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提供支持、服务、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学科自己的理论,属于自己学科范畴。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科学,属于教育范畴,主要研究如何教学的问题,如何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问题。
✹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解释: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的过程: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分支学科)✹学习的原理、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与环境、与文化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观点✹1.学习实质:使个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学习过程: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人学习的决定作用。
✹5、行为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创立: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PPT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技术主义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 因素,是塑造社会的力量。某些特定技术的发展, 如传播技术或媒体技术或更广泛的技术,通常是社 会变革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最极端的看法是, 整个社会的形成被看作是由技术决定的。 传播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着技术决定论的观点, 认为传播技术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 比较适度的媒体决定论认为,媒体的使用对我 们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情境。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 它认为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 者的意图。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 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 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 环进行。
临沂大学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育传播过程的六阶段 ----南国农、李运林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临沂大学
(四)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
现代教学中随着传播学逐渐和教育学不断的结 合,常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 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 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 学效果。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么效果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对象即学生 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教学环境
临沂大学
(二)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第3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在本世纪初兴起于美国。
⾏为主义只是⼀个总的名称,在此名称之下有很多观点不同的理论。
在此主要讨论⾏为主义学派中四个重要的、对教育影响较⼤的代表⼈物:华⽣(John B.Watson,1878-1958)、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纳(B.F.Skinner,1904-1990)和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的理论。
⾏为主义各学习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新联结的过程,即S-R之间的联结。
但对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如何建⽴,或个体学习的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三种理论的观点有所不同。
(⼀)学习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作了详细研究。
在20世纪初被美国⼼理学家华⽣采⽤,不但⽤以解释动物的学习⾏为,⽽且⽤以解释⼈的⾏为,甚⾄扩⼤到解释⼈性。
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如表1所⽰:华⽣认为⼼理学必须采⽤科学的⽅法,研究个体的外显⾏为。
⼈的⼀切⾏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切⾏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在这些反应中,除少数是⽣⽽具有的反射之外,⼤部分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关系,经由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所形成。
只要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作⽤⽅法,建⽴起所要的反应,从⽽组合成预期的复杂⾏为,⽽且也可根据条件作⽤原理,消除个体已有的某些⾏为。
(⼆)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过程桑代克是第⼀个根据动物⾏为实验研究⽽建⽴学习理论的教育⼼理学家。
桑代克根据⾃⼰所设计的“迷笼”,以猫为试验对象,观察其开门取⾷的学习过程。
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其学习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组成:1.学习是S-R之间的联结。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的“刺激-反应”联结。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小结
主要观点 布 鲁 纳
学科的“基本结构” 1 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中应注意事项
1 发现教学法偶尔使用有
发现法(这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发现法(这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益,不能成为常规 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 2 遵循发现教学的步骤 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 3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不是看结果,3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不是看结果, 而是看过程
时间: 世纪 年代——60年代 世纪20年代 时间:20世纪 年代 年代 创始人: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主要人物:华生、桑代克、
桑代克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观点: 观点:
“观察优于想像”------实证主义 观察优于想像” 实证主义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猫、狗、猴子、老鼠、鸽子 猴子、老鼠、 或人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果相同; 或人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果相同;学习 材料本身是否有意义无关紧要; 材料本身是否有意义无关紧要;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王周秀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wangzhouxiu@ :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理论
教学理论
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习理论
* * * *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传播理论
* * * *
传播类型 教育传播 传播模式 人本主义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传播理论
植物的传播 传 播 动物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机器的传播 教育传播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通过提供适当 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反应。该理 论强调教学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在教育技术学中广泛应用于在线课程 设计和智能教学系统等领域。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大,对教育信息化 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网络安全和隐私保 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 的建设和实施。
教育技术与教育公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资源,使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 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特殊教育的技Biblioteka 支持利用教育技术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特殊教育的质 量和效果。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促进学 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强调学习 者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和意义建构。该 理论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者内部的 认知过程,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 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在教育技术学中,认知主义教 学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和知识管理 等领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自动化评估与反馈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考 试等进行自动批改和反馈,减轻教师 的工作负担。
隐私与数据安全
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需 要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算法决策的公正性
在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时,应确保 算法的公正性,避免因算法偏见而产 生不公平的结果。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一、学习理论基础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揭示了学习的现象。
代表人物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观点联结学习理论:(1)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2)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3)学习定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说:(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3)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
刺激-反应说:学习是在刺激情景(S)与有机体的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启示桑代克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映联结。
(2)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3)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自定步调原则(3)积极反应原则(4)及时反馈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控制学习环境 重视客观行为及时强化刺激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期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重新组织,即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互相作用,建立联结。
代表人物苛勒: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虚拟实训
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操 作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实 际操作技能。
虚拟场景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 种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 场景中进行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
05
教育技术学实践应用
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在线课程设计原则
04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01
02
03
智能教学助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 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 和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个性化学习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 ,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 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路径。
智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 的作业、考试等进行智能 批改和评估,减轻教师负 担。
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对象 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反应,从而得出因果关系的研 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技术学中常用于探究不同教育技术手 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 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干预,然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测量 和比较。实验研究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实 验条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较为准确 的因果关系。但实验研究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难 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可能存在伦理和法律问题 等。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互联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 室等硬件设施。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学生、教师、课程等管理信息系统,实 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 件、视频等。
