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反省——《论“五四”新文学》再版后记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一、肯定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
近年来,有不少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声音,称其戗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脉,割裂了国人的文化脐带。
这一观点是错误且十分有害的。
其一,任何文化体系如果没有对自身的反思与否定,最终将在僵化中死去。
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经发展至清末几近死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千年来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自我否定。
从这一点讲,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恰恰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需求。
其二,任何一个真正走进过中国历史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堪称盛世的时期不多,而君昏臣暴的年代却不胜枚举。
广大百姓乃至作为社会精英的正直文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可以想象,专制给人性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以至于清,奴性成为了国民劣根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封建永远具有正义的价值。
所以,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首先应当给予肯定,且纵观中国当今社会,反封建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
(我无意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但它毕竟浸淫其间二千年,且不论那些具有时代特殊性的思想,就是其中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也在其中变味变质,比如中庸。
)二、否定但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无所指的。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何一个爱国者无不想除旧布新,振兴中华。
导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之因,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新文化的干将们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将这一切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上,打倒孔家店便成了其主要的战斗口号与任务。
相比于当时以及至今仍处于先进层级上的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整整相差一个时代(从文化发展阶段上言,而不讨论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而当时精英们面对的中国两千年历史酱缸中已浸染变质的明清文化,尤其是以八股为代表的上层主流文化,斥之以腐朽落后是不为过的。
但这一切,并非导致中国社会无法摆脱封建恶梦,无法正常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一腐朽文化是中国上下两千年为暴力所扭曲的历史的现实反映。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
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
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
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
2018.5.4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
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
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
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
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
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渊源与学理反思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存在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革新精神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五四新人的文化根底与生活经历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面人格,新旧文论轻审美重教化的相同取向则体现了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的文学诉求,五四的文化博奕表明“传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性的存在。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后,尽管文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现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进行整体审视与系统总结,反思百年文论的发展历程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我们注意到现有研究关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受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却较少看到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重视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却很少论及这些代表人物多元文化学养的知识背景。
因为有这样的缺陷,现当代文艺理论发展进程描述的完整性受到了影响。
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化传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嗣后文化发展新趋势之间的关系,以真实地展示现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轴线。
一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外部,是借助于域外文化的推动,一段时间里“刺激——反应”成为新文化运动成因的权威解释。
