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过程__第6章 吸附与制备色谱

合集下载

色谱分离过程课件最终版

色谱分离过程课件最终版



分配色谱 原理: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
分配系数不同。 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 固定相极性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HPLC、MPLC、LPLC
4.色谱分离过程理论基础

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为了解释色谱分离现 象,指导色谱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对色谱基 础理论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色谱过程 的理论。主要有速率方程理论、平衡色谱理论、 塔板理论、轴向扩散理论。

硫酸 硫酸-水;硫酸-甲醇/乙醇; 0.5%碘的氯仿溶液 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 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


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碱性高锰酸钾试剂 上显黄色 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

优点: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 分离时间短,工作效率高; 展开剂选择范围广,展开方式多样; 显色方便,检测手段丰富; 既可分析,又可制备; 试样一般不需要经过严格预处理即可分离。 缺点:


间的作用,所以可通过改变固定相来改变 GC的选择性。
气相色谱仪流程(图)
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色谱柱系统) 检测系统
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含温控系统)
样品 进样汽化 色谱柱分离 检测器 信号记录 载气
进样系统

由进样器和气化室构成。 液体样品—微量注射器 气体样品—六通阀、微量注射器 气化室温度:要保证样品瞬间、完全气化, 一般高于沸点50℃以上,但也不宜太高, 以防分解

常用的固定相(色谱柱填料)

硅胶 活性炭 离子交换树脂

凝胶 纤维素衍生物 环糊精





大孔吸附树脂 氧化铝

色谱分离技术—吸附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吸附色谱分离技术
4.2 吸附色谱分离技术
4.色谱分离技术
吸附色谱分离技术
1
基本原理
2
吸附剂与展开剂
3
影响吸附分离的因素
4
薄层色谱分离技术
5
柱色谱分离技术
6
吸附色谱分离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吸附力(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 定向力以及氢键)的差异而实现分离。
基本原理
平衡系数(分配系数、吸附系数、选择性系数)
柱色谱分离技术
3.上样
➢湿法上样:把被分离的物质溶在少量色谱最初用的洗脱剂中,小心加在吸附剂 上层,注意保持吸附剂上表面仍为一水平面,打开下口,待溶液面正好与吸附剂 上表面一致时,在上面撒一层细砂,关紧柱活塞。 ➢干法上样:可选用一种对其溶解度大而且沸点低的溶剂,取尽可能少的溶剂将 其溶解。在溶液中加入少量吸附剂,拌匀,挥干溶剂,研磨使之成松散均匀的粉 末,轻轻撒在色谱柱吸附剂上面,再撒一层细砂。
柱色谱分离技术
4.洗脱
➢恒定洗脱法 ➢逐次洗脱法 ➢梯度洗脱法
吸附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吸附色谱法主要用于具有不同官能团或具有相同官能团但数目不同的极性 化合物及异构体等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
成分鉴别 分离纯化
吸附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硅胶吸附色谱 应用比较广泛,多用于中药成分的分析检测。
例:牛黄解毒片的鉴别
1cm≤点间距≤1.5cm
薄层色谱分离技术
3.展开
➢展开剂要接触到吸附剂下沿, 但切勿接触到样点。 ➢盖上盖子,展开。 ➢观察展开情况。 ➢取出薄层板
展开示意图
薄层色谱分离技术 3.展开
上升法
倾斜上行法
下降法
薄层色谱分离技术

分离过程的分类[经典]

分离过程的分类[经典]

第一章 绪论分离过程的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机械分离:处理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如过滤、沉降、离心分离等传质分离:处理均相混合物传质分离可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如精馏、吸收、萃取、结晶、吸附等,借助分离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的不等同分配而实现分离。

速率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等,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分离。

分离媒介:能量媒介ESA 、质量媒介MSA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相平衡关系:混合物所形成的若干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的状态。

热力学:整个物系的自由能最小。

动力学: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相平衡条件(准则):各相的温度相等、压力相等,每个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相平衡常数:ii i x y K /=分离因子:ji j i j i ij K K/x x /y y ==α,平衡分离过程,常采用分离因子表示平衡关系。

