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文明古史。

合集下载

开县文化

开县文化

2.三汇水库景区 2.三汇水库景区
三汇水库位于重庆开县开县开县旅游三汇口乡和 四川省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集灌溉、防洪、 发电、水上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景观。 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9年竣工,总投资4400万 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9年竣工,总投资4400万 元。三汇水库景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开县开县 旅游区。不仅具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文 化积淀,还有佛教文化的悠远流长。境内具有丰 富自然、人文景观。
军四川省军区在刘伯承青、少年时读书纳凉、离 家出走的黄角树古道处敬立了“刘伯承故里” 家出走的黄角树古道处敬立了“刘伯承故里”纪 念碑。故居现在为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伯承元帅故居的红色开县旅游景点主要有刘帅 青、少年时期的革命史迹,居住过的卧室、父母 居室、堂屋、灶房及猪室,石水缸、石碾盘、堰 塘、麻柳林、5 塘、麻柳林、5棵大黄桷树及林荫古道等。如今 室内所陈列的家具和农具,一部分是家乡人民保 存下来的,一部分是根据刘伯承的亲属和老人们 的回忆复制的。 2.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2.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依托新城建设设九凤环翠九凤环翠景观开发开县开县旅游综合项目湿地公园生景观开发开县开县旅游综合项目湿地公园生态植物园体育公园主题乐园孤岛休闲度假村游客集散中态植物园体育公园主题乐园孤岛休闲度假村游客集散中心开县开县旅游专用码头星级开县开县旅游宾等集度假休心开县开县旅游专用码头星级开县开县旅游宾等集度假休闲观光和运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开县开县旅游红色开县开县闲观光和运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开县开县旅游红色开县开县旅游综合开发区
夏景区:以垂钓活动为中心的水景区,包括鉴塘 独钓、霞露清溪、松岗月明、竹径探幽、松影宁 波、野芦待鹤、南山会馆、鱼樵小筑等。 秋景区:以山景为主的秋叶林区,包括雁声秋露、 万山红遍、天然胜景、桔乡小憩。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重庆市开州区文化概述

⼆是民间⽂化资源主题,如⽵枝词、祭祀巫舞、抬⼯号⼦、⽯头号⼦、薅草锣⿎、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彩龙船等;三是旅游观光⽂化主题,如长沙桔海、温泉溶洞群、雪宝⼭风景区、花仙峡、天⽔飞来瀑等;四是饮⾷⽂化主题,如⼀品⾹、⽼亲娘、醉再醉、清真⽜⾁⼩吃、瓮缸饼⼦、味真包点等;五是⼯艺⽂化主题,如⾹绸扇、⽔⽵凉席、⽵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刘备尝桔置汉丰,张献忠激战黄陵城,李靖枪挑开州蛮⼈冉肇则,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化主题,如南雅⼤佛、⼤觉寺、威灵寺、清真寺、天主教堂等;⼋是园林建筑⽂化主题,如盛⼭长廊、⽂峰塔、刘帅纪念馆、盛⼭千步⽯磴等;九是⾰命⽂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纪念碑等;同时,由于开县地处三峡腹区,加之清江、浦⾥河、澎溪河所形成的三浬,三⼤槽冲地的富庶,历史上有较长时间于江、东、浦三地均有县的建置,开县⽅⾔说“⼭”为“三”,继⽽形成开县⼈特殊的“三字”情缘,也形成了以“三”为组合的⽂化现象:三⼤主流⽂化:盛⼭⽂化、帅乡⽂化、桔乡⽂化;三⼤农业⽂化:桔⽂化、蚕丝⽂化、茶⽂化;三⼤⾰命教育基地:刘伯承故居、刘伯承纪念馆、杨柳关;三⼤美誉称谓:举⼦之乡、帅乡、桔乡(总体造就了“⾦开县”的美誉);三⼤特⾊产品(三绝):龙珠茶、⾹绸扇、⽵凉席;三⼤历史名⼈:李宗羲、刘伯承、王润波;三⼤名⼭:盛⼭、⼤垭⼝、雪宝⼭;三⼤名寺:⼤觉寺、南雅⼤佛、威灵寺;三⼤古县城遗址:清⽔县遗址、巴渠县遗址、新浦县遗址;三⼤摩崖艺术遗迹:张永熙摩崖题刻、毗卢寺摩崖题刻、佛爷庙摩崖造像;三⼤传世著作:《⼩桃溪馆诗、⽂钞》、《⽜⼭诗草》、《古今同姓名⼤词典》;三⼤历史碑铭:李宗羲墓志铭、⼤觉寺记、盛⼭灵泉记;三⼤歌咏开州的历史⽂化名⼈;韦处厚、杜甫、韩愈;三⼤咏和盛⼭⼗⼆景的历史⽂化名⼈:张籍、元稹、⽩居易;三⼤古墓遗址:⽵溪东汉岩墓群、余家坝战国墓群、皇室岭汉墓群;三⼤历史古井群:报国寺井、观⾳井、汉丰“九”井;三⼤特⾊民俗:温泉元宵对骂节、正⽉初九登⾼节、节庆送桔(吉)。