且不论按照赛义德的理论,此种由西方文化具有先天优越性观念切入的论断,其学术立场存在颇多问题1,即从新文化运动赖以发生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实际情形看,这种论断也显得过于简单化。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国门被打开,异域文化的渗透是事实,爿:确实起到了催化中国内部变革力量的作用。
但以今天的眼光看,20世纪初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有限的,文化霸权尚未确立,对别国思想文化的操控远未达到经济与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所达到的程度;同样的,中国当时的对外开放也是初步的与浅层次的,西方文化无法像列强的兵舰在中国横行一样轻而易举地完成对中国文化空间的占领。
诚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较多亲炙域外文化的机会,但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人都是本土知识分子,对国门外世界知之甚少,他们之能接受新文化运动的革新号召,参与到这场催生了一个新的中国的变革运动,除了强烈地感受到鸦片战争后国家不断受到列强欺凌面临的危亡情势,认识到一个自以为强盛的帝国其实已经偏离了正在经历现代化的外部世界而外,我觉得也同中国文化中求进步、求发展的一贯传统有关。
新时期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

新时期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反思和重构,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历史脉搏和未来方向。
一、反思中国文学史中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源远流长,其文学作品一直以丰富多样、充满灵性的特点著称。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都受到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加之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国的文学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剧烈的变化,其中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最为深刻。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中国的文学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学成为了工具,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文学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文学作品也遭到了残酷的批判和审查。
这使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使得文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学史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评价和理解。
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反思,以恢复真实的历史面貌。
首先,我们需要摆脱过去对文学的陈旧理解,去除那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重新审视文学,更加关注其美学内涵、文化价值和人类情感。
二、重构中国文学史在回顾文学历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新的时代下重新构建文学的未来。
中国的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需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价值感。
而当今时代所处的发展背景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文学也应该在思想、形态、内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和催生全新的文学力量。
新时代需要新的人才,而在文学方面,我们也应该重点关注新一代作家、艺术家的培养和发展。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大胆地思考和表达。
此外,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传统文学形式和题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重新塑造。
1954,讨论再回首

1954,讨论再回首当代文化启示录之一“人心似水,民动为烟”―――1954,《红楼梦》讨论再回首韩毓海《红楼梦》是中国最杰出的小说。
晚清时代,北京文士对《红楼梦》的热爱就已经到了“开口必谈”的地步。
而在整个20世纪汗牛充栋的对《红楼梦》的研究中,有这样几个名字大概是最不能忽略的:毛泽东、胡适、俞平伯、蓝翎和李希凡。
俞平伯的校订使我们有了一本“曹雪芹的《红楼梦》”,蓝、李的文章终于将《红楼梦》研究由考据学推进到文学领域,而由胡适考据派的垄断造成的《红楼梦》研究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被打破,则是由于1954年毛泽东亲自介入而展开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而今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重新回首当年的讨论,当然既是为了对我们的前人作出“同情的理解”,同时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对当前的文化建设之启发意义。
只是今天的年青人对那场震动中国学术界、文化界和文学界的讨论,恐怕已是感到陌生,所以许多事情,我们的确还需要“从头说起”。
一,“大人物”与“小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北大教授俞平伯也正好49岁。
不必言及他显赫的世家(俞先生的曾祖俞樾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清代杰出的经学家和诗人,《群经评议》、《古书疑义举例》的作者,以及《七侠五艺》的改编者),作为新文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这位1949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新诗《7月1日的红旗雨》讴歌建党28周年的教授,毫无疑问是当时被新社会器重的“大人物”。
只不过,由于1954年的《红楼梦》研究大讨论之后的历史叙述,把他推向被“红”批评的“白”的一方,今天就很少有人知晓俞先生与左翼文化界以及早期中共的深刻渊源了。
早在1920年代初,中共创办上海大学,宣传社会主义并培养年青党员,俞平伯就任教于该校文学系,与瞿秋白、矛盾、邓中夏等“革命党”同事,当时的俞先生起码属于颜色偏红一族,这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进步文学青年丁玲和密友王剑虹(瞿秋白的爱人)都是俞的学生,丁玲后来的回忆,勾勒出一个顽皮女生眼中的名人兼名师形象:王剑虹则欣赏俞平伯讲的宋词。
对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反思

对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反思