网络安全保障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的,而欲使上述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教学系统本身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要求是高标准的,性能应该是优良的。在教学系统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而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媒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总之,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应该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具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传播技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本章介绍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认识论,以及哲学观,主要介绍这些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与应用的影响。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图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目标:说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的主要理论比较各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的关联和不同之处知道传播的基本要素和模式理解传播、教育传播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分析教育技术问题主要内容西方近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思想各种学习理论流派传播理论知识和传播模型系统思想和方法复习思考题1.列表比较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2.试分析学习理论的四大流派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3.试论述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4.试叙述几大典型传播模型,说出其主要特点,并能指出其信息的流向。
5.试说出几种传播的分类及其标准。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受到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从自然学科的数学、物理学、电子技术学等,到社会学科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都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本章分四部分介绍教育技术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
第一节教学理论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是教学理论着重研究的内容,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理论内容,这些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教学结构等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书主要介绍西方近现代一些影响重大的教学理论思想。
一、西方近代教学理论(一)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一个原则体系,其总的原则是教育应当适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也要受这种秩序的支配。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
”[1] 在这个总原则之下,他提出了四个原则,即:教与学的有效性原则(夸美纽斯的原话是“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
其中每一个原则又细化出若干个小原则。
2.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在夸美纽斯之前,西欧中世纪学校采用的是个别教学的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个最有利的制度。
”[2] 他通过实践摸索,创立了班级教学和学年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分班分组,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秋季始业,课程统一编排,采用同一教材,实行同一教法,学年终了,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他认为实行班级教学,教师可以节约时间,学生可以互教互学,从而使教学工作富有成效。
他还提出要维护学校纪律,以保证各种教学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卢梭的教学理论1.关于教育目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否定教会的“原罪”谬论,认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他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传统的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教条,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要求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通过自然的和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在他看来就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
2.关于教学方法卢梭倡导自然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刺激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钥匙不是死记硬背、鹦鹉学舌一样地重复他们所不知道的知识,而是刺激他们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发挥他们身体的官能。
卢梭反对教师光顾解说和对学生有问必答。
他主张把学生引向问题的边缘,鼓励学生去思索解决。
3.关于教学内容卢梭反对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有用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知识能使人聪明善辩、能干有为,但是流为纸上谈兵的书本教育却成为人类的灾祸。
进一步指出,应该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引导他们领会与现实有关的知识,避免纯事空论或说教。
教师如果传授有用的知识,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给他们培植实际的能力。
(三)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1.关于教育目的瑞士著名教育活动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力量,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还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关于教学原则裴斯泰洛齐认为,学习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获得概念。
因而在教学中他强调观察,把直观性原则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并提出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各条教学规则。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采用一系列的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练习,循序渐进地教育儿童。
”3.关于教学方法裴斯泰洛齐后期活动的重点是关于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
他努力探索简化的教学基本要素,确定体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感情,而智力教育和教学的最初的、最简单的要素则是数目、计算和讲话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
(四)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教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
他以专心活动、神思活动和心理学的统觉作为教学过程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教学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此外赫尔巴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1.关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应该通过教学培养这五种观念,以培养儿童的善行。
2.关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教学,后来为人发展,把第一阶段分成两步,变成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
这五个阶段的教学,人们称之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3.关于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可以提炼出许多教学原则,如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兴趣性原则等等。
其中,以教育性原则最为著名。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
他说:“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二、西方现代教学理论(一)杜威的教学理论1.关于教学过程杜威批判传统学校,认为传统学校的重点“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为了使教学过程成为具有真正目的的过程,他主张来一个重点的转移,宣称:“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2.关于教学方法杜威所力倡的思维被称为“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这种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反省思维”包括五个阶段:问题的感觉——在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中,令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阻止了连续的活动;问题的界定——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假设——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疑难问题;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对假设从理智上进行认真推敲,看哪种假设能对付疑难;通过行动经验假设——通过行动而检验考虑中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有效性如何。
杜威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而且这五个阶段中的每一阶段均可进一步展开。
(二)布鲁纳(Jerome Bruner)——结构课程理论美国六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思想是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1.关于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要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今后一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并解释说,“基本的”就是一个观念具有广泛而有力的适应性,“结构”就是指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相互联系。
科学的基本结构就是每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体系。
他强调学科基本结构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有三方面的效能:第一,简约化。
布鲁纳认为“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把它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有活力的东西”学生也易于理解,有助于记忆。
第二,学生“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能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还可以“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这对成绩差的学生更有利。
2.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
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他认为从智力活动方式来看,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没有本质的差别,“发现,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做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他还认为,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的潜力,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因此,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
他认为传统教学的讲解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张假设式教学,由教师提出问题、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和原理。
发现学习并不要求学生去探索新知,创造科学成果,而是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
布鲁纳是从学科结构出发提出发现学习的,他认为学科结构与发现学习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必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组建。
(三)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1.关于教育目标分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Bloom,1956)最早提出将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加以分类研究。
他为首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推出认知、情意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其中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简到繁的梯度。
2.关于掌握学习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反映布卢姆的教学观的重要理论。
它是建立在“人人都能学习”这一信念的基础之上的。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原型是卡罗尔(J.B.Carroll)的“学校学习模式”。
它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并非只有能力强的人才有完成高级学习课题的潜力;第二,在现实中出现的学习达成度的差异,是由于该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耗费的学习时间量的差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