌唱王二小的歌,已经成为童年的记忆。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看到王二小的名字时,《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会自然而然在心中响起。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
王二小牺牲的时候只有13岁,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
雁翎纪念馆观后感

雁翎纪念馆观后感去了雁翎纪念馆之后,我真的是有好多话想说。
刚走进雁翎纪念馆的时候,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我当时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馆里陈列的那些东西啊,虽然有些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但每一件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你看那些雁翎队战士们用过的武器,可能在现在看来特别简陋,不过在当时那可是他们抗击敌人的宝贝啊!我就站在那儿,盯着那些武器看了好久,心里想着当年拿着这些武器战斗的人们得有多勇敢啊。
我特别佩服他们,真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顽强地和敌人作斗争。
馆里还有一些场景复原,就像我能看到雁翎队的队员们在芦苇荡里穿梭,悄悄地靠近敌人的船只。
那个画面啊,真的是特别生动!我仿佛都能听到芦苇晃动的沙沙声,还有队员们轻微的呼吸声。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好的默契和勇气啊。
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吗?我自己都有点怀疑自己了。
其实啊,雁翎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陈列馆,它更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每一页都写满了雁翎队的英勇事迹。
看完之后我真的是感触特别深,这种感受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幸福了,和当年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是有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真的不应该啊!我还注意到馆里有一些关于雁翎队英雄人物的介绍,那些英雄的名字可能并不为所有人熟知,但他们的事迹却不应该被遗忘。
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就在想啊,为什么现在知道他们的人不是很多呢?这真的有点可惜啊。
我在雁翎纪念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想离开。
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能离那段历史更近一点,每看一眼都能对那些英雄们多一份敬意。
这一趟真的没白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来这里看看,感受一下当年的热血与激情。
你要是还没去,那可一定要找个机会去体验一下!相信我,你去了之后肯定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地震撼到的!。
雁翎队的故事

第四章讲述了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和荣誉。作者通过描写队员们的庆 祝活动和荣誉感,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团结精神和胜利的喜悦。在这一章中, 作者还描写了队员们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气和智慧。
本书的结语部分总结了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强调了队员 们的爱国精神和团结意识,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机会。通过阅读本书,读 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辛历程和英勇事迹,进一步增 强对祖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还有一些描写非常细腻且感人至深。例如:“雁群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是 对幸福的热望,白洋淀的人民因此才更热爱自己的家乡。”这句话让人深刻感受 到战争时期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书中还有一些非常具有哲理的句子。例如:“凭着强大火力赶过来的敌人, 向苇塘里拼命地开枪扫射。打了一阵后,见没有任何动静,敌人以为雁翎队员早 已被他们打死了,便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芦苇荡。可找了半天,连个雁翎队员的人 影也没发现。”这句话寓意着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勇气和智慧都能够战胜困难。
《雁翎队的故事》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的英勇事迹 和成长经历,通过队员们的行动和思想变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团结精 神和爱国情怀。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雁翎队的故事》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书中对于白洋淀的自然风光有着非常形象的描写:“那萧瑟的芦叶滴着雁的 鲜血,白洋淀,我所梦想的地方,像十一月的天空,美丽而安详。”这样的描写 既展现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也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书中对于雁翎队的形象塑造也十分生动。他们在战争中机智勇敢,不畏强敌。 当敌人突然袭击时,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利用地形和资源进行反击。例如: “艇上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报销了一多半,有的中枪后掉到水里淹 死,最后只剩下一个扶舵的开船人,也受了伤。”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导游词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这是雁翎队纪念馆的序厅。
迎面屏风上的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是曾在冀中战场率部驰骋的开国上将吕正操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2004年提写,今年102岁)。
屏风的画面是以淀区景色为背景。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
我们看到的是身姿矫健的雁翎队员,正娴熟地驾驶小船形成人字形划行在广阔的白洋淀水面上。
从画面上,我们不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纵横交错的苇塘,而且欣赏到雁翎队员的勃勃英姿。
现在展板上展示的图片就是白洋淀的秀丽迷人自然景观。
抗日战争爆发前,白洋淀人民就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水域上辛勤劳作,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
巧手织云锦,白洋淀渔家姑娘织席忙,白洋淀苇席久负盛名,以产量高、质量好、销路广闻名全国。
说起白洋淀的苇席,人们自然会想起着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作《荷花淀》,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院里凉爽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织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段描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白洋淀席那诱人的魅力了。
千亩荷塘满淀飘香,游白洋淀,自然少不了观赏荷花,坐在船上,掩映在荷花丛中,人与荷花相媲美,成为淀上出水芙蓉,给你一种别样的感受和情趣,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在这里体会是最深了。
秋未冬初,是白洋淀芦苇收割的时节,金黄色的苇杆、苇叶、银灰色的苇絮,落英缤纷,芦花飘荡,也是大家欣赏自然风光的一个亮点!这张照片是渔民在白洋淀广阔的淀面上用罩捕鱼的壮观场面。
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小桥流水,芦苇从生,远处荷花绽开,渔船点点,鸟叫蛙鸣,渔船荡水的声音,使我们通过木桥时好似进入了茫茫白洋淀水区之中。
各位游客,我们来到的是第一展厅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一)