开州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

开州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

开州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开州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博物馆,其馆藏丰富多样,代表了开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青铜器开州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古代青铜器,这些器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商代青铜鼎。

这件鼎造型庄重大气,器身上刻有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商代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水平。

它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二、陶器古代陶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州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精美的陶器,如汉代的彩陶马俑和唐代的三彩陶俑。

这些陶俑造型生动,细腻精致,展示了当时的服饰、发型和社会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书画作品书画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开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如明代的唐寅《酒令图》和清代的石涛《山水图》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感,对研究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玉器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石中之王”。

开州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精美的玉器,如商代的玉璋和汉代的玉佩等。

这些玉器工艺精湛,玉质细腻,形制各异,展示了古代玉器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追求。

五、金银器金银器是中国古代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也是开州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精美的金银器,如明代的金银锁子甲和清代的金银饰品等。

这些器物制作精美,样式独特,展示了古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风貌。

六、古代文献开州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如《开州县志》和《开州县地方志》等。

这些文献记载了开州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等重要信息,对于研究开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开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样,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开州地区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举子文化)综述盛山在县城北面,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山如盛字,故而名盛山,县人又称之为凤凰山。

《寰宇记》曰:“盛山在县北三里,突兀高峰”。

盛山文化是开县举子文化的基础。

从文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二者视为一体,盛山文化起于诗赋和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而举子文化是“学而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文化才是盛山文化繁荣的根本。

盛山文化是开县历史文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文化的主流倾向。

盛山文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山,吟就《盛山十二景诗》(见附录二[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也是盛山文化的鼎盛时期。

《盛山十二景诗》写就传至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人为代表,(见附录)一代散文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山十二景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

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刊行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文风盛行开创了一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文教重,由巴人之悍而转化为文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文化之空白,但盛山文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人文精神的一大支柱。

就盛山文化亲近自然而言,后代以山水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山水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山十二景之外,尚有汉丰八景、新浦八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八景》诗(见附录二)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八景为盛山积翠,州面列屏,熊耳晓云,迎仙夕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石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山文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一格的诗文描绘着盛山的容颜,并用优秀经典的文化浇铸着开县文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人的名声、宽广胸怀、“体悉民隐”而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而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心的,以至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士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方正”;宋申锡,“在开有济人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立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立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立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曰:爱百姓如子,贪一钱非官,卒如其言”;璩镇海“去曰,邑人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木厂,邑人悲之”;李用中“临行,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日,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二碑”;清代,郭孝穆“士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子”,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开县老城历史

开县老城历史

开县老城历史
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

开县古属梁州之域。

西周为庸国地。

春秋时属巴国地。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后魏时设立)治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民国初年,开县属四川省东川道。

民国24年,川政统一,改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治今万州区)所辖。

解放初期,开县属川东行署(治北碚)万县专区。

1952年改属四川省万县专区。

后属万县地区、万县市。

1997年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划归重庆市所辖。

开县文风蔚盛,人杰地灵,知名人士唐有为官开州的名相韦处厚,清有“七百名臣”之一的李宗羲和“公车上书”的6举子,今有举世闻名的军神刘伯承元帅。

开县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竹枝词、祭祀巫舞、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划彩船等艺术形式。

重庆市开县

重庆市开县
重庆市开县
开县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 郡朐忍县地。唐代曾设开州。因南河古称 开江,州、县由此得名。清代、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 辖。1997年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 始属重庆市所辖。