李宗刚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诸多学者无法纾解的心理情结.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作为五四文学的亲历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立场不同,解读五四文学发生的视角不同,于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人对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自我言说有所涉猎,但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后,五四文学的发生论研究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互动关系来解读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也正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接受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李宗刚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没有辛亥革命,何来五四文学——辛亥革命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J], 王学谦
2.创造优质的汉语——现代汉语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关注 [J], 丁乐慢
3.破解五四文学发生的基因密码--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简评 [J], 张荣光;李钧
4.\"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发展思考 [J], 张彬;何志龙
5.“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下发展思考 [J], 张彬; 何志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纪实与虚构审美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纪实与虚构审美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纪实与虚构审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就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纪实与虚构审美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五四运动前的纪实写作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的呼声愈发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他们以纪实写作的方式,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批判,呼吁社会改革。
例如,鲁迅是五四运动前纪实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鲜明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这种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审美方式,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然而,五四运动前的纪实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家们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常常受到审查和打压,他们的作品往往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在追求纪实的同时,忽视了艺术的表现力,使作品显得平淡无奇。
因此,五四运动前的纪实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需要在五四运动后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五四运动后的虚构审美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尝试用虚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现象。
例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作品,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这种虚构审美的方式,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想象力,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五四运动后的虚构审美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作家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作品显得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在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时,过于自我放纵,使作品显得自我意识过重。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学期期末总结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学期期末总结与反思在这个学期里,我学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与变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我开始逐渐理解现代文学的内涵与特点,也认识到现代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首先,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我认识到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壮大离不开社会的变革。
文学作品承载了时代的命运和精神面貌,在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学题材和风格。
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在追求现实主义与革命的人民性。
而在文化大革命和开放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主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开放与多元。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对于理解文学杰作的内涵和时代意义非常重要。
其次,通过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我开始认识到现代文学的独特性与价值。
现代文学作品追求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拷问,揭示社会的问题与人类的困惑,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上的启示。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黑暗;茅盾的《子夜》与巴金的《家》则表达了人对命运的思考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使我对于现实与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也反思了自己在阅读与研究文学作品上的不足之处。