相对挥发度对温度和压力变化不敏感,常视为常数,简化计算。

分离因子与1的偏离程度表示组分间分离的难易程度。

相平衡方程:C 个C1,2,...,i ==i i i x K y摩尔分率加和方程:2个0.11=∑=Cii x.11=∑=Cii y汽液平衡常数关联式: C 个C1,2,...,i ),,,(==y x P T f K i泡点方程:()011=-=∑=Cii i x K T f泡点压力的计算:泡点方程:()011=-=∑=Cii i x K p f露点方程:()0.1/1=∑=cii i K y闪蒸过程:连续单级蒸馏过程。

它使进料混合物部分汽化或冷凝得到含易挥发组分较多的蒸汽和含难挥发组分较多的液体。

物料衡算—M 方程 C 个,...C ,i Vy Lx Fz i i i 21 =+=相平衡—E 方程 C 个 Ci x K y i i i ,...2,1 ==摩尔分率加和式—S 方程 2个11=∑=Cii x11=∑=Cii y热量平衡式— H 方程 1个 LV F LH VH Q FH +=+设计前需预先给定数值的变量称为设计变量。

化工吸附分离过程

化工吸附分离过程

化工吸附分离过程我想跟你聊聊化工领域里一个超级酷的事儿——化工吸附分离过程。

你可别一听化工就觉得又复杂又枯燥,这吸附分离过程就像是一场微观世界里的神奇筛选魔法呢!我有个朋友小李,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

有一次我去他那儿参观,他就指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罐子和管道跟我说:“嘿,你看,这就是化工吸附分离在起作用啦。

”我当时就懵了,这一堆铁家伙怎么就实现吸附分离了呢?小李就笑了,他说:“你想象一下,这些吸附剂就像是一群超级挑剔的小卫士。

”那什么是化工吸附分离呢?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吸附剂对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从而把它们分开来。

这就好比是在一群人里,有人只喜欢和高个子玩,有人只喜欢和戴眼镜的玩。

吸附剂就有这样的特性,它对某些物质有特别的“喜好”,能把这些物质从混合的大群体里拽出来。

在化工生产里,这可太重要了。

比如说在石油化工行业,原油可是个大杂烩啊,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成分。

如果不把它们分开,那得到的产品就乱七八糟的。

这时候,吸附分离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

那些吸附剂就像是能识别不同细胞的特殊工具,把原油里有用的成分,像汽油、柴油等,一个一个地分离出来。

要是没有这个过程,咱们汽车加的油可能就不纯,汽车还不得在路上“闹脾气”啊?再说说那些吸附剂吧,它们的种类可多了去了。

有活性炭,这东西就像一个超级多孔的海绵。

它的孔啊,密密麻麻的,那些小分子物质就容易被吸进这些小孔里。

还有分子筛,这名字是不是听起来就很厉害?它就像是一个有着严格尺寸要求的小房子,只有大小合适的分子才能住进去。

就像你住酒店,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住进总统套房一样,分子也是,尺寸不对就进不去分子筛这个特殊的“房子”。

我还认识一个化工教授张老师,他跟我说:“这化工吸附分离啊,就像是一场分子之间的选美比赛。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比喻太有趣了。

他解释说:“吸附剂就是评委,不同的分子在它面前展示自己的特性,符合吸附剂‘审美’的分子就被选上了,也就是被吸附住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

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是常用的分离技术,它们分别基于不同的分离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种色谱的分离原理和应用。

一、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吸附色谱是一种根据样品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吸附平衡差异进行分离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样品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吸附作用,不同组分的吸附性质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常见的吸附色谱方法有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

1.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是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以吸附剂涂覆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技术。

样品进入色谱柱后,根据样品组分与吸附剂的亲和性进行分离。

亲和性较强的组分在吸附剂上停留时间长,而亲和性较弱的组分则快速通过柱床。

通过测量样品组分在柱床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得到分离结果。

2.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品溶解在流动相中进行分离的技术。

根据不同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流动相,液相色谱又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分离方式,如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等。