【地理位置】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 州;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北纬30°49′30″~ 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 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 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 县240余千米,距四川省达州市160千米。 【气候特点】开县处于四川盆地东部温和高温区内。三里河谷浅丘平坝属中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部大巴山支脉1000米以上山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区。年平均气温18.5℃(丰乐海拔165.7米)~10.8℃(马云海拔1490米), 低高差7.7℃。开县幅员辽阔(总面积3969平方千米),地形复杂,随海拔 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盛夏季节,县城平坝地区酷热难耐,气 温高达40℃左右;而北部高山则凉爽如秋,身穿夹衣,晚盖薄棉被。开县年 降水1200毫米左右(北部山区年降水1600毫米左右),特点是雨季长、雨日 多、降水丰富。开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长;气候温热、无霜期长; 降水丰富,多水旱风雹灾害。 【民族构成】开县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包括未识别民族在 内,全县共有31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 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 哈萨克族、傣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 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汉族占 99.9%,少数民族占0.1%。

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

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

开县十三种民间文化2009-08-14 00:00 来源:开州新闻社编辑:Spider 评论0条一、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

开县传承有《薅草歌》《薅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

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

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寰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

"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

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

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

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

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

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

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

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唢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

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

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

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

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山文化

开县盛⼭⽂化开县盛⼭⽂化(举⼦⽂化)综述盛⼭在县城北⾯,曾有城门寻盛门,该处细看凤凰⼭如盛字,故⽽名盛⼭,县⼈⼜称之为凤凰⼭。

《寰宇记》⽈:“盛⼭在县北三⾥,突兀⾼峰”。

盛⼭⽂化是开县举⼦⽂化的基础。

从⽂化内涵和外延来看,可以把⼆者视为⼀体,盛⼭⽂化起于诗赋和对⾃然⼭⽔的亲近,⽽举⼦⽂化是“学⽽优则仕”的产物,发展教育和倡导⽂化才是盛⼭⽂化繁荣的根本。

盛⼭⽂化是开县历史⽂化长卷中最灿烂、最瑰丽的缩影,由此确定了开州⽂化的主流倾向。

盛⼭⽂化始于唐相韦处厚滴贬开州刺史,韦公游于盛⼭,吟就《盛⼭⼗⼆景诗》(见附录⼆[1])。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盛时期,也是盛⼭⽂化的⿍盛时期。

《盛⼭⼗⼆景诗》写就传⾄长安,迅速引起轰响,倾城和诗者众,其中以张籍、⽩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为代表,(见附录)⼀代散⽂宗师、“唐宋⼋⼤家”之⼀韩愈为之序(见附录),称“于是盛⼭⼗⼆景诗与其和者⼤⾏于时,联为⼤卷,家有之焉。

慕⽽为者将⽇益多……”刊⾏于世,后录于《全唐诗》,为开县⽂风盛⾏开创了⼀代先风。

在此影响下,开州兴⽂教重,由巴⼈之悍⽽转化为⽂之柔美,其后,虽历经数百年宋元⽂化之空⽩,但盛⼭⽂化仍在传承,成为开县⼈⽂精神的⼀⼤⽀柱。

就盛⼭⽂化亲近⾃然⽽⾔,后代以⼭⽔为题的优秀作品多起来,也形成了以⼭⽔赋铭、和诗的习惯,除盛⼭⼗⼆景之外,尚有汉丰⼋景、新浦⼋景等等,其中胡邦盛及林元凤的《汉丰⼋景》诗(见附录⼆)较有成就和知名度,(汉丰⼋景为盛⼭积翠,州⾯列屏,熊⽿晓云,迎仙⼣照,莲池睡佛,仙境凝辉,清江渔唱,瑞⽯凌霄)(见乾隆《开县志》)。

盛⼭⽂化以多元的思想和不拘⼀格的诗⽂描绘着盛⼭的容颜,并⽤优秀经典的⽂化浇铸着开县⽂化,更以其早期的韦处厚、温造、柳公绰等⼈的名声、宽⼴胸怀、“体悉民隐”⽽为开县历代为官者树起了榜样。

