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31 期2018 Vol.5 No.3144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邹璐璐(丹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镇江 212300)【摘要】目的 对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应用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过回顾性分析及数据统计可知,8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上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后治愈率达73.75%(59/80),好转率为21.25%(17/80),恶化率为1.25%(1/80),死亡率3.75%(3/80)。

结论 针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上,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地应用不但能够较为获取较高的治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1.44.01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他们一般资料为:男48例,女32例;年龄25~77岁,平均38.6±6.5岁;所选患者病发时间4.5 h,没有脑出血与明细意识障碍,血压值不超过180/100 mmHg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少于1 h。

并且排除掉严重脏器受损、短时间内做过重大手术、心律不正常以及有出血历史的患者。

1.2 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需要对其开展心电图、血常规、凝血5项、生化8项、头颅CT等检查。

患者符合溶栓的,则需要对其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先将10%的0.9 mg/kg阿替普酶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1 min,剩下的需在60 min内持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且不得在24 h内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是指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内出现脑梗死症状,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脑血管通畅度较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具有迅速溶解血栓的作用。

近年来,阿替普酶作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备受关注,其应用范围和疗效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认可。

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阿替普酶的静脉溶栓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关于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还较为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2000字】1.2 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由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迅速且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巨大,因此超早期干预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以及长期的随访观察,我们将全面评估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1.3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了一定数量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并进行了系统性观察和记录。

治疗前,我们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临床评估,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和实验室检查等。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治疗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评估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发 病迅速 ,致残率 、致死率较高 ,其主要 性脑梗死 患者 为研 究对 象 ,其 中,男5 2 例 ,女3 6 例 ;年龄
是因为局部脑组织因突发血液循环障碍 ,而出现的脑组织缺 2 3~ 7 8 岁 ,平均年龄4 6 . 3 岁 。患者纳入标准 :年龄 1 8~8 0 氧 、缺血等。急性脑梗死若得不到不及时地治疗 ,会造成患 岁 ;发病4 . 5 小时 以内 ;无脑 出血 ;神经 系统损害体 征超
血小板计数大 于1 0 ×1 0 / L ;心律失常 。
1 . 2 方法
患者 治疗前 常规检 查血 常规 、心 电图 、头颅 C T、生
化8 项 以及 凝血五 项等 。对 符合 溶栓 的患者给 予阿替普 酶 发生急性脑梗死 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神 经
静脉溶栓 治疗 ,先 静脉推注0 . 9 mg / k g 1 0 %的 阿替 普酶 1 分 功能恢复状态 。溶 栓治疗是利用体 内纤维蛋 白溶解 系统溶 钟 ,剩余剂量 在6 0 分钟 内连续静 脉滴 注 ,2 4 / J  ̄ 时内不 能使 解血栓 ,以往 ,临床常将东菱克栓酶 和尿激酶用 于溶栓 治
者死亡 ,因此 ,提高抢救水平 、缩短抢救时间是 目前临床治 过 1 4 ' 时 ,且不 能 自行缓解 ,血压低 于 1 8 0 / 1 0 0 mr n Hg ,无 疗急性脑梗死主要致 力研 究的方向。随着静脉溶栓药物的不 明显 的意识 障碍 。患者排 除标 准 ] :伴有严重 的心肺肝 肾 断增多,静脉溶栓治疗 已广泛地应用 于急性脑梗死中,本文 功能 障碍 ;有出血史 ,7 天 内行动脉 穿刺 ,两周 内行重 大
例超早 期急 『 生恼梗死患者为研 究对象 ,临床给予急诊 静脉溶 栓治疗 ,分析临床 治疗效 果。结果 8 8 例患者 中,6 5 例治愈 ,1 9 例好转 , 2 例恶化 ,2 例死亡 ,治愈率为 7 3 . 9 % 。结论 应 用阿 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效果 明显 。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在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方法:研究在我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进行治疗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52例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最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一定程度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患者的治愈、好转几率也极大提高,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急、危险因素较多的急症,中老年人群占比较高,是一种由于支配脑组织的动脉闭塞导致神经组织因缺氧、缺血而出现坏死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1]。

患者病症让与病变程度密不可分,该疾病的早期患者通常病症轻微,以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居多;一旦病变程度加重,患者可能会在基本病症上出现失语症、吞咽困难等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2]。