二、分配色谱的分离原理分配色谱是根据样品组分在液相和固定相之间均匀分配的原理进行分离。

该技术适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

分配色谱依赖于样品分子在两个不相溶相中的平衡分配系数差异,即液相中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溶液中的平衡浓度比。

常见的分配色谱方法有液液分配色谱和气液分配色谱两种。

1. 液液分配色谱液液分配色谱是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相来进行分离的技术。

样品先溶解在一个氢溶剂中,再与另一个极性溶剂进行分离。

样品分子在两种液体相之间均匀分配,根据各自的溶解度、极性等特征,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2. 气液分配色谱气液分配色谱是将气体作为流动相,液体作为固定相进行分离的技术。

样品在气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分离效果。

常见的气液分配色谱方法有蒸气压色谱和气相色谱。

三、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凝胶过滤色谱是一种利用凝胶材料的孔隙大小和形状特征分离不同分子量的技术。

凝胶材料通常是多孔的,通过孔隙对样品分子进行筛分。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三.薄层的制备:
1.软板的制备:
①吸附剂:氧化铝和硅胶(常用)
②方法:选用一根直径为约1~1.2cm的玻璃 管依据薄层所需的厚度在玻璃管两端绕几圈 胶布(厚度0.4~1mm),把干的吸附剂倒在 玻璃板上,玻璃板一端固定,将比例管压在 玻璃板上,吸附剂顺一个方向推动而成薄板。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③氧化铝薄层:取氧化铝 G 25g,加蒸 馏水50mL在研钵中调成均匀糊状物, 操作同上,干燥后于烘箱活化(活性II 级的薄层:200~220℃活化4h;II~IV 级薄层:150~160℃活化4h)。
④其他:5g聚酰胺 + 甲醇3份 + 氯仿2份 (或苯2份)45mL纤维素1份 + 5份丙酮
③硅胶的再生:可用甲醇或乙醇洗涤,除去 溶剂,烘干活化处理后可用(必要时用 0.5%NaOH水溶液浸泡,用水冲洗至中性, 再用5%~10%HCl浸泡洗涤,最后用蒸馏水 洗至中性,110℃活化过筛即可)。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三.氧化铝柱色谱(γ—Al2O3):
1.类型: ①中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醛、酮、萜类以 及对酸碱不稳定的酯和内酯有机物。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②制备性薄层色谱(PTLC)与TLC的不同点:
样品溶液的浓度一般为5~10%; 板的厚度增加到0.5~1cm(根据样品数量的大小而 定);
一般分离样品量在10~15mg; 可点成直线或虚线;
色带的确定用物理方法。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4.2 柱色谱分离制备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第六章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制备
溶 质 的 最 高 浓 度 中 心 至 原 点 中 心 的 距 离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

【序号一:吸附色谱】在色谱分离技术中,吸附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它利用样品成分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脱附作用来实现分离。

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基于不同成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不同,从而实现样品成分的分离。

对于吸附色谱的理解,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吸附剂的选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常见的吸附剂包括硅胶、炭黑、离子交换树脂等,它们的吸附性能不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

样品成分的极性、分子大小等特性也会影响吸附色谱的分离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吸附色谱通常采用柱层析法进行分离。

样品混合物首先被加载到色谱柱中,然后通过适当的溶剂进行洗脱,不同成分将以不同速度移动,并最终被分离出来。

这种分离方法在生物化学、药学、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序号二:分配色谱】与吸附色谱相对应的是分配色谱。

分配色谱是利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作用,将组分按照其在两相之间分配系数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分配色谱的分离原理是样品成分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在固定相上呈现不同的留度时间,最终实现分离。

在分配色谱中,固定相通常是多孔吸附树脂、硅胶或高分子物质,而移动相则是由溶剂和添加的缓冲液组成。

通过控制流动相的性质和条件,可以实现对不同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这种色谱方法适用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天然药物的分离等方面。