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一)白洋淀雁翎队: 一个充满传奇的团队引言•白洋淀雁翎队,成立于1962年。
•雁翎队是一支集创作、表演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艺术团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团队背景1.位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
–周边环绕着美丽的白洋淀湿地,风景如画。
2.团队周期:–成立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
–雁翎队在中国民间艺术舞台上享有盛誉。
3.传统元素:–团队的表演以京剧为基础,融入了当地传统元素。
–曾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舞台艺术奖项。
传奇的开始1.1962年:–雁翎队由涞水县著名京剧演员杨三郎创立。
–他希望将当地淳朴的乡土风情融入京剧表演,并带领团队向全国推广。
2.小有成就:–每日两场的常态演出,使得白洋淀雁翎队声名远扬。
–人们纷纷慕名前往观看,探寻这支独特的艺术团队。
3.内外交困:–由于政局动荡,曾一度陷入困境,剧团几近解散。
–然而,团队成员并肩作战,用坚韧和努力度过了这个困难时期。
团队的努力与拓展1.百炼成钢:–雁翎队的演员扎根于这片土地,对艺术的热爱与才华相得益彰。
–他们每天刻苦练习,提高自己的演技和表演水平。
2.文化传承:–团队注重将涞水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中,传承着中华传统艺术。
–他们的创作更加多样化,同时保持了京剧的精髓。
3.多元化表演:–除了京剧,他们还尝试演绎其他形式的中华传统戏曲,如豫剧、河北梆子等。
–这样的努力使得白洋淀雁翎队更具观赏性,受众范围更广。
杨三郎的舞台继承者1.冯宝国:–杨三郎的儿子冯宝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担任团队的总导演。
–他为团队带来了新的创意和概念,使得白洋淀雁翎队更加与时俱进。
2.继续发展:–冯宝国和其他资深演员携手合作,创作出更多受欢迎的剧目。
–当代年轻演员加入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展望未来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白洋淀雁翎队将继续坚持传统元素的传承,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
–他们正努力挖掘更多的传统艺术宝藏,带给观众全新的观赏体验。
2.国内外交流:–雁翎队希望与其他艺术团队展开广泛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家的交流。
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感想

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感想近日,我就到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可以说,这一次的参观之旅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雁翎队,也更加理解了他们的历史意义。
在雁翎队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照片让我感受到了雁翎队的英勇事迹。
那些照片记录了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壮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雁翎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付出和牺牲。
同时,纪念馆内的展品也让我感受到了雁翎队的威武之气。
其中包括了雁翎队的装备为主要内容,如水上摩托、水上板车、救生筏等等。
自己亲身触摸和了解这些装备,让我直接感觉到雁翎队的水上巡逻工作活动。
不仅如此,纪念馆内特别展示了雁翎队的历程和荣誉。
在展厅里,有许多的奖状、纪念章、证书和邮票等表彰雁翎队的良好风范。
这些荣誉证明了雁翎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同时还有其它的珍贵文物,如雁翎队宣誓墙、十字绣展、雁翎队分队展等等,还有少数民族服装、蒙古包、渔擒船、西湖龙舟等模型,充分反映了雁翎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次参观,我认为,观看雁翎队纪念馆是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礼,同时也是一次加强自身历史和爱国教育的启蒙之旅。
最重要的是,参观雁翎队纪念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国精神和感恩意识。
这种精神被历史铭记,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应该牢记雁翎队为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成就,永远怀着感恩之心,为我们的祖国、为人民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在这次参观中我收获颇丰,亲身感受到了雁翎队的英勇形象和历史意义。
雁翎队的事迹应该被广泛宣传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英雄的壮举,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翎队英雄——孙革
孙革,安新县大张庄村人,抗日战争时任雁翎队副队长。
提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老人边抽烟边给我们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故事一)空手夺枪
“一开始时,我们没有枪,都使用大抬杆,就想缴获敌人的枪。
一天,我和赵思祥来到县城,见有一个日本鬼子在铁栅栏开口处站岗,我们就走了过去。
赵思祥身体壮,走在我前面,手里拿个虾米篓,里面装着3条活鱼。
我跟在他后面,扛着个秫秸捆,里面藏着给自行车打气用的气管子。
”
“‘太君,到城里买卖的干活。
’手举着活鱼,我们来到哨兵跟前。
哨兵看看我们,没有怀疑,就把大枪立在一边,双手去开铁栅栏。
我站在哨兵后面,把秫秸捆一扔,抽出气管子,就顶到鬼子后背,‘你的,死啦死啦的。
’鬼子也不知道我拿的是啥玩意,乖乖地就把手举起来了。
赵思祥趁机抱住鬼子的头,用膝盖一顶,就把鬼子撂倒了。
我一个箭步把旁边鬼子的‘三八大盖’拿到手,照着鬼子的胸膛刺了进去,刺刀都穿过了胸膛,一拔出来鬼子就没气啦。
就这样,我们空手夺得了一把‘三八大盖’。
”
(故事二)睡冰
“现在我们守着白洋淀,搞旅游,百姓不愁吃,不愁穿,都过上了富裕日子,这得感谢共产党。
可当年……”孙革接着给记者讲起了白洋淀里的艰苦斗争———
“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脑袋掖在裤腰上过日子。
跟鬼子作斗争,我们一天也没有睡过安稳觉儿。
《新儿女英雄传》中说的‘吃草籽、榆树皮、红薯叶儿……’都是真事儿。
”
“就说书里说的睡冰吧,我都经历过。
”孙革说着伸出了左手让记者看。
记者看到,他的左手中指和无名指指根之间连肉很多,而且里面都成了黑色。
孙革说:“这就是因为冬天夜间在冰上睡觉冻的。
有一次,我们躺在冰上睡着了。
半夜手露在外面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往屁股底下塞,不知不觉地就冻在冰上了。
醒来往上用力一拽,一层皮就掉了。
”
——摘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