⽽在此之前,“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杜甫语),为官者是不得民⼼的,以⾄民反。

但韦处厚始改变了此格局,现罗列于后:唐时,温造“体悉民隐,⼠民慕之”;柳公绰,“起居皆有礼法,贤良⽅正”;宋申锡,“在开有济⼈利物之政,后卒,时论惜之”;五代,慕容章“才能超卓”;宋,刘源“民号开江长官,⽴祠祀焉”;王政辅“有善政碑”;陈公景“民恩之,尝⽴怀古堂以思昔贤”;元,赵寿“安邦器局,峙⽴精神”;明,王勋“时称贤令”,邱莹“榜其门⽈:爱百姓如⼦,贪⼀钱⾮官,卒如其⾔”;璩镇海“去⽈,⾢⼈泣送于道”;赵河,“百姓思之不志”;孟铎“卒于⽊⼚,⾢⼈悲之”;李⽤中“临⾏,攀辕载道”;周九龄“升任之⽇,百姓泣送不舍”;郭惠“民镌去思,永誉⼆碑”;清代,郭孝穆“⼠民感德,迫思不忘,”汪瀚“莅政廉勤,爱民如⼦”,严琥“以疾归,民泣送之”;这些清廉官风形成⼀道风景线,可以说与韦处厚等⼈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县的历史文化
开县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最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时期。

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臵汉丰县,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南北朝刘宋(420—479)又于汉丰境内增臵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臵)四县。

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

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

元(1271—1368)省县入州。

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

开县现有馆藏历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亿至一亿八千万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汉代青铜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时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细、彩绘精美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开县的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反映历代先民所处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具体活动以及各时期的生活习俗的实物见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
后代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财富。

1.人文溯源。

开县古属梁州,西周为庸国地。

有文献记载的应是春秋战国时期,即巴人的出现,巴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开县居民,土著人属百濮系统中的“板楯蛮”即賨人,是今苗瑶语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蛮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2.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偏隅,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

开县地处重庆东部、万州西北部、长江三峡段支流小江流域中心地区。

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北与城口县相连,南与万州三峡城区毗邻,西与四川开江县、宣汉县交界。

全县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理特征。

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134—2626米之间,由东河、澎溪河、浦里河形成三大主要槽冲地带,可谓山河壮丽、物产富饶。

3.文化形态。

开县文化和自然景观,如以主题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九类:一是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主题,如皇陵城、古巴人墓群遗址、汉丰“九井十八庙”、盛山十二景诗、摩崖题刻、七里潭廊桥、清代壁画等;二是民间文化资源主题,如竹枝词、祭祀巫舞、劳动号子、薅草锣鼓、打连厢、舞龙灯、车车灯、划彩船等;三是旅游观光
文化主题,如长沙橘海、温泉溶洞群、雪宝山风景区、等;四是饮食文化主题,如一品香、老亲娘、醉再醉、清真牛肉小吃、瓮缸饼子、味真包点等;五是工艺文化主题,如香绸扇、水竹凉席、竹制家具等;六是以历史事件为载体的主题,如李靖枪挑开州蛮人冉肇则、张献忠激战黄陵城、红灯罩攻打临江市等;七是宗教文化主题,如大觉寺、南雅大佛、威灵寺、清真寺、天主堂等;八是园林建筑文化主题,如盛山长廊、温泉古廊桥、盛山千步石磴等;九是革命文化主题,如刘帅故居及刘帅纪念馆、杨柳关红军战场遗址、王润波烈士纪念碑等,随海拔高度引起的气温立体差异十分明显。

本土历史人物
“四部”尚书柳公绰(唐德宗贞元4年——公元789年任开州刺史)
常征君:开州人,与杜甫为友,杜甫为之留诗:“白水青山空复者,徵君晚节傍风尘。

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呜向人。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覃山人:开州人,隐士。

后居夔。

与杜甫为友,杜甫题其隐居
有诗:“北山移文谁勒铭,怅望秋天云翠屏。

”清公:唐人,与韦处厚善。

乾隆《开县志》称:清公是巴人高僧。

柳律:开州人。

大觉寺《传复碑》云:韦处厚出守开州,与禅师柳律结方外缘。

汪瀚:明光禄寺少卿,为官清廉。

严琥:明任广东高州府同知,爱民如子,歌曰:活我严父,生我慈母。

曾颛:明人,膂力过人,机智敏捷。

传复:明人,号一笑头陀,著有《一笑草诗集》。

(《四川史志经籍志》)。

陈昆:清人,纂修有清咸丰版《开县志》、《云阳县志》,著有《小桃溪馆诗抄、文钞》等。

刘伯承元帅: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

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