【序号三:凝胶过滤色谱的分离原理】凝胶过滤色谱是一种利用孔径大小对分子进行分离的色谱方法。

它的分离原理是基于不同大小的分子能否进入凝胶颗粒孔隙的不同,从而实现分子的分离。

相对于其他色谱方法,凝胶过滤色谱对大分子的分离效果更显著。

在凝胶过滤色谱中,凝胶通常是由聚合物或硅胶制成的微小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具有不同大小的孔隙,其孔径大小决定了能通过的分子大小。

而移动相则是用于提供流动条件的缓冲液。

通过调整孔径大小和流速,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分子的选择性分离。

【总结与个人观点】通过对吸附色谱、分配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分离原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色谱方法在分子分离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

第6章色谱分离技术ppt课件

第6章色谱分离技术ppt课件
5.吸附薄层色谱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的铺在 玻璃板上,铺成一薄层,然后把要分离的样品 点到薄层的起始线上,用合适的溶剂展开,最 后使样品中各组分得到分离。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交换吸附: 吸附剂表面如果由极性分子或离子组成,则会 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双电层,同时 放出等物质的量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
离子的电荷是决定因素,离子所带电荷越多, 在吸附剂表面的相反电荷点上的吸附力越强。
电荷相同的离子,水化半径越小,越容易被吸 附。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缺点: 处理量小、操作周期长、不能连续操作,因此 主要用于实验室,工业生产上应用较少。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ຫໍສະໝຸດ 3.色谱法的分类吸附色谱法
分配色谱法
分离机理
离子交换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 亲和色谱法
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在密 闭的容器中用适宜的溶剂(展开剂)展开。
在 日 常 生 活 中,随 处都可 以看到 浪费粮 食的现 象。也 许你并 未意识 到自己 在浪费 ,也许 你认为 浪费这 一点点 算不了 什么
当溶剂流过时,不同物质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 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 吸附。
为了增加薄层的牢固性且易于保存,可在涂布过程 中加入某些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保留值
由定义可得:
1 k n Rs 11 k 2
k (VR1 VR 2 ) 2V0
式中,k (k1 k 2 ) 2或
(k 2 k1 ) (VR 2 VR1 ) 称为相对保留值,是色谱分离的分离因子。
由上式可知,色谱柱的性能(理论板数n)对分离的分辨率的大 小有直接的影响。