患者若发现身体出现异常,需要及时至医院治疗,在超早期期间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最优质、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针对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在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进行治疗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各26例,其中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患者,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均了解研究内容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其中对照组26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3.25±3.78)岁;观察组2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4.17±3.92)岁。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年第6卷第53期2019Vol.6No.5355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董 桐,杨兆飞(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新疆 昌吉 831100)【摘要】目的 评价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30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开展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22例,好转6例,恶化1例,死亡1例,占比分别是73.33%、20.00%、3.33%和3.33%。

且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逐渐改善。

结论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期间,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可使患者临床病症及早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急诊静脉溶栓;阿替普酶【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3.55.02临床内科中,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之一,临床特点如下:疾病发展速度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

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因为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产生突发性障碍致使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缺氧造成的[1]。

若疾病未于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治疗,则会增加患者死亡率。

因此,要想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则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抢救。

近些年来,在科学技术及医疗技术进一步提高的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越来也关注溶栓技术,而且主动接受人数逐渐增多。

基于此,本课题提针对本院接收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进行简单分析,以下是具体报道。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男患,12例女患;年龄23岁~76岁,均值(56.34±15.21)岁。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超高龄人群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已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数据。

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通过对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因为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的,而使用阿替普酶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栓,保护患者的神经细胞,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3.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还可以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

而及时使用阿替普酶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从根本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 安全性需得到更多的临床验证尽管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带来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安全性还需要得到更多的临床验证。

毕竟,超高龄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已经相对较差,使用药物会增加他们的代谢负担,从而增加潜在的安全风险。

2. 注意合理使用剂量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剂量。

因为阿替普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是如果使用过量就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使用阿替普酶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剂量,避免出现副作用。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姜平舟【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6(035)029【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用药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急诊救治。

依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25例,患者发病3 h内用药;对照组25例,患者发病3~6 h 用药,对比分析两组用药疗效。

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救治成功率1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9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per early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 June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drug.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time, the selected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5 cases, the incidence of 3H in patients with medication;the control group of 25 cases, the incidence of 3~6 h drug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groups ofdrug efficacy.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no death cases,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100%;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hiss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96.0%) and control group (92.0%)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Super early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good safety,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总页数】3页(P132-134)【作者】姜平舟【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洪泉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扬州 2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J], 叶自力;余名华2.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J], 叶自力;余名华3.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J], 刘凤霞;阿依古丽·达克什4.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J], 阮英政;卫文芳5.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J], 阮英政;卫文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讨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以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两组(各44例)。

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预后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TT、PT、APTT、FIB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应用后,可有效改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还能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其预后也有着良好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肯定。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是一项临床常见病,归为神经内科。

此疾病往往会呈急性发作,病情进展速度较快,且临床治疗难度也较高,多数患者在有效治疗后依旧会残留相应的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威胁[1]。

而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即指发病6h内的时间段,且已有研究证实,在此阶段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则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机体所遭受的功能损伤也更小[2]。

因此,做好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一直为临床重点关注问题。

在医疗技术水平逐渐进步的今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成效也愈发显著,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彰显了巨大价值[3]。

鉴于此,本文将选取此药物进行如下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组两组。

组组间资料对比后,见:P>0.05,迎合研究实施标准。

具体数据信息如下表:两组信息资料比较组别例数女性男性年龄范围(y)平均年龄(y)对照组44202450-7965.21±2.01观察组44212350-7865.41±2.32X2/t0.046-0.432P0.831-0.351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并同意参与;③患者年龄大于45y,小于80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65期79·临床研究·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李振环,张斌(济南市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科,山东 济南 250108)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76例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患者临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显著改善,且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

结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5.0610 引言急性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迅速等特征,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脑组织局部突发性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若急性脑梗死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则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的抢救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治疗的成功率,成为了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也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研究的主要焦点。

随着近年来溶栓治疗方法的逐步完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这一治疗技术。

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76例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与女性比例96:80,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57.4±17.5)岁。

纳入标准:无意识障碍;血压在180/100mmHg以下;神经系统损害无法自行改善,且持续时间在1h以上;无脑出血;发病4.5h以内。

排除标准:心律失常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109/L以上,血糖在2.7~22.2mmol/L 之间;接受抗凝治疗;有出血史,存在陈旧性腔梗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症状;3个月内有头部创伤病史或是脑梗死病史,3周内有胃肠出血病史或是泌尿系统出血史,2周内接受过重大手术治疗,7天内接受过动脉穿刺治疗。

适应症:第一,既往无出血史特别是无颅内出血史;第二,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第三,头颅CT 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早期脑梗死征象;第四,血压水平低于180 /100 mm Hg;第五,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功能缺损比较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自然缓解;第六,发病6h内,年龄18~80岁。