限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我未能全面地掌握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潮,也没有对于每个作家和作品进行详尽的研究与分析。
此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有时候过于依赖于课堂讲解和学术评论,缺乏对于作品本身的独立思考和感知。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与研究,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开始认识到现代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也领悟到现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与价值。
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我将进一步提高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阅读能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中 文 学 刊 / 9 1
后评论 “ 五四”的动机 ,是抢 占历史书写的话语 权。而 我写收入 论 “ 五 四”新文学 的几篇论 文 时 ,尚没听说过 “ 话语权” 。“ 五 四”人物 的 回 顾性评 说 ,我都信了。: 它被 比拟为东方 的文 艺复兴 ; 它被标扬 为 中国的 启蒙运动 ; 它被认 定为 历史的分 水岭 。 它被冠以各种 “ 运动 ”的名 目 : 它是反帝反封建 的爱 国运动 ?它是 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它是妇 女解放运动 ?它是 白话 文运动?—— “ 五 四”成 为枝繁叶 茂的意 义树 ,谁都可以折枝摘叶 ,构筑 意 义。 我关注 的只是 文学的 “ 五 四” 。这 关注伴 着 种幻 觉 :自己的 工作正应 和着 、加入 着 8 0年 代 “ 思想解放” 的浪潮 。 那时 ,我相信文学 发展变化过程 中存在着一
一
学。 ”
我在 ( ( 论 “ 五四”新文学 的 前言 中说 : “ 那 是中外 历史上 少有 的以文学 为 中心的时代 。 ” 所谓 “ 以文学 为 中心” ,是 我相信 了 “ 五 四”人 物 日后的 回溯 。进 入新 世纪以来 ,一些学者借 助 西方理 论挖 掘出 “ 五 四”人物在 1 0年、2 0 年之
我在 上世纪 7 0年代 末 、8 0 年代 初读着五 四 新文化 倡导者 推重 文学 的言论 ,感到极 其亲切 。 陈独 秀把 革 新文学 当作革 新政 治的前 提 ( ( ( 文 学 革命 论 ) ,李大钊视 新文 艺为新 文 明的 “ 先声 ” ( 《 < 晨钟 >之使命 ) ) ) ,胡适 将新 文学 界定为 “ 新 思想新精神 的运 输品” ( ( 尝试集 ) 自序 )… … 置 身于 “ 新时 期” 的开端 ,太容 易认 同 “ 五 四”
人物对于文学的抬举 。
写作 ( ( 论“ 五 四” 新文学 的 1 9 8 0年代前期 , 我感受着现 实的文学氛 围。当时 ,文 学在社会生 活 中显得非常重要 , 文学 作品的读者 群十分广大 。 篇稍有 特点的作 品,就可能 引发轰动效应 。许 多年轻人 和并不年轻的人 涌向文学 ,许多理科成 绩极好 的学生在高考时把 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 。 我在文 学的 8 0 年 代想 象文学 的五 四 ,并且 相 信 自己的工作有确定的意义 。 当年 ,我 读 到李 欧 梵 ( ( 五 四文 人 的浪 漫精 神 ,曾深受震撼 和启发 。李欧梵写道 : “ 我觉 得 ‘ 五 四 ’对于 中 国影 响最深 的不是 科学 ,而 是文
一
对五 四文学 的 “ 新 ”和 自己对 “ 新”的推 崇有 了
个 该 被 叫做 “ 主 潮 ” 的东 西 。 文学史 著作对 于 “ 主潮 ”演变 轨迹的钩 稽 , 往 往发端 于 日后 向历史 的逆 向追溯 。在较长 的时
间段里 ,在大陆通行的 “ 集体攻关 ”的文学史写 作 中 ,行政权力的介入关涉着 由现 实政治向历史 追 溯的逆 向体认 。由于按 照特 定取向发挥历史书 写的删节功能 ,曾经形成 了 “ 五四文学—— 革命 文学—— 抗战文学—— 解放 区文学—— 十七年文 学 ”的主潮 演变轨 迹的线 索 。我 写 论 “ 五四” 新文学 时 ,未能偏 离逆向追溯的惯性思路 。而 且, 我还相信对作家作品可以从政治思想上做 “ 进 步”还是 “ 不进步”的区分 。 在“ 发展” 观念 的影 响下 , 我竭 力寻找 “ 五 四” 新文 学的 “ 新” 。后来 我在 另一本 书 嬗变 中 说到 “ 新 ”与 “ 好 ”: “ 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学的 人 们 曾经为文学 的 ‘ 变’ 、为文学的 ‘ 新 ’而呼吁 、 而 尝试 ,几 乎把 ‘ 新 ’等 同于 ‘ 好’ ,而 后来 的 文学研究者在寻 找文学 由 ‘ 旧’到 ‘ 新 ’的轨 迹 的 时候 ,也 常 常从 ‘ 新 ’的 意 义上 给 予 写得 并 不 ‘ 好 ’的作 品以较 高评价 。 ”这里 包涵了对 论 “ 五 四”新文学 的 自省 。 我 曾把 “ 五 四”想象为一个美好的文学时代 。 我 曾非常 羡慕五 四一代年轻的文学作者 ,羡慕 他 们在并不 自由的国家 、并不 自由的社会 ,预享 精 神 的 自由和表达的 自由。想象和 向往 中的 自由一 端 联结 着五 四时期所推 崇的 “ 个性解 放” ,另一 端 联 结着 民族 命运 。这样 的想 象 和 向往与 1 9 8 0 年 代前期 “ 回到五四”的呼声相契合。 论 “ 五四”新文学 出版两年之后 ,我 已
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学的人们曾经为文学的变为文学的新而呼吁而尝试几乎把新等同于好而后来的文学研究者在寻找文学由旧到新的轨迹的时候也常常从新的意义上给予写得并不好的作品以较高评价
双 月 刊2 0 1 4 年 第 6 期( 总 第 3 3 期 )
l 纪 中
J
回 望 与 反 省
— —
《 论 “ 五 四” 新 文 学》 再 版 后 记
◎ 刘 纳 ( 华南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
( ( 论 “ 五四”新文学 是我 的第一 本书 ,收 入浙江文 艺出版 社的 新人文论) )丛书 。 我找 出这本书 ,书页 已泛黄 。翻翻 ,没有翻 完。 再版 ( ( 新人文论 丛 书 ,出版者 当有对 “ 意 义 ”的评估 : 回顾 ?纪念?而 《 论 “ 五 四”新 文 学 》真不值得再版 。 收入 ( ( 论 “ 五 四”新文学 ) )的几篇论文写于 1 9 8 0年代前期 。 那时 ,伴随着 国家形 势的戏 剧性 转轨 ,中国 现 代文学研究奇迹 般地成为显学 ,而 “ 五四”是 显学 中的显学 。说 到这一点 ,真恍 如隔世 : 有人 说 ,如今的显学是 经济学和法学 ; 我说 ,可能是 成功学吧 。 从 1 9 7 9年纪 念五 四 6 0 周年至 1 9 8 0年 代 中 期 ,文化界 回荡着 “ 回到五 四”的热情 。“ 五 四” 加入 了 “ 拨 乱 反正” 、“ 思 想解 放 ”的舆论 建构 , 并且形成 强大的品牌力量 。 在 1 9 8 0年代 ,中 国现 代文 学研 究的价 值诉 求远远超 出学科本 身。从事这 个专业的人 经常将 自己的 工作与这 样一 些关键 词相 联 系 : “ 启蒙 ” 、 “ 民族 ” 、“ 历史” ,等等 。 若干年后 ,听人议论试 图指点江 山的左右两 派 的学者 : 怎 么又是现代 文学专业 出身啊 ?而 经 历过 8 0 年 代的人对这现象不至于惊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