的氯苯浓度从约28 mg/L 减少到约1.5 mg/L,并使生产中溶剂损耗减 少约三分之二。研究表明,活性炭可吸附约相当与其装载质量10%的氯 苯,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可用水蒸气脱附后重复使用。
6.3 色谱分离的基本 原理
色谱(层析)是一类分离技术的总称。
定义:在色谱分离中,被分离物质的分子在两相(固定相和
色谱过程的流出曲线和保 留参数
色谱过程可以用其流出曲线(色谱柱出口溶质浓度对时间或洗脱 体积的标绘)来描述和保留参数来表示,见图。
VR
V0 Volume
0 8 1 .5 2 .3 4 .2 6 .15
0
k
V0:整个柱中的流动相体积,称为滞液量。 VR:溶质从色谱柱一端进样开始直至其从色 谱柱另一端流出所需的流动相体积,称为该 溶质的保留体积。
色谱过程示意图
在柱色谱中,将固定相装填在一 根管子(称之为色谱柱)中,流 动相则泵送进入色谱柱。被分离 的样品被加到色谱柱的上游,随 着流动相向下游移动,依固定相 对不同组分分子的吸附能力从弱 到强,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在色谱 柱中的移动速度由快到慢,在色 谱柱的下游按其流出顺序分别加 以收集,即可实现对样品中不同 组分的分离。
a
b
为此,必须对峰的宽度及其影响因素,亦即色谱分离的分辨 率,进行研究。
色谱柱的“理论塔 板数”
为了对色谱柱的分离效果的好坏进行研究,引入“理论板数”n的 概念。这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方法。由统计理论可以导出,理论板数 n与色谱峰的形状有如下关系 t
R
n 5.55(
tR 2 ) W1 / 2 tR 2 n 16( ) Wb
tR hp Ap )2
(c)
(a) (b)
W1/2 hp hp 2
n 6.28(
Wb
式中,hp为峰高,Wb为峰宽,W1/2为半峰高处 的峰宽,Ap为峰面积,见图。
“等板高度”
理论板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衡量色谱柱 性能的好坏。较大的板数意味着较窄的 色谱峰,即性能较好的柱。同时被引入 的还有等板高度(HETP)h的概念
色谱过程中能处理尽可能多的样品
超载和非线性色谱
当上样量逐渐增大,分离效果逐渐变差,分离峰有可能开 始重叠,等温吸附线开始趋向非线性,色谱峰的形状开始偏离 高斯分布。称之为“超载”(overload)。依上样形态的不同,
超载可分为浓度超载和体积超载。
为了定量地定义超载,有人建议:与理想的线性色谱过程 相比,当容量因子k(即溶质的分配比)下降10%时,即为超
制备色谱的上样(装 载)量
制备色谱是一种动态分离技术,需分离的样品一次上 柱,然后在流动相的带动下逐渐向柱的下游移动,并逐渐 分离,再分别收集被分离的不同组分。一般总希望一次能 分离尽可能多的样品,或者,为了分离同样的样品,可使 用较小的色谱柱和较少的流动相。
问题在于:如何在能达到所希望的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在一次
扩张床吸 附
特 点
扩张床在吸附操作时其床层处 于膨松的亚流化状态,但同时 又保持了较低的返混,因而可 以处理含较多微颗粒的“脏” 料液,如发酵液等,并达到良 好的分离效果;在脱附时则反 向流动以固定床方式进行。扩 张床吸附将固液分离和吸附分 离集成为一个操作过程,简化 了分离工艺,提高了产品回收 率,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生 物分离新技术。
理论板概念是对色谱过程的简化的
经验型的描述,实际的色谱过程是 非常复杂的。
在色谱过程中,流动相流动的非理
想性、溶质的扩散和传质阻力以及 吸附和解吸动力学不可忽视。
因此,对色谱过程的理论研究的趋
势是采用能描述其传质过程机理的 速率模型,并用数值方法求解。
分析型色谱和制备型 色谱
分析型色谱(层析)用于分