且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溶栓标准。

禁忌症:第一,心电图有明显的心律失常。

溶栓前常规检查头颅 CT、心电图、血常规、生化 8 项、凝血五项;第二,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第三,血小板计数大于 10 ×109/ L,血糖水平在2.7~22.2 mmol/L之间;第四,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凝血功能指标;第五,既往有出血史特别是颅内出血史,7 d内有动脉穿刺史,14 d内有重大手术史,21 d内有胃肠出血及泌尿系出血史,3 个月内有头部创伤及脑梗死史,陈旧性腔梗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

1.2 方法。

全部观察对象溶栓治疗前均接受生化检查、头颅CT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可实施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具体方法:首先实施1min的10%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推注,在60min内完成剩余剂量药物的静脉给药,患者治疗后24h内避免接受阿司匹林或是氯吡格雷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2h后,每隔15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在3~9h内,每隔30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在9-15h 内,每隔2h进行一次血压测量,随后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治疗6h后、治疗24h后和治疗7d后NIHSS评分结果,以及临床治疗后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和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

根据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对其临床疗效加以评定,总分在0~42分之间,无神经功能缺损为0分,患者得分越高,则证实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严重。

治愈指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降低90%以上,好转指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降低18%~90%之间,恶化指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降低18%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 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

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5):443-447.[7] 王信磊,刘诗文,李强,等.利多卡因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和细胞角蛋白20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4):336-338.[8] 文飞,杨庆强,徐亮,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35):96-98.[9] Bao-Jun Zhou,Wei-Qing Song,Qing-Hui Yan等.Ultrasonicallyactivated scalpel versus monopolar electrocautery shovel in laparoscopic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for rectal cancer[J].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2008,14(25):4065-4069.[10] 毛常青,吕培标,周志涛,等.中下段直肠癌经腹腔镜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13):1986-1987,[11] 池畔,陈致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中的泌尿及性功能保护[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3):220-223.[12] 高峰,徐明,赵勇,等.腹骶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0):1070-1072.[13] 任克彦.经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3):374-376.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65 80量资料通过(χ—±s)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和表示,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如果所得分析结果P<0.05,可以证实两组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不良反应。

全部176例观察对象中,脑出血患者6例(其中2例死于致死性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鼻出血患者4例,泌尿系统出血患者2例,牙龈出血患者6例。

2.2 NIHSS评分。

患者临床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为(19.10±2.42)分,临床治疗6h后NIHSS评分结果为(11.02±1.02)分,临床治疗24h后NIHSS评分结果为(7.02±0.65)分,临床治疗7dNIHSS后评分结果为(6.10±0.45)分。

患者临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显著改善,且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根据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评定,其中,治愈130例,约占74.0%,好转38例,约占21.6%,恶化4例,约占2.3%,死亡4例,约占2.3%,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4%(168/176)。

3 讨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溶栓治疗指的是通过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溶解脑组织内的血栓,传统临床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为尿激酶和东菱克栓酶,其中,尿激酶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且适用范围较广,但其易激活血浆纤维酶原,特异性相对较差,易诱发全身出血症状[1-2]。

阿替普酶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临床首选的溶栓治疗药物,其属于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一PA,也是转基因技术合成药品的一种,其能够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相互作用,进而产生一种复合体,进而促进患者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促进血流的恢复,因而溶解血栓的能力相对较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溶栓治疗的时间,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脑组织缺血发生3~6h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半暗带区,6~24h内半暗带面积明显缩小,24h后半暗带完全消失,而这一理论也是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3-4]。

但是,阿替普酶半衰期相对较短,因而临床效果持续时间较短,溶栓治疗后数小时内会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现象,进而诱发血管再闭塞症状。

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需要对其血压变化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出现低灌注脑梗死现象,若其发生低灌注脑梗死症状,则需要及时实施扩容治疗[5-7]。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能够显著改善,NIHS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临床治疗前,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而可作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曹亚峰. 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2):91-92.[2] 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54-1056.[3] 梁华峰,王宏,张云霞,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4] 胡继川,龚雪琴.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32-1933.[5] 史宝和,陈晓虹,李成洋,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35-63.6[6] 吕宪民,曹亦宾,李欣,等.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 :834-836 [7] 郭婉莹,舒克,罗晓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评价[J].大家健康,2016,10(6):132-133.(上接第76页)以胎盘床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自变量,胎盘早剥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年龄和孕周的差异,平均血流速度是胎盘早剥保护因素(OR=0.89,95CL11.25-14.63,P=0.041),即平均血流速度的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