目前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有:空气干燥; 高纯度氢的生产纯度,生产成本比常规 的深冷法和涤气法低5%~7%;从含有 支链异构体和环烃的混合物中分离正构 烷烃,由于相对挥发度十分接近,用蒸 馏法不能轻易实现这一分离;空气分离, 对于生产规模不大,纯度要求也不是很 高(氧气低于95%,氮气低于99.7%) 时,变压吸附已被证明是比深冷法更为 经济的方法,而应用于炼钢、有色金属 冶炼、造纸工业、医药、环保、惰性气 体保护、食品保鲜等各方面。
式中,K是吸附平衡常数;[PS ]=CS,[P ]=CM,[S ]+ [PS ]=Q是单位吸附剂表面积(或单位吸附剂质量)上吸附位点 的数量,称之为吸附剂的吸附容量CS 1 KCM
此即为著名的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问题:某化工厂在生产中用氯苯作溶剂,由于氯苯在气相中的挥发造
移动床吸附分离原理
模拟移动床原 理
在C8芳烃中,对二甲苯是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的产品,对于 其分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实现工业化的低温结晶分离法是较成熟 的一种方法,但其能耗大,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高,产品纯度略低。
六十年代美国UOP公司首先发展起来的Parex模拟移动床吸附分 离法,利用对对二甲苯有较强吸附作用的分子筛固体吸附剂,通过固 相模拟移动的方法产生两相连续逆流接触的效果,既提高了吸附剂利 用率、设备的生产能力和分离效率,又避免了固体吸附剂的磨损破碎、 堵塞及固体颗粒缝间的沟流,与固定床吸附装置相比较,其吸附剂装 填量仅为1/25,液体脱附剂用量为1/2,明显降低了设备投资费用和 分离成本,获得的产品纯度很高,可以95%的回收率得到纯度为 99.5%的对二甲苯。 工业化实现后发展很快,并已用到其它异构体的分离、烯烃和烷 烃的分离和柠檬酸提取等。
至色谱柱
最终 缓冲液
初始 缓冲液 磁力搅拌子
为了节约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用量,可采用梯度洗脱方法。即洗脱剂的 浓度在洗脱过程中是逐渐增加的,以逐步增强“洗脱力”。这可以采用 简单的双容器梯度洗脱装置来实现。在洗脱过程中,与固定相结合最弱 的组分首先被洗脱下来,然后随着洗脱力的逐步增强,吸附在固定相上 的其它组分按其结合的弱强依次被洗脱。梯度洗脱可以提高分离效果, 是目前在色谱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
Rf
显然,只要色谱载体对溶质有吸附作用,VR将大于V0。 为了便于测量,也常用保留时间tR而来表达溶质的保留参数, VR=FtR,其中F为流动相的体积流率。
容量因子(分配比)
以上保留参数均与色谱柱的几何尺寸有关。为通用性起 见,可使用容量因子k作为保留参数
V R V0 k V0
容量因子的真实含义是指溶质在固定相(吸附剂) 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比,即
k
固定相中的溶质量 流动相中的溶质量
只有当两种不同物质的保留参数不同时,才有可能实现它 们之间的分离。
然而,色谱分离不仅与保留参数有 关。从左图可以看出,谱图a和b 中两种组分分别具有相同的保留值, 但分离效果却大不一样。谱图a具 有陡峭的色谱峰,因而两组分能得 到完全的分离;谱图b中的色谱峰 较为平坦,两峰之间有一定的重合, 因而分离效果不好。
Parex模拟移动床吸 附过程
变压吸附
特 点
利用固体吸附剂(如分子筛 等)对不同的气体组分具有 一定的吸附选择性和平衡吸 附量随组分分压升高而增加 的特性,实行加压吸附、减 压脱附的操作方法,从而进 行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变压 吸附一般是常温操作,循环 周期短,易于实现自动化。 变压吸附在工业生产上的应 用迅速增长,在气体分离方 面被认为优于模拟移动床。
吸附应用 气体和液体的深度干燥;食品、药品等的脱色、脱臭;异构体分离; 空气分离;废水和废气处理等。
吸附等温线
定义: 吸附等温线是被吸附在
吸附剂(固定相)上的溶质浓度 CS 对其在液相中的平衡浓度 CM 的标绘,是该特定溶质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关系。
CS
CM
说明:其中CS 用单位固定相表面积上被吸附的溶质的摩尔数表示
成污染,并使溶剂损耗增加。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9
吸附的应用 实例
30℃有水 蒸汽影响 吸附曲线
6 空气
8
10
11
14
C, mg/l
5
12
13 抽真空
T, min
1 4 3 2 15 16
0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7
解决办法:为此开发了采用活性炭为吸附剂的吸附流程,可使气相中


扩张床吸附技术常用的吸附剂 有Streamline(商品名)等, 使用该种介质允许的通量范围 可达1~3米/小时,分离效果 可达200平衡级/米。扩张床 技术已用于多种生物制品的分 离过程中。例如,扩张床技术 的应用是基因工程人血清白蛋 白(rHSA)得以成功地实现 工业化生产的关键之一。
( 1) ( 1) 称为选择性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例如,当α 从1.01增加到1.02时(增加1%),分辨率Rs将增加一倍。当 α =1时,两组分将完全不能分离。
色谱的梯度洗脱法
色谱操作最简单的洗脱方法是常液洗脱, 即在整个色谱展开洗脱过程中所有条件 都保持不变。样品中各组分的流出次序 和时间由各自的保留参数决定。
流动相)之间分配,亲固定相的分子在系统中移动较慢,而亲 流动相的分子则随流动相较快地流出系统,从而实现了不同物 质之间的分离。
说明:固定相通常都是固体,流动相(也称为洗脱相)则可
以是气体或液体。如流动相是液体(通常是水相缓冲液),称 为液相色谱。
常见的色谱分离方法 ——柱色谱(